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面向21世紀初等教育課程改革趨勢
國外面向21世紀初等教育課程改革的趨勢
吉林省教育學院齊放
資料來源:
[關鍵詞]初等教育;課程改革;現代化;多樣化;整合化
[摘要]本文試圖以國外面向21世紀的初等教育課程改革為基本視點,從課程實踐的角度,就其基本趨勢和其規律性特點進行分析和描述。準確地掌握各國課程改革的現狀,對于促進我國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初等教育課程體系,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世界性的初等教育課程改革在課程設置、課程內容以和課程結構等幾個方面日益出現出以下幾個主要趨勢。
1.努力發展綜合課程
發展綜合課程是當今各國初等教育課程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從綜合課程發生的背景上看,綜合課程是現代社會科學技術發展的必定結果。首先,當代科學的發展已經逾越了學科的界限,科學的高度分化和綜合是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早期的學科門類簡單的局面已不復存在。科學的發展正在向著協同化、綜合化方向邁進。其次,由于人們所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使得這些問題的解決要求人們必需尋求各門學術領域的知識以和各門學科的一起協作。例如對環境問題的解決就需要在生態學和地球化學為主要基礎理論的基礎上,利用化學、物理、生物等學科知識和技術進行綜合研究。第三,客觀世界自身就是一個統一的、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課程的設置和內容應當反映客觀世界的這一特點。第四,從兒童的自身情況看,兒童的身心發展尚處于未分化階段,他們的生活實際也同樣具有綜合性的特點。
從綜合課程的作用上看,至少可以形成如下幾點共識。第一,從認識論角度看,綜合課程有助于使同學形成完整的世界圖景。前蘇聯教育家斯卡特金認為,綜合課程可以防止同學把各門學科的知識割裂開來,保證同學形成完整的世界圖景。英國學者英格拉姆也認為,綜合化的教學更具有適應性,比分科教學更易于接受知識的變化。綜合課程可以為同學提供整體的觀點,使他們既見樹木,又見森林,從而恢復知識的完整性。第二,從心理學角度看,綜合課程更有助于同學的學習和其個性的發展。英格拉姆認為,綜合課程是依照兒童的需要、興趣、好奇心和活動特點而編制的,它非常重視非認知因素。更有助于課程和學習條件相一致,因此,比分科課程按邏輯原則編制更有助于同學的學習和個性的發展。第三,從社會學角度看,英格拉姆認為,過分的分科教學不能鼓勵同學間的合作。綜合課程既可以鼓勵合作,又不排斥學習上的競爭。同時,綜合課程較分科課程更有利于適應來自社會的、知識方面的變化,具有較強的適應性。第四,從教育學角度看,綜合課程可以消除由于課程繁多、分科過細給同學造成的負擔過重的偏向。許多課程專家都認為:兒童面對的社會是一個整體,他們的生活是一個整體,因而兒童心中的世界也是一個整體。同時,由于兒童知之甚少,生活經驗缺乏,對事物缺乏整體認識,所有這些都是由兒童的認識規律所決定的。因此,小學課程的門類太多、分科過細易于導致各科教學內容的重復,造成教育上的不必要的浪費。同時單一的分科課程缺少各門知識間的相互聯系,不利于兒童從整體上認識和理解,也造成了課業負擔的加重。
因此,跨學科開設綜合課程,已經成為當今國際上初等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發展趨勢。綜合課程已經成為許多國家小學課程的重要組成局部。就目前綜合課程的改革狀況看,大體上有三種類型。一是自然科學的綜合課程。這是將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天文、保健、環境科學、技術等各門學科綜合而成的一門課程。二是社會科學的綜合課程。這是將歷史、地理或公民等學科綜合而成的一門課程。三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融合而成的綜合課。目前世界上方興未艾的集科學、技術和社會兼容的STS課程就屬于這種課程。
此外,在課程設計上,依照專題組織綜合課程也是當前一種比較常見的形式。這些專題的選定往往來自于兒童十分熟悉的事物,并且能夠緊密結合兒童的興趣和喜好。許多專題在一些國家中幾乎是相同的。如“我們身邊的事物”、“我們的學校和鄰居”、“我們的家鄉和人民”等等。
2.日益重視道德教育
在當代西方國家,吸毒、自殺、虐待同學、校內暴力、少女懷孕等等青少年不良行為與犯罪,以和追求個人享受、缺乏社會義務和責任感是普遍存在的問題。據一份來自日本警方公布的資料顯示:1986年,在14-20歲的中同學當中,因違犯刑法而被檢舉的人共有292286人。這個數字與1976年相比,大約增加了50%。在1988年的1-6月間,中同學犯罪案件急劇增加,其中,殺人、搶劫、**、傷害、暴力、盜竊等惡性案件約占各種犯罪案件的46.8%。美國也有類似的報道:在全美各地進行的一次抽樣調查中發現,在127所中學的15900名高中同學中,競有49%的人在使用麻醉品。早孕現象更令人擔憂。僅1985年,就有75000名十幾歲的女同學懷孕或成為年輕的母親。即使在第三世界中,不少青少年向往西方社會,民族觀念和意識淡薄也相當普遍。所有這些都標明了世界性的教育荒廢現象有愈演愈烈的趨勢,以至于成了各種社會問題的焦點。正是由于當前世界性道德危機的困擾,從而使得世界各國對道德教育。特別是小學階段的道德教育給予了極大的關注。19*x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北京召開了題為“面向21世紀的教育”國際研討會。會上,19個國家的80多位代表在分析討論2l世紀人類面臨哪些挑戰時,被列在第一位的是道德、倫理和價值觀的挑戰,并且因此將會議的主題確定為:“學會關心:21世紀的教育”。會議號召人們要學會關心:關心個人、他人、群體以和全人類;關心社會、經濟、生態以和全球的生存環境;關心真理、知識、學習等生存技能以和人道主義的價值取向。
