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制度
1.目的
為了做好公司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及評價制度,使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強度或濃度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有效預防職業危害,切實保障員工健康,根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工作場所空氣中有害物質監測的采樣規范》、《工作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工作場所空氣有毒物質測定》、《工作場所物理因素測量》等有關規定,結合我公司實際,制定本規定。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各作業場所職業病危險因素的檢測及評價工作,包括日常檢測、評價檢測、監督檢測、事故性檢測。
3.內容
3.1公司質量安全環保部組織開展對本公司作業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檢測和監督檢測工作,為保障檢測工作規范進行,應聘請經當地安監部門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并簽定委托協議書,協議書內容應包括檢測項目、檢測時間、檢測地點或崗位、檢測報告書出具方式、費用結算等;
3.2公司應向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如實提供生產工藝流程、主要原輔材料、產品、職業病危害防護設施,個人防護措施、崗位設置及接觸時間等相關資料;
3.3現場檢測時,公司質量安全環保部應該提供必要協助,并對工作場所生產運行狀況及職工職業接觸情況負責;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對檢測過程和結果負責;
3.4檢測人員進入現場必須佩戴安全帽、工作服、防護手套、防護眼鏡、防毒面罩等相關防護用品;
3.5新建、改建、擴建項目,投入使用前必須進行工業衛生評價,并整理分析結果建立技術檔案;對不符合國家工業衛生標準的,禁止投產使用直至符合要求;
3.6采樣點、采樣點的數量、采樣對象以及采樣時間段的選擇,必須符合相關法律法規和技術標準的要求;
3.7檢測方法必須嚴格執行國家勞動衛生檢測檢驗方法和標準進行;
3.8檢測項目為《高毒物品目錄》中的高毒化學物,至少每個月監測一次;檢測項目為《高毒物品目錄》外的其余化學物質或粉塵,每年至少監測一次;檢測項目為物理因素,每年至少測量一次;職業危險因素評價至少每三年進行一次;
3.9對于檢測結果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接觸限值的監測地點或崗位,公司應立即采取相應治理措施,仍然達不到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必須停止存在職業病危害因素的作業;職業病危害因素經治理后,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的,方可重新作業,并應該適當增加檢測次數;
3.10檢測、評價結果應存入公司職業衛生檔案,并向所在地安監部門報告,同時向勞動者公布;
3.11質量安全環保部負責對公司內職工反映的工作環境問題督促落實;
3.12各部門應對本部門職業健康環境進行經常性檢查,對不符合國家要求的崗位應及時建立整改方案并按計劃實施,質量安全環保部負責督促整改。
4.本制度解釋權歸公司質量安全環保部,每年按公司流程對其合規性進行評估修訂。
篇2:粉塵危害因素檢測及評價制度
隨著煤礦安全生產、健康生產越來越受到國家和全社會的重視,煤礦的粉塵危害也逐步作為重中之重的議題受到廣大關注,為了進一步改善我礦粉塵管理水平,增強員工防塵意識,杜絕職業危害病的發生,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作業環境,我礦特制定了粉塵危害因素檢測及評價制度。具體方案如下:
一、粉塵測定點分布
1.綜采面:落煤、司機操作、移架和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4個測點。
2.炮采面:打眼、放炮、回柱放頂、多工序作業、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
3.機掘面:掘進機作業、司機操作、帶式輸送機、裝煤(巖)、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
4.炮掘面:打眼、放炮、多工序作業、裝巖、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
5.轉載點:按巷道長度計算,不足1000m巷道,取各轉載點粉塵濃度平均值作為一個測點;大于1000m巷道作為兩個測點。
6.主要峒室:材料庫、配電室、水泵房、機修室等都作為單獨一個測點。
二、測塵的組織機構和檢查周期:
1.要配置足夠測塵人員。
2.測塵員應按計劃定期對井上、下作業場所的粉塵進行測定,并填寫粉塵測定記錄。
3.必須開展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監測工作。采、掘工作面每3個月測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業場所每6個月測定1次,每個采樣工種分2個班次連續采樣,1個班次內至少采集2個有效樣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樣品不得少于4個。
4.粉塵測定要求:
(1)煤礦粉塵測定方法應按GB5748-85《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方法》和MT79-84《粉塵濃度和分散度測定方法》各項規定執行。
(2)井下每個測點的粉塵濃度每月測定兩次,井上測點每月測定一次,在測定全塵濃度的同時,還必須測定呼吸性粉塵濃度。每個測塵點的布置要符合規定。
(3)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測定一次,由山西省煤炭工業局綜合測試中心進行檢驗。
5.上報制度:
每月初必須將上月《礦井揚塵測定報表》報局通風處。
防塵區
2010年1月10日
篇3:企業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管理制度
企業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制度
1、單位各級領導和崗位員工要掌握了解管理范圍內及本崗位職業病危害因素的種類、濃度(強度)及其可能產生的后果等情況。
2、單位應當請有資質認證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進行工作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并由專人負責的職業病危害因素日常監測,檢測、評價和監測由職業衛生管理部門(人員)具體負責組織實施。
3、檢測、評價和監測結果出現異常或者超標時,立即采取措施,上報主管領導,加強現場作業防護,提出整改方案,積極進行治理。
4、對嚴重超標且危害又不能及時整改的生產經營場所,必須立即停止生產經營活動,采取補救措施,控制和減少職業病危害。
5、職業病危害因素經治理后,檢測結果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和衛生要求后,方可重新作業。
6、檢測、評價和監測結果存入單位職業衛生管理檔案,并及時向懷柔區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報告及向本單位員工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