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悉陌生人:課題沙龍發言材料
對于課題的研究,我覺得熟悉而陌生。
熟悉是因為近兩年我也在申報市里的課題,對課題申報有點理解。要填寫申報方案,楷體論證,發表論文和撰寫結題報告等等。也因此,有兩項課題在市立項并且順利結題。一項課題已經立項,今年底將結題。
對于課題陌生的地方是我只知道填寫表格中的框框架架,但對于研究方法、數據分析,什么自變量、因變量等等還停留在一般經驗和感性認識階段。存在著很多問題需要探索。因此,對課題研究我又是陌生的。
所以,課題對我來說是熟悉的陌生人。非常榮幸加入小學英語這個團隊,向在座各位學習,促進我的英語教育教學,也非常感謝張主任能提供這么好的機會,向在座各位學習課題研究的方法,使我對課題研究更加了解,使我對課題研究越來越熟悉。
下面談一談,我對課題研究的體會。
首先,要選好課題。科學研究要始于問題,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教育科研課題的選擇非常重要,選題作好了,應當說研究就成為可能。選題要從實際出發,研究中實踐,實踐中研究。題目不要貪大求全。注重平時積累,從小處著手,要有問題意識。
其次,做好方案。一個詳盡的課題方案,是課題研究成功的保障。曾不止一次地聽搞科研的專家說:課題方案制定好了,課題也就做好了一半。設計方案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1)課題名稱(2)問題的提出(3)研究的依據和研究假設(4)研究的內容(5)研究的方法(6)研究對象(7)研究步驟(8)研究保障(9)成果預測(10)課題組的組成及分工(11)經費預算(12)資料附錄。
再次,寫好開題報告,請相關專家對課題的可行性進行論證。
第四,實踐階段。根據課題內容進行扎實的實踐,不玩花哨,不走過場。同時,每一次活動都要有記錄,如課題組成員活動的會議記錄,活動圖片等。
最后,總結階段。撰寫科研報告、研究論文等。結題報告是實施研究計劃,保證課題研究任務完成的工作總結,是課題評價驗收的重要文本。它比課題申報方案還重要。因此,在職稱評審中要求結題報告也要放在里面,供評委審核。
以上是我對課題研究的一點認識、一點探索。探索是尋求真理的活動。“畏懼錯誤,就是毀滅進步”,在課題研究中我肯定也有很多錯誤和不足,不足之處請在座各位批評指正。使我在課題研究中獲取進步,讓我對課題研究越來越熟悉。
篇2:小學老師小課題:促進學生積極發言行動研究
發現問題:課堂上積極發言對學生的學習有著很大的幫助。它可以使學生注意力集中,聽課效果提高,加深內容理解,提高學生的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課堂發言表面是說,實際上是聽、說、思維、表達等方面的集中反映。在我們班,上課積極發言這一情況還是不錯的。不少孩子能經過思考后主動地、積極地舉手發言。但經過長期的觀察,我發現雖然每節課上都有不少孩子能夠發言,但幾乎每次都集中在那批孩子身上。還有一批孩子總是做課堂上的“傾聽者”,他們很少或者從不主動舉手發言。與此同時,我發現在上第一課時或者問題比較簡單的時候,發言的人數和次數比較多,而上第二課時或者問題比較難的時候,發言的孩子就大大減少了。
原因分析:經過自己的思考和查閱相關書籍及網上資料,我認為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因“害怕出錯”而不敢發言。對于那些膽子比較小、缺乏自信或者學習方面有困難的孩子來說,他們害怕自己無法清晰、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或者害怕自己回答錯誤而招來同學和老師的異樣眼光,因此不敢舉手發言;
第二,在某一知識點的學習上確實沒有掌握或者經過思考仍沒有結果。有些孩子課下說說笑笑并不顯得拘謹,但在課堂上往往很少舉手。那么,他們可能確實對這一知識點沒有掌握,或者經過思考后仍然沒有結果;
