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總體規劃
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生態建設帶動旅游開發,以旅游開發促進農業結構調整,三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打造沙漠特色旅游精品,推動全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總體規劃。一、旅游資源調查分析1、規劃范圍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范圍為:涼州城區以東、武長公路兩側,園區中心區涉及高壩、清水、清源、長城、吳家井、武南、中路、鄧馬營湖、黃羊河農場、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蘭墩灘原種場、皇臺葡萄基地等鄉鎮和單位,面積約7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7萬公頃。2、旅游資源調查經過近幾年發展,武威城東初步形成了一批歷史文化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景區(點)。經實地調研,該區可開發利用的旅游資源豐富,分18大類、35個景區(點)。1、地文景觀類101、典型地質構造101.1、天梯山丹霞地貌天梯山位于涼州區南50公里的中路鄉燈山村,因山路曲折似梯,故名天梯山。天梯山石窟即開鑿于其南麓崖壁的半腰,崖壁因礫石脫落風化出現大小不等的洞穴,呈現比較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109、沙(礫石)地風景109.1騰格里沙漠騰格里沙漠位于城東23公里處的長城鄉,也稱八十里和四十里大沙。以紅水河為界,沿岸沙丘比高2-5米,沙漠內多呈固定沙丘,比高可達20米。其內遍布沙生動植物,旅游項目尚待開發,具有良好的沙漠探險開發價值。2、水域風光類202、漂流河段202.1黃羊河天梯山段為黃羊水庫水峽口放水,全長約8公里,水道寬而且曲折,水流流速大,兩岸有部分植被,山勢峻峭,適宜開發水上漂流、探險等活動。203、湖泊203.1、黃羊河水庫庫址位于中路鄉境內,黃羊河水峽口入口處,是涼州區最早建立的一座中型水庫。總庫容5644萬立方米,是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的水庫。203.2、南營水庫庫址位于城南20公里處南營鄉南營村,金塔河出山口處。于1969年動工興建,1971年建成蓄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水庫上游集水面積為852平方公里,總庫容*萬立方米,灌溉著920平方公里耕地。3、生物景觀類302、古樹名木302.1、張清堡古槐張清堡古槐位于城東武長公路10公里處,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為明代移民實邊的歷史見證。張清堡古槐胸圍6.9米,樹高15米,枝繁葉茂,被當地居民視為神樹精心管護。19*原武威市人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將國槐定為武威市市樹。4、古跡與建筑類403、古城和古城遺址403.1、高溝堡古城遺址高溝堡古城位于城東25公里的長城鄉,是涼州區境內唯一幸存的漢代古城遺址。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250米,南北寬135米,西墻正中有一高約4米的土臺,上留有寺廟遺址。涼州民諺有“先有高溝堡,后有涼州城”之說。現當地居民出資修建了大門及寺廟大殿。登墻遠眺,滿目沙海植被。405、長城405.1、長城遺址長城遺址是涼州區境內保存較完好的一段長城遺址,東接古浪圓墩子長城,西連永昌地段邊墻,長約100多公里,主要為漢長城和明長城遺址。在長城鄉境內最為完整的遺址殘高6米,底寬2.5米,并有烽燧20余座及兵營遺址等。這些遺址均為黃土夯筑。烽燧多呈圓錐形或方形,是長城遺址中較為罕見的建筑模式。尤其是漢、明長城的連接口處于通往黃羊葡萄莊園路口,更具引人入勝的景觀。407、宗教與禮制建筑群407.1、百塔寺遺址百塔寺位于城東20公里的武南鎮百塔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寺內有大塔一座,周環小塔九十九得名。占地277畝,是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白塔是一種藏式喇喇塔,明宣德五年(1430)《重修涼州白塔寺》碑記載,這座白塔是元代駐扎于涼州的闊瑞太子為~著名的佛教領袖薩班死后所建。700多年過去了,百塔寺遺址和大塔塔基仍然存在,塔內曾出土明宣德五年和宣德六年用漢藏文所刻的《重修涼州白塔志》和《建塔記》的碑刻。1247年闊瑞與薩班涼州會商達成~歸順中原條款,從此~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涼州會商,薩班在涼州桌錫講經及1251年11月14日圓寂,均在百塔寺,百塔寺是~納入祖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年5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百塔寺修復工程被國家列入“十五”期間重點文物維修工程。目前已復原薩班靈骨塔一座及其余99座小塔、完成原塔基遺址保護、陳列館建設、道路拓寬及綠化等工作。407.2、延壽寺坐落在城東15公里的清源鎮曾家堡小學旁,取延年益壽之意。該寺興建于明萬歷年間,后于清道光、咸豐年間兩次補修,遂成一處規模恢弘的佛教寺院,后遭破壞,現存建筑只有伽藍菩薩殿,大雄寶殿等。407.3、金塔寺金塔寺位于城區西南15公里的金塔鄉金塔村,又稱南金塔寺,藏語稱洛昂岱,意為“南灌頂寺”,是涼州四部寺之一。金塔寺是公元十三世紀初~藏傳佛教薩迦派~法王薩迦班智達
