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
論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
【內容提要】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電腦的廣泛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許多學校已得到廣泛運用。但是多媒體信息手段使用得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果。有些老師能從課文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把多媒體信息手段用在提高課堂效率、培養能力、加強審美教育上,恰到好處地“炒”出了一盤“蛋炒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也有一部分老師在教學中濫用多媒體信息手段,即所謂“飯炒蛋”的現象也并不少見。因此我們要防止多媒體信息技術無意義的大拼湊,降低教學效果,而要根據教材、學生、媒體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媒體,以期達到最優化的效果。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反復實驗,不斷探索,教學之花,必將開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關鍵詞】蛋炒飯飯炒蛋整合多媒體信息手段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電腦的廣泛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許多學校已得到廣泛運用。但凡事都有一個“度”,所謂的“黃金比例”、“黃金分割線”就是指最合理的“度”的狀態。拿蛋炒飯來說,如果你處理不好蛋與飯的關系,你炒出來的,可能變成飯炒蛋。有些老師能從課文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把多媒體信息手段用在提高課堂效率、培養能力、加強審美教育上,恰到好處地“炒”出了一盤“蛋炒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也有一部分老師在教學中濫用多媒體信息手段,即所謂“飯炒蛋”的現象也并不少見。
一、“蛋炒飯”
篇2:多媒體技術手段是打造高效課堂有效途徑
多媒體技術手段是打造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吉林市豐滿區教師進修學校蘆儀蘭
教育信息化是現代教育的重要標志,而多媒體技術可以提供豐富、高效的信息量,為現在課堂注入新的活力。將多媒體技術融合到學科教學之中,豐富教師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完善學生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科學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信息素養已成為基礎教育面臨的重要工作。我們現在見到的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視頻實物展臺、數字攝像機等現代信息教育技術媒體,在語文、數學、英語、美術、物理、化學、生物等實驗教學、演示實驗中具有直觀形象、化小為大、化遠為近,改變時空、動靜變化、快慢可調、重復再現等功能,為各個學科教學插上了理想的翅膀。多媒體技術對于整合各學科教學,優化課堂教學過程,打造高效課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運用多媒體技術的“超文本”網頁功能,為師生提供快捷高效教學平臺
多媒體計算機技術的“超文本”強大功能,為各個學科提供了非常優越的條件。教學中,教師每一節課都需要寫板書、例題及解題過程、板圖等,如按傳統的教學方法去寫、畫,會浪費許多寶貴的時間。利用先進的多媒體計算機“超文本”技術,就可以克服弊端。許多的計算機軟件,如:Word、PowerPoint及網頁工具FrontPage等軟件都具有超文本(超鏈接)功能,為課堂教學提供了很好的工具。例如: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軟件,可以將板書、例題及解題過程、板圖等制作成電子教案,把講課用的視頻資料、例題、條件分析、解題步驟、板圖、練習題1、2、3等,用幻燈片的形式存儲成不同的畫面或單元,再用超鏈接的方法進行鏈接到需要的部分。當教師講到需要用的部分時,用鼠標點擊鏈接提示,就可以很方便的調出需要的內容。
有名老師在講授泰戈爾時,將作者生平、作品、寫作背景等大量關于泰戈爾的信息資料精心選擇,分類下載到本地服務器,制作成“走進泰戈爾網頁”。學生利用學校的網絡環境,在短時間內了解泰戈爾生平、作品及相關信息,并投票選出學生最喜歡作品,教師針對學生最喜歡的文章進行講解。這樣經過教師篩選制作出來的網頁,有效利用了信息資源,在教師收集整理過程中,將資源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營造出一個相對個性化的“綠色”教學環境,使學生的大部分時間用于對資源的高效利用而不是大范圍的查找上。
二、發揮多媒體技術能夠“改變時空”作用,使其成為跨越時空的有效工具
在語文、歷史等教學中有時涉獵歷史或中外名勝古跡方面的內容,離學生的生活很遠。(讓學生在頭腦中復現許多生活現象,而那些生活現象有的學生能及時的復現,而有的學生可能忘記或是在平時根本就沒有注意,從而影響教師的講課。)如果教師適時地利用信息技術的“改變時空”即“化遠為近”的獨特作用,利用事先制作成的視頻音像資料,通過多媒體計算機的超文本(鏈接)功能,利用視頻投影機等播放一段古代的、近代的、過去的、他人先進的教學資料片,就能活躍課堂氣氛和提高語文、歷史等學科的教學效果。
