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制度大全 > 處罰案件聽證制度

處罰案件聽證制度

2024-07-25 閱讀 4288

赤壁市衛生監督局處罰案件聽證制度

第一章一般規定

第一條為規范本局行政處罰中聽證工作的實施程序,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行政處罰法》的規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聽證遵循公開、公正、便民和效率的原則。除涉及國家秘密、商業秘密或個人隱私外,聽證以公開方式舉行。

第三條聽證由稽查股組織實施。稽查股和其他有關股室按照本制度的規定承擔聽證的相關準備工作。

第四條聽證由聽證主持人主持。必要時,可以設聽證員協助聽證主持人工作。聽證由書記員負責記錄。聽證主持人、聽證員由局稽查股報局領導指定。聽證主持人、聽證員、書記員由未參加過本行政處罰案件調查的人員擔任。

第五條聽證主持人、聽證員應當公正地履行職責,不得妨礙聽證參加人行使陳述、申辯和質證的權利,不得徇私枉法,包庇違法行為,對聽證中涉及的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和個人隱私負有保密的義務。

第六條聽證參加人是參加聽證提出主張、陳述理由并進行申辯、質證的人員,包括承辦具體行政行為的工作人員、依法要求舉行聽證的當事人。聽證主持人認為有必要時,可以通知其他有關人員參加聽證。當事人可以委托一至二名代理人參加聽證。委托代理人參加聽證的,應當于聽證開始前向聽證主持人提交由當事人簽名或蓋章的授權委托書。

第七條當事人在聽證中享有以下權利:

(一)知曉擬作出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依據和證據;

(二)申請聽證人員的回避;

(三)陳述主張和理由,提出證據;

(四)對承辦具體行政行為工作人員提出的處理意見及處理依據、證據進行申辯和質證;

(五)依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第八條當事人應當按時參加聽證,服從聽證主持人指揮,遵守聽證紀律。

第九條聽證主持人、聽證員、書記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回避,當事人也可以申請上述人員回避:

(一)參與本案調查的;

(二)是本案當事人或其近親屬的;

(三)與本案當事人有其他關系可能影響本案公正處理的。

第十條當事人申請回避的,應當在聽證舉行前按照聽證通知書的要求提出;有充分理由說明其無法按照聽證通知書的要求提出回避申請的,可以在聽證舉行時的陳述、申辯之前提出。

聽證主持人、聽證員的回避,由主管局領導決定;書記員的回避,由聽證主持人決定。決定回避的,應當按照程序另行指定相應人員。

第二章聽證的啟動和準備

第十一條根據本局法定職權,在作出責令停產停業、吊銷許可證或者執照、較大數額罰款等行政處罰決定之前,行政處罰案件的承辦科室應當按照本制度第十二條的規定向當事人告知其享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前

款所稱“較大數額罰款”的具體標準為:對非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處以1000元以上的罰款;對經營活動中的違法行為,有非法所得的處以30000元以上、沒有違法所得的處以10000元以上的罰款。

第十二條聽證告知的具體內容如下:

(一)擬作出的具體行政行為的內容、事實根據和法律依據;

(二)享有要求聽證的權利;

(三)提出聽證要求的法定期限和提出要求的途徑。

第十三條行政處罰的當事人應在被告知聽證權利之日起3日內提出聽證要求。當事人在法定期限內提出聽證要求的,承辦具體行政行為的股室應當通知局稽查股,并同時向稽查股移交案卷材料。

局稽查股應當及時報主管局領導指定聽證主持人并做好聽證準備工作。聽證主持人應當認真閱卷,審核有關證據材料,明確聽證需要解決的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

第十四條局稽查股應當在當事人提出聽證要求之日起2日內確定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和方式,并在聽證舉行的七日前,將聽證通知書送達當事人,由當事人在通知書送達回執上簽字。聽證通知書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

(二)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三)聽證人員的姓名;

(四)告知當事人有權申請回避;

