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衛生生產場所危害因素檢測規程
1目的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和《使用有毒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國務院352號令20**),為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有效預防職業病發生,保護員工健康,促進本公司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2適用范圍
本制度適用于公司各作業點及操作室職業危害因素的檢測和檢驗。
3職責與分工
安全科及公司醫務室負責監督本制度的執行,其他各部門在日常工作中貫徹執行本制度。
4內容與要求
4.1公司以辦公室、醫務室、安全科為基礎成立職業衛生管理領導小組,配置專職管理人員。
組長:辦公室主任
副組長:安全科長衛生室主任
組員:辦公室、安全科、衛生室成員。
4.1.1督促各部門建立、健全員工職業健康檔案,并對從事能發生職業病危害的員工發放《職業病危害告知》,進行上崗前培訓,做好職業衛生的預防和防護工作。
4.1.2每位新進廠員工必須提供縣級以上醫療機構出具的有、無職業病史健康證明。
4.1.3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的在冊員工,應由醫務室負責定期進行健康檢查,并建立健全員工健康監護臺帳。
4.1.4對從事接觸性有毒、有害物質及腐蝕性較強化學品作業的人員,應加強預防措施。
4.1.5對已確診為職業病的患者應進行積極治療。
4.1.6發生職業病危害事故時,立即采取應急措施,并及時上報開發區安監局和衛生行政部門等相關部門,并積極協助調查處理。
4.2生產作業場所運用先進技術或采取有效治理措施,改善勞動條件,確保作業場所職業危害因素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4.3涉及有害作業的新建、改建、擴建、技術改造的項目應當符合國家衛生標準和要求,并按規定做到“三同時”,涉及有害作業項目應進行職業危害預評價報告和進行職業衛生審查驗收。
4.4涉及有害作業場所必須符合:
4.4.1作業場所與生活場所分開,作業場所不得住人。
4.4.2有害作業與無害作業分開,高毒作業場所與其他作業場隔離。
4.4.3設置有效的通風裝置,可能突然泄漏造成急性中毒的作業場所設置自動報警裝置和事故通風設施。
4.4.4涉及有害作業場所應設置安全警示標志和區域警示線,配備有效的應急防范設備的救護、搶險用品,并設置通訊報警裝置。
4.4.5高毒作業場所設置應急撤離通道和必要的泄險區。
4.5按照《勞動防護用品和保健品發放管理制度》及時足額落實員工勞動防護用品的發放,并督促員工合理正確的使用,對職業衛生防護設施進行經常性維修、檢修,定期檢測,確保正常使用。
4.6對可能發生急性職業損傷的有毒、有害作業場所,應當設置安全警示標志,配置現場急救用品。
4.7按國家有關規定對作業場所定期進行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并將檢測結果及時向職工公布。
4.8需對有毒物品的生產裝置進行維護和檢修時,應事先制訂維護檢修方案,制訂職業中毒防護措施,確保檢修人員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4.9對從事職業危害作業的員工安排職業性健康檢查,并將體檢結果告知員工。涉及危害作業的人員,離開企業時,企業應將《職業健康檔案》復印件無償提供給員工。
4.10對職業病患者、觀察對象、職業禁忌癥按規定復查,并建立《職業健康檔案》。
4.11制訂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結合實際情況變化及時進行修訂,定期組織演練,事故應急救援預案上報當地政府相關部門備案。
5相關記錄
《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報告》
6本制度自2009年12月1日起執行,原公司《職業危害因素檢測制度》2007年版同時作廢。
篇2:作業場所職業危害控制管理制度檢測制度
1、為了加強對生產過程中職業健康的控制和預防,消除職業危害,保證本公司員工的職業健康,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特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適用于臨猗分公司。
2、凡新建、改建、擴建的工程項目,必須將預防、控制職業危害因素的設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3、公司各單位第一負責人對本單位的職業健康監護工作負責。
4、公司生產管理部安全組負責制訂年度職業危害預防和控制工作計劃。
5、公司職工醫院負責協調有關醫療單位對員工職業健康情況進行檢查,當發生急性事故時,積極協調有關醫療單位進行搶救。
6、公司各分廠安環處,負責對轄區范圍內有粉塵、噪聲、高溫、毒物等有職業危害產生場所建立職業衛生檔案。
7、公司職工醫院負責按《職業健康檢查項目及周期的規定》,并結合公司實際情況制訂職業健康檢查計劃,并按照要求進行實施。
8、對接觸職業危害因素作業的勞動者,需要進行上崗前、在崗期間和離崗時的職業健康檢查,并將檢查結果存入職業健康監護檔案。
9、公司各單位應對作業現場的塵毒監測儀和職業健康器材、設施進行維護和保養,保證設施正常運行。
10、各單位要不斷改善作業現場的勞動環境,加強員工的勞動保護措施,減輕職業危害程度,積極預防職業病的發生。
篇3:粉塵危害因素檢測及評價制度
隨著煤礦安全生產、健康生產越來越受到國家和全社會的重視,煤礦的粉塵危害也逐步作為重中之重的議題受到廣大關注,為了進一步改善我礦粉塵管理水平,增強員工防塵意識,杜絕職業危害病的發生,為員工創造一個良好的作業環境,我礦特制定了粉塵危害因素檢測及評價制度。具體方案如下:
一、粉塵測定點分布
1.綜采面:落煤、司機操作、移架和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4個測點。
2.炮采面:打眼、放炮、回柱放頂、多工序作業、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
3.機掘面:掘進機作業、司機操作、帶式輸送機、裝煤(巖)、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
4.炮掘面:打眼、放炮、多工序作業、裝巖、其它工序(取其平均值)5個測點
5.轉載點:按巷道長度計算,不足1000m巷道,取各轉載點粉塵濃度平均值作為一個測點;大于1000m巷道作為兩個測點。
6.主要峒室:材料庫、配電室、水泵房、機修室等都作為單獨一個測點。
二、測塵的組織機構和檢查周期:
1.要配置足夠測塵人員。
2.測塵員應按計劃定期對井上、下作業場所的粉塵進行測定,并填寫粉塵測定記錄。
3.必須開展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監測工作。采、掘工作面每3個月測定1次,其他工作面或作業場所每6個月測定1次,每個采樣工種分2個班次連續采樣,1個班次內至少采集2個有效樣品,先后采集的有效樣品不得少于4個。
4.粉塵測定要求:
(1)煤礦粉塵測定方法應按GB5748-85《作業場所空氣中粉塵測定方法》和MT79-84《粉塵濃度和分散度測定方法》各項規定執行。
(2)井下每個測點的粉塵濃度每月測定兩次,井上測點每月測定一次,在測定全塵濃度的同時,還必須測定呼吸性粉塵濃度。每個測塵點的布置要符合規定。
(3)粉塵中游離二氧化硅含量每半年測定一次,由山西省煤炭工業局綜合測試中心進行檢驗。
5.上報制度:
每月初必須將上月《礦井揚塵測定報表》報局通風處。
防塵區
2010年1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