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元認知戰略

元認知戰略

2024-07-31 閱讀 4237

元認知戰略

元認知是美國心理學家弗拉維爾(J·H·Flavell)于七十年代提出來的,不到二十年,“元認知”已成為心理學界使用頻率很高的概念,并成為學習戰略研究的重要內容。

一、元認知的涵義與特點

所謂元認知就是指個體對自身認知過程的認識和意識。之所以稱為元認知是因為其核心意義是對認知的認知。我們通常所說的感覺、思維或想象就屬于認知活動,而元認知則是對感覺、思維……這些認知活動的認知。因此,元認知實質上是個體以自身認知活動為對象的認知,是對自身認知活動的自我意識,自我體驗,自我調節和監控。

從元認知的構成成分來看,它包括三種成分。

1.元認知知識

元認知知識是個體具有的關于認知活動的一般性知識,是通過經驗積累起來的。元認知知識可分為三局部:①關于個體的知識,指關于自身或他人作為認知加工的一切知識。一是個人認知特點的知識,如個人的興趣、喜好、能力和其程度;二是個人與他人認知特點的差別,如自身的觀察力比他人強,而注意控制程度又較某人差等。②關于認知任務的知識,是指人們對認知活動中任務要求的認識。它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指關于任務中有關信息特點的知識,如這種信息是豐富的或貧乏的、熟悉的或生疏的,復雜的或簡單的、簡約的或冗余的;另方面指任務要求和目的的認識。③關于認知戰略的知識,即能認識到進行某類認知活動存在哪些戰略,各種戰略使用的條件與范圍,能夠根據不同任務,不同情境選用有效戰略。

2.元認知體驗

元認知體驗是指隨同認知活動發生的認知體驗和情感體驗。元認知體驗時間有長有短,體驗內容有簡有繁,它可以在認知活動的每一個階段中發生。元認知體驗可以是對“知”的體驗,也可以是對“不知”的體驗。至于發生什么體驗,與個體在認知活動中所處的位置,已取得的進展和取得進展的可能性直接有關。元認知體驗對認知任務的完成有著重要的作用,如懷疑自身所解的題有錯而進行重新審視,閱讀遇到障礙而反復閱讀,也可能由于失敗或困惑的體驗而修改或放棄原有的目標。

3.元認知監控

元認知監控是指個體在認知活動過程中,能不時評價學習過程,并能適時地調整計劃、選用恰當的方法,以保證任務的有效完成。元認知監控是元認知的核心。已有研究標明,在一定的基礎知識上,同學學習的自我監控水平已成為影響其學習勝利的關鍵因素,實質上,元認知監控是在元認知體驗基礎上派生出來的,只有在認知活動中體驗到學習情境的變化,敏感地理解或體會到導致變化的原因,才可能有效地對活動進行調節與控制。因此,也有人把元認知監控歸入元認知體驗。這里單列只是為了強調元認知監控的作用。

從上可見,元認知在學習活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是因為它具有兩個重要的功能:①意識性。能使學習者明確知道自身正在干什么、干得怎樣、進展如何。②調控性。使學習者能隨時根據自身對認知活動的認知,不時作出調節、改進和完善,使認知活動能有效地向目標迫近。

二、元認知的發展

元認知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而是在長期的學習活動中逐步發展起來的。它的發展體現出以下特點:

1.隨年齡的增加而增加

元認知是個體在學習中隨經驗的增加而逐漸發展起來的。例如,弗拉維爾和他的同事曾用12張圖片作為資料,對幼兒、學前期、小學二年級、三年級和成人五個年齡段的對象進行了記憶廣度實際值和預期值的研究,發現成人對自身的記憶廣度有相當正確的估計,預期的記憶廣度值(5.9)和實際測到的記憶廣度值(5.5)幾乎一致,而四個年齡階段的兒童,隨年級的增加,其預期值和實際值和相差越來越小。這說明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對自身認知活動過程的意識逐步提高。

2.從外控到內控

在元認知還未發展之前,他們的學習活動通常是在教師、家長等他人的直接指導、要求和監督下進行的。離開了成人的指導和布置,往往就束手無策。隨著關于學習規律、學習資料的熟悉與掌握,對自身特點和有關戰略知識的不時豐富,自我調控的經驗增多,對學習的自我調控逐步從無到有,由低級到高級發展起來。

3.從無意識到有意識再到自動化

從意識的角度來看,兒童元認知的發展經歷了無意識到有意識再到自動化的進程。最初,他們毫無監控學習活動的經歷與體驗,往往是由于無意識的或不自覺的自我監控,獲得了效果而強化了再次的體驗與監控,從而逐步從無意識轉化為有意識。隨著有意識的經常運用,這種需要極大意志努力和足夠注意的自我觀察、自我判斷、自我控制逐漸變得嫻熟起來,最后達到幾乎不需再作有意識的選擇和努力或僅需少量注意就能自然而然地操作,達到自動化的程度。