篇2: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路網改造建設項目建議書
第一章概況
1.1項目概況
武威位于河西走廊東端,是歐亞兩洲陸路貿易往來交通通道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隨著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武威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國道312線改建工程完工,達到了國家一級公路標準;自籌建設了武威至武南寬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車,蘭新鐵路西隴海線武威段建設工程業已開工建設,以上交通設施的建設,極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狀況。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為中心,城鄉公路四通八達,路網林帶和相應設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網絡。近年來,武威市憑借豐富的資源優勢,大力發展旅游業,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觀、自然風光、農業設施和沙漠探險為內容,以東南西北中五條旅游線路為主的旅游格局。為不斷適應現代旅游者的個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產業的發展步伐,盡快把我市創建為“中國優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態旅游、農業觀光旅游和沙漠探險旅游定為我市特色旅游產業,并專門成立了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管理委員會,由涼州區具體負責實施。涼州區以生態旅游、農業觀光和沙漠探險作為旅游業開發的突破口,大力發展區域游,規劃建立一個以民俗風情觀光旅游為主線,歷史文化風景區、農業科技示范區、莫高旅游度假區、沙漠綠洲游覽區、珍奇動植物觀賞區、沙漠腹地探險區、沙漠生態旅游區和農耕飲食品嘗區等相對獨立、彼此銜接、功能各異、設施齊全、特色鮮明的“一線八區”綜合旅游風景區。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園風情、古老的漢、明長城遺址、古絲綢之路的駝隊足跡、長河落日的大漠風光,也有以反映歷代詩人有關《涼州詞》內容的葡萄長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歸屬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白塔寺遺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稱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這里,不但可以觀賞戈壁風光的雄渾與壯美,感受沙漠綠洲的旖旎與靈美,追尋古代文明的遺蹤與舊夢,領略戍邊將士的豪邁與風流,還可以品嘗葡萄美酒的醇厚與清爽,親近西部農村的泥土與鄉俗,體驗沙漠探險的驚險與刺激。國家、盛市先后投資對這里進行開發建設,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已初具規模。但是,由于這里的旅游產業起步較晚,旅游基礎配套設施相對滯后,特別是旅游交通條件很差,公路等級低、路況差,從很大程度上制約了景區發展。為此,整修現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級,縮短旅游交通時間已經成為當前工作的一項迫在眉睫的任務,經過認真調查,建議對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路網進行改造擴建。
1.2項目的必要性
1.2.1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需要。
近年來,國家提出“西部大開發,旅游應先行”的號召,設立了旅游國債基金,在旅游景點建設和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上加大了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別對生態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貧旅游重點扶持,爭取和利用好國債資金來開發建設武威旅游事業具有重要的作用。
1.2.2旅游路網改造擴建是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旅游業是一個綜合關聯度高,輻射帶動性強的產業,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業在一、二、三產業中所占的比例也越來越高,旅游給人們帶來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也愈來愈大。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是制約旅游產業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網改造擴建會促進區域內旅游業和其它產業的健康、快速發展。
1.2.3現代旅游業發展的需要。
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路網的改造擴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標準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區(點)的可進入性,拉近景區(點)與旅游者之間的距離,滿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費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選擇性,刺激旅游消費的目的。