在1994年由各國教育部長參與的“第44屆國際教育大會”的《宣言》中也明確提出:“特別注意改進課程、教科書內容和包括新技術在內的其它教育資料,以便教育有愛心和責任感的公民,使他們面對其它的文化能夠欣賞自由的價值、尊重人的尊嚴和差別,并能防止抵觸或通過非暴力手段解決抵觸。”會議在提交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行動綱領》中再次明確提出:“為了加強形成各種價值觀念和能力,如團結、發明力、公民責任、批判意識以和用非暴力手段解決各種抵觸的能力,必需在各級課程中引入包括國際層面的真正的公民意識教育。”并以此作為國際社會促進為和平、人權和民主的教育所采取的政策和行動方針。
由此可見,人類社會對道德教育已經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高度重視的程度。盡管各國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以和價值觀念上存在著巨大差別、但在強調對未來一代新人進行道德品質以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的認識卻是一致的,并且都在從各自國家的國情動身,通過采取設置道德教育課程或宗教課程、強化所有課程個的道德教育因素、廣泛開展課外活動、重視學校隱性課程的開發,以和調動社會媒體因素等多種途徑,深入研究和探索加強道德教育的內容、途徑和方法。
3.更加注重基礎學科的改革
作為培養同學讀、寫、算等基本技能的重要基礎學科,在國外的初等教育課程改革中仍然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
許多國家在學料課程總量中始終堅持著語文、數學等工具性基礎學科的較大比重。就語文學科而言,美國、英國均在40%以上,日本為27.5%。數學學科以前蘇聯和聯邦德國等的比重為最大,約占20%以上,日本為18.0%。
與此同時,除保證一定的比例之外,各國在加強基礎工具學科的教學上均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控制。美國教育界認為,初等教育必需首先使兒童掌握那些能夠使他們在未來社會進行深入學習時所必需具備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習慣,而在多種技能中最主要的當數閱讀、寫作和計算的技能。據有關研究機構測定,美國同學的閱讀水平與他們以后的數學、物理、計算機成果的相關率為70%,而與歷史、地理等學科成果的相關率可達90%以上。因此,美國目前在小學階段規定了七級閱讀水平,就閱讀范圍、閱讀速度和閱讀技巧等方面,都規定了全國的統一規范。這些措施對曾經一度片面強調課程現代化,從而導致小同學讀寫能力減弱的美國來說,無疑是十分重要的。不只如此。許多國家把加強本族語的教學視為課程“民族化”的重要手段,充沛發揮它們在弘揚本民族文化保守的重要作用。
在數學方面.各國基本上采取了合理調整中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從而進一步突出重點、以達到在培養基本的計算能力的同時,掌握如何選擇正確的方法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的目的等等。聯邦德國提出數學課的目的是促進同學學會最基本的運算知識,學會計算數量大小的基本方法,培養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為將來數學能力的發展打好基礎。美國數學教育科學委員會認為美國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最大缺陷是不重視引導兒童把所學的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因此,他們提出在強調掌握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重視那些所謂正規的、直觀的和探究技能的培養。
4.更新課程內容,加強科學技術教育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為適應未來社會經濟競爭的需要,世界各國普遍重視科技教育,并把科技啟蒙教育作為初等教育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
1984年10月在日內瓦舉行的第39屆國際教育會議把“在適當介紹科學技術前景下普和和革新初等教育”作為會議的研究專題。圍繞這一專題指出各國更新課程內容的重點是加強科學技術的啟蒙教育,并且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進行科學技術啟蒙應根據科學技術的進展、兒童性格的全面發展以和個人與社會生活的需要。二是科學技術啟蒙建議應致力于發展兒童對科學的基本態度,如發明性、批判性、客觀性和嚴格性,以和使兒童獲得從切身環境動身,與智力、體力發展相適應的基本科技概念、能力和技術,如觀察、操作、丈量、分類、探求、交流等。三是科學技術啟蒙教育應當強調促進兒童與其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之間的建設性的相互影響,培養所有同學對待科學技術的積極性,使兒童具有對新技術和科學應用于社會的知識,培養同學對待自然和對待科學技術的情感和態度,為兒童走向未來社會的生活作準備。為此,各國在普遍開設理科課程的基礎上,把改革的重點放在了課程內容和課程目標的改革上。
