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中小學教師最渴望學習什么?
作為助推教師專業化生長、提升教師業務素質的主要途徑之一,理論學習在新課改背景下顯得尤為重要。為了解基層中小學教師理論學習的有關情況,筆者對義務教育學段不同地域、不同規模的中小學教師作了一次調查。調查詢卷包括學校所在地域、學校規模(教師數)、學習內容和價值、學習方式、學習自主性、學習歸因等內容。問卷發放1776份,回收1772份,有效率99.8%。
結果與分析
在“學習內容與價值判斷主題”中,學校為教師提供的理論學習資料,50%以上屬于課程規范和解讀類,專家學術性論述類占了12.2%,優秀經驗類資料占26.5%,其他占了9.8%。對于“您最喜歡學讀的學習資料是上述哪一種?”,選擇課程規范解讀類的占15.3%,選擇學術性論述類的占4.3%,選擇優秀經驗類的占73.8%,選擇其他的占了6.6%。
在“學習方式”中,對于“您所在的學校通常采用什么樣的方式組織教師開展學習活動?”,領學聽記要點的占了12.5%,學校印發學習資料、教師摘抄的占72.6%,其他方式占了14.9%。
在“您經常登陸教育網站瀏覽信息嗎?”問題中,選擇“是”的有852人,占總數的83%;選擇“否”的占17%。“假如您經常登錄教育網站,您通常屬于哪種情況?”選擇“了解教育動態”的占了16.1%,“查詢所需業務資料”的占77.6%,在“教育論壇上發帖子或參與討論”的占6.3%。
在“您認為哪種學習方式最切合一線教師工作實際?”問題中,選擇“文本閱讀”的占了47.6%,網絡閱讀的占了41.7%,批注的占了3.5%,摘記的為0.9%,學習后結合實踐寫讀后感或隨筆的占6%,其他形式的占了0.3%。
上述數據顯示,絕大多數學校的理論學習形式還是停留在“讀讀、聽聽、劃劃、抄抄”的外表,諸如“每年摘抄5萬字的理論資料,每學期讀一本教育專著,每個月提交一篇優秀論文,每周寫一篇教育案例(周記),每天記一篇教育隨筆(日記)”之類的“一字型工程”也僅僅是掛在最上而流于形式;絕大多數教師將“閱讀”視為一種最切合一線教師工作實際的理論學習方式。
在“學習自主性與學習歸因”主題中,“完成了學校指定的學習內容,您還經常自學嗎?”回答自學的人數為776人,占總人數的75.6%;不經常自學的為250人,占了24.4%。
關于“能坦誠地談談您自主學習教育理論的原因嗎?”問題,出于“學校規定必學并檢查”的為68%,“應工作任務之急”的為4.3%,“學一些有價值的內容,以指導和優化平日的教育教學實踐”的為27.7%。
上述數據顯示,由于學校在理論學習的內容、數量等方面的指令性強,有72.3%的教師將理論學習視為工作任務而非專業自需;教師由于整日疲于應付各種差事,很少有自發性、實質性的自學行為,除非為了準備公開課教學等才去有針對性地進行應急性選讀、選學;多數的教師在完成攤派的學習任務后,有一種如釋重負的痛快感;真正經常自學的缺乏30%。
綜合上述三個方面調查結果和訪談信息,筆者認為在當前新課程背景下,基層中小學的理論學習活動的外表化、形式化和低效性確是一個普遍的實際問題。這些問題存在的原因,有的源自主觀的認識層面,有的源自客觀的實踐層面;有的屬于學校管理者所致,有的屬一線教師所為。簡要歸納為以下幾種情形:
學習范圍過偏過窄,教師學習興趣不高。由于對教育理論定位過窄,誤將教育理論窄化為教育文件、課程規范以和純學術性教育理優秀論文章。而大多數教師認為這些學習資料雖然對教育教學實踐有價值,但與自身的教育教學實踐有距離,“沒有吸引力”,且學起來感覺枯燥乏味,于是對理論學習活動失去興趣。這使得教育理論學習活動流于形式。
學習內容面窄量小,教師沒有彈性空間。為了使教師學習更多的教育理論,學校往往規定或印發、推介大量的學習內容。即便選擇學習資料者費盡心思,也始終不能顧和方方面面,滿足不了大多數人的“專業內需”;對于教師的實踐“內需”而言,只能是無濟于事,顯現出涉獵面窄、容量小的弊端。教師往往被圈定、束縛在規定學習內容之內,這使得教師整日疲于應付,從而沒有自取所需的空間,迸發不出自主學習的熱情。
