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師應看待學生心理問題

教師應看待學生心理問題

2024-07-31 閱讀 7393

教師應如何看待學生心理問題

鋪前東坡小學計算機林翠翠84號

教師作為學校教書育人工作的重要承擔者,是中小學生德、智、體、美、勞、心理等素質全面發展的引路人和促進者,教師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有特殊的地位。作為教師不僅是充當引導者、指導者的角色,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好老師,只懂得抓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應了解學生心理生理發展的特點,幫助學生形成優良的品質和健全的人格。當下的中小學生容易出現的心理問題主要有學習困難、情感挫折、生理發育煩惱、行為不良、心理嚴重障礙等,有些孩子甚至患上了重度抑郁,釀成傷人傷己的悲劇。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是不容忽視的,它為我們亮起了警告信號,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有責任挑起這副擔子。那對于這些學生,我們除了交給他們知識之外,還要加強他們的心理健康教育。那如何做呢?

一、了解情況

首先應先了解學生心理與行為偏異的原因。據調查,中小學生出現心理問題的誘因很大一部分是來自于家庭,因此要幫助孩子走出心理困境,必須了解他們的家庭情況,取得家長的積極支持和配合,改進家庭的教育方法,采取有針對性咨詢和矯治措施。

二、正視“問題學生”

正視“問題學生”,陪伴是最好的幫助。有些孩子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不是一般教師能夠解決的,就要求助于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老師;但若是問題不算嚴重的孩子,教師可以從自身能力出發,給予他們陪伴,并適當解決其困惑,長期的陪伴能使學生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重視,這才利于教師引導學生朝著積極的方向思考。

三、尊重學生

教師應以學生為主體,允許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看法,重視學生的意見,給學生提供一個平等參與的機會。另外,要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不能諷刺和嘲弄學生。對于有心理問題的學生,不能揭學生的“短”,用異樣的眼光看待他們,給他們冠以“污名”,這將會對學生心理問題的改善產生消極影響。因此,教育者要無條件地關懷和接納學生,使其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理解、尊重和接納,感受到關懷,樹立起信心,拋開心理的防范,促進學生自己對其內心進行深入的探索。

四、正確引導

學生在學習、生活、交往中產生的種種問題,教師要對癥下藥,區別對待。對待這些心理問題,解決時不能一概而論,更不可粗暴急躁,不能一味地批評指責,更不可諷刺打擊,要朋友式地談心,耐心啟發、正確引導。

作為教育工作者,應多給學生一點愛,多表揚,少批評,減輕學生心理壓力,創造和諧的教學環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要教育孩子成為一個身心健康的人,必須要保持愉快的心情,也就是有意識提高自身修養,要熱愛生活所賜予的一切,要學會關心自己,還要善于變換角度思考問題,學會體諒他人,與人愉快相處。

五、給予關愛

學生正處在成長發展的階段,教師在面對學生出現的種種問題時,要關注其積極面,對其進行鼓勵:對于學生的消極面,盡量忽視或者委婉的表達,不要給與負面定性的評價,因為負面行為不是永恒的,它是可教的、可變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隨著學校與家庭的教育,這些消極面可以改變。因此,作為教師,在學生思想、學習、生活等方面遇到困難時,應主動關心幫助他們,教給他們克服困難的方法,在克服困難中培養他們的意志和忍受挫折的能力。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健康向上的愿望,相信每個學生都有健康向上的潛能。

六、做學生的榜樣

在學校中,小學生與教師直接接觸最多,受教師影響最大,教師在課堂內外既教書又育人。在教育的過程中,師生之間的互動與心理投射,對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與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僅傳授文化知識,而且還發揮著塑造學生品德、啟迪學生心智的重要作用。教師淵博的知識,積極樂觀的態度,真摯的情感,優良的品德,寬廣的胸襟,無不在潛移默化之中熏陶著學生的心靈,深深影響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嚴于律己,做學生的好榜樣,用自己良好的言行舉止引導學生。

心理問題的解決有一個漫長過程,我們要耐心等待,鍥而不舍,相信滴水穿石??偠灾?,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再全面一些,才能讓孩子擁有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才能勇敢地直面人生,笑對人生。

心理健康,中小學生,教育方法,了解情況,計算機

篇2: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疏導教育

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疏導教育

文城中心幼兒園郭春燕

如今,隨著社會、經濟的飛快發展,獨生子女的養育及教育方式,虛擬網絡對日常生活的滲透,學生們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諸多問題,并時時影響著小學生們的健康成長。我們作為教育者,要有充分的思想認識和積極的態度,及時與家長溝通,多與孩子交流,注意孩子日常生活的心理疏導和調節,以免問題嚴重化和不良事件的發生。

一、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及成因

1、厭學問題

有些小學生主要是對學習缺乏興趣,學習比較吃力,導致長期跟不上進度,有缺乏趕上去的勇氣和毅力,老師也沒能及時地給予鼓勵,挫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容易產生厭學情緒。

2、人際交往問題

由于目前的小學生絕大多數為獨生子女,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當他們進入一個新的集體中后,在集體中的位置已改變,但仍然以自我為中心去與人交往;遇到困難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缺乏自信心,致使出現交往心理障礙。

3、過度依賴問題

小學生長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關系和愛護下,因此形成了小學生過度依賴心理,造成孩子在日常生活或學習中自立能力差,意志力非常薄弱。

二、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對策

(一)學校的心理疏導

1、班級心理輔導

主要形式是班會主題教育和個別心理輔導相結合。

2、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意識

(1)引導小學生積極參加集體活動。例如夏令營、體育比賽、文藝活動等,更好地培養多種多樣的興趣和愛好,形成良好心理品質,保持積極樂觀的心態。

(2)自我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孩子學會自我心理疏導,以下有幾種常用方法,如:①學會放松。知道緊張時,通過體育活動、聽音樂、唱歌、閱讀、睡覺等方法調節放松的。②與人談心。要使小學生知道有問題要學會向老師家長同學求助。③學習寫日記或周記。小學生要學習用筆與自己談心。

(二)建立家校聯動機制

學校與家庭建立聯動機制,建立家長學校制度,幫助家長學習心理疏導知識與方法,及時互動交流,把握孩子在家在校的心理健康狀態。家長開展小學生家庭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建議如下:首先,家庭教育要要給孩子“溫暖的家”的感覺,重視培養孩子美好的心靈。

其次,要傾聽孩子說話。家長要注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向的孩子,家長更要給予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家長不能因工作忙忽略與孩子的思想交流。

最后,寬容與約束講究藝術。父母對孩子寬容好還是嚴格好,并沒有一致的意見,現實中家庭教育失敗的教訓往往過寬或過嚴。家長應平等地對待孩子,在寬容孩子的同時要給孩子必要的約束。

教育方式,心理健康,日常生活,心理障礙,厭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