1.2.4旅游路網改造擴建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
旅游公路的建成,將帶動沿線鄉鎮經濟的發展,加之,公路兩側的綠色通道、小康住宅、燈箱廣告等風景線建設,本身就是一種“流動”的旅游景觀,從側面豐富了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的內涵。
1.3項目的可行性
1.3.1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現有的路網設施為區內旅游公路改造擴建提供了基礎條件,項目實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級,提高交通便利,擴大旅游客源。
1.3.2市委、市政府、區委、區政府十分重視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多次組織有關人員到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實地調研、規劃,并專門成立了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管理委員會,統一指導、管理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的規劃和建設。
1.3.3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旅游景區(點)建設初具規模,許多旅游景區(點)在本省已家喻戶曉,并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市場認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設將極大地提高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在省外甚至國外打響旅游區的品牌。
第二章建設內容及規模
2.1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路網現狀
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涉及旅游點23處,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國道、涼古公路、黃哈公路、雙清公路、黃吳公路等8條,公路總里程近150公里,其中:涼古公路(涼州至古浪)前5公里涼州至清水三級公路已于*年8月建成,清水至長城段38公里已立項待建;白塔寺至312國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設,~年7月底可完工;黃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為土路;長城鄉通往鄧馬營湖前4公里為沙礫路,其余為土路;黃哈公路、雙清公路、黃吳公路等均為無等級公路,以上道路路況較差,且年久失修。
2.2項目建設內容、規模
2.2.1通往黃羊河農嘗十八里葡萄長廊的黃吳公路(黃羊至吳家井)全長約20公里
,以現路為基礎拓寬改造為二級公路;黃羊河農場──吳家井鄉──長城鄉道路兩側建成防風固沙寬林網風景線;黃羊鎮──黃羊河農場公路兩側建成渠路林配套風景線;長城路段公路兩側主要種植風沙防護林帶。。
2.2.2黃羊河農場至王景寨農場約5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3沙漠公園至蘭墩灘原種場約3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4沿明長城邊沿便道,總長約10公里進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為三級公路;
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壽寺的雙清公路(下雙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6通往黃羊綠色食品科技園區、天梯山石窟的黃哈公路約35公里,改造為三級公路。
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設立交通疏導標識牌。
第三章投資估算和資金來源
3.1投資估算
3.1.1該項目預計總投資7196萬元,詳細預算見附表。
3.2資金來源
3.2.1申請旅游國債資金3000萬元,銀行貸款1000萬元,地方自籌3196萬元。
第四章項目實施步驟
4.1建設周期安排
4.1.1第一階段(~年5月――~年7月)
完成黃吳公路20公里道路拓寬改造,沙漠公園至蘭墩灘原種場3公里道路拓寬改造,黃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黃吳公路兩側建成防風固沙寬林網風景線,黃羊鎮──黃羊河農場公路兩側建成渠路林配套風景線建設;完成長城路段風沙防護林帶建設。
4.1.2第二階段(~年8月――~年12月)
完成黃羊河農場至王景寨農場5公里道路拓寬改造,下雙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長城邊沿10公里便道進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為三級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設立交通疏導標識。
4.2建設投資安排
4.2.1~年5月前期準備工作投資100萬元。
4.2.2~年8月施工準備工作投資500萬元。
4.2.3~年8月──~年10月施工投資6000萬元。
4.2.4~年12月工程收尾投資696萬元。
第五章項目效益評估及分析
