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業病危害因素檢測制度
1概述
1.1監測目的?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是系統地收集、匯總、分析、解釋并評價有毒有害因素對職業人群健康影響的信息,為職業病防治計劃執行過程提供有用信息,為衛生行政部門制定、評價職業病防治規劃提供重要依據,為預防、控制職業病提供信息服務。
1.2監測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簡稱《職業病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塵肺病防治條例》(簡稱《塵肺病防治條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使用有毒物品作業場所勞動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及配套規章、技術標準是制定本信息監測方案的依據。
1.3適用范圍?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各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職業病防治機構、衛生防疫站,依法從事職業病防治活動的各級醫療衛生機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和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等均適用本方案。
2監測類型
2.1職業病危害事故監測
2.2全國常規監測
2.3主動監測
3監測內容
3.1監測對象?監測對象為在職業活動中接觸粉塵、有毒有害物質等因素的勞動者。農藥中毒病例是指在農業生產活動中使用農藥而引起中毒的患者和由于誤服、有意接觸農藥的患者(不包括食物農藥殘留超標和屬于刑事案件的中毒患者)。
3.2監測點?依據不同的監測類型確定監測點。
3.2.1職業病危害事故監測?首診急性職業病危害事故患者的醫療衛生機構。
3.2.2常規監測的法定監測點?凡符合《職業病防治法》所規定的產生職業病危害的用人單位、依法從事職業病防治活動的醫療衛生機構、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和急性職業中毒、農藥中毒患者首診的醫療衛生機構,均為法定職業病常規監測點,或稱責任報告單位。?
3.2.3主動監測。
3.3監測項目?
3.3.1職業病危害事故監測?根據《職業病危害事故調查處理辦法》的規定,一次職業病危害事故造成的危害程度分三類: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相關信息報告管理工作規范》的規定要求,屬于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和范圍的職業病危害事故,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的要求,進行實時報告和信息監測。該事件屬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信息報告的職業病防治院、所和負責職業病防治工作的疾病預防控制機構(以下統稱職能機構)應在確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終止后2周內填報《職業衛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報告卡》,同時進行個案病例網上直報,納入常規急性職業病監測信息月統計匯總。
3.3.2常規監測
3.3.2.1疾病監測
①職業病監測?以職業病目錄(衛法監發[20**]180號)為準。屬于本監測范圍的職業病病種共9類102種(不包括放射性疾病和電光性眼炎)。
②農藥中毒監測
3.3.2.2有毒有害作業工人健康監護
3.3.2.3作業場所職業病有害因素的強度或濃度的監測
3.3.3主動監測?在監測點對作業人群的勞動條件、健康監護(包括職業健康檢查表)、職業病有害因素和職業人群健康影響等信息進行連續、系統的監測、收集、匯總、分析、管理和評價,為預防、控制職業病提供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主動監測的具體監測點的選擇、內容見相關監測方案。
4報告原則?遵循依法報告、統一規范、屬地管理、準確及時、分級分類報告、審核、匯總、分析的原則(不包括主動監測,下同)。
4.1報告單位?常規監測的各類監測點和各級衛生行政部門指定承擔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信息報告的各級職能機構,都是責任報告單位。
4.1.1急性職業病(主要是急性職業中毒)和急性農藥中毒由首診的醫療衛生機構負責填報《職業病報告卡》(限于急性職業病內容)和(或)《農藥中毒報告卡》。
4.1.2依法從事職業病診斷的醫療衛生機構負責填報《塵肺病報告卡》、《職業病報告卡》和(或)《農藥中毒報告卡》。
4.1.3各類職業病死亡病例由出具死亡證明的醫療衛生機構報告用人單位,由用人單位(包括在醫院外的死亡病例)向屬地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信息報告的職能機構報告,由后者填寫相應報告卡上報。
4.1.4依法取得職業健康檢查資質的醫療衛生機構填報《有毒有害作業工人健康監護卡》(以一個用人單位為統計單位)。
4.1.5依法取得資質的職業衛生技術服務機構填報《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卡》(以一個用人單位為統計單位)。
