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教學與新課改理念是一致
嘗試教學與新課改的理念是一致的
就嘗試教學理論的有關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嘗試教學創建者邱學華先生。
就嘗試教學理論的有關問題,記者日前采訪了嘗試教學創建者邱學華先生。
記者:運用嘗試教學法進行教學,如何能夠解決同學的個體差別問題?
邱:班級中同學的個別差別是客觀存在的。應用嘗試教學法,很多人會有這樣的疑慮:教師還沒有教,讓同學先嘗試練習,對優秀生不會有什么問題,中等生和學困生就難適應了。教學實踐的結果出乎我們的意料,中等生和學困生更喜歡嘗試教學法,他們的學習成果提高的幅度更大。在一次座談會上,他們道出了其中的奧妙:“先做嘗試題,知道困難在哪里,然后再聽教師講就清楚了?!薄耙郧?,老師要我們看課本,我們不知道從哪里看起,現在為了做嘗試題,看課本特別認真,容易看懂。”學會看書、學會考慮,這是中等生和學困生最缺乏的東西。而嘗試教學法一開始就讓同學做嘗試題,“逼”著同學看課本或請教同學,找出困難再聽講解,促使同學主動自學課本、自覺考慮,恰好能對癥下藥,解決中等生和學困生的根本問題。江蘇省泰興市洋思中學的課堂教學模式核心就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充沛體現了嘗試教育思想,這就是最好的例證。
記者:同學自主嘗試學習費時較多,如何保證在規定課時內保質保量地完成教學任務?
邱:剛開始應用嘗試教學法,由于同學自學能力差,對新的教學方法還沒有適應,可能要多花一點時間,這是應用一種新教法難免要經歷的一個階段。但是,一旦同學具備了較強的自學能力,就不需要花費太多時間,反而比聽講耗時少。另外,不能單從教學時間上看問題,還必需從教學效果上分析。嘗試學習可能比聽講費時,但同學自主嘗試獲得的知識,學得好、學得牢,以后復習鞏固就不需要花費太多的時間。而光聽教師講,好像省力、方便,但往往要吃“回頭草”,要花很多時間復習鞏固,進行彌補。小學高年級和中學由于一堂課的內容多,解答的嘗試問題比較復雜,費時也較多,假如把嘗試全過程全部放在課堂上,時間太緊,勢必影響課堂作業的時間。我們采用超前嘗試教學法,即今天這堂課結束前安排明天的嘗試問題,讓同學嘗試預習,同學依照嘗試問題去自學課本、合作交流,也可多方搜集資料。下堂課開始,就從同學討論做起,各組展示預習效果,師生一起評議,最后進行達標預測。這種做法與山東杜郎口中學的“三三六”自主學習模式相似,他們的課堂教學有“預習、展示、反饋”三大模塊,由于同學有充沛的預習嘗試,在課堂上展示時,同學爭先恐后,展示才干,對保守的課堂教學有根本性的突破。
記者:嘗試學習與新課程改革倡議的自主探究有什么區別與聯系?
邱:有區別,也有聯系。嘗試學習是一種自主探索的方式,它是以同學嘗試為特征的學習理念和學習方式,強調同學自主學習、自由探索,強調嘗試在學習活動中的重要作用?!鞍l現學習”、“探究學習”、“研究性學習”都屬于自主探索,但我認為,嘗試更適合中小同學的學習特點。“發現”和“探究”一般屬于科學范疇,“嘗試”一般屬于學習范疇。讓同學先試一試,僅是解決教科書中的某一個內容,有難度但不是高難度,同學跳一跳可以做得到,更何況同學嘗試以后,教師根據同學練習情況可以有針對性地講解,在嘗試過程中還可以充沛發揮課本的示范作用、舊知識的遷移作用、同學之間的互補作用和教學手段的互補作用,為同學的嘗試勝利提供有利條件。另外,“嘗試”二字通俗易懂,便于操作。嘗試可爭取勝利,也允許失敗,同學沒有太大的負擔。
記者:嘗試教學研究作為一項長達20多年的教改實驗,積累了珍貴的經驗,它對新課程改革有何借鑒之處?
邱:從新世紀開始的新課程改革作為一場教育上的大革新,成果是巨大的,有不同看法也是正常的,不值得大驚小怪。現在的問題是,應該虛心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認真總結經驗教訓,修訂好各門學科的課程規范,使新課改進一步得到健康發展。我根據嘗試教學實驗的體會,重點談一個問題:“中國的新課改必需立足本國走自身的路”。我國地廣人多,各地的經濟發展不平衡,不能搞“一刀切”,不要一切都重砌爐灶,一哄而起。中國的中小同學有兩三億,舉足輕重,稍有疏忽,損失是不可估量的。在中國有80%左右的中小學校在農村、山區以和遙遠地區,目前農村和山區經濟尚不發達,教學設備并不完善,教師的教學水平也不高,廣大教師急需的是觀點鮮明、操作程序具體、語言表達清楚、切合中國實際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我們應該根據中國的國情,走自身的路。
記者:在新課程背景下,嘗試教學如何為新課改服務?您對嘗試教學研究還有什么打算?