4.從局部到整體

兒童對學習活動的自我觀察與監控,最初經常只是針對學習活動中的某一環節、某一側面或某一學科內容進行的。隨著兒童在這些領域的勝利和元認知知識與體驗的增加,他們的自我觀察、自我監控才不時從某一環節擴展到學習的整個過程,并遷移到不同的學科內容上。

元認知發展差的同學往往是外控還未有效地向內控轉化,自我觀察、自我監控僅停留在無意識或操作不熟練的水平上,或元認知的操作還僅限于局部范圍內。

三、元認知的培養

1.訓練元認知的主要方法

大量的研究標明,對同學進行專門的元認知訓練,可提高元認知的水平。訓練的主要主法有:

(1)自我提問法

自我提問法就是在元認知訓練中,通過提供一系列供同學自我觀察、自我監控、自我評價的問題表單,不時地促進同學自我反省而提高問題解決的能力。例如,美國數學家波利亞就解決數學問題的四個階段,提出了以下系列供同學自我提問的問題:

理解問題階段問:未知條件是什么?已知條件是什么?已知條件足以確定未知量嗎?多余還是缺乏?

擬定計劃階段問:過去見過這種題嗎?若見過是否它以稍許不同的方式出現?我能應用一個具有相同或相似未知條件的熟悉問題解答當前題嗎?假如不能解答當前題應問:我能從已知條件中發生什么有用的東西?使用了所有的條件和數據了嗎?

執行計劃階段問:能清楚地認定每一步都是對的嗎?能證明它是對的嗎?

回顧步驟問:我能檢驗結果的正確性嗎?我能檢驗推理過程嗎?我能運用這個結果或方法于其它問題嗎?

有人(Kurzeje,1986年)采用上述波利亞的提問模式,在52名三年級同學中進行訓練,發現參與這種訓練的兒童比非元認知教學的兒童更能勝利地解決困難問題,并且更能說出解決問題的各個步驟。

(2)相互提問法

相互提問法,即將同學每兩人分為一組,給每個同學一份類似于上述自我提問的表單,要求同學在嘗試解決問題的同時根據提問表單相互提問并作出回答。研究標明,相互提問法能有效地促進同學的考慮與競爭,發展元認知。

(3)知識傳授法

知識傳授法是不同于以上訓練的另一種方法。它主要是通過傳授學習理論的有關知識,特別是關于元認知的知識,使同學通過學習,認識到元認知在學習中的重要性,自覺地將元認知運用于學習中,生成適當的學習戰略,提高學習效果。

以上幾種元認知訓練,都能一定程度地提高同學的元認知水平,特別是對于復雜困難的問題,元認知的訓練就更為有效。

2.培養元認知的具體途徑

(1)提高元認知學習的意識性

要提高元認知水平,首先應提高同學五方面的意識性:①清晰了解任務的意識性。要求同學準確、全面掌握學習任務,明確任務的性質,特點,任務的要求以和要達到的程度。②掌握學習資料特點的意識性。每種學習資料有自身的特點,應培養同學認真分析每種學習資料的性質、結構、難度、主次,以便能合理分配學習的時間和注意力。③使用戰略的意識性。不同學習資料、不同學習要求需要采用不同的學習戰略,在解決任務之前,要求同學考慮有哪些戰略可供使用,哪種戰略解決當前任務最佳,要有意識地選擇并運用有效學習戰略。④掌握自身學習特點的意識性。引導同學充沛認識自身的認知特點,例如,自身是善于視覺學習,還是聽覺學習;是記得快忘得快,還是記得慢忘得慢。⑤對學習過程進行自我調節的意識性。培養同學在學習過程中,能敏銳判斷出現的困難、障礙,準確分析出現的原因,并能適時地進行調整。

(2)豐富元認知知識和體驗

已有研究標明,同學元認知水平與其擁有的元認知知識有極大關系。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元認知知識的傳授,并在學習活動中,不時強化這些知識的應用。同時還應通過創設問題情景等方式,誘發同學發生元認知體驗,并不時提高這些體驗的精確度,以提高元認知水平。

(3)加強元認知操作的指導

根據學習過程特點,按階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元認知指導,會收到較好效果。在學習活動之前,著重指導同學對活動進行計劃和布置,為學習活動作好各種具體準備。在學習活動中,注重指導同學明確學習的目標,對象和任務;講究學習戰略,善于根據學習資料的特點和自身的學習特點選擇合適的學習方法,并能控制自身排除內外干擾,保證學習計劃順利執行。在學習活動后,注意要求同學對自身的學習狀況和效果進行檢查,反饋與評價,注重學習中出現的錯誤,并能認真分析加以和時彌補。最后要督促同學深入反思和總結,一是積累為以后類似的場所能用的經驗;二是吸取教訓,防止再犯。