4.2報告方式?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是健康危害因素監測的組成部分,依托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進行網絡直報。根據屬地化管理原則,以各類責任報告單位(監測點)為直報口,實行一次性網絡直報、逐級審核、確認的分級管理制度。不具備網絡直報條件的責任報告單位,應按各類報告卡的報告時限要求,把報告卡報送屬地負責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信息報告的職能機構,代其進行網絡直報。農藥中毒報告依托鄉鎮衛生院傳染病監測網。對各接口授權確定資格,進行網絡直報。
4.3報告流程(見附圖)
4.4報告時限和報告內容?各類職業病病例均在確診后15天之內進行網上直報(不包括職業衛生重大公共衛生事件),急性職業病病例詳見職業病報告卡填卡說明(包括農藥中毒)。本監測信息報告的三種時限,系指各級承擔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信息報告的省級職能機構進行最后確認和匯總分析的時限。
4.4.1重、特大職業病危害事故實行實時報告。
4.4.2急性職業病實行月匯總和零報告:急性職業病實行月匯總制度(包括重、特大事故的個案病例),如該月內無急性職業病病例報告,即默認為零報告。
4.4.3各類慢性職業病和農藥中毒病例實行半年匯總:包括《職業病報告卡》(不包括急性職業病)、《塵肺病報告卡》、《農藥中毒報告卡》、《有毒有害作業工人職業健康監護卡》和《作業場所職業病危害因素監測卡》。
篇2:具有較大危險危害因素生產經營場所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條、為了施工現場的風險控制,保護環境,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確保安全生產,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項目經理為施工項目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
第三條、工程現場場地平整,道路暢通,便于運輸、施工作業及緊急情況下應急逃生;施工現場各種安全防護設施齊全,性能可靠,按要求保管和擺放;現場設備、工具、材料擺放符合設計和安全要求。
第四條、施工作業坑按要求進行開挖,作業坑周邊清理出寬于一米的人行通道,安全通道設置不少于兩個,作好通道臺階,方便上下,通道上不得有任何設備,設施和其他物品。作業坑旁平整出設備擺放區和操作區。必要時作業坑采取排水、防滑和防塌方措施,配備必要的通風設施。
第五條、施工場地設有醒目的安全警示標志,流動施工現場設指示牌。
第六條、開工前按照場地布置圖在作業帶以外規劃界定安全停車區,人員進入作業帶必須按規定佩帶勞動保護用品,非作業人員、車輛嚴禁在作業帶內滯留,待命施工車輛停在預定地點。
第七條、施工現場按設計要求設置、配備消防器材,實行“三定”管理,滅火器應設置在明顯和便于取用的地方。
第八條、各類氣瓶現場存放要距離明火10m以上,挪動時不能碰撞。氧氣瓶不能和其他可燃氣瓶同放一處。
第九條、對于于易燃易爆和有毒施工介質,要編制詳細的施工組織設計和安全措施計劃,預先進行風險評估,制定相應的應急預案并進行必要的演練。
第十條、在施工中要根據施工外界條件采取遮陽防曬、防雨措施,隨時進行氣體濃度的監測。
第十一條、有毒介質作業場所應設置黃色警示線,在明顯位置帖警示標識和中文警示說明,說明產生職業中毒危害的種類、后果、預防措施等內容。
第十二條、密閉空間作業和有毒介質作業應設置有效的通風裝置。
第十三條為作業人員提供符合國家職業標準的防護勞保用品,并要求工作人員正確使用。
第十四條、現場設置專職安全監督和安全員,進行巡回檢查。
第十五條、夜間施工場地要設置足夠的照明,作業帶以內使用的照明燈具要符合防爆要求
第十六條、在靠近道路作業時,要在路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提醒行人和車輛注意過往安全,天黑要設置信號燈、配備值班人員,防止人員或車倆誤入作業坑。
篇3:生產作業場所危害因素監測制度
1.目的
為了正確評價生產環境中塵毒、噪聲等對職工健康的危害程度并進行監護,鑒定各部門安全衛生工作的成效,必須對生產環境中的塵毒、噪聲進行定點、定期監測。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全公司各生產環境。
3.作業場所危害因素
氯氣、塵毒、噪聲
4.職責
4.1安全部負責生產環境塵毒、噪聲監測點的定點和定期監測。
4.2各部門單位負責不符合糾正措施的落實。
5.工作要求
5.1塵毒監測點、噪聲監測點由安全部會同各單位依據下列原則和標準確定。
5.1.1根據塵毒物質經常逸散和產生噪聲的范圍,工人經常停留或持續操作的地帶,能反映工人實際接觸塵毒、噪聲的地點作為監測點。
5.1.2凡屬同種物質存在同一廠房,不應以作業崗位確定監測點,應按實際情況確定監測點。
5.1.3在同一地點有兩種毒物存在時,應分別按實際存在的毒物的種類,確定若干個監測點。
5.1.4在同一個地點有混合性粉塵存在時,只確定一個粉塵監測點。
5.1.5塵毒監測點及噪聲監測點一經確定,既應作為固定的監測點,并建立監測記錄。
5.2塵毒、噪聲監測點不得隨意增減和變動,因故需要增減或變動時,必須由安全部審批。
5.3塵毒、噪聲監測由安全部負責監測,每周一次,并認真記錄。
5.4安全部負責對動火、設備內等特殊作業場所進行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并依據結果判定合格與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