學習形式單一僵化,教師被動機械接受。目前多數學校的教師理論學習方式單一機械,往往每學期硬性劃出一定數量的學習內容,如1萬字到2萬字不等,或印發學習資料,讓教師抄錄到理論學習筆記上。在這種形勢下,教師把理論學習視為教育教學工作之外的業務負擔,學習效果自然不理想。
討論與建議
首先,在目標定位上,基層中小學應著力于長效性的動態運行機制建設,從管理層面轉變管理行為入手,通過設計和實踐多樣化的學習方式,拉動學習觀念、參與意識、學習行為習慣的轉變,強化教師與文本、認知與實踐、教師與教師之間的對話和互動過程,實現理論學習內容的開放、學習途徑的多樣、學習方式的個性、學習行為的自主、學習過程的互動,凸顯學習活動的實效和長效,最終為教師的專業化生長奠基。
其次,學校要在對教育理論學習內容進行重新定位的基礎上,拓寬學習渠道,開放學習時空,走出被動低效,建議從以下四方面入手:學習領域由片面狹窄走向豐富多元。改變片面的“教育理論即遠離教育實踐的純學術性教育論述”的認識,對基層中小學教師所需的教育理論進行重新定位,拓寬管理者和教師的視野。學習途徑由單向灌輸走向互動共享。改變單向的“領學
篇2:小學教育隨筆經典誦讀推進有效措施
帶領學生讀經典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10年前我就利用預備十分鐘的時間帶領學生讀《唐詩100古詩》,讀《日有所誦》讀《宋詞一百首》……長期的誦讀,學生積累了大量的古詩、宋詞、現代詩歌,學生的寫作說平蹭蹭地提升。在學生日常的習作中有寫現代詩的,寫五言絕句的,寫七年絕句的,甚至還有填詞的呢。每當看到學生精彩的創作我都倍感欣慰,我覺得帶領學生堅持誦讀的路子走對了。
**年開始,我校的經典誦讀成為一門課程,走向正規。我們以《十二歲以前的語文》作為我們誦讀的內容。每天早上的20分鐘時間固定為誦讀時間,雷打不動,每學期結束后要對誦讀內容進行家長考核、小組考核、老師考核以及校級考核,根據考核情況,給出相應的等級。去年我們班級的測評成績還不錯,今年的成績應該更好。
在經典誦讀的推進過程中我到底采取了哪些措施來促進學生誦讀經典呢?現在我就盤點一下。
一、端正經典誦讀的思想。1.讓學生明白經典誦讀的好處,結合我已經教過的學生身上發生的具體事例讓學生端正思想,主動自覺地進行誦讀。比如;我告訴她們一個學期的誦讀結束后,學生會自己創作詩歌了,會填詞了,成為一名小詩人了。我把學生自己填的詞,創作的詩歌讀給她們聽。2.我還告訴她們我們聽的很多流行歌曲中經典的歌詞也是來源于古詩詞中的。不信,可以找找看。3.經典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處事的方法,讀了經典能夠時時刻刻提醒我們正確處事、正直做人。當學生明白道理的時候,就會主動去誦讀,主動誦讀了就會事半功倍。
二、老師領讀,幫助學生讀準字音,建立自信。教學實踐中會發現,很多時候,當學生不愿意讀的時候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真的累了,不想讀,還有一種是有不認識的字,不會讀。第二種情況居多一些。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每一篇要求誦讀的篇目我都領著學生一字一字地讀一遍,幫助學生學會斷句、糾正字音。我的領讀使學生能夠正確流利地把一篇要誦讀的內容朗讀出來,學生的自信不言而喻。越讀越會讀,越讀越想讀,越讀越愛讀。因此,幫助學生正字音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通句子很重要,幫助學生讀順全文很重要。
三、充分利用晨讀時間,嚴格要求,保證誦讀質量。每天早上的晨讀時間誦讀經典是雷打不動的。沒有固定的領誦人,誰來的早,誰愿意領,就可以到講臺上帶領同學們讀。這樣的一個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學生領讀的積極性。領讀的同學有權利讓不認真讀書的同學站起來或者站到前面,也可以記名字。除此之外,紀律委員也要保證晨讀的紀律。再加上老師的巡視,晨讀的質量就有保證了。
