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要懂得距離產生美教育藝術

教師要懂得距離產生美教育藝術

2024-07-31 閱讀 2756

教師要懂得“距離產生美”的教育藝術

顧婷婷通榆鎮中心小學

摘要:我們教師要懂得“距離產生美”的教育藝術,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要做個有心人,用心傾聽、保護、尊重孩子,孩子才會懂得傾聽、保護、尊重他人,我們就會擁有一個充滿友愛、真誠、理解、互助的溫馨和諧的生存環境。

關鍵詞:距離文明育人

剛剛踏上工作崗位的我,懷揣著自以為“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六年級的學生打成一片。喜歡看到他們開心的樣子,堅信誰都不能奪走屬于孩子的這份快樂。半個學期過去了,我發現我班的學生和其他班的學生比起來有些不同,他們愿意親近我、他們背書拖拉、要求布置一點點的回家作業,甚至不再稱呼我顧老師,會很遠叫我“顧老大!”。我開始不喜歡這些可愛的孩子了,是什么讓我的教學陷入迷茫了?我開始拜讀名教師們的專著,找到了自己迷茫的原因,問題就是我和學生相處的“心理距離”太近了!心理學將人與人的相處距離分為“時間距離”、“空間距離”、“心里距離”,心理距離是核心,而“時間距離”和“空間距離”是外圍、是心理距離的外在表現。距離產生美,師生相處需要距離,我們與學生相處存在哪幾種失衡的距離現象呢?這些現象是怎樣形成的呢?我們又應該如何更好地把握師生距離,追尋文明的育人境界呢?筆者針對上述問題做出以下幾點思考:

一、分析師生相處距離不當的現象

教師工作千頭萬緒,緊張而繁忙。我們的言行稍有不慎便會影響到敏感的師生關系。就會出現教師和學生的雙方面的埋怨、冷漠、無人性化,最終有些學生從教師那里得到的是非正常的為人處世的方式和不健康的價值觀。

1、師生距離過遠,導致心理隔膜

學生特別在意老師的評價,哪怕是六年級的學生你的一句表揚能讓他們引以自豪,一句批評能讓他們羞愧、一句片面的評價會讓他們“敬而遠之”。語文老師的一句:“李穎,懶!所以那么胖。”這句話讓李穎看到語文老師就撇嘴,即便碰面了也偷偷的溜走!

2、師生距離過近,產生審美疲勞

竇桂梅老師《為生命奠基》一書中曾談到過分寬容學生所帶來的苦澀:學生在自由寬松的氣氛下對她友好而不尊重,甚至與老師爭辯。于是竇老師在思考班主任工作中曾提議我們教師既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也要做一名明智的長者讓學生信任你而又敬重你,也就是說與學生之間相處的距離不能過近,過近會產生審美疲勞,要保持一段距離。

3、師生距離忽近忽遠,游離美的本質

學生的眼睛最敏銳,教師對自己的行為稍不在意,我們的基本素質和個人修養留給學生的就是一個差評。我們教師在教學中切記不要情緒化。我們教師不能將自己的不開心情緒帶進課堂,更不能將學生視為自己發泄情緒的對象。我們教師需要不停地反思自己的言行,約束自己的行為。

教師:這次班會老師想了解一個情況,問題是:你認為我們班上哪位老師最好?

學生:徐老師(學生齊說),但是有時又很壞!(少數同學小聲說著)

教師:什么時候呢?一定是你們成績不好的時候吧!

學生:心情好的時候對我們特別好,而且作業又少。心情不好的時候,特別壞!(一個學生舉手說完,其他同學紛紛點頭)

篇2: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藝術

班主任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藝術

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組織者、領導者和教育者,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引路人,是學校行政領導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重要助手和骨干力量,同時也是聯系班級任課教師、學生集體組織的紐帶和溝通學校與學生家長、家庭以及社會教育力量的橋梁。

班主任擔負的任務比一般教師更為艱巨復雜,為了順利完成這項任務,班主任要不斷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這是班主任的主要任務,也是班主任的工作重點和經常性工作。班主任在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時,要做到或者說應該做到以下幾點:

一.要熱愛學生,以極端負責的精神關心他們,引導他們健康成長。學生在學校,大部分時間與老師接觸,而與班主任接觸機會就更多。班主任的一行一言,對學生都有不可輕視的影響。因此,班主任要象母親愛孩子那樣,要象園丁愛花草那樣地熱愛學生。不論什么時候,不論從思想上還是行為上,都要讓學生感覺到班主任的愛。對工作中出現的調皮甚至故意搗蛋的學生,班主任要以博大的胸襟容納他們,不要孤立仇視他們,更不能粗暴地體罰他們。而要多花點時間,在自然輕松的氣氛下,和他們談些生活鎖屑事和社會事家庭事,使他們在沒有戒備狀態的心理中意識到自己的尊嚴和責任,感受到班主任的滿腔熱情,消除他們對班主任的敵意,從而促使他們“迷途知返”。

