結合政治生活中具體內容以新教材觀為指導做好備課工作?
結合政治生活中的具體內容,談談怎樣以新的教材觀為指導做好備課工作?
一、做好教材內容的生活化和問題化處理。通過創設生活化的情景、案例,創設有價值的問題,搭建學生學習的“腳手架”,啟發學生思考,一步一步攀爬知識的階梯。把學習知識的過程變成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通過設置情景、問題“鏈接”、探究“平臺”,引導學生嘗試、探索、調查、實驗、合作等進行問題“求解”,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起學生的問題意識并生成更多、更深刻的問題。生活化、問題化處理教材時要注意的的幾個問題:
1、生活化的素材選擇要體現地域性。教材編寫由于要考慮到不同地域的差異,在選材上注重普適性,在教學中難免不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積累,教學中要盡量選擇具有鄉土性的素材。如在講授商品和貨幣的產生時,從gg開放前我在尤溪湯川看到的“賣鍋賒賬”講起,拋棄幾十年來總是以“鐮刀”和“斧頭”這類不符合學生實際的事例,激發了學生的興趣。
2、生活化素材的選擇要體現時代性。教材編寫要考慮穩定性,只能反映教材編寫時的社會生活,因此,在生活化處理教材時,必須充實富有時代氣息的素材。比如,在學習“樹立正確消費觀”時,正好臨近國慶和中秋節,可以及時補充相關的素材。
3、問題設計要有梯度,具有學科的價值,能夠啟發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提煉出知識。通過問題的設計,既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又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把生活經驗上升為理性的知識。例如:在講授綠色消費時,可以以電池消費為例,通過介紹目前的各種電池及其對環境的危害,使學生明確綠色消費的重要性。可以設計以下問題:①什么是綠色消費?它有哪些要求?②針對不同電池的危害,我們應當怎樣選購電池?③為什么要首先選擇可循環使用的鋰電池?④為什么要倡導綠色消費的理念?⑤作為國家、企業和消費者應當怎樣促進綠色消費觀念的普及?
二、處理好教材內容的拓展性關系。根據課堂教學的實際需要,對原教材內容進行適當補充和增加,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辯證思維能力,從而達到增強教學效果的目的。哪些教材知識需要拓展和深化呢?
1、理解教學重點必須具備的知識。由于新課程教材的編寫力求采用“生活邏輯”的模式,所以在很多知識點的分析上淺嘗輒止,導致學生在理解知識上出現諸多困難。例如:《經濟生活》第一單元在講述貨幣的產生和本質時,對于“商品的使用價值和價值”只是粗描淡寫,從而使學生無法深刻理解“價格的含義”“價值規律的內容”和“價格的作用”。再比如,教材在講述“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意義”時,并沒有講述人民幣匯率的變化對我國和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如果教學中不分析人民幣升值(或貶值)的利與弊,學生是根本無法理解“保持人民幣匯率穩定的意義”的。
2、理解社會熱點問題所需要的知識。社會是不斷向前發展的,知識也是不斷向前發展的,教材難免具有一定的滯后性。對于認識社會熱點問題,必須充實相應的背景材料,介紹該問題的來龍去脈,才能真正引導學生去關注、去理解、去接受、去感悟,否則,只能是讓學生死記硬背,毫無生趣和意義。例如:《經濟生活》第四單元“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中的“走新型工業化、新農村建設、區域協調發展”等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教材只是講述了當時已經形成結論的知識。因此,在講述這些知識時不能僅僅局限于把教材講解清楚,應當通過專題探究、社會調查等活動形式,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高度來駕馭和處理教材。
3、有利于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能力的知識。“根據現代教育的理念,知識的價值在于能力的發展,教育的本質在于超越和創新。”新課程的實施絕對不是僅僅停留在對生活經驗和案例情景的膚淺認識上。對于學生存在模糊認識的知識、有利于培養學生創新意識的知識、需要多角度分析的知識等等需要拓展。通過案例分析展示觀點,培養學生抽象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通過分析社會熱點問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追求;通過對不同觀點的比較鑒別培養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通過自主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分析社會現象和參與社會、關注社會的能力。例如:《經濟社會》第一單元在講述“價格的作用”時,教材只是陳述了價格對企業生產的作用,很顯然這是不夠的,因為這一單元的中心話題是生活與消費。在處理教材時可以引導學生具體分析一個案例,從三個維度分析價格的作用。①價格對生產的作用:略;②價格對消費的作用:消費水平、消費結構、消費時機;③價格對社會的作用:促進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這樣處理教材對于培養學生全面的提煉觀點是非常有價值的。
三、做好教材內容的簡約化處理。教師要對教材進行挖掘、梳理、濃縮,從而使課堂教學內容化難為易,化冗為簡,讓學生以較少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獲得較大的學生效益。哪些需要簡約化處理呢?
