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處理學生問題要有時代觀
現(xiàn)在的學生思維觀念和以往有很大不同,他們接觸的事物多,接觸面也廣,僅僅用經(jīng)驗是處理不好“問題”的。
在我們的身邊,“我做了這么多年的教師,怎么教孩子還不知道嗎?”這樣的言論比比皆是。教師這個行業(yè),似乎和醫(yī)生一樣。我們看病的時候,看到滿頭白發(fā)的老醫(yī)生,心理就有一種說不出來的信任感。同樣很多的家長,看到了年紀大的老師,第一印象就是這個老師有經(jīng)驗,教孩子一定不會錯。殊不知,年齡大了,教齡長了所帶來的結果是雙方面的:一方面,這部分教師因為見到的學生多了,遇到的情況多了,所以處理事情就會更加有經(jīng)驗;另一方面,因為他們面對的學生多了,在處理情況的時候難免會參照以前的經(jīng)驗,想當然地用以前的方法來處理,陷入“墨守陳規(guī)”的怪圈中。常常,有一些習慣,我們不以為然。然而作為教師,這些習慣往往超出了個人的意義,會在不經(jīng)意間直接或間接給學生帶來種種影響或傷害;常常,有一些事情,我們做著、做過,卻沒有仔細去想“該不該”和“怎么樣”。然而對于教育者,這些事情因為聯(lián)系著一個個活生生的生命,所以值得去思索與拷問。我們必須反思教育習慣,只有反思才能覺醒,只有覺醒才有行動?;赝麣v史是繼承的,又是批判的,而創(chuàng)新是其充滿活力的特征。傳統(tǒng)教育習慣有多少是我們應該繼承,哪些是我們應批判改進的,這是我們當代教師應深思的問題。
處理現(xiàn)代學生中發(fā)生的“問題”要有時代觀,用新的方法,新的理念去解決新的問題。
篇2:小學教育反思靜待花開我們真能嗎?
根據(jù)我們的進度安排,今天我們學習了《桃花心木》一課,這篇課文難度不高。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huán)境中經(jīng)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所以我安排兩個課時完成。
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考慮的,首先幻燈片出示桃花心木苗和桃花心木參天大樹,先把問題拋出來:桃花心木苗是怎樣長成這樣的參天大樹呢?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們讀完課文之后,馬上就能夠找到課文中的原句,并且總結出來:澆水不定時不定量。而“我”呢,由“奇怪”到“越來越奇怪”,到“更奇怪”。一系列的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種樹人的一番話讓“我”找到了答案。學生們邊讀邊找答案,這兩個問題都解決出來了,其實我覺得這樣子也算是完成這課的任務了。
接下來反復地讓學生讀“不確定”,找一找不確定的因素,進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找到他們的聯(lián)系之后有個別同學說出來了,生病、失敗……這樣的不確定。突然,我發(fā)現(xiàn)佳慧同學把手舉起來了,又是這個孩子,真的,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前我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孩子,對他的成長,我是一直關注著。我沒有發(fā)現(xiàn)其他同學舉手,單單她一個,于是我讓她說。她站起來大聲地說:“折磨”。“呀,佳慧,你太棒了”。我不禁贊嘆道。然后我發(fā)動全班同學,把掌聲送給她,佳慧看起來很高興。
上學期學期結束的時候,我送給佳慧媽媽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鮮花,但有的孩子花期長,有的孩子花期短,讓我們靜待花開,她一定能夠綻放得更加美麗!其實,這段話既時送給她的媽媽,也是送給我。作為老師,我們都深知,每個孩子他的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對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我們卻不能夠耐心地等待,等待他們的回答,等待他們的理解。這樣這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啊,他就越來越趕不上了。
對于佳慧這個孩子,她的接受能力確實比別人弱一些,所以我對她不做過高要求,每次總找最簡單的東西,比之前進步就行。所以,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找到了存在感。所以能夠時不時地給我以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