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論文
關于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的論文
摘要: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日益廣泛和深入,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然而,網上信息魚龍混雜,內容良莠不齊,網絡的不可控因素實在太多,它對青少年的成長是一把“雙刃的劍”。擺在學校和家長面前的關鍵,不是如何去禁止學生上網,也不是對已經存在的現象做“堵”的努力,而是應該理性地審視網絡帶來的各種影響,理性地去面對它。我們應興其利,去其弊,讓網絡成為我們學習、生活、工作的好幫手。對待中學生上網,應采取適當的方式加以引導,那么,如何做好疏導工作呢?
關鍵詞:信息技術網絡引導
隨著計算機應用的日益廣泛和深入,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網絡時代。網絡讓我們縮短與世界的距離,讓我們了解世界,網絡以最快的速度給我們提供信息。無論人們重視還是漠視,互聯網的發展,正在深刻影響和改變著每個人的生活和觀念,構筑起一種全新的網絡生活方式。網絡作為一種新穎的生活空間,以驚人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走進了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毋庸置疑,網絡的出現,對富于好奇心的青少年學生來說確實產生了一種“擋不住的誘惑”。國際互聯網是全球最大的信息資源庫,了解和使用網絡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發展。青少年對網絡表現出來的極大熱情,應該說是一個可喜的現象。然而,網上信息魚龍混雜,內容良莠不齊,網絡的不可控因素實在太多,它對青少年的成長是一把“雙刃的劍”。對很多家長和老師來說,學生上網帶來的更多是擔憂。
教師和家長的擔憂并非毫無道理。我曾對本校初中學生進行過一次問卷調查,他們在上網時,約有40%的人玩游戲,40%的人聊天,10%的人關注影視偶像動態或其它娛樂,10%的人上網查找學習資料。由于青少年身體和心理不成熟,意志力較差,對各類誘惑缺乏免疫力、生活閱歷膚淺、缺乏美丑善惡的判斷力。因此,青少年上網的時候,很容易沉溺其中,不少學生沖浪于網絡,迷戀于游戲,浪跡于聊天,傾情于QQ,有的學生甚至患上“網癮”,荒廢了學業,荒蕪了生活,由此引發了許許多多的社會問題。這讓不少的家長操碎了心,不少老師無比困惑,眾多媒體、專家以及各類社會人士對此憂慮萬分。為此學生家長、教師談網色變。
家長、教師應辨證地看待學生上網。為了讓孩子學習網絡知識而對其上網采取不聞不問的放任態度無疑是飲鴆止渴,但因網絡帶來的一定弊端而抵制網絡或杜絕網絡又是一種因噎廢食的行為,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我們應興其利,去其弊,讓網絡成為我們學生的學習、生活、工作的好幫手。
我校曾經組織學生進行了一場中學生上網利弊談的辯論大賽,學生的辯論非常精彩,其中不少學生認為中學生上網是利大于弊的,不應該硬堵。我校一位正在讀初二的學生說:“網絡時代已經到來,除了面對,我們別無選擇。如果僅僅因為網上有不良信息就禁止我們上網,豈不象因噎廢食一樣可笑嗎?”另一名學生則認為:“你們今天擔心網絡讓我們學壞,正如二十幾年前你們的父母害怕武打片、武俠小說、瓊瑤小說會使你們頹廢一樣。可又有幾個人因為這些外在的東西而頹廢了呢?更何況上網是時代的需要,并不是什么壞事”。一位在小學階段就開始觸網的學生說:“上網并非是壞事,也并不是每個上網的學生都不好好學習。現在不少家長和老師害怕我們接觸網絡中的不健康東西,其實現在媒體很多,電影、電視里也有一些不健康的東西,你要去接觸的話,不一定要通過網絡這一途徑。”青少年問題專家孫云曉說過:“不能因為網絡上有垃圾,就將孩子和垃圾一起倒掉”。學好學壞,網絡并不是唯一的原因。一部分教育界人士也認為,目前擺在學校和家長面前的關鍵,不是如何去禁止學生上網,也不是對已經存在的現象做“堵”的努力,而是應該理性地審視網絡帶來的各種影響,理性地去面對它。
篇2:在精講精練閱讀教學中引導學生進入角色
在精講精練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入角色
三明市三元區白沙小學林紅梅
“精講精練”是符合當前提倡的以學生素質教育為中心,教師為主導的課堂教學原則的教學方法,是從根本上解決“應試教育”弊端,真正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通過對書面語言的理解,去認識作者記敘的那件事、那個人,去體會作者所抒發的情感,從中獲得知識,受到感染,受到教育,得到啟示,要使學生達到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對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切體會,就必須讓學生自覺進入角色,入境入情。那么,在精練閱讀教學過程中,如何引導學生是進入閱讀角色呢?
一、咬文嚼字,仔細品味
葉圣陶先生說過:“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字義,記誦字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我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都不輕易放過,務必發現它的特點。”讓學生抓住字、詞、句段篇的內在聯系,反復地閱讀品評,并借助學生的思維、聯想、想象和已有的生活經驗,進入作者所記敘、描述的事件或情境之中,進入作者所展示的語境和心境之中。例如《瀑布》一課中,“好像疊疊的浪涌上岸灘”工句“疊疊”該怎樣理解?先讓學生模仿其聲音,進而認識到“疊疊”的意思是這一聲還沒完,下一聲又起來,氣勢很猛。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體會朗讀,就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
二、語感結合,體味其情
古人云:“夫綴文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這就是說作者有了情思再發為文辭,讀者先看了文辭再體味到情思。由此可見情感是一篇文章的主旨。要讓學生自覺進入角色,就要把語言的理解和情感的體味結合起來,有透過文章的字字句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如《再見了,親人》一課中,志愿軍戰士激動地說:“這真是雪中送炭呀”,“雪中送炭”這個詞從字面上容易理解,但要體味其感情色彩就較難了。我啟發學生,讀到“雪”、“炭”會聯想到什么?讓學生再讀該段,再現戰火紛飛中志愿軍戰士與朝鮮人民情深似海的畫面。把理解詞語和體味情感結合起來,就能從“雪中送炭”這個詞中體會到中朝兩國人民的深厚友誼。
篇3: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區別在與再
在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區別“在”與“再”
正"在"與"再"音同義不同,不少同學在運用時經常把兩個字混淆。究其原因,少數同學固然是因為粗心,但多數同學是沒有弄清"在"與"再"的含義,沒有把握兩者的準確用法。"在"多用在表示名稱的詞(包括時間、方位)之前,指明時間、處所、范圍等,如"那件事發生在去年""在教室里看書""在同學們的眼里"等;有時也用在表示動作的詞前面或當作動詞用,相當于"正在""存在"的意思,如"她在唱歌""在位幾十年"。而“再”是一個副詞,表示重復或第二次.一般是放在動詞前做狀態.比如,我們說”再見”,是說下一次見.
”再說一遍”,表示你沒有聽懂,請別人重復剛剛說過的內容.請老師們積極發言,把你在教學中的做法說說,大家一起討論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