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范文大全 > 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主要體現

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主要體現

2024-07-31 閱讀 6908

淺談教育信息化發展趨勢的主要體現

河南省修武縣五里源鄉東水寨中心小學張長海

【摘要】

我國教育信息化已經有了一段時間的發展,很多事物都是我們從沒有見過的新生事物,怎樣在這樣的環境下把握機會。面對眾多問題,我們要怎樣認真對待這些新東西,找到一條適合我們自己的路,這至關重要。通過實踐,結合我們的實際條件,或許可以看到未來的路。從當前的信息化發展實際來看,我國的發展趨勢有曲折向上的特點,這也是摸索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通過不斷嘗試終會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

【關鍵詞】信息化校園網教育信息化

21世紀是知識經濟的時代,以知識和信息的產生、傳播及應用為基礎的知識經濟將占世界經濟發展的主導地位。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為知識經濟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國家的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越來越取決于教育發展、科技進步和知識創新,教育在經濟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將呈現出越來越突出的作用。然而21世紀教育面臨一系列的挑戰,這些挑戰主要來自于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因人口增長而引起的教育要求、國際競爭和各種社會問題等方面。傳統的教育越來不適應社會的發展,教育的根本出路就在改革,而教改革的重要途徑之一是教育信息化。

從國際上一些歐美發達國家教育行業信息化發展來看,教育行業的信息化建設普遍經歷了下面幾個階段:

一、教育行業網絡信息化平臺的基礎設施建設。

二、教育應用系統的擴展及教育內容(如課件等)的交流與共享。

上網技能的普及、知識內容素材的引入、基于電子商務的信息化教育成果的交流,以致形成基于信息化技術平面的教育產業。

雖然教育信息化已經取得了長足進展,但是存在的問題也不少,經費問題始終是困擾教育信息化建設的主要因素,目前有90%以上的校園網應用領域僅局限于基本的信息交流和學校管理,忽視了校園網的教學服務功能和學習功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對應用系統投入不足,造成有“路”無“車”的現象。另外高校存在著缺少技術人員的問題,特別是在文科類院校技術人員需求量較大。人員素質問題也是校園網建設工程中比較突出的問題,其原因是校園網的應用缺乏全員參與的意識,有許多老師和學生認為校園網只是用于教學管理和信息交流,他們不是教或學計算機專業的,除能夠收發E-Mail外,校園網的其他應用和他們無關,應用校園網是有關的教學管理工作人員和計算機專業人員的事。他們沒有意識到信息技術是對傳統教育方式、方法及模式的挑戰;沒有意識到校園網的應用在信息技術教育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也有一部分老師和學生已經意識到校園網的重要性,但苦于不懂得如何去應用網絡為教和學服務,這也是限制校園網發展的一個主要瓶頸。學校投入大量資金建校園網,但在使用過程中,校園網僅僅被用于學生上計算機課和充當老師的電教工具,沒有發揮網絡的作用。

面對建設中存在的問題,教育信息化將面臨以下嚴峻挑戰:基礎設施仍有待加強,提高教師信息化水平,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網絡應用水平,縮短城鄉、東西部信息化基礎建設差距,縮小與世界水平的差距。

盡管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已在我國廣泛使用,但對教育信息化的定義卻是眾說紛紜,難以統一,在目前國內學者提出的眾多教育信息化定義中,主要以“過程說”居多,主要有: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與教學領域的各個方面,在先進的教育思想指導下,積極應用信息技術,深入開發、廣泛利用信息資源,培養適應信息社會要求的創新人才,加速實現教育現代化的系統工程?!?李克東)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全面深入地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和教育發展的過程,其結果必然是形成一種全新的教育形態

篇2:教育信息化縮小了城鄉差距實現教育公平化

教育信息化縮小了城鄉差距實現教育公平化

摘要本文通過分析導致目前我國城鄉教育差距越來越大的原因,借助圖書館,互聯網,書店,教科書等途徑找出有用的資料;進而在此基礎上最后定性分析出就如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實現教育公平提出自己的一些對策建議。

關鍵詞城鄉;教育差距;原因;對策

前言

我國的城鄉差距問題是一個既古老又現實的問題,而且隨著近些年來的社會發展,這一問題已引發一系列社會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社會現代化的進程,也影響了目前我國和諧社會的建設,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城鄉教育差距是城鄉差距的一個重要內容。近年來,我國學者對城鄉教育差距問題開展了一系列的研究。研究的視角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從我國城鄉收入差距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的城鄉教育差距。

林志偉(**)利用協整理論和誤差修正模型,對我國1990~**年間城鄉收入差距與教育差距的關系進行了研究,結果表明,我國城鄉收入差距與教育差距之間存在協整關系,對協整關系的偏離需要較長時間予以修正,當期城鄉收入差距的主要影響因素是前期城鄉教育差距。張海峰(**)利用我國26個省的混合橫截面數據,研究了教育不平等對城鄉收入差距的動態影響。研究發現,城鄉間受教育程度的差異對收入差距擴大有顯著影響,并且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教育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冉幕娟,吳永球,陳永麗(**)利用我國各地區**~**年的面板數據實證了城鄉教育不平等是造成城鄉收入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且指出當前我國的教育擴展是有利于縮小城鄉差距的。