在課程內容方面,力求和時刪除陳腐的內容,增加反映現代科學技術新成績的內容,加快了現代科技到教程的轉化過程,促進了課程內容的現代化。如增加有關地球、宇宙空間、環境和能源科學等方面的教育內容。
同時,一些課程專家還提出,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科學已經同社會的各個方面發生了緊密的聯系。學校科學教育的課程設置不能再僅僅局限于科學原理的論述,從而片面強調科學的探究,而應把科學教育同其它方面的教育緊密結合起來。因此,以科學、技術和社會為課程內容的STS課程在許多國家的課程改革中顯示出較強的生命力。從一定意義上講,STS課程是科學教育各種目標的綜合體現,其目的是培養能夠了解社會、致力于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科學家和技術人才,培養能了解科學技術和其效果,并能積極參與涉和科學技術方面決策的合格公民。
在課程目標上,一方面注重了在科技啟蒙教育中發展兒童創新精神和發明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面又加強了科學內容與科學過程、科學知識與科學方法教育的統一。法國在1985年的教育改革中就把“科學與技術”課作為科學啟蒙教育的主要課程。他們突出強調“科學與技術”課的目標在于使兒童獲得有關科學活動和工藝活動的方法,增強兒童尊重事物存在的客觀性、建立假設和證明的必要性等科學品質,以和使兒童具有發明發明的興趣等。同時,他們還認為,科學教育的目標還在于探索科學訓練的結構,在于培養良好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的思維方法。離開了這些目標,只靠現成的知識。是很難培養出能夠在未來社會勇于攀登科學高峰的人才的。
此外,各國在加強現代科學技術教育的過程中,還力求發展兒童的創新精神和發明能力。在美國、日本和歐洲的一些國家中,新的小學教材也力求以探究性的敘述代替結論性的描述。同時,在教學中重視讓兒童親自動手實驗,使他們在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從而體驗勝利的樂趣,強調讓兒童親自動手去“做”科學。而不是用耳朵去“聽”科學、用眼睛去“看”科學。
文見《學科教育》**年第1期
篇2:課程改革現代教育技術在引導自學型課堂應用
課程改革現代教育技術在“引導自學”型課堂的應用
摘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和當代教育理念的更新,教育信息化與課程改革已成為新世紀教育發展的兩大趨勢,并且彼此影響,互相融合,一起對傳統的教育教學方法帶來很大沖擊。而多媒體教學與“引導自學”型課堂正是在這兩大趨勢發展過程中出現的重要成果。本文著重從微觀層面研究現代教育技術在“引導自學”型課堂的應用。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信息技術;課程改革;自育自學;引導自學
近年來,我國基礎教育的發展呈現兩大趨勢:一是在新教育理念指導下,全國各地的教育專家對課程改革進行了各種有效的嘗試,最終不約而同地把課程改革的落腳點放在課堂結構改革上,對于“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作為改革方向”基本達成共識;二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教育教學活動也日益朝著現代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教育技術成為考察當代教師教學基本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前者提出了改革課堂結構,建設新型課堂的必要性。而后者則為新型課堂的建設在技術支持方面提供了可能性。
一、“引導自學”型課堂的研究現狀
(一)國外相關研究
國外研究者并未把“引導自學”型課堂單獨列為教學模式的一類,而是在多種教學模式中體現引導自學的理念。如莫禮生提出的單元教學法把教學過程分為五個單元:試探→提示→自學→組織→復講,其中自學是核心環節,試探和提示是為了引起自學需要,組織和復講是為了鞏固自學成果;羅杰斯提出的非指導性教學模式,不僅在教學流程中注重自學,而且把教學目標的選擇權也交給學生;另有杜威和塞林的小組探索模式、阿莫納什維的師生合作模式、馬賽拉斯和考克斯的相互探索模式等,他們都強調基于人際關系的自主探索過程,因此被統稱為社會互動教學模式。[1]
(二)國內的相關研究
在我國,“引導自學”思想最先由著名教育家葉圣陶提出,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當代研究者結合我國新時期的國情也開始了“引導自學”型課堂在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嘗試。其中,何炳章提出的“自育自學”論是最具影響力和現實意義的理論系統之一。
我國當代教育家何炳章教授在陶行知、葉圣陶、段力佩和蘇霍姆林斯基等人的影響下,把“自育論”和“自學論”融為一體,構建出一套表述完整的理論系統,即“自育自學”論。[2]在合肥市范附屬小學等多所學校的實踐中“自育自學”論不斷完善,現已相對成熟。何炳章指出完整的“自育自學”過程應包括“做、學、讀、吃
