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城鄉規劃局行政執法責任制度
市城鄉規劃局行政執法責任制度
一、為了加強規劃系統行政執法工作,落實行政執法責任,促進嚴格依法行政,提高行政執法水平,保障城鄉規劃、法律、法規和規章的全面、正確貫徹實施,制定本制度。
二、實行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行政執法責任制度,應當公正、公開、全面、嚴格。堅持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三、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行政執法機關執法責任
1、學習、宣傳、貫徹城市規劃、法律及其配套法規、規章和其他相關法律、法規,提高行政執法人員和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法制觀念和守法執法的自覺性。
2、全面、正確貫徹執行城市規劃、法規和規章,貫徹落實國家和省市對規劃管理工作制定的有關政策。
3、依照法定權限和程序履行行政職權。行政執法必須做到合法、公正、公開、文明、規范、高效。不得失職、瀆職和濫用權力。
4、依法實行的行政許可、行政確認、行政處罰、行政收費、行政聽證、行政復議等行政行為。應當予以公示并按規定的條件、程序、期限受理和辦理,不得拖延、推諉,也不得違法要求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履行其他義務。
5、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有關行政執法問題的咨詢、查詢,應依據法律、法規及規章的規定,及時、準確地給予解答。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依法主張權利、申請事項和對侵害自身合法權益等行政行為的申訴、投訴要及時受理,不得拒絕和推諉。
6、發現違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為,應依法查處,不得推諉、放棄執法責任,對已立案但不屬本機關管轄的案件,應及時移交有關機關處理,不得越權執法。
7、制作、使用格式統一、體例規范、內容完整的行政執法文書,建立行政執法檔案。
8、對本機關及本系統行政執法人員要定期進行法律和業務知識培訓。
9、應做好行政復議、行政應訴、行政賠償、行政處罰案件的統計工作,并按照有關規定上報。
10、應建立健全行政執法工作規則和程序,完善內部制約機制。
11、對行政執法人員的行政執法工作進行監督。違法行政和違法行政給當事人造成損失的,應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篇2:縣建設局行政執法違法責任追究制度
茶陵縣建設局行政執法違法責任追究制度
茶陵縣建設局行政執法違法責任追究制度
依法行政是對行政執法機關及其執法人員的總要求。因此,所有的行政執法人員都必須依法辦事。為了增強行政執法人員的責任心,提高行政執法效率,確保辦案質量,按照上級機關對建設行政執法的要求,結合本局行政違法案件查辦的實際,制定本制度:
一、負有管理職能的站、辦、室、股、處及其工作人員(包括受托單位執行人員)應當及時、主動、全面履行好各自的職責,盡可能使違法違章行為在最短時間內發現和查處。如發生自己管區內的違法違章行為沒有被發現,造成嚴重后果,負有管理職責的人員應當承擔相應責任,按照工作失職的有關規定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
二、行政執法人員應公正執法。如發生弄虛作假、徇私舞弊,應當管理的不管理,應當查處的不查處;或者是故意擴大事實,顛倒黑白,加重處罰,造成嚴重后果的,有關人員除給予相應的行政處分外,情節嚴重的,報司法機關追究刑事責任。
三、行政執法案件錯案追究。如發生行政處罰案件在終局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中敗訴的,或者通過與相對人協商處理予以賠償的,相關人員按下列原則承擔責任:
1、行政案件的敗訴,是由于調查證據不真實,不充分的原因造成的,由案件的調查人員承擔相應的責任。
2、行政案件的敗訴,是由于定性不準、適用法律法規錯誤或法律依據不足造成的,則由法規人員承擔相應責任。
3、行政案件的敗訴,是由于執法程序的錯誤造成的,如果是調查取證階段造成的,由調查人員承擔相應責任;如果是處罰執行程序的錯誤,則由法規人員承擔相應責任。
4、行政案件的敗訴,盡管是由于證據或法律依據的不足造成的,但調查人員或法規人員在討論處罰的會議上或向有關領導已經說明存在問題而又難以解決的情況,局領導或局務會議仍然決定進行的行政處罰,則由作出處罰決定的領導或組織承擔相應責任。
5、如發生行政錯案,造成了經濟財物損失的,負有相應責任的人員應承擔直接經濟損失的40%,并取消當年的評先評優資格。
篇3:某衛生局衛生行政執法約談制度
第一條為進一步加強衛生監督行風建設,規范衛生監督執法行為,探索文明執法、人性化執法模式,解決衛生行政執法中可能存在的重檢查、輕整改,重處罰、輕教育,重治標、輕治本的現象,減少行政爭議的發生,營造和諧的執法環境,結合本地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的衛生行政執法約談,是指衛生行政部門對存在明顯違法行為的行政管理相對人作出相應處理前,約請當事人進行面談,告知其違法事實和擬作出行政處罰的法律依據,向其宣傳、講解有關法律法規知識,提出整改要求與整改期限,認真聽取當事人對其違法行為的認識、擬整改的措施和對衛生行政執法部門的意見和建議,并進行相應處理的過程。
第三條行政執法約談應堅持實事求是、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和有錯必糾的原則。
第四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進行約談:
(一)擬作出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較大數額罰款的行政處罰案件;
(二)食物中毒或其他突發公共衛生事件;
(三)上級部門指定(交辦)的案件;
(四)可能造成較大社會影響的案件;
(五)衛生行政部門認為需要約談的其他案件。
第五條約談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通報違法違規事實及其行為的嚴重性;
(二)剖析發生違法違規行為的原因;
(三)告知擬作出行政處罰的法律依據;
(四)要求當事人整改的內容和期限;
(五)當事人對衛生執法部門的意見和建議;
(六)其他應當約談的內容。
第六條約談應當在案件違法事實調查終結之后,正式作出行政處罰之前進行。具體約談時間由雙方商議確定。
第七條由衛生監督機構主要領導主持進行約談,特別重大的案件由衛生行政部門主管領導主持進行約談。
第八條約談采取面對面座談的形式進行,案件主辦人參加并做好記錄。
第九條約談的過程也是宣傳法律法規知識的過程,要幫助相對人分析存在問題的原因,主動溝通交流,形成共識。
第十條約談結束后,衛生執法人員要對行政管理相對人整改情況進行復查,并根據不同情況作出相應處理:
(一)相對人的違法行為已整改到位,所造成的后果及社會影響已經消除,可以依法從輕、減輕處罰;
(二)相對人的違法行為未按要求整改到位的,要求相對人必須限期整改,并根據其違法情節給予相應處罰;
(三)相對人拒絕整改或無故拖延整改期限的,應當依法從重進行處罰。
第十一條相對人提出的合理建議和意見應當積極采納。
第十二條約談人員應當嚴格遵守有關干部作風行為規范,執行行政執法相關規定和黨風廉政建設各項要求,不得玩忽職守、徇私舞弊、包庇違法行為。
第十三條約談內容應當如實詳細記錄,形成《衛生行政執法約談記錄》,約談結束后將記錄交被約談人簽字確認,并隨案卷存檔。
第十四條本制度自文件下發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