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同學數學預習情況調查報告
小學同學數學預習情況的調查報告摘要:預習是一種依照學習計劃預先自學教材的學習活動,它是學習的準備。現代小學數學教育對數學課是否有預習的必要,存在著一些爭議。有一局部教師認為數學學習并沒有預習的必要,認為同學進行課前預習有時反而會影響他們聽課的積極性。同學在課堂上就不聽教師講授了。還有一局部教師認為數學學習隨著年段的升高,知識難度的加大,思維水平的發展,應該和其他學科一樣,進行必要的預習,從而是課堂教學取得更好的效果。針對這種爭議,作為一線教師的我取向后一種觀點,并且對自身任教的四升五的同學進行了此次調查。共發放了23張調查詢卷,全部回收,有效率為100%。此外,這份調查詢卷的前面幾個問題是借鑒了同行的研究,后面兩道開放式的問題是根據我班同學的實際情況設計的。此次調查是小范圍的,而且是課題研究的準備階段的調查、了解工作。背景:本次有關預習的調查針對的是四升五的同學,考慮到他們即將進入小學高年段的學習,學習內容和學習難度上都會達到一個新的規范和層次,而且從我班同學的目前的思維水平和概括能力的實際情況動身,我選擇研究有關預習的課題進行研究,并且這個有關預習的調查是在同學四年紀期末考試結束后進行的,同學的心理狀態比較放松,這樣調查出的情況更接近同學內心的真實的想法。調查與分析:㈠預習態度預習中遇到問題,你是怎樣處置的?
A做個記號,等上課弄明白。
B條件允許,問交帳或其他人。
C經常打電話與同學討論。
D無所謂,不動就算了。
態度對預習的效果有很大影響,因為同學的預習工作是在家中完成的,沒有一定的監控措施。完全要看同學的態度。分析:其中選A的同學占13.04%,選B的同學占56.52%,同時選A和B的同學占13.04%,同時選B和C的同學占13.04%,同時選A、B和C的同學占4.36%。從數據來看,同學對預習的基本態度是比較認真的,沒有同學選擇D這個選項。其中選擇B這個選項的同學人數最多,這也說明同學在預習中發生問題,都想要能盡快地將自身不動的問題解決,所以請教家長或其他年長的人,因為他們可以很快地協助同學解決預習中遇到的困惑。有一局部同學選擇了A項,說明這局部同學預習的態度是比較好的,而且對預習也有一個比較正確、客觀的理解。還有一局部同學同時選擇了若干項,說明他們對預習的態度非常認真,說明他們對預習中可能出現的情況有了一定的預設。不同的同學在學習能力上雖然不可防止的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學習能力并不等同于學習態度。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態度,而不是能力。能力決定了能不能做這件事,而態度則決定著能不能做好這件事。㈡預習的目的、動機你覺得學習數學有預習的必要嗎?
A有(56.52%)
B沒有(13.04%)
C有時有,有時沒有(30.44%)
你有預習數學的習慣嗎?
A有時預習(39.13%)
B基本都能自覺預習(26.09%)
C很少預習(34.78%)
分析:過半的同學從自身學習數學的經歷得出學習數學還是有預習的必要。有一局部同學從自身的學習能力和水平動身選擇了C,認為預習是有一定必要性的,但是分不同內容的。有些數學內容是需要進行預習的,而有些內容是不需要或者說是不適合進行預習的。還有一局部同學選擇了B,認為數學學習是沒有必要進行預習這項工作的。這局部同學有兩種可能,一種是學習能力很強的同學,他們在課堂上可以通過教師的講解和自身的探索立即理解、掌握并能初步應用知識,所以他們認為不需要進行預習的工作;還有一種就是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他們雖然認為預習很重要,但是他們缺少一定的方法知道和協助,所以不知道怎樣去預習,預習什么,遇到問題怎么處置等,而且這局部同學在學習上也有比較強的依賴性,所以他們也有可能認為預習沒有必要。正因為有這三種對預習的目的和動機的不同認識,所以在具體預習行動上也出現了三種相應的行為表示。很少預習的和有時預習的同學將近占班級總調查人數的80%。這也給我一個信息,要把這個課題研究好,首先在預習的目的、動機上要多做宣傳,此外在預習方法、戰略上要做適當的知道,否則這個課題的研究就不可能深入地進行下去。所以我在這張調查詢卷上設計了兩個開放式的問題,主要是針對預習的方法和戰略。想要先了解一下同學對預習的方法和戰略的認識程度。㈢預習方法、戰略在預習中你有哪些好方法?