例如:在講授語文課的《赤壁之戰》時,適時地運用信息技術媒體,播放電視《三國演義》等音視頻資料,將古代戰爭的宏大場面展現給學生,創設出有效的學習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信息技術成為拉近古代與現代距離的有效工具。這就是信息技術的獨特優勢,它明顯優于一般教師的簡單、枯燥的講授效果。
再比如美術學科的欣賞課,在講授世界著名的的古代遺產時,利用信息技術將各個國家的古跡進行再現,利用視頻資源給學生一個清晰完整的歷史畫面,埃及的金字塔、意大利的比薩斜塔、俄羅斯的圣瓦西里教堂等每一個古代遺跡都蘊涵著一個歷史故事,讓學生通過故事記住這些歷史文物,了解這些文物存在的價值所在。運用信息技術的“改變時空”作用,讓學生走進每一個名勝古跡的歷史文化中。
三、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復現”作用,多元展示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的實驗功能
初中物理、化學、生物等是以實驗為主要方式進行的,有的實驗在教學中做了演示實驗或是學生實驗,在復習時由于時間的延長而忘記或記不太清是不可避免的,有的實驗是不適宜重復做的,尤其是在復習課時更不可能把平時教學時的演示實驗都重做一遍。因此,利用信息技術的“復現”優勢就可以達到復習的目的,既節省時間又提高效果。利用播放音像資料片(自制或購買的教學光盤)的方法把一些實驗“復現”出來,教師還可以邊講邊分析。
例如:生物課中的細胞分裂,學生上課時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到,但是復習時,你不可能把實驗再做一次,只有通過播放視頻資料或者利用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再給學生一次直觀的復現。再比如植物的光和作用,我們做實驗的時候是在植物生長最旺盛的時期,他是有時間性的,如果這個時間周期已過,你在重溫這個實驗時,只能依賴多媒體技術,再現光和作用全貌,對鞏固知識起到很好的作用。
四、利用多媒體技術的“模擬”作用,虛擬理化生實驗的全過程
篇3:論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加深了學生理解
論在教學中恰當運用多媒體手段
范家屯鎮郊中心校姜淑敏
隨著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電腦的廣泛普及,多媒體輔助教學在許多學校已得到廣泛運用。但是多媒體信息手段使用得恰當與否直接影響到課堂的教學效果。老師有時能從課文和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把多媒體信息手段用在提高課堂效率、培養能力、加強審美教育上,恰到好處,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但也有時在教學中濫用多媒體信息手段。因此我們要防止多媒體信息技術無意義的大拼湊,降低教學效果,而要根據教材、學生、媒體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媒體,以期達到最優化的效果。只要我們堅持下去,反復實驗,不斷探索,教學之花,必將開放得更加絢麗多彩。
一、如虎添翼。
整合運用多媒體信息手段,直觀生活的教學情境使課堂變成“彩色、立體”而非黑白、平面的。同時,課堂也成為學生想象的天地,創造的源頭,益智的場所,冶情的時空。迅速發展的信息時代,多媒體信息手段在語文教學中的運用給教學帶來無限生機和動力。它不受時空限制,直接表現多種事物和現象,使學生對所學知識得到充分感知,更重要的是,它感染力強,能活躍學生的思維,刺激記憶和應用。可以事半功倍,課件的運用為新課程的實施插上翅膀。
如《題西林壁》這首詩,在理解“橫看成嶺側成峰”這句詩時,為了加強學生對“嶺”、“峰”的直觀現象,我用課件出示兩張圖片,展示了廬山兩種不同的現象:從正面看,它是一道峭拔的險峰;從側面看,它是一堵逶迤的山嶺。學生從畫面具體形象的感受中,不僅明白了“嶺”、“峰”兩種不同的概念,而且從中悟出了一個道理: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所得的印象也不同。在講到“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一句詩時,我又適時出示一張圖片,展示出詩的情景,創設了詩的意境:因為“我”置身于廬山中間,處在群山環抱之中,不能不受到它的限制和影響,看到的都是些片面的、局部的東西,因而對于它的整體、全貌,反而無法弄清楚。一張具體形象的圖片,加深了學生對詩的內容的理解,進而領悟了詩人所提出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的深刻的哲理。
再如學習《刻舟求劍》一課,教學的重點是理解文中的寓意,而這個寓意對二年級小學生來說,又是教學上的難點。上課時,我出示一場動畫,使學生清楚地看到寶劍從船上掉進水里,船開走而落入水中的寶劍卻沒有隨船走動,船上岸后,仍從船舷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撈寶劍,顯然是撈不到的。經教師引導,學生輕易地就領會了課文的寓意:要根據情況的變化處理事情,而不能用固定的眼光看問題。像這樣深刻的哲理,如果不是借助多媒體動畫,小學生是很難學懂的。
大海是神秘而誘人的,大海怎么會唱起歡樂的歌呢?課文《大海的歌》描述了大海美麗的景色和海港繁榮的景象,贊頌了祖國建設的新貌。在課中,我播放課件讓學生欣賞一段“浪濤聲”。只聽得喧嘩的浪濤聲中傳來了幾聲海鷗的鳴叫,是那么逼真,那么使人神往!學生似乎一下子來到了煙波浩渺的大海,和大海一起歡歌,一起涌上無數朵感情的浪花……學生和課文中的“我”融成一體,正駕駛語言文字之舟開著一道道“愛我大海,愛我中華”的波瀾。同時,在這特定的意境中,使學生形象地感受到了自然的美,激發起對祖國深深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