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杜威教育思想對課程改革啟發

杜威教育思想對課程改革啟發

2024-07-31 閱讀 3284

杜威的教育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發

從當前教育家通過實踐、考察、探究,從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方面,構建了教育家的學科結構主義理論。而“做中學”原則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杜威的“做中學”原則,將對我們當前中國的教育課程改革有一些有益的啟示。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注重對知識結構的理解,提倡發現學習。在杜威的理論中“做中學”原則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正在如火如茶地進行和深化中,人們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其中。在這場改革與發展中,教育的課程改革處在一個尤為顯眼和重要的位置。這使我們不得不用理性的態度和精神去申視和感悟杜威的“做中學”原則,從中領其深刻的思想實質。

1.“做中學”原則的基本觀點。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念中的三個核心命題,這三個命題緊密相聯,從不同側面揭示出杜威對教育基本問題的看法。對知與行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在杜威看來,“從做中學”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結合,也就是知與行的結合。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

2.“做中學”原則對我們教育的啟示。

杜威的“從做中學”對于我們當前的教育改革,他的教育思想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奠定了豐富的理論根基。我們應抱著科學的態度,用發展的眼光,深入探究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學為中用,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存在著重視教材忽視學生的經驗和活動等不良傾向,教育和社會存在脫節現象。教育不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杜威的“做中學”恰恰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對于教育改革來說,把知識技能和智力間的關系,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和學科缺乏整合的現狀,更好地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加強課程內容與生活及社會,科技發展之間聯系。搞好教育是萬萬不能離開勞動的實踐的。

對文化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坐在課堂里面“教師講、學生聽”方式生煩,教學依然老一套,教育勢必也得不到長足健康的發展。而杜威認為,用“從做中學”替代“從聽中學”,必然會促及學校課堂教材上發生變化,從而使學校的整個精神得到新生。“做中學”原則的應用,使得現代的課堂教學根本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課程教學,這也必然的引起課堂教材上的變革。

杜威認為要以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為依托,教育才能很好地發揮其作用,教育改革才能順利進行,否則只能是寸步難行。學生在課堂上不用死板的等待老師傳授知識,他們可做自己想做的事,教師只是去引導,幫助他們。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性,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確定學生未來的職業興趣,改善校園環境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3.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構想。

通過杜威“做中學”原則的學習和分析,我們教育應可以把企業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的實際工作過程作為學習的核心,來個“先行后知、再知再行”,從而做好教育事業。

杜威的教育思想作為實用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鮮明的特色,包含豐富的思想內容。他的教育思想不僅有利于豐富教育理論,也有利于當前我國的教育實踐。可以說,杜威的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結構主義,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教育家,中國

篇2:杜威教育思想對課程改革啟發

杜威的教育思想對課程改革的啟發

從當前教育家通過實踐、考察、探究,從教育思想教學方法等方面,構建了教育家的學科結構主義理論。而“做中學”原則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杜威的“做中學”原則,將對我們當前中國的教育課程改革有一些有益的啟示。

結構主義教育思想注重對知識結構的理解,提倡發現學習。在杜威的理論中“做中學”原則是杜威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正在如火如茶地進行和深化中,人們以巨大的熱情投入其中。在這場改革與發展中,教育的課程改革處在一個尤為顯眼和重要的位置。這使我們不得不用理性的態度和精神去申視和感悟杜威的“做中學”原則,從中領其深刻的思想實質。

1.“做中學”原則的基本觀點。

“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造”是杜威教育理念中的三個核心命題,這三個命題緊密相聯,從不同側面揭示出杜威對教育基本問題的看法。對知與行的關系進行了論述,在杜威看來,“從做中學”充分體現了學與做的結合,也就是知與行的結合。它使得學校里知識的獲得與生活過程中的活動聯系了起來。

2.“做中學”原則對我們教育的啟示。

杜威的“從做中學”對于我們當前的教育改革,他的教育思想既有積極的推動作用,也給了我們深深的啟示,為我們的教育改革奠定了豐富的理論根基。我們應抱著科學的態度,用發展的眼光,深入探究其教育思想的精髓,學為中用,不斷完善,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改革才能成功。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存在著重視教材忽視學生的經驗和活動等不良傾向,教育和社會存在脫節現象。教育不適合青少年身心發展的規律。杜威的“做中學”恰恰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對于教育改革來說,把知識技能和智力間的關系,改變過去過于注重知識傳授的傾向和學科缺乏整合的現狀,更好地體現課程結構的均衡性,綜合性和選擇性,加強課程內容與生活及社會,科技發展之間聯系。搞好教育是萬萬不能離開勞動的實踐的。