(五)告知當事人準備證據、通知證人等事項。

聽證通知書必須蓋有行政機關的印章。

第三章聽證的舉行

第十五條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到場參加聽證的,或者未經聽證主持人允許中途退場的,視為放棄聽證權利。

第十六條聽證應當按下列程序進行:

(一)書記員宣布聽證會場紀律、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聽證主持人介紹主持人、聽證員和書記員,詢問核實聽證參加人的身份,宣布聽證開始;

(二)案件調查人員提出當事人違法的事實、證據、處罰依據以及行政處罰建議;

(三)當事人就案件的事實進行陳述和辯解,提出有關證據;

(四)當事人和案件調查人員進行質證和辯論;

(五)聽取當事人的最后陳述;

(六)聽證筆錄交當事人審核無誤后簽字或者蓋章。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結束。

第十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中止聽證:

(一)當事人死亡或者解散,需要等待權利義務繼承人的;

(二)當事人或者案件調查人員因不可抗力事件,不能參加聽證的;

(三)在聽證過程中,需要對有關證據重新調查或者鑒定的;

(四)其他需要中止聽證的情形。

中止聽證的情形消除后,聽證主持人應當恢復聽證。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終止聽證:

(一)當事人死亡、解散滿三個月后,未確定權利義務繼承人的;

(二)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參加聽證,也不委托代理人參加聽證的;

(三)聽證進行中,當事人主動要求終止聽證的;

(四)其他需要終止聽證的情形。

第十九條聽證結束后,聽證主持人應當依據聽證情況,向行政機關負責人提出書面意見。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根據聽證主持人的意見和聽證筆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第三十八條規定作出具體決定。

第二十條聽證書記員應當如實記錄聽證的全部活動,制作聽證筆錄。聽證筆錄應當載明以下事實:

(一)聽證事由;

(二)聽證主持人、聽證員、書記員的名單;

(三)當事人的姓名或者名稱,法定代理人、委托代理人的姓名,承辦具體行政行為工作人員的姓名;

(四)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

(五)承辦具體行政行為工作人員的意見;

(六)當事人陳述、申辯的內容;

(七)辯論和質證的內容;

(八)其它需要載明的事項。

第二十一條聽證筆錄應當由聽證主持人、聽證員、書記員簽名,并交由聽證參加人確認無誤后簽名或蓋章;對筆錄有異議的,聽證參加人有權要求補正。聽證參加人拒絕簽字或蓋章的,記明情況附卷。

第二十二條行政處罰聽證結束后,聽證主持人根據聽證筆錄及聽證會

上的有關情況制作聽證意見書,經聽證主持人審核后連同聽證筆錄、案卷材料報局領導決定。

第二十三條聽證的舉行,不影響當事人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以及請求國家賠償等權利的行使。

第二十四條本制度中的時限,遇法定節假日順延。

第二十五條適用聽證程序的行政處罰案件,應當報市人民政府法制辦備案。

不老的是江山,易逝的是紅顏,淡看浮云散,瀟灑天地間。人的一生,很短又很長,短的是快樂,長的是煩惱;短的是人生,長的是痛苦。

有些事是命中注定的,有些事是無法掌控的,有些事是不合情理的,有些事是不盡人意的。但無論發生了什么,都要淡然的去面對,堅持自己的原則,無愧于自己的良心,清清白白的做事,坦坦蕩蕩的做人。

什么是生活?是它發生在我們身上了,還是我們讓它發生了?有人說生活是一杯酒,酸甜苦辣都有,有人說生活是一首歌,鶯歌燕舞,多彩多姿,充滿了幸福與快樂。

也許有些事情是因為我們經歷了,才對這些事情有了深深的感觸,即使同一件事情,發生在不同的人身上,也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們總是往往去依賴一些事情,我們的內心,總是容易受外界環境的感染,總在不知不覺中被外在的因素所左右,所羈絆。