項目建成后,將對沿線鄉鎮經濟產生巨大的影響,迅速推出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精品旅游線路,逐步拉長各功能區的產業鏈條,不斷完善旅游項目和基礎配套設施,培育全區旅游產業新的經濟增長點,實現旅游業、農業及其它產業的共同發展,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
篇3: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總體規劃
為了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以生態建設帶動旅游開發,以旅游開發促進農業結構調整,三者有機結合,互為補充,相互促進,打造沙漠特色旅游精品,推動全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制定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總體規劃。一、旅游資源調查分析1、規劃范圍武威城東生態農業觀光旅游區范圍為:涼州城區以東、武長公路兩側,園區中心區涉及高壩、清水、清源、長城、吳家井、武南、中路、鄧馬營湖、黃羊河農場、瀕危野生動物研究中心、蘭墩灘原種場、皇臺葡萄基地等鄉鎮和單位,面積約776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37萬公頃。2、旅游資源調查經過近幾年發展,武威城東初步形成了一批歷史文化和生態農業觀光旅游的景區(點)。經實地調研,該區可開發利用的旅游資源豐富,分18大類、35個景區(點)。1、地文景觀類101、典型地質構造101.1、天梯山丹霞地貌天梯山位于涼州區南50公里的中路鄉燈山村,因山路曲折似梯,故名天梯山。天梯山石窟即開鑿于其南麓崖壁的半腰,崖壁因礫石脫落風化出現大小不等的洞穴,呈現比較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觀。109、沙(礫石)地風景109.1騰格里沙漠騰格里沙漠位于城東23公里處的長城鄉,也稱八十里和四十里大沙。以紅水河為界,沿岸沙丘比高2-5米,沙漠內多呈固定沙丘,比高可達20米。其內遍布沙生動植物,旅游項目尚待開發,具有良好的沙漠探險開發價值。2、水域風光類202、漂流河段202.1黃羊河天梯山段為黃羊水庫水峽口放水,全長約8公里,水道寬而且曲折,水流流速大,兩岸有部分植被,山勢峻峭,適宜開發水上漂流、探險等活動。203、湖泊203.1、黃羊河水庫庫址位于中路鄉境內,黃羊河水峽口入口處,是涼州區最早建立的一座中型水庫。總庫容5644萬立方米,是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的水庫。203.2、南營水庫庫址位于城南20公里處南營鄉南營村,金塔河出山口處。于1969年動工興建,1971年建成蓄水,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發電的中型水庫。水庫上游集水面積為852平方公里,總庫容*萬立方米,灌溉著920平方公里耕地。3、生物景觀類302、古樹名木302.1、張清堡古槐張清堡古槐位于城東武長公路10公里處,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為明代移民實邊的歷史見證。張清堡古槐胸圍6.9米,樹高15米,枝繁葉茂,被當地居民視為神樹精心管護。19*原武威市人民代表大會一致通過,將國槐定為武威市市樹。4、古跡與建筑類403、古城和古城遺址403.1、高溝堡古城遺址高溝堡古城位于城東25公里的長城鄉,是涼州區境內唯一幸存的漢代古城遺址。遺址呈長方形,東西長250米,南北寬135米,西墻正中有一高約4米的土臺,上留有寺廟遺址。涼州民諺有“先有高溝堡,后有涼州城”之說。現當地居民出資修建了大門及寺廟大殿。登墻遠眺,滿目沙海植被。405、長城405.1、長城遺址長城遺址是涼州區境內保存較完好的一段長城遺址,東接古浪圓墩子長城,西連永昌地段邊墻,長約100多公里,主要為漢長城和明長城遺址。在長城鄉境內最為完整的遺址殘高6米,底寬2.5米,并有烽燧20余座及兵營遺址等。這些遺址均為黃土夯筑。烽燧多呈圓錐形或方形,是長城遺址中較為罕見的建筑模式。尤其是漢、明長城的連接口處于通往黃羊葡萄莊園路口,更具引人入勝的景觀。407、宗教與禮制建筑群407.1、百塔寺遺址百塔寺位于城東20公里的武南鎮百塔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因寺內有大塔一座,周環小塔九十九得名。占地277畝,是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白塔是一種藏式喇喇塔,明宣德五年(1430)《重修涼州白塔寺》碑記載,這座白塔是元代駐扎于涼州的闊瑞太子為~著名的佛教領袖薩班死后所建。700多年過去了,百塔寺遺址和大塔塔基仍然存在,塔內曾出土明宣德五年和宣德六年用漢藏文所刻的《重修涼州白塔志》和《建塔記》的碑刻。1247年闊瑞與薩班涼州會商達成~歸順中原條款,從此~正式納入中國版圖。涼州會商,薩班在涼州桌錫講經及1251年11月14日圓寂,均在百塔寺,百塔寺是~納入祖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年5月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百塔寺修復工程被國家列入“十五”期間重點文物維修工程。目前已復原薩班靈骨塔一座及其余99座小塔、完成原塔基遺址保護、陳列館建設、道路拓寬及綠化等工作。407.2、延壽寺坐落在城東15公里的清源鎮曾家堡小學旁,取延年益壽之意。該寺興建于明萬歷年間,后于清道光、咸豐年間兩次補修,遂成一處規模恢弘的佛教寺院,后遭破壞,現存建筑只有伽藍菩薩殿,大雄寶殿等。407.3、金塔寺金塔寺位于城區西南15公里的金塔鄉金塔村,又稱南金塔寺,藏語稱洛昂岱,意為“南灌頂寺”,是涼州四部寺之一。金塔寺是公元十三世紀初~藏傳佛教薩迦派~法王薩迦班智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