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組織主要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組織主要教學策略

2024-07-31 閱讀 2924

小學數學統計與概率教學組織的主要教學策略

“統計與概率”主要研究現實生活中的數據和客觀世界中的隨機現象,它通過對數據收集、描述和分析以及對事件發生可能性的刻畫,來幫助人們作出合理的推斷和預測。通過“統計與概率”視頻的學習,陳老師從理論概述、教學研究、教學實施分三個方面給我們做了詳細的介紹后,我認為小學統計與概率教學組織的主要策略有以下幾個面:

一、在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統計與概率中的推理是合情推理,是一種可能性的推理,與其它推理不同的是,由統計推理得到的結論無法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去檢驗,只有靠實踐來證實。因此,統計與概率的教學要重視學生經歷收集數據、整理數據、分析數據、作出推斷和決策的全過程。例如:為籌備野炊活動,準備什么樣的食材才能最受歡迎?首先應由學生對全班同學喜歡什么樣的蔬菜和肉類進行調查,然后把調查所得到的結果整理成數據,并進行比較,再根據處理后的數據作出決策,確定應該準備什么食材。這個過程是合情推理,其結果能使絕大多數同學滿意。例如:通過學習,學生們知道隨機地拋擲一枚均勻硬幣,落地后;正面朝上和朝下的概率相等。可是他們做了20次實驗,發現其中有16次正面朝上,4次正面朝下;也有8次正面朝上,12次正面朝下。因此,他們認為這枚硬幣不均勻,請學生說說自己的觀點如何、理由。統計部分從生活實際入手,在講清基本概念和方法的前提下,讓學生親身參與,經歷調查、收集、處理、分析的過程,動手制作設計各種統計報表,能夠分析出自己想要的結論,即便結果不客觀也沒關系,要讓學生有統計的意識,掌握統計的方法,能用統計的觀念分析生活問題,并能指導生活實踐。

二、課堂教學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參與統計的意識。

在教學“分組整理數據”時,可不用教材上的原始數據,而是把本班學生上期的身高測量記錄單作為分析對象,引導學生開展討論:從這張記錄單里,你想了解一些什么情況。學生回答:“我想知道身高在哪個范圍的人最多,自己是不是其中的一個。”“我想知道誰最高,誰最矮。”“我想知道自己偏高,還是偏矮。”教師順勢引導:“從這張記錄單上能不能很快看出你想了解的情況?”“不能。”“所以,我們要對它進行分組統計。”由于整理真實數據激發廠學生了解自己的動機,所以他們很快認識到了分組整理數據的優點,即能看出數據的分布情況,在哪個范圍內的人數最多。

三、突出統計與概率的實際意義。

通過選擇現實情景的數據理解概念、原理的實際意義,著重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使學生認識到統計與概率思想在現實社會和生活以及各個學科中都有著廣泛的應用,以提高將統計與概率方法作為決定策略的有力手段的能力。如在比賽中的評分規則,“為什么去掉一個最高分和一個最低分”進行統計得分

篇2: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策略

淺談小學三年級數學教學策略

小學三年級是小學階段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如何在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提高學生整體素質呢,這一直是教育界,特別是一線教師特別關注的問題之一。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我不但進行整體教學,而且進行小學生心理研究,使學生質量有了較大的提高。現從幾個方面簡論如下:

一、克服學生的不穩定情緒,培養、提高學生的注意力。

三年級學生的年齡階段一般是9周歲,這時,學生開始進入發育期,個性開始占重要地位,自制力弱、活潑好動、易受影響,使注意力分散。心理學告訴我們,注意力是一種基本能力,它是學生順利學習的必要前提,是獲得其它一切能力的基礎。在小學階段,就應該培養少年兒童注意力方面的良好的素質。良好的注意力素質有助于教學的學習;反過來,數學的學習有助于鍛煉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就是在相輔相成的過程中既學習了數學知識,又培養了這一基本能力。