比如我新買了一件衣服,朋友說好漂亮啊,明天我也去買一件,我的心情就非常高興。倘若有人說,你這衣服不好看,我就會有失落感。難道別人的一句贊美就這么重要嗎?那是因為,我的內心有了某種期盼,而一旦這種期盼無法實現,就必然產生落寞與幽怨,心戚戚然。因為你把自己和外界聯系在一起了,別人一句話就攪亂了你的心境,所以你的情緒就發生了改變。

很多時候,你把自己變成了情緒的奴隸,把原本快樂的心情交給了別人,讓別人成了你快樂的主人。是因為你有欲望,有所求,而一旦你的欲望產生,你的煩惱也就隨之產生了。

親情,愛情以及友情,都是一樣,當你對他們的期望值越高,或許你的煩惱就會越多,你的失望就會更高。因為你沒有得到你想要的回報,孩子沒考上好的大學,愛人沒有一份體面的工作,朋友沒有給你及時的幫助。

佛說,一切皆由心生。要想讓人生變得快樂,就要找回那個真實的自我。首先要讓自己的心獲得自由,不受任何牽絆。學會做自己情緒的主人,這是做人的最高智慧。我的快樂我說了算,與心情有染,與別人無關,嘴長在別人身上,快樂是我自己的感受,我又何必讓別人來主宰我的幸福?

人生最大的苦惱,不是擁有的太少,而是想要的太多。欲望越多,痛苦就越多,欲望越少,快樂就會越多。

什么時候你能做到心如止水了,你的人生也就盡善盡美了。要想追求快樂的人生,就要保持一份淡泊明志的心境,不悲不喜,不驕不餒,“達亦不足貴,窮亦不足悲”,豁達通透,榮辱不驚,靜待花開,靜賞葉落。

我們無法改變環境,但我們可以轉換自己的心情,我們不能改變別人,但我們可以選擇掌控自己,我們無可預知未來,但我們可以把握現在。一念天堂,一念地獄,得失往往就在一念之間。

人生看透但不能看破,看破紅塵了,你就無法生存了,看破人情了,你就無法做人了,看破人生了,你就無法前行了。學會用心去悟,悟懂了人生,才會明白,明白了也就快樂了,快樂了人生也就圓滿了。

世界很美,生活很好,不要自尋煩惱。人生苦短,要好好珍惜每一天,不給生命留遺憾。萬事不可能皆如人意,花開還有花謝,日出還有日落,四季不可能常綠,只要我們在心中植一樹菩提,生命之樹就會四季常青,蔥蘢如昔!

篇2:市園林綠化局政務公開聽證制度

市園林綠化局政務公開聽證制度

第一條為促進本機關決策科學化、民主化,根據市委、市政府有關規定,結合本機關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機關在作出關于園林綠化事業的重大決策、規劃及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重大問題前,經局政務公開領導小組同意,可以通過舉行聽證會的形式,聽取社會各界意見。

第三條聽證由相關業務處室負責組織實施,并報局政務公開領導小組辦公室備案。

第四條聽證參加人包括聽證主持人、記錄人、聽證陳述人、旁聽人和翻譯人。

聽證主持人、記錄人、翻譯人由本機關相關領導同志指定。

聽證陳述人、旁聽人根據本制度第六條的規定確定。

聽證陳述人可以在聽證會上進行發言。經聽證主持人同意,旁聽人也可以發言。

第五條舉行聽證,應當提前將聽證事項主要內容、聽證時間及地點、聽證陳述人與旁聽人的條件以及申請方式及途徑等向社會公告。公告期不得少于十五日。

第六條申請參加聽證的,應當在公告期內,將姓名、工作單位、聯系方式及聽證參加人申請類別等向本機關申請登記。

聽證陳述人登記人數不超過十五人的,可以全部參加聽證;超過十五人的,由本機關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確定參加聽證陳述人,但人數不得少于十五人,并將結果告知申請人。