邱:由于嘗試教學理論同新課改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因此許多嘗試教學的實驗學校都成為了新課改中的骨干力量。經過了20多年的教學實踐,嘗試教學理論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嘗試教學模式體系,更便于教師應用,也為新課改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以推動新課改的發展。雖說嘗試教學實驗研究已經經歷了27年,但還必需不時完善,不時提高。從理論層面上,還應深入研究嘗試教學的效果為什么特別好,從腦科學、哲學、心理學等方面探索,看能否建立一門“嘗試學”。從實踐層面上,還應研究“大嘗試”,把嘗試思想應用到學校管理、班主任工作、團隊工作、政治思想工作、體育、美育等各領域,看能否建立一門“嘗試教育學”。同時,在局部地區還必需做有關嘗試教學的大量推廣工作。今年我已經72歲了,靠我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完成的,我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一起研究,為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教學理論而一起努力。
《中國教育報》**年7月27日第6版
篇2: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新課改理念
如何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滲透新課改的理念
《英語課程標準》進一步強調教學應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創設盡量真實的語言情境,組織具有交際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英語教師作為實施新課程的主體,應學會如何巧妙自然地寓英語學習于生活體驗之中,把新理念推向課堂班級層面,變理想的課程為現實的課程,從而改變學生的學習和思維方式,釋放學生的創造潛能。為此在教學中我進行了一些嘗試,做到了以下幾點,也從中感受到了新課改的實效。
一、采用任務型教學模式
"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是將英語的教學目標整合到一個或多個具體的活動任務當中,使學生在使用英語完成任務的同時,在不知不覺中學會英語,更主要的是培養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運用英語的能力。"任務型"課堂教學模式,強調讓學生的注意力主要放在怎樣利用英語作為交流的媒體來完成任務,而不只是關心自己所說句子的結構是否正確。這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英語習慣,形成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生通過使用正在學習的語言來完成貼近生活的真實任務,能在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獲得基本英語運用能力的同時,培養學以致用的意識和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任務型"的課堂教學就是在英語學科的教學目標確定之后,教師需要分析和設計具體任務,完成任務所需要的其他前提知識以及需要采用,每一個教學目標拓展為教學活動中可用的具體內容,任務型的教學模式,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可做,并且在做事的過程中體驗到了英語的樂趣,英語課也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從中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
二、創設英語的教學情境
情境教學是有意識的心理活動和無意識的心理活動的統一,在認知方面有啟迪學生的可暗示性,從而使學生有意識的和無意識的接受教育輸入。即:如臨其境,觸境生情。如臨其境可以使學生感知的過程變得容易,觸境生情可以使學生的認知更加牢固。語言學習是行為習慣的形式,是具有豐富情感的人的一種智力活動,應始終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語言能力的獲得不是靠教師教出來的,獲得用外語交際的能力的決定因素是學習者自己,教師不可能把能力教給學生,是學生自己在教師的引導幫助下一點一滴的積累起來。語言的學習最好的方式是在具體的教學情境之中,讓學生感知語言,并在感知的過程中自己領會到語言的真諦。尤其對小學低年級的學生而言,教師若能在具體的情境中進行教學,學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語言的本質,無需教師過多的解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語言,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課堂中我經常利用多媒體設備來突破教學重點和難點,把文字、聲音、圖像等融為一體,創設學生主動參與語言交際活動的情境,讓學生走入情境、理解情境、表演情境以此突破語言觀。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更容易進入角色,課堂氣氛也異?;钴S。
三、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突破了以往課堂教學空間與時間的局限,具有信息儲存量大、變換速度快、反應靈敏、視聽效果好等特點,能使聲音和形象、視覺和聽覺、語言和情景有效結合,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起到了較好的作用。當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使得教育技術走進了校園。多媒體教學與計算機輔助教學使傳統的"粉筆、黑板"的單調的教學手段,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教師的日常課堂教學中。多媒體形象活潑、豐富多彩、大大促進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用計算機創設的與現實生活相仿的情景形象逼真、生動有趣,能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提高學習興趣。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上,教師恰當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利用多媒體的優勢,可以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幫助他們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在小學英語課堂中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創設教學情景,可以優化課堂教學,有效地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激活兒童的思維,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
篇3:課改新舊教材課標理念體現三角形面積
課改新舊教材課標理念的體現“三角形的面積”
新教材的培訓,收獲頗豐,劉老師的講解讓我們眼前一亮,也將帶領我們進一步思考、體會新教材變化。本人選取五年級上冊中三角形的面積一課為例,發表一些粗糙的個人想法,說說修訂后教材如何更好的體現課標理念。
課標理念中提到課程內容既要反映社會的需要、數學學科的特征,也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它不僅包括數學的結論,也應包括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
課程內容要貼近學生的生活,有利于學生經驗、思考與探索。修訂后的教材保留了怎樣計算紅領巾的面積這樣一個實際問題來引入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學習,接著根據上一節課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的方法,學生能夠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把三角形也轉化成學過的圖形,然后通過學生動手操作和探索,推導出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這樣的設計思路。
但是,相對比之下,可以看到新教材在處理實踐操作后,將轉化思路、所建的計算模型更加具體化展現出來了,也就更能體現數學結論的形成過程和數學思想方法。如此有助學困生發現總結,我們是將三角形轉化成了平行四邊形來推導的;在推導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后新教材增添了一個用字母標出底和高的三角形,小學生對于圖像的記憶更為突出,如此一來,學生在記憶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理解字母表示的公式。
新教材對于轉化的數學思想不僅體現在知識的獲取過程中,還體現在應用知識上。舊的教材中,“做一做”只有新教材中的第2題,僅僅是為了讓學生學會應用三角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淡化了獲取知識過程中的數學思想,學生的關注點也就停留在了所獲知識的結果上。新教材就有所不同,一開始就呈現,利用平行四邊形求三角形面積的習題,學生立馬就能夠反應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所用到的轉化思想。
新課標中還強調了課程內容的呈現應注意層次化和多樣化,以滿足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這課習題中,新教材不單增加了體現轉化思想的第1題,還增加體現數學應用于生活的習題(第3題,求一種零件的底面三角形的面積),相對于舊教材更能體現內容的層次與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