四、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要想激發學生主動誦讀經典的熱情,除了端正的思想之外,還必須有老師及時地賞識、大力地表揚。在晨讀巡視中,對于誦讀賣力的同學給予及時肯定,對于表現一直很優秀的同學,讓其在班級中成為榜樣。對于領讀很用心,能夠經常領讀的同學進行大力贊揚。賞識的力量總是無窮,大力的表揚讓這些優秀的同學從班級中脫穎而出,成為班級同學爭相學習的榜樣。班級中這樣的優秀人多了,班級的誦讀水平想不高都難。
五、理解意思,巧背經典。死記硬背是一種背誦的方法,但這種方法耗時耗力還不出功。為了幫助學生提高背誦的速度,我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背誦。我會選擇一篇要要求背誦的內容,會專門抽出時間領著學生背誦,讓學生從中發現技巧。讀一句原文,讀一句解釋,讀完后再對整篇文章進行分析,往往在我的指導下,學生會很快背出要求背誦的內容。這樣的方法多加訓練,學生自然而然就自覺掌握了。掌握了方法,背誦起來就如虎添翼了。
六、尋求家長、對子、組長的幫助,提高經典誦讀的質量。老師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在經典誦讀的過程中需要家長、學習對子以及組長的共同監督才行。要求會背的篇目,家長先檢查,然后是學習對子互查,接著是組長細查,最后接受學校最后的考核。對于在檢查過程中優秀的家長、負責任的學習對子和組長也要不遺余力地大加表揚,提高其監督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七、經典誦讀篇目責任到人,提高其責任意識。所有要求誦讀的篇目都在學生主動自覺要求下分給每一位同學。每一位同學都有領誦的篇目,負責領誦的篇目必須熟練背誦。這樣一來,班級集體經典背誦的時候不需要再有領誦,點到誰,誰領誦,如果不想點的話,隨意叫一個人來領,后面該誰領了,就會主動站起來領。省心極了。我是省心了,學生的責任感也來了,他不僅要清楚知道自己領誦的是哪一篇,還要知道自己的上面一篇是什么,不然接不上是要挨批評的。
總之,在經典誦讀推進過程中,因為以上措施的實施,使我們的誦讀質量有保證。在今后的實踐中,針對在誦讀中出現的問題還會發現更多更好的方法,我且行且總結。
篇3:一年級老師教育隨筆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
踏著上課的鈴聲來到了一二班,出乎意料的是一二班原來調皮搗蛋,跟老師頂嘴的“煩人蟲”今天很乖的坐到了那里,“煩人蟲”家是本地的,家里也就這么一個獨生子,家人特慣他,有時老師批評教育還會遭到家人的不滿,所以這學生在學校是囂張跋扈,在課堂上也是自由放肆,可是今天咋了,進到班里竟看到他乖乖的坐在那,是不舒服?沒管恁多開始上課,這孩子咋了,平時從不回答問題的他在我提問問題時竟然舉手回答了,“好張同學你來回答”“恩回答的真好,請坐”誰知我這么一夸,他表現更積極了,于是我就當著全班同學大聲表揚說“張同學今天表現很好,老師已經看到了他的進步,大家以后都要向他學習。”整節課上,他都筆直的坐在那里,認真聽老師講課,這讓我不由得暗暗竊喜,這個“煩人蟲”終于不煩人了。
忘了之前聽誰的講座,他說表揚孩子要大聲讓別的同學都聽到,批評學生則要小聲只要學生自己聽到。我想一二班的這個同學之前那么煩人或許是因為老師每節課都在大聲批評他或是忽視他,所以他破罐子破摔反正老師不重視我,又或許想通過上課搗亂引起老師的關注。可是老師一次的表揚讓他感覺到老師還是關注他的,他自己在老師心目中還是有地位的,所以愈加好好表現,這樣看來表揚和批評學生還是要講究技巧的,或許因為你的一次表揚就拯救了一個孩子,又或許因為你的批評而毀了孩子。教育過程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師也不是萬能的,可能會一時不知道怎樣處理問題學生,但是只要用心,都能做好。就像周慧玲老師所說的心用在哪,哪就好。
表揚要大聲,批評要小聲,我學會了。心往哪用,勁往哪使,講究方法技巧,那就會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