(二)從我國城鄉教育回報差距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的城鄉教育差距。

1994年,李實等就對我國城鄉教育的回報進行了估計,結果為:城市教育收益率為3.8%,農村為2.5%。Gregory.C.Chow等(1997)的估計結果是,農村收益率為4.02%,城鎮為3.29%,農村要高于城鎮,城鄉平均的教育收益率3.34%。姚先國等(**)比較了我國城鄉居民的教育回報率,并將教育差異作為解釋城鄉收入差異的一個原因,估算出了城鎮教育平均回報率在8%左右,農村教育的平均回報率為4%左右。雖然這些研究結果有一定差異,但所有結論都肯定了教育對收入的積極影響。

(三)從經濟增長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的城鄉教育差距。

王家贈(**)利用我國第四次人口普查數據資料,用我國各省居民的人均受教育年限來衡量各省的教育成就,同時以居民受教育年限為基礎的教育基尼系數來衡量教育分布的相對不平等程度,并將這兩個指標與各省的宏觀經濟增長指標進行回歸,分析教育對中國經濟增長的影響。發現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增加促進經濟增長,而教育基尼系數的增加阻礙經濟增長,其中人均受教育年限和教育基尼系數呈負相關關系,且經濟相對發達的我國東部各省的人均受教育年限、教育基尼系數對我國東部地區經濟增長的貢獻遠大于人均固定資產對經濟增長的影響。

(四)從文化再生產的角度來研究我國的城鄉教育差距。

余秀蘭(**,**)運用文化再生產理論,從城鄉教育差距角度,考察我國教育中的文化再生產現象,主要討論具有較深隱蔽性的普通教育中的文化再生產現象。研究結論是:從城鄉教育差異來看,我國教育中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文化再生產現象,它使大部分農村孩子被教育所淘汰而返回農村,并最終形成兩個封閉的循環圈:城市優勢文化圈和農村劣勢文化圈。

篇3: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思考

教育信息化視角下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的思考

湖北利川市文斗鄉十字路小學楊涿淋

摘要:在教育信息化日益發展今天,如何加快農村小學教育的信息化,受到了國家、社會、教育部門的廣泛關注。以各種教學設施、設備,教育器材以及文化活動場所而構成的硬環境,以校園文化、人文環境、師資力量以及信息資源而構成的軟環境,是學生的成長、成才、成功不可或缺教育環境。采用文獻資料、實地調查等研究方法,對利川市農村小學教學“軟硬環境”現狀進行分析研究,旨在了解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環境和現狀,為改善和實現利川市農村小學教育信息化教學環境提供可行性建議和發展思路。

關鍵詞:教育信息化;農村小學;軟硬環境

前言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民族振興、社會進步的基石。在我國,有將近80%的學生生活在農村,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越來越重視,投入越來越多,在校舍建設、學校環境,還是教師待遇都有了明顯的改善,這調動教師工作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盡管如此,目前仍有一些問題制約著農村小學信息化教育的發展。因此,關注農村小學的信息化教育,是基層教育工作者不得不深思的問題。

1教學環境與教育信息化的涵義

1.1教學環境

教學環境是指在體育教學過程中影響教和學的條件的總和,是開展體育教學活動所需的所有條件。通常將教學環境可分為硬環境和軟環境。硬環境主要是指學生賴于成才的物質基礎,包括各種教學設施、教學和文化活動場所、教學設備以及教學周邊地理環境。在農村小學教育發展中,硬環境就是對于地理條件、資源狀況、基礎設施、基礎條件等“硬件”而言的。硬環境是一種物質環境,作為物質環境,它被限定或固定在一定的地理位置上(比如說教學樓)和人為的具體的物質空間之中,它獨立于人們的意識、體驗之外,具有靜態的和硬性的特征。軟環境是相對硬環境而言的一個概念,它是一所學校的整體精神風貌和內在品質,是影響學生發展的精神因素,它指的是物質條件以外的諸如人文環境、心理環境、觀念環境、師資力量、信息資源環境等外部因素和條件的總和。軟環境是一種精神環境,作為精神環境,它反映了風氣、媒介管理、群體風貌、生活狀況、信息交流等情況。它是一個被人體驗和意識的世界,具有動態的和軟性的特征。

1.2教育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領域運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信息技術,促進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適應信息化社會對教育發展的新要求[1]。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內容是教學信息化。教學是教育領域的中心工作,教學信息化就是要使教學手段科技化、教育傳播信息化、教學方式現代化。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過程中較全面地運用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通訊為基礎的現代信息技術,促進教育改革,從而適應正在到來的信息化社會提出的新要求,對深化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具有重大的意義。

“信息化”(Informationization)一詞最早于20世紀60年代出現在日本的一些學術文獻中,當時對“信息化”這一概念主要是從產業角度進行闡述和界定的。20世紀70年代,德國、歐共體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家及國際組織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推動信息技術在社會中應用和發展的規劃,這些規劃都把信息基礎設施作為重要一環。中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隨著網絡技術的迅速普及,整個社會的發展與信息技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人們越來越關注信息技術對社會發展的影響,“社會信息化”的提法開始出現,聯系到教育改革和發展,“教育信息化”的提法也開始出現了。政府的各種文件已經正式使用“教育信息化”這一概念,并高度重視教育信息化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