對文化基礎不扎實的學生,坐在課堂里面“教師講、學生聽”方式生煩,教學依然老一套,教育勢必也得不到長足健康的發展。而杜威認為,用“從做中學”替代“從聽中學”,必然會促及學校課堂教材上發生變化,從而使學校的整個精神得到新生。“做中學”原則的應用,使得現代的課堂教學根本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課程教學,這也必然的引起課堂教材上的變革。

杜威認為要以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為依托,教育才能很好地發揮其作用,教育改革才能順利進行,否則只能是寸步難行。學生在課堂上不用死板的等待老師傳授知識,他們可做自己想做的事,教師只是去引導,幫助他們。在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培養學生的社會參與性,加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確定學生未來的職業興趣,改善校園環境等方面都有積極的作用。

3.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構想。

通過杜威“做中學”原則的學習和分析,我們教育應可以把企業生產、管理、經營、服務的實際工作過程作為學習的核心,來個“先行后知、再知再行”,從而做好教育事業。

杜威的教育思想作為實用主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其鮮明的特色,包含豐富的思想內容。他的教育思想不僅有利于豐富教育理論,也有利于當前我國的教育實踐。可以說,杜威的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的改革與發展具有極強的生命力和現實指導意義。

結構主義,課程改革,教學方法,教育家,中國

篇3:小學語文老師讀書心得讀于永正教育思想有感

于永正老師的書每一次翻閱都會有新的體會,《25條建議》《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等是我遇到困難時最強的助手,下面是讀書后的一些感想

經歷是一筆財富

回想剛上班,自己就如初生的牛犢,什么也不怕,卻在跌跌撞撞中迷失,體會到初為人師的痛楚,有過無助,甚至質疑自己的職業選擇。現在回憶起來,很感謝自己當時的積極向上,沒有傳播負能量。現在閑暇時會想想自己班級的長遠規劃,如果不是從焦頭爛額中走過,今天怎么會想著班級的進一步發展?有時候想想當時難捱的日子,走過后發現,如今他饋贈給你的是當初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的。所以我希望接下來的自己仍能勇敢面對一切,所經歷的每一次,都是成長。也許每天的日常工作中還會遇到讓你措手不及,甚至不想面對的事情,但是想想下次他出現在你的工作中你會應對自如,也就感謝上次的那段經歷所給你帶來的經驗。我希望在退休的時候,看著自己的文字,想著自己工作上的點點滴滴,能自豪的說:“看我的經歷多豐富!”

隨時觀察

老師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當你走進班的一剎那,你的眼睛應該已經掃過班級的每一個學生,甚至角落中有片紙屑,墻上的班級文化少了邊邊角角都能迅速進入雙眼。我但是我現在還得繼續修煉。下課和老師討論班上某個同學近況,猛的發現自己連他上節課的表現怎樣都說不出。還是自己觀察的不夠到位,所以這一點,我需要不斷練習。上課時,我腦子里老會出現,看看邊上的同學,然后眼睛立馬聽到使喚,掃向四邊。特別是講到一些重點,我覺得老教師的建議很好,先停下來,整頓一下,要確保把那些開小差的人給拉回來,不然就是白講,我現在上課有時會想,呀這道題會不會白講?然后不自覺的看看周圍的聽講秩序,如果不行,立馬停下。

讀好書

什么是好書?我不喜歡教育名著,就如同上學時我排斥四大名著一樣。上面高深的理論讓我非常抵觸。我認為好書就是你讀起來舒服對自己又有幫助的書,在教育上我比較喜歡于永正老師的書,在網上聽他的課,我覺得自己的感受就是:津津有味。于是買了好幾本他的書籍,讀起來很舒服,甚至覺得活靈活現,有血有肉,而不是干巴巴。還有薛瑞萍老師的書都讓我覺得自己是置身于他的班級,是一個我可以觸摸到的世界。

前輩的建議還有很多,我需要成長的也有很多,現在逐漸學會慢下來,不那么急躁,比如一周只給自己班上的孩子定下一個目標,完成就好。這一周,我希望班上的學生都能做到靜,無論上課,自習,還是做操做到靜,我希望我們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