你覺得數學中哪些內容預習比較合適?
分析:同學在預習中總結出的好方法:⑴把預習知識多看幾遍,重點看“例題”和“試一試”。看完之后自身操練,檢驗自身是否理解。⑵把重點內容做上記號,請教老師、家長或其他人。⑶用實驗的方法演示。大多數同學選擇了看、讀這種方式,偏重在籠統的理解上。同學認為適合預習的內容有:⑴涉和解決問題方面的。⑵圖形方面的。⑶概念形成方面的。⑷實踐活動方面的。多數同學談到了第二和第三個方面,這兩個方面教材上出現的方式形象直觀資料的比重比較大一些,同學在預習中理解上可以容易一些。可以看出同學預習方法和戰略的選擇還是比較保守的,個體上還是比較孤立的。這也給我的課題研究提出了很好的方向,在方法、戰略和評價機制上要作為課題研究的重點,而方法和戰略的研究是課題研究的突破點。以上是我對調查情況的統計和分析,有不當指出還請專家和同行指正。**.7
篇2:數學新授課一般不必要布置學生提前預習
數學新授課一般不必要布置學生提前預習
數學新授課前,有無必要布置學生提前預習?當前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為主的學習方式,是在學生原有認知基礎上自主建構新知,老師的教學策略是“設疑、激趣、引導、糾正、補充、概括、提升”,因此,我認為一般不必要布置學生提前預習。請看下面的教學案例。
案例1: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我們的教學程序一般是引導學生通過操作學具材料,學生自己動腦想出把平行四邊形紙片剪拼成長方形的,從而發現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這是一個探究式的學習過程。如果布置學生提前預習,教科書中對如何把“平行四邊形轉化成長方形”、“平行四邊形與長方形的關系”、“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介紹地清清楚楚,學生通過預習,也會知曉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方法,但這是一個接受式的學習過程,是教科書這個老師告訴他的。預習后,課堂上再讓學生探究,這是不是走過場,明明知道“結論是什么”和“得到結論的方法”,有探究的必要嗎?
案例2: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時,課始老師常為學生設置這樣的懸念:同學們,任意一個三角形,只要你告訴我兩個角的度數,不用再測量,我就知道第三個角的度數;尤其是直角三角形,只要你告訴我除直角外一個角的度數,我就知道第三個角的度數;下面咱們試一試……。學生挑戰老師幾次后,待非常驚訝之時,老師拋出要研究的問題
篇3:小學語文教學心得指導中年級學生課前預習
中年級的學生有利一定的自主學習的能力,課前預習不僅僅停留在新字的字形、結構上;詞語的意思上,還要要求學生嘗試著理解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中所要表達的意思也是不同的,詞語的意思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其次,要求學生能把課文分為幾段,概括每段的大意,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組織能力、表達能力。第三、能根據自己預習的課文內容,在網上或者其他途徑查到相關或者類似的知識。
比如,我在指導學生預習《人類的“老師”》這一課,我是這樣做的:先讓學生自己說說,你打算如何預習《人類的“老師”》?學生的回答大體就是掌握生字的音、形、義;標出自然段的序號,把課文分段等等,有一個學生的回答很令我滿意,她說:“老師,我覺得我們還可以上網或者查資料,了解一下人類還有哪些發明創造與自然界的生物有關。”正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很多學生連連點頭表示贊同。我順勢引導學生,預習課文時我把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記號,我們課堂上在進行交流,也可以把你自己找到的與課文內容有關的資料寫在書上,課堂可以和同學們一起分享你的收獲。
事實證明孩子的預習能力是很強的,課堂上經常有我出乎預料的情況發生,孩子們的身上有太多的閃光點值得我們老師去發現、去引導。現在的網絡、科技這么發達,我們可以引導學生自己去查閱相關的資料,這樣的課堂內容的理解就更深一步,也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創新的能力。不要再像以前那樣“填鴨式”的教學,老師直接在課堂把自己搜集到的資料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只能被動的接受,長此以往,很多學生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失去了自己學習、提問、創新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