篇3:杜威教育思想對課程改革啟發
杜威的教育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發
從當前教育家通過實踐、考察、探究,從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方面,構建了教育家的學科結構主義理論。而“做中學”原則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杜威的“做中學”原則,將對我們當前中國的教育課程改革有一些有益的啟示。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注重對知識結構的理解,提倡發現學習。在杜威的理論中“做中學”原則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正在如火如茶地進行和深化中,人們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其中。在這場改革與發展中,教育的課程改革處在一個尤為顯眼和重要的位置。這使我們不得不用理性的態度和精神去申視和感悟杜威的“做中學”原則,從中領其深刻的思想實質。
1.“做中學”原則的基本觀點。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念中的三個核心命題,這三個命題緊密相聯,從不同側面揭示出杜威對教育基本問題的看法。對知與行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在杜威看來,“從做中學”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結合,也就是知與行的結合。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
2.“做中學”原則對我們教育的啟示。
杜威的“從做中學”對于我們當前的教育改革,他的教育思想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奠定了豐富的理論根基。我們應抱著科學的態度,用發展的眼光,深入探究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學為中用,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存在著重視教材忽視學生的經驗和活動等不良傾向,教育和社會存在脫節現象。教育不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杜威的“做中學”恰恰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對于教育改革來說,把知識技能和智力間的關系,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和學科缺乏整合的現狀,更好地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加強課程內容與生活及社會,科技發展之間聯系。搞好教育是萬萬不能離開勞動的實踐的。
對文化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坐在課堂里面“教師講、學生聽”方式生煩,教學依然老一套,教育勢必也得不到長足健康的發展。而杜威認為,用“從做中學”替代“從聽中學”,必然會促及學校課堂教材上發生變化,從而使學校的整個精神得到新生。“做中學”原則的應用,使得現代的課堂教學根本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課程教學,這也必然的引起課堂教材上的變革。
杜威認為要以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為依托,教育才能很好地發揮其作用,教育改革才能順利進行,否則只能是寸步難行。學生在課堂上不用死板的等待老師傳授知識,他們可做自己想做的事,教師只是去引導,幫助他們。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性,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確定學生未來的職業興趣,改善校園環境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3.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構想。
通過杜威“做中學”原則的學習和分析,我們教育應可以把企業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的實際工作過程作為學習的核心,來個“先行后知、再知再行”,從而做好教育事業。
杜威的教育思想作為實用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鮮明的特色,包含豐富的思想內容。他的教育思想不僅有利于豐富教育理論,也有利于當前我國的教育實踐。可以說,杜威的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結構主義,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教育家,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