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危害因素檢測評價制度范本
1目的
1.1為提高職工的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結合本廠實際,組織對職工進行職業衛生法規、職業衛生知識、操作規程、職業危害因素監測評價,特制訂本制度。
2引用標準
2.1《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
3職責
3.1綜合部負責本單位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管理,在其內設專(兼)職專業人員,負責制定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評價計劃并依法進行職業衛生管理工作。
綜合部負責監督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及評價工作的開展并對相關部門和人員實施獎罰。
3.2綜合部和相關工作人員必須按國家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司相關文件精神,組織開展對本單位各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的日常監測,同時協助相關部門做好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監測與評價,確保監測正常運行。
3.3監測人員必須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和兩年以上現場工作經驗,熟悉監測技術和操作規程,并經專門監測技術培訓,取得合格證書的人員擔任。為保證監測工作的質量,監測人員的工作應保持相對穩定,不得隨意調動。
3.4監測人員必須按職業病防治計劃和防治方案的要求,經常對作業場所的職業病危害因素進行監測。隧道內粉塵、毒物每半個月監測一次、其它工作場所有害因素每一個月監測一次。
3.5監測人員在進行現場監測時,必須穿工作服戴安全帽。
3.6監測人員工作調動時,要辦理交接手續,以便于工作的銜接。
3.7對作業場所有害作業濃度、強度的測定必須嚴格執行國家關于職業病危害因素種類、監測方法、監測周期的規定。
3.8粉塵、毒物的監測要按照GB5748-85
3.9監測結果要填報表并定期上報到安全部門、防疫部門。
3.10對某些毒物采樣后,無條件進行檢驗的,要按照毒物的保存要求,及時送檢。
3.11綜合部和專(兼)職人員要協助公司疾病控制部門做好職業病危害因素的定期監測工作。
3.12定期監測工作根據國家職業病危害因素和監測周期的規定每1進行一次。
3.13檢測與評價結果要及時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3.14檢測結果要及時向勞動者公布。
3.15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結果要存檔。
3.16監測儀器設備要由專人負責、定期檢修、定期檢定。
3.17要建立儀器設備檔案。監測儀器設備的采購單、驗收記錄、使用說明書、合格證、檢定證書等均應存入設備檔案中。
3.18監測儀器設備每年必須委妥專門的檢定機構進行檢定。
3.19使用、維修、檢定情況要記錄在儀器設備檔案中。
3.20建立好本單位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檔案。
3.21監測檔案必須指定科室和專人妥善保管。
3.22項目完成時,監測檔案要及時移交至上一級防疫部門。
3.23監測檔案為永久性保存的資料,要妥善保管,防止丟失。
3.24監測中發現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不符合國家職業衛生標準的作業場所,要將監測對象、監測地點、監測結果、監測方法等記錄并上報項目部、總工程師、安全部、防疫部門。
3.25接到監測超標報告,各相關部門要盡快提出改進方案,并盡快落實。
3.26無有效改進方案時,要提出可行的個人防護措施并由總務處負責盡快實施。
3.27監測所需經費應納入項目經費預算中,實施專款專用。
篇2:具有較大危險危害因素生產經營場所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了施工現場的風險控制,保護環境,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安全生產,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項目經理為施工項目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
第三條、工程現場場地平整,道路暢通,便于運輸、施工作業及緊急情況下應急逃生;施工現場各種安全防護設施齊全,性能可靠,按要求保管和擺放;現場設備、工具、材料擺放符合設計和安全要求。
第四條、施工作業坑按要求進行開挖,作業坑周邊清理出寬于一米的人行通道,安全通道設置不少于兩個,作好通道臺階,方便上下,通道上不得有任何設備,設施和其他物品。作業坑旁平整出設備擺放區和操作區。必要時作業坑采取排水、防滑和防塌方措施,配備必要的通風設施。
第五條、施工場地設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標志,流動施工現場設指示牌。
第六條、開工前按照場地布置圖在作業帶以外規劃界定安全停車區,人員進入作業帶必須按規定佩帶勞動保護用品,非作業人員、車輛嚴禁在作業帶內滯留,待命施工車輛停在預定地點。
第七條、施工現場按設計要求設置、配備消防器材,實行“三定”管理,滅火器應設置在明顯和便于取用的地方。
第八條、各類氣瓶現場存放要距離明火10m以上,挪動時不能碰撞。氧氣瓶不能和其他可燃氣瓶同放一處。
第九條、對于于易燃易爆和有毒施工介質,要編制詳細的施工組織設計和安全措施計劃,預先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并進行必要的演練。
第十條、在施工中要根據施工外界條件采取遮陽防曬、防雨措施,隨時進行氣體濃度的監測。
第十一條、有毒介質作業場所應設置黃色警示線,在明顯位置帖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說明產生職業中毒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措施等內容。
第十二條、密閉空間作業和有毒介質作業應設置有效的通風裝置。
第十三條為作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職業標準的防護勞保用品,并要求工作人員正確使用。
第十四條、現場設置專職安全監督和安全員,進行巡回檢查。
第十五條、夜間施工場地要設置足夠的照明,作業帶以內使用的照明燈具要符合防爆要求
第十六條、在靠近道路作業時,要在路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提醒行人和車輛注意過往安全,天黑要設置信號燈、配備值班人員,防止人員或車倆誤入作業坑。
篇3:生產作業場所危害因素監測制度
1.目的
為了正確評價生產環境中塵毒、噪聲等對職工健康的危害程度并進行監護,鑒定各部門安全衛生工作的成效,必須對生產環境中的塵毒、噪聲進行定點、定期監測。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全公司各生產環境。
3.作業場所危害因素
氯氣、塵毒、噪聲
4.職責
4.1安全部負責生產環境塵毒、噪聲監測點的定點和定期監測。
4.2各部門單位負責不符合糾正措施的落實。
5.工作要求
5.1塵毒監測點、噪聲監測點由安全部會同各單位依據下列原則和標準確定。
5.1.1根據塵毒物質經常逸散和產生噪聲的范圍,工人經常停留或持續操作的地帶,能反映工人實際接觸塵毒、噪聲的地點作為監測點。
5.1.2凡屬同種物質存在同一廠房,不應以作業崗位確定監測點,應按實際情況確定監測點。
5.1.3在同一地點有兩種毒物存在時,應分別按實際存在的毒物的種類,確定若干個監測點。
5.1.4在同一個地點有混合性粉塵存在時,只確定一個粉塵監測點。
5.1.5塵毒監測點及噪聲監測點一經確定,既應作為固定的監測點,并建立監測記錄。
5.2塵毒、噪聲監測點不得隨意增減和變動,因故需要增減或變動時,必須由安全部審批。
5.3塵毒、噪聲監測由安全部負責監測,每周一次,并認真記錄。
5.4安全部負責對動火、設備內等特殊作業場所進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并依據結果判定合格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