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山云霧》教學后記
《廬山的云霧》教學后記
教學中,我首先讓學生憑借搜集的資料介紹廬山,有介紹景點的古今文章摘要,有關廬山的古詩,有展示廬山景色的圖片。相機引出課題,并結合課文第一句話指云霧是廬山眾多景物中最有特色的。然后引導學生初讀課文,隨作者去登廬山,看看廬山的云霧有什么特點。初讀,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結合語境及生活經驗的意思;結合學生以往看《西游記》等動畫的經驗,體會“騰云駕霧”、“飄飄欲仙”的意思;利用圖片,想象“云遮霧繞”、“茫茫的大海”的景象。學習中抓住重點重點詞語,邊讀邊想象,入情入境,體悟廬山云霧的“千姿百態”;在有所感悟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通過聲情并茂,深入體悟廬山云霧的體態美,體味課文的語言美。廬山的云霧是一篇描寫優美的寫景的文章,描繪了廬山云霧千姿百態、奇麗多變的景象,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對廬山、對祖國山河深深的熱愛之情,因此,在本課的教學中,應該加強對學生的愛國感情的教育,首先應該使學生體會的廬山的美,廬山的云遮霧罩的美妙景象,了解到廬山云霧的“瞬息萬變”,在課前,布置學生用搜集的資料介紹廬山,可以是介紹景點的古今文章摘要,可以是有關廬山的古詩,還可以是展示廬山景色的圖片。理解詞語時可借助學生的已知經驗,再適當引導,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篇2:把每節課上成公開課樣子:《編碼》教學后記
不記得是哪位高人說過這樣一句話:公開課要有一股“人來瘋”的精神,聽課的人越多,越應該激情滿懷。可是自己總覺得激情這東西好辦,但是實力呢?上課的內容呢?真是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同樣的一節課,不同的老師來上,效果卻是千差萬別。
今天上了一節普通的課,不是公開課,也沒有人來聽,但是課前是做了充分準備的。講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四年級數學上冊第七單元“數學好玩”中的第二課時------“編碼”。
本節課的學習目標是:
1.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了解編碼的廣泛應用,進一步體會“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數學的文化價值。
2.結合具體的問題情境,通過觀察、比較、猜測來探索數字在編碼中所表示的具體含義,體驗編碼中的一些規則和方法,會運用數描述某些事物的特征,進一步理解數的意義,逐步建立數感。
3.在利用編碼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數學探究欲望,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本節課的第一個環節是破案。首先是黑貓警長接到一個電話,說小白兔家的東西被偷了,警長就派白貓警員和白鴿探長去調查。調查發現了嫌疑人身上的破損的身份證和銀行卡。還有四位嫌疑人出生的信息和所持銀行卡的信息。通過判斷,孩子們確定了罪犯。用到了身份證上1972的編碼信息和銀行卡上666543的編碼信息。破案的環節,孩子們很興奮。
第二個環節,讓孩子們來認識身份證和銀行卡上的編碼信息,每個數字所代表的含義是什么。
第三個環節是了解生活中的編碼,在這個環節上,在課件緩緩出示圖片信息時,音樂聲也隨之響起,孩子們立刻很安靜,在音樂的流淌中欣賞一幅幅有著編碼信息的圖片,對生活中編碼的應用更感興趣了。
第四個環節,編碼的應用。根據淘氣出示的編碼信息,理解編碼所對應的學籍信息,比如20**03321表示“20**年入學的(3)班學號為32的同學,該同學是男生”。按照這個規則,**04172表示的是哪位同學?讓孩子們獨立思考并完成這道題。孩子們了解了每部分編碼所表示的信息,很快就確定了編碼所表示的含義。
第五個是拓展環節,讓孩子們寫出自己的編碼,在這個環節當中,孩子們很多都高高舉起了小手,想要說出自己的編碼是什么。那一刻,我知道大部分孩子都學會了,當他們都舉手并喊著“老師,我,我”的時候,我知道這節課就成功了一大半。
最后,在緩緩的音樂聲中回顧了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這節課與以往不同的是,在課中插入了音樂,在做練習時也插入了不常用的音樂。孩子們一反常態,做練習時也非常認真,沒有一個人說話。音樂讓他們安靜下來,靜靜地思考著問題。
當然這節課也有不足之處,感覺自己講的速度有些過快了,可能大部分學生學會了,還有一小部分反應慢的孩子也許掌握的不是太好。總體來說,還比較滿意。
這節課在準備的時候,看了很多備課資料,在網上下載了幾個課件,綜合在一起,做了一個自己比較滿意的課件,盡管沒有人聽課,但是還是要努力上最好的課。
課雖然不是公開課,但要努力上出“公開課”的樣子,如果每節課都這樣準備,還愁學生們學不好嗎?還愁自己的能力不會提高嗎?印象中似乎每次上公開課都比平時上課的效果要好。
不為別人,只是為了讓孩子們獲取更多學會知識所帶來的快樂,也為了讓自己獲得小小的成就感!
那就努力把每節課都上成“公開課”的樣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