二.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循循善誘,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對學生進行系統的、深入的、細致的思想品質教育,掌握塑造學生靈魂的藝術。而要做到這一點,班主任就要多多了解和研究學生。了解他們的品質、學習態度和以前的成績;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特長和性格特點,還要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以及與他們來往的親朋好友對他們的影響等,然后進行分析和研究,找出他們的優缺點,從而“對癥下藥”。我曾經遇到過這樣的一個學生,高大斯文,剛接管這個班時發現,他絕少出聲,成天一副怏怏不樂的樣子,開始時不時逃學,在班會上不點明批評他后,他在日記中寫“今天老師說的是我,我不是故意的,在這里很孤獨,我不識一個人,沒有一個人和我說話,我很難熬過一堂課,就上街玩了半天……”而從同事口中又知道,這個學生的父親工作在外,母親惱他不做家務,有時不給他車騎,甚至不讓他吃飯,基于這種情況,一方面,與他母親取得聯系,提議她改變一下對兒子的態度,另一主面,找到學生本人進行談話,既肯定他誠實、敢于承認錯誤的勇氣,又指出他違反了學校紀律的不足之處,還根據他愛看書,喜歡體育尤其是打球的特點,為他提供一些《青少年日記》《中小學生》等課外讀物

篇3:堅持因材施教巧用教育藝術

堅持因材施教,巧用教育藝術

清瀾中心小學語文林欣序號:45學分賬號:928056

因材施教是長期以來在教學中行之有效的教學經驗,在我國,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先行者,他重視了解學生的個性,對學生的個性和優缺點有比較深的了解。例如,他指出子路有治兵之才,冉求有做邑宰之才,公西華有外交之才。

孔子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了他們的特長。他的學生中,有的長于德行,有的長于言語,有的長于政事,有的長于文學。他根據學生不同的特點來選擇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后來,宋朝的朱熹把孔子這種因人而異的教學方法概括為“孔子施教,各因其材。”因材施教的成語由此而來。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在他們的教育實踐中,都非常重視因材施教這一寶貴經驗,并取得了顯著的成績。

會古通今,作為一名新老師,在平時的教學生活中,我常常總結反思。我認為因材施教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第一、全面了解學生。從實際出發進行教學

教師要經常了解學生,既要掌握全班學生的一般特點,還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教師要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的集體教學上,同時也要善于在集體教學中兼顧個別學生。

第二、對不同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

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性格特點是影響學習質量的重要因素,應當針對不同特點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教師對反應遲鈍的學生,要激勵他們積極進行思考,勇于回答問題和爭辯;對能力較強而態度馬虎的學生,要給他們一點難度較大的作業,并嚴格要求他們注意精益求精;對語言表述欠條理的學生,要多讓他們在課堂上做復述和發言,以克服其不足;對注意力不集中學習不專心的學生,要多暗示、提醒、提問,培養他們的自控能力。

第三、教師要善于發現和培養具有特殊才能的學生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看到在學生中確有一些才智出眾、能力過人的高才生,還有一些在某方面有特殊才能的人。我們要善于發現這些人才,對他們精心培植,為充分發展他們的各種才能提出高的要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到不拘一格培養人才。不能僅僅以成績來衡量學生的能力。

在我擔任四年級班主任期間,有一個調皮的男孩讓我印象深刻。在第一堂課上,他站起來大喊了一聲姐姐。我注意到了這個高高瘦瘦的男孩子。我以為這是個乖巧的男孩,但在后面的教學工作中,我慢慢了解到他上課愛說話、打架、開小差,考試常不及格。我和他的家長溝通過,他的母親對他似乎很是苦惱,訴說了這是一個十分調皮的孩子,性格倔強。誰也管不了。從他母親的口述中,我知道他有個成績十分優秀的妹妹,父母把希望都寄托的妹妹身上,認為他是個“沒救”的壞孩子。他常常為了引起我的注意與別人打架。為此,我甚是苦惱。后來,我把他調到講臺旁邊的一張空桌子。為的是上課更好的約束他的行為。從相處中得知他是個充滿想象的孩子,在一次想象作文的寫作課上,我聽著他天馬行空、充滿新意的想象時,對他豎起大拇指。看到他害羞的低下頭,我知道他會慢慢改變,變得更好。在班級舉辦的畫展比賽中,我看到了他畫的惟妙惟肖的孫悟空。我邀請他到教室后面的學習園地作畫。我們建立了一種姐弟一般的感情。在引導和鼓勵下,我發現他上課認真聽講,按時完成我布置的作業,積極舉手回答問題。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他考了70分,也許和優等生相比他的成績不夠好。但對于他來說,是一次巨大的飛躍。實踐證明,經過教和學的雙方努力,絕大多數學生都可以成長為有用之才。要教師善于發掘他們每個人身上的積極因素。因勢利導,就一定會促進差生的轉化。

總之,因材施教是根據教育目的和教學過程的規律提出的,是教學實踐經驗的總結,教師要在深入了解學生的基礎上,針對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就能更好地完成教育教學任務,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方法,優缺點,教育家,先行者,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