旁聽人登記人數不超過五十人的,可以全部參加聽證;超過五十人的,由本機關通過公開、公平、公正的方式確定,但人數不得少于五十人,并將結果告知申請人。

第七條聽證應當按照下列程序進行:

(一)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事由和聽證紀律;

(二)聽證陳述人依次陳述;

(三)經聽證主持人同意,有關旁聽人員發言;

(四)聽證主持人宣布聽證結束。

第八條聽證應當制作筆錄。聽證筆錄應當載明下列事項:

(一)事由;

(二)聽證參加人的姓名、工作單位等;

(三)舉行聽證的時間、地點和方式;

(四)聽證陳述人、有關旁聽人的發言內容;

(五)其他需要載明的事項。

第九條本機關根據聽證筆錄,充分采納合理建議后,作出決定。

第十條本制度自印發之日起施行。

篇3:社區社會事務聽證會制度

為了加強城市基層管理,進一步擴大基層民主,健全和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工作,按照黨和政府關于社區建設的方針政策和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街道結合街道和社區的實際,根據前期工作調研,初步制訂了社區社會事務聽證會制度。

社區聽證會在社區黨組織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執行黨和政府關于社區建設的方針政策,嚴格遵守國家的有關法律法規,依法有序的進行,并自覺接受社區居民代表大會的監督,主動接受政府有關部門和街道辦事處的指導。

1、社區聽證會的議事范圍。聽證會議事議主要是涉及社區居民普遍關心、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社區有關社會事務。議事范圍為:社區治安防范、保潔與綠化、違法建筑整治、環境衛生整治、基礎設施建設、救濟救災款物的發放、低保戶的確定、公益事業建設經費的籌措以及其它需要社區居民聽證的事項。

應有社區居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的事項,由社區居委會提請社區居民代表大會討論決定。

2、聽證會成員的確定。社區聽證會成員由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確定,人數一般為30―50人,聽證會成員一般由社區黨組織成員、社區居委會成員、社區協商議事會成員、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成員、涉及事項的居民小組長和居民代表等組成。社區居民經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同意可旁聽會議,經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邀請,有關政府部門、街道辦事處、社會單位的代表應列席會議。聽證會成員的聽證表決權,由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確定。

3、聽證事項的提出形式。聽證會聽證事項由五分之一以上年滿18周歲的社區居民,或者五分之一以上的居民戶或者三分之一以上的社區居民代表大會成員提出,由社區黨組織受理,經社區黨組織和社區居委會商量決定召開社區聽證會。

4、聽證事項的確定。聽證會前,社區居委會應對多數居民反映比較集中的問題,進行廣泛深入的調查摸底,掌握基本情況,征詢居民群眾意見,并同政府有關部門和街道辦事處聯系溝通。對政策、法律、法規已有規定的,由社區居委會征求街道辦事處和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意見后,列入社區聽證會議題。聽證會一般在提出議題起15日內召開。

5、聽證會的組織召開。社區聽證會由社區黨組織召集和主持,召集人應在聽證會前3天,將會議的時間、地點、主要議題向社會公示并通知會議人員。聽證會有應到人數的過半數出席,方可舉行;聽證會采取不記名投票表決的方式,由出席人員的過半數通過,形成聽證會的集中意見。表決的形式,由社區黨組織和居委會根據聽證事項的實際情況確定。

6、聽證會的會議程序。社區居民聽證會按下列程序進行:

①、由主持人報告議題:

②、由社區居委會通報所聽證議題的相關情況;

③、由聽證會成員充分討論;

④、涉及法律、法規、政策規定的問題,請政府有關部門或街道辦事處的代表回答聽證會的咨詢;

⑤、由聽證會成員表決,按照少數服從多數的原則形成表決意見。

召集人落實專人做好會議的完整記錄。

7、聽證會會后事頂。社區居委會應于聽證會后3日內,將聽證會的表決結果采取適當方式公示,并及時將會議情況通報街道辦事處,凡涉及街道辦事處和有關政府職能部門的事項應及時同街道辦事處和有關部門溝通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