二、自然引出,水到渠成。

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發揮其無意注意是培養學生注意力的第一步。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凡是學生完全不熟悉的東西,或完全熟悉的東西都不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注意。因此只有結合學生熟悉的知識經驗引出他們不熟悉的知識,才能提起學生的興趣,諧音他們的注意力。例如:在教乘數是3位數的乘法時,借助于學生已掌握的乘法數是2位數的乘法知識,我引導并幫助學生逐步解決課本的準備題讓學生在無意中接受了新知識。在講解準備時,教師有意讓學生初步認識用乘數哪一位上的數去乘被乘數,乘得數的末位就要和那一位對齊,這是關鍵。學生的知識經驗一方面來自原有的知識,另一方面來自生活經驗。由于我堅持按照教材的實際,在教學中區別情況加以運用這些知識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循序漸進地獲得了新知識。

三、合理組織,張弛相間。

由于兒童的注意力持續性還較差,根據這一特點,我采用3個環節組織課堂教學,自然的引入已使學生興奮的情緒得以穩定,注意力有了方向。在此基礎上,講授新課成了中心環節,教師應抓緊時機在上半節課學生注意力較集中的時間內,講清重點,突破難點。最后一個環節是鞏固階段,讓學生對新知有一個完整、準確的把握,師生可以在一種較為輕松的理解和運用。正是因為張弛并用,學生才能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合理而有效的學習知識,充分地利用了課堂。

四、由直觀教學入手,促使學生由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

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生主要借助直觀形象理解知識,并通過反復練習記憶知識。對待三年級學生不能依然停滯于這樣的水平。但是,由于三年級的學生思維正處于從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階段。這一特點又決定我們的教學不能操之過急。

五、負遷移的干擾。

學生原有的知識可以促進新知識的掌握,這是知識的正遷移;也可以干擾新知識的學習,這是知識的負遷移。我在教學中注意利用遷移規律,促進學生知識的正遷移發展,防止負遷移的干擾,做法是:

(1)、溫故知新。三年級是整數學習的最后一年,多位數運算占全年教材的近一半,出色地完成這部分教材的任務對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對全年的教學任務的完成都起著重要作用。學生多位數運算能力學得好不好,很大程度依賴于一、二年級各種運算的理解和掌握情況。但是我們不可能抽出整段時間幫助學生復習舊知識,而只能把一、二年級學過的進退位加減法,一位數乘2位數,試商等內容編成口算、聽算訓練題目,有計劃的安排到各節課,作為課前練習。使舊知識對學習起著正遷移作用。

(2)、運用比較。當新舊知識技能一0分相似,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往往會受舊經驗的干擾。這是負遷移作用,是學生學習上的難點。這時我便運用比較方法,幫助學生突破難點,消除舊知識向遷移作用。

(3)、改錯練習。在教學中我不僅注意到從正確的方面教給學生的知識,而且注意到從反的方面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三年級是連接小學低年級和高年級的橋梁和紐帶,學生能否很好地完成這個過渡關鍵在于教師的把握。我相信,只要遵循教學規律,善于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和思維特點,提高三年級教育教學質量不會再是難題。

篇3:小學生識字寫字教學策略利用數學故事提高數學興趣

8月8日下午,萬寧市**年邊遠鄉村教學點教師第14場培訓分語文、數學兩個會場同時進行進行。

數學班邀請的專家是海口市景山學校海甸分校的骨干教師趙薇老師,報告的主題是《利用數學故事,提高數學情趣和能力》,趙老師從故事的源起、故事的影響、故事的操作、故事里的故事四個方面進行了分享。

趙老師列舉的生活中的常識問題,告訴大家生活之于教育,猶如湯之于鹽,鹽溶于水,才能更好地被吸收。生活不等于教育,但教育離開生活將成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結論:數學故事=課堂生命力=生活小處方。

有故事的課堂是有溫度的課堂,趙老師結合自己的教學案列,與大家分享了故事的影響

1.調節學生的精神狀態,寓教于樂,加深對新知的理解。

2.在享受審美與理性的分析過程時,可促進學生新知的內化。

3.給學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臺,成為學生不同能力發展的搖籃。

4.幫助學生了解數學,體驗數學,領略數學的無窮魅力和精彩。

5.教師也能更好地關注學生的生活,關心學生的健康發展。

小學生,故事,教學,識字,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