1、簡化教材,厘清教材內在的脈絡,挖掘教材深刻內涵,學會認識事物的本質。教材采用生活化的敘述方式,難免造成有的學科知識結構不明顯,重點不突出,針對這些知識就需要加以簡化處理。例如,理解效率和公平的辯證關系,可以從三個角度(why、what、how)處理教材:①什么是效率?什么是公平?效率和公平是什么關系?②為什么要堅持效率優先,更加注重公平?③怎樣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
2、有所取舍,淡化淺顯易懂非重點的東西而突出重點和關鍵的東西。比如:《經濟生活》第一單元中“貨幣產生的必要性”、“信用卡的功能和使用注意事項”、“幾種消費心理的表現”等知識點,這類知識點可以大膽省略,把教學的重點放在其他問題上,比如“討論怎樣辨證看待攀比性消費的利和弊”、討論“保護環境、綠色消費(why、what、how)”。
3、把教材內容結構化。教材內容的結構化處理,有利于學生以生活主題為中心構建知識體系,為實現學科的能力要求奠定基礎。有的人認為,新課程是以生活邏輯構建教材,教學中沒有必要建構知識結構。這種看法是錯誤的,它偏離了基本的學科目標要求,也偏離了新教材編寫的理念。新教材編寫的基本思路是采用生活邏輯的模式,又不違背理論邏輯,這并不是說沒有理論邏輯。
那么,怎樣把教材內容結構化呢?一是圍繞一個主要知識點構建知識結構,二是圍繞知識專題構建知識結構。構建知識結構最基本的要求是弄清知識是什么?知識是從哪里來的?知識的價值如何?知識有什么用處?即是什么(what)、為什么(why)、怎么樣(how),使學生對知識有一個整體性概念。
四、確立大教材觀,重組教材內容,整合課程資源。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層次和接受程度,重組教材結構和知識呈現的方式,充分利用網絡媒體、視頻、圖片、實踐活動等方式,整合課程資源,實現教學效率的最大化。
1、重組教材內容的主要依據是生活主題、社會主題和最鄰近知識等。比如,可以圍繞“落實*****”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這個主題,整合“提高資源價格、綠色消費、提高消費稅、新型工業化、產業升級”等知識。
2、整合課程資源,調整教材知識呈現的方式。實物照片、時事資料、表格、圖表、漫畫、時事視頻、電影、地理歷史等其他學科的教材,都可以作為教材資源,通過整合課程資源,調整教材知識的呈現方式,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信度和效度。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開拓探究性學習的新途徑。近年來,研究性學習成為一種體現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和發展性的學習方式,也是新課程中探究性學習的一種方式。這種方式最好的體現了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最好的體現知識、能力、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三維目標。比如,我校每年用一周的時間讓學生參加社會實踐,他們深入到博物館、超市、幼兒園、企業、農民工家庭等等場所,通過實地調查,撰寫論文。參加各級小論文競賽。
的,工作,政治生活
篇2:結合經濟生活中具體內容以新教材觀為指導做好備課工作?
結合經濟生活中的具體內容,談談怎樣以新的教材觀為指導做好備課工作?
發布者:魏茂奇
思想政治課教學設計及其準備工作是一項復雜、具有創造性和探究性特點的工作。學無止境,我們應當結合今后的教學實踐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自己,努力開拓新課改的實踐。
1.備課標,有的放矢
課程目標是構成課程內涵的第一要素。課堂教學中,教師只有對課標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才能準確把握好教學的要求與尺度;只有充分理解課程目標,才能真正的理解教材與教學的關系;只有充分認識課程目標,才能比較理想地實現課程目標。
教師在備課時必須依據課程標準,對課本內容進行大膽的改革和取舍,有詳有略。為此,教者要認真閱讀《課程標準》,將行為目標分解為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再根據三維目標、行為目標及其提示與建議設計具體的教學活動。例如:《經濟生活》“貨幣”一節,新課標的要求是“解析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及其基本職能;解釋常見的信用工具的用途,理解金錢在現代經濟生活中的意義。”在備課,就要將其分解為三維目標:知識
篇3: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學期備課組工作計劃
小學二年級數學上學期備課組工作計劃
1、指2、導思想
根據區教研室和學校工作計劃的總體安排,以教研室、教導處、教科室的教學工作計劃為指南,以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業務能力不斷提升為目標,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教學質量、減輕學生課業負擔為根本,加大教學研討力度,堅持科學育人。以各年級備課組為基礎,重點以理念更新為依托,以課堂教學為載體,扎實有序地開展數學教科研工作,促進教學方式的轉變,全面提高素質教育。
3、工作重點
1、配合教導處工作,督促常規教學。課前一定做到有計劃、有備課、課后有反思、作業布置合理、批改及時、更正到位、認真細致完成好各項常規工作。組內定期和不定期的進行相互檢查和學習。及時反饋總結各種情況并正確做出改進,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和教學質量。
2、做好課堂知識提升工作。要不斷發現有潛力的學生,提高優秀率。同時要抓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從作業、練習的合理安排和批改反饋等各方面著手,認真落實班級補差情況,有針對性的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3、組織教師全面開展各項教學研討活動,講究活動實效性,為提升“質量”服務。繼續開展以各年級備課組為單位的集體備課活動。集體備課活動一個月開展兩次,一次以“研討課”為研究載體的集體備課,采取行政領導蹲點參與集體備課的形式,另一次以“教學困惑問題”為突破口進行研討交流,全體數學教師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發揮集體智慧,取長補短。以專家工作室為龍頭,組織開展各項教研活動,營造濃厚的教研氣氛。
4、學生特色活動安排。組織各類有針對性的學生活動,充分體現數學趣味性的同時增強學生學習興趣。規范數學學科知識競賽及重點知識過關。在原有的基礎上再做適當調整,制訂出各年級競賽和知識過關的具體內容和具體方案,使操作過程更清晰、更規范,真正提高二年級的教學質量,真正做好培優工作。
分月安排:
九月份:
1、根據教研組計劃,制定備課組計劃。
2、召開期初備課組工作會議,明確本學期教學重點工作。
3、配合教導處進行教學五認真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