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反思讓孩子檢查作業為什么那么難
昨天晚上又有一個家長給我打電話來告狀,說孩子根本就不知道檢查作業,每次匆匆完成作業之后就一臉理所當然的把作業往自己眼前一遞,說:“好了,檢查吧!”問他檢查了沒,他一臉的莫名其妙:“這不是讓你檢查了么!”就好像檢查作業是家長的事情。這樣的事情我不是第一次聽說,這樣的孩子也不是一個兩個,所以我在家長會上專門就這個問題和家長溝通過,我再三告訴家長檢查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長絕對不能“代勞”,然后家長就一臉無奈的告訴我,“你不給他檢查,他自己也不檢查,錯題一堆。”我告訴家長“題錯了就錯了,一次錯了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能養成一個好的習慣,能不在以后一直錯下去!”
回憶一下我自己小時候,作業家長是從來不管的的,錯了第二天到學校就該挨吵挨吵、該重做重做,一次、兩次我就知道了作業做完后是要自己檢查的,這是自己的事情。而現在的孩子,受到的關注太多了,從幼兒園開始,老師就會把作業要求通過各種信息手段傳達給家長知道,當然老師的本意是好的,是害怕孩子小記不清楚要求,也是作為和家長的一種溝通和反饋,可是問題是很多家長把老師的意思理解錯了,孩子回到家后沒有記清楚作業,家長怕孩子完不成被批評就趕緊告訴孩子,于是孩子就知道了,記不記作業無所謂反正爸媽知道回去再問就好了。至于檢查作業那就更不用提了,家長好像一點也看不得孩子做錯題,只要孩子的作業一出現錯誤家長就立馬指出來了,于是久而久之孩子們就會覺得檢查作業是家長的事情,是老師的事情,反正我錯了就會有人告訴我,等他們告訴我我在改正就好了呀,何必浪費時間自己檢查呢?
長此以往,孩子們永遠也不可能養成自己記作業,自己檢查作業的好習慣,所以我的建議是對孩子我們應該適當的放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可能不出錯不犯錯,我們要敢于讓我們的孩子去試錯,去承擔自己該承擔的責任,我們誰也不可能為孩子記一輩子的“作業”,也不可能為孩子檢查一輩子的“作業”,所以我們只有在我們可以控制的范圍內,教會孩子自己來做這些事情,而且越早越好!應為糾正一個壞習慣要比讓孩子養成一個新的好習慣更加困難!
篇2:教學工作反思對小學生作業評價有效性思考
當前我們對學生作業評價方法有以下幾種:
1、正誤法。用“√”、“×”兩種符號來批改作業,以此評價、判斷作業的正誤。
2、等級法。用“優”“良”“中”“差”或“A”“B”“C”等確定、評價學生作業等級。
3、圖案法。用小紅旗、紅五星、小紅花、大拇指等圖形贊美鼓勵學生。
4、語言法。用“你真棒,全做對了!”、“作業認真”“格式正確,語句通順,語言優美,想象力豐富”等語言評價激勵學生。
二、對小學生作業評價有效性的思考
小學生作業的評價更多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關注他們的個體差異,關注他們在學習活動中所表現出的情感與態度,通過作業有效性評價幫助小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促進學生全面、和諧、有效地發展。
在現實教學中,對小學生作業的評價要根據不同年級的學生,不同個體的特點采取不同的評價方法。比如小學低年級的學生,對一些形象化的圖案比較感興趣。在具體的批改上,可以用學生比較感興趣的圖案來代替傳統的“√”和“×”。當學生作業全對時,教師給中低年級的學生使用學生喜歡的“小太陽”、“笑臉、”“大拇指”、五星”等符號。學生作業錯誤時,采用“哭臉、三角、小辣椒、大問號”等代表不足,訂正后再用相應的“√”、“○”等符號作出肯定。在最終肯定評價時,采用一系列配套的“大小笑臉”、“大小紅旗”作出評價。利用評語養成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作業批改時利用評語指出作業中的不足之處,能讓學生及時加以改正。一方面及時提醒學生要細心,另一方面使其改正不好的習慣,培養好的學習態度和細心解題的習慣。對作業做得好的,要及時鼓勵,促使學生保持這樣良好的學習習慣,還不妨加上“真棒!”、“好漂亮的作業”、“好漂亮的字”等贊美語。這些激勵性的語言自然拉近了師生之間的情感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