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教學論文論孩子看課外書重要性
“課外書”這個詞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可是在我童年的記憶中似乎就是不招家長和老師待見的“閑書”。
記得我上中小學的時候,看課外書基本上都是偷偷看的,那時候我們農村孩子接觸到的課外書很少,除了買也沒更好的渠道,不像現在城市里有很多大的圖書館以及開放式的書店供孩子們使用,我們看的也無非就是黑白顏色的各種《連環畫》,或者在初中時期很受學生歡迎的雜志《少男少女》,但這些也都是向班上一些家庭經濟條件好的同學借的。
可以說我小時候的課外閱讀極其匱乏,以致于后來語文成績一直不好,雖然字詞等基礎知識掌握的很好,但是一遇到古詩詞的中心思想題或者閱讀理解方面的題時就該撓頭了,真是急死都寫不出來半句,即使硬擠出兩句也是答不到點上,這也是我上高中后選擇了理科的原因之一。可是事實證明,語文依然大大影響了我的高考成績,那時候實行標準分,理科一共考五門(語數外和物理化學),每門都是標準分900分,總分也是900分,那會兒偏科的話會比現在的原始分更吃虧(別人正常考600多或者700多,而你可能300分),很多同學因為嚴重偏科而名落孫山,實在是可惜啊。
言歸正傳,我還接著說課外書的事兒。自從有了孩子,受身邊同學或朋友的影響,我更加意識到孩子早期閱讀的重要性,于是只要看到別人給孩子推薦的書,我就積極地去買或者去圖書館借(當然也有買/借回來孩子不喜歡看的時候)。再后來孩子上小學了,一個朋友推薦了《淘氣包馬小跳》這套書。看網上評價也不錯,于是就毅然地買了,內容還不錯,都是貼近孩子生活的,這樣孩子比較喜歡看。
再后來,孩子又借了同學的《米小圈上學記》和《米小圈漫畫》,那看的是津津有味,有時飯都不吃,還時不時地笑出聲來,有時鉆到被窩甚至做夢都在笑,于是就要求給他買,可我覺得這套書他都快看完了,而且這類書也沒有太大的藏書價值,所以就上網看了看,發現還有一套《米小圈成語》,看評價不錯就直接入手了。
結果證明這套書真是買對了,孩子特別喜歡,里面有漫畫有解釋還有實例,而且都是貼合孩子生活的實例,我覺得特別好,這種形式孩子很容易理解和接受,最重要的是學了會用,自從他看了這套書以后,我明顯感覺他和你說話的時候會時不時地蹦出來一個成語(盡管有時候說的不太恰當),當時真的很吃驚,沒想到他能學的這么快。
舉個例子,昨晚他找自己的記作業本,把書包翻遍了也找不到,最后把書包里的東西都倒了出來,他說:“現在書包已經空空如也了,還是沒有”,當時我很吃驚的,沒想到他會用這個成語。記得去年還有一次,大概是孩子嫌我太
篇2:小學教育反思靜待花開我們真能嗎?
根據我們的進度安排,今天我們學習了《桃花心木》一課,這篇課文難度不高。作者借樹苗的生長來比喻人的成長,寫一個種樹人,讓樹木自己要學會在“土地里找水源”的育苗方法,說明了在艱苦環境中經受生活考驗,克服依賴性對人成長的重要意義。因為這是一篇精讀課文,所以我安排兩個課時完成。
其實我自己也是這樣考慮的,首先幻燈片出示桃花心木苗和桃花心木參天大樹,先把問題拋出來:桃花心木苗是怎樣長成這樣的參天大樹呢?然后引導學生提出兩個問題,種樹人是怎樣種樹的?他為什么要這樣做?學生們讀完課文之后,馬上就能夠找到課文中的原句,并且總結出來:澆水不定時不定量。而“我”呢,由“奇怪”到“越來越奇怪”,到“更奇怪”。一系列的問題,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種樹人的一番話讓“我”找到了答案。學生們邊讀邊找答案,這兩個問題都解決出來了,其實我覺得這樣子也算是完成這課的任務了。
接下來反復地讓學生讀“不確定”,找一找不確定的因素,進而理解人的不確定。找到他們的聯系之后有個別同學說出來了,生病、失敗……這樣的不確定。突然,我發現佳慧同學把手舉起來了,又是這個孩子,真的,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之前我的文章中也提到過這個孩子,對他的成長,我是一直關注著。我沒有發現其他同學舉手,單單她一個,于是我讓她說。她站起來大聲地說:“折磨”。“呀,佳慧,你太棒了”。我不禁贊嘆道。然后我發動全班同學,把掌聲送給她,佳慧看起來很高興。
上學期學期結束的時候,我送給佳慧媽媽這樣一段話:每個孩子都是一朵鮮花,但有的孩子花期長,有的孩子花期短,讓我們靜待花開,她一定能夠綻放得更加美麗!其實,這段話既時送給她的媽媽,也是送給我。作為老師,我們都深知,每個孩子他的程度不一樣,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強,有的學生接受能力弱。對那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我們卻不能夠耐心地等待,等待他們的回答,等待他們的理解。這樣這些接受能力比較弱的同學啊,他就越來越趕不上了。
對于佳慧這個孩子,她的接受能力確實比別人弱一些,所以我對她不做過高要求,每次總找最簡單的東西,比之前進步就行。所以,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找到了存在感。所以能夠時不時地給我以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