第三,因缺少發言機會而失去了積極性。在課堂上,有些孩子膽子大,思維敏捷,他們往往能在老師一提出問題之后馬上得出答案,這時他們會快速舉手,而老師如果總是叫他們回答并給予肯定的評價,那么久而久之,那一部分膽子小、舉手慢的孩子就失去了發言的機會,從而喪失了發言的積極性;
第四,老師提問的內容和方式不妥。有時,一些老師會一下子連著提出很多問題,或者問題的核心不明顯,這樣就會導致學生難以理解問題本身,從而無法回答。此外,一些老師提問的方式方法不太妥當,也會給學生造成不愿回答或者不敢回答的心理。
第五,老師的評價不恰當。有時,因為孩子無法回答出一個簡單的問題,老師可能會在評價時用語嚴厲。有時,因為孩子無法正確回答出問題而引來其他同學的笑聲,老師沒有及時鼓勵并引導孩子。有時,孩子的回答很準確很精彩,但是老師沒有及時地給予肯定和表揚。那么,久而久之,孩子們的發言積極性也就大打折扣了。
當然,除了這些還有其他的原因。下面我著重針對以上五點提出自己的一點看法和做法。
采取措施:
一.為學生的發言創設寬松的環境。首先,教師自身要做到民主、公平、寬容、隨和,在日常的教育教學中要時時關愛孩子,關注每個孩子的性格差異,使孩子能夠信任自己;其次,在課堂上,教師也要敞開心扉,與學生對話交流,并且包容不同的見解;最后,對孩子的回答少一些批評,多一些鼓勵和贊揚,允許孩子們出錯,并把這當成一種資源。這樣,課堂環境寬松了,不管是膽小自卑的孩子,還是學習薄弱的孩子,也都不會再那么害怕發言了。
二.重點難點步步引導,層層深入。新的課程改革把教學過程看作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但在課堂上,一些教師可能因為過分注重教學形式的新穎,而忽視了對教學重難點的引導和深入。只有扎實的教學內容和新穎的教學形式相結合,學生才能真正掌握知識點,這樣,對于教師適時提出的問題,他們才會積極思考,主動發言。
三.防止發言權壟斷現象。在課堂上,每當提出一個問題,我都會盡量留足時間給大家思考或自己練習,當我發現大多數孩子完成以后才會指名回答。這樣,就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每次都只有個別反應快的孩子發言的現象,一些反應稍慢、膽子較小的孩子也有了思考的時間和舉手的勇氣。此外,當那些不經常舉手的孩子發言時,我都盡量給予肯定和鼓勵。我努力使大多數學生都擁有平等的話語權,努力使每個想發言的學生都有發言的機會,都能感受到課堂發言的樂趣。
四.教師提問要有針對性和明確的方向。在學生默讀課文或細讀語句前,教師常常會提出要求或問題。我認為教師在提問的時候一般不適合一下子連著提好幾個問題,把一連串的問題一次性拋給學生,會讓他們無法全部記住問題,也就更無法有針對性地好好思考問題了。一次只問一個或兩個問題,并且所提的問題表述簡潔清晰、主旨明確,這樣,孩子們的閱讀和思考有了方向,從而促進他們更快更好地發言。
五.努力使評價具有包容性。在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時,對于學生偏離主題的答案、不著邊際的想象或是違背邏輯的結論,教師不要簡單地否定,而要對這些回答采取包容的態度,同樣給予恰當的正面評價。實際上,在許多情形下,學生的回答是“錯”中有“對”,“對”中有“錯”,所以,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循循善誘,保護孩子的求知欲。如此,孩子們才會愿意發言、敢于發言、樂于發言。
總結:總而言之,積極發言是學生上課認真聽講、認真思考、積極學習的表現,它會使學生處于一種活躍的思維狀態,更好地鍛煉其邏輯分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等。不但如此,積極發言還可以不斷提高學生的膽量和自信,為將來走向社會做準備。因此,培養學生積極發言的習慣,不但是新課程改革的需要,而且是對學生一生負責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