(4)創設反饋的條件與機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給同學提供一個和諧的、民主的反饋環境,每個人都可以自由地評價他人的學習方法與戰略,也可以為他人暢所欲言地評價。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逐步地引導同學從以教師為主導的外部反饋轉化為同學自身的內部反饋,并逐漸成為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者將外在的矯正性指示轉變為自身的矯正性機能,可以說才真正地學會了元認知學習。

(5)注重引導同學對非智力因素的調控

對學習效果的影響不只有智力因素,也有非智力因素,而且往往是兩者協同作用的結果。因此,教師除了應注重培養同學對學習和認知活動進行調控外,也應重視引導同學對非智力因素中的努力程度、動機激發、自己性格特點、認知風格等諸方面的調控,使同學不只能自發地調控智力因素,也能有效地調控非智力因素,進而能將兩者有機地結合起來進行調控。

總之,對同學元認知的培養若能從以上方面全面進行,通過多種途徑一起發揮作用,其效果就會更加明顯。

轉引自:

篇2:小學教育隨筆經典誦讀推進有效措施

帶領學生讀經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預備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唐詩100古詩》,讀《日有所誦》讀《宋詞一百首》……長期的誦讀,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宋詞、現代詩歌,學生的寫作說平蹭蹭地提升。在學生日常的習作中有寫現代詩的,寫五言絕句的,寫七年絕句的,甚至還有填詞的呢。每當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覺得帶領學生堅持誦讀的路子走對了。

**年開始,我校的經典誦讀成為一門課程,走向正規。我們以《十二歲以前的語文》作為我們誦讀的內容。每天早上的20分鐘時間固定為誦讀時間,雷打不動,每學期結束后要對誦讀內容進行家長考核、小組考核、老師考核以及校級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去年我們班級的測評成績還不錯,今年的成績應該更好。

在經典誦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學生誦讀經典呢?現在我就盤點一下。

一、端正經典誦讀的思想。1.讓學生明白經典誦讀的好處,結合我已經教過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端正思想,主動自覺地進行誦讀。比如;我告訴她們一個學期的誦讀結束后,學生會自己創作詩歌了,會填詞了,成為一名小詩人了。我把學生自己填的詞,創作的詩歌讀給她們聽。2.我還告訴她們我們聽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經典的歌詞也是來源于古詩詞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讀了經典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正確處事、正直做人。當學生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誦讀,主動誦讀了就會事半功倍。

二、老師領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建立自信。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時候,當學生不愿意讀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累了,不想讀,還有一種是有不認識的字,不會讀。第二種情況居多一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篇要求誦讀的篇目我都領著學生一字一字地讀一遍,幫助學生學會斷句、糾正字音。我的領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把一篇要誦讀的內容朗讀出來,學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因此,幫助學生正字音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通句子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順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嚴格要求,保證誦讀質量。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誦讀經典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固定的領誦人,誰來的早,誰愿意領,就可以到講臺上帶領同學們讀。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領讀的積極性。領讀的同學有權利讓不認真讀書的同學站起來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記名字。除此之外,紀律委員也要保證晨讀的紀律。再加上老師的巡視,晨讀的質量就有保證了。

四、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要想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經典的熱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老師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在晨讀巡視中,對于誦讀賣力的同學給予及時肯定,對于表現一直很優秀的同學,讓其在班級中成為榜樣。對于領讀很用心,能夠經常領讀的同學進行大力贊揚。賞識的力量總是無窮,大力的表揚讓這些優秀的同學從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班級同學爭相學習的榜樣。班級中這樣的優秀人多了,班級的誦讀水平想不高都難。

五、理解意思,巧背經典。死記硬背是一種背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耗時耗力還不出功。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速度,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我會選擇一篇要要求背誦的內容,會專門抽出時間領著學生背誦,讓學生從中發現技巧。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解釋,讀完后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很快背出要求背誦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多加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自覺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誦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六、尋求家長、對子、組長的幫助,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老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學習對子以及組長的共同監督才行。要求會背的篇目,家長先檢查,然后是學習對子互查,接著是組長細查,最后接受學校最后的考核。對于在檢查過程中優秀的家長、負責任的學習對子和組長也要不遺余力地大加表揚,提高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經典誦讀篇目責任到人,提高其責任意識。所有要求誦讀的篇目都在學生主動自覺要求下分給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都有領誦的篇目,負責領誦的篇目必須熟練背誦。這樣一來,班級集體經典背誦的時候不需要再有領誦,點到誰,誰領誦,如果不想點的話,隨意叫一個人來領,后面該誰領了,就會主動站起來領。省心極了。我是省心了,學生的責任感也來了,他不僅要清楚知道自己領誦的是哪一篇,還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評的。

總之,在經典誦讀推進過程中,因為以上措施的實施,使我們的誦讀質量有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針對在誦讀中出現的問題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總結。

篇3: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