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巖溶塌陷防治措施

巖溶塌陷防治措施

2024-07-12 閱讀 9712

我國對巖溶塌陷的防治工作開始于60年代,目前已有一套比較憲整和成熟的方法、防治的關鍵是在掌握礦區和區域塌陷規律的前提下,對塌陷做出科學的評價和預測,即采取以早期預測、預防為主,治理為輔、防治相結合的辦法。

塌陷前的預防措施主要有:合理安排廠礦企業建設總體布局;河流改道引流,避開塌陷區;修筑特厚防洪堤;控制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和防止突然涌水,以減少塌陷的發生;建造防滲帷幕,避免或減少預測塌陷區的地下水位下降,防止產生地面塌陷;建立地面塌陷監測網。

塌陷后的治理措施主要有:塌洞回填;河流局部改道與河槽防滲;綜合治理。

一般來說,巖溶塌陷的防治措施包括控水措施、工程加固措施和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

(一)控水措施1.地表水防水措施:防地表水進入塌陷區,可以:

(1)清理疏通河道,加速泄流,減少滲漏;

(2)對漏水的河、庫、塘鋪底防漏或人工改道;

(3)嚴重漏水的洞穴用粘土、水泥灌注填實。

2.地下水控水措施

根據水資源條件,規劃地下水開采層位、開采強度、開采時間,合理開采地下水,加強動態監測。危險地段對巖溶通道進行局部注漿或帷幕灌漿處理。

(二)工程加固措施1.清除填堵法:用于相對較淺的塌坑、土洞。

2.跨越法:用于較深大的塌坑、土洞。

3.強夯法:用于消除土體厚度小,地形平坦的土洞;

4.鉆孔充氣法:設置通風調壓裝置,破壞巖溶封閉條件,減小沖爆塌陷發生的機會。

5.灌注填充法:用于埋深較深的溶洞。

6.深基礎法:用于深度較大,不易跨越的土洞,常用樁基工程。

7.旋噴加固法:淺部用旋噴樁形成一“硬殼層”,(厚10~20m即可),其上再設筏板基礎。

(三)非工程性的防治措施1.開展巖溶地面塌陷的風險評價。

2.開展巖溶地面塌陷的試驗研究,找出臨界條件。

3.增強防災意見,建立防災體系。

巖镕塌陷的防治盡管難度較大,但只要因地制宜地采取綜合的措施,巖溶塌陷災害是完全可以防治的。

篇2:巖溶洞穴路基施工方法工藝措施

巖溶洞穴路基施工方法及工藝措施

(1)路堤填筑施工方法

①認真核對設計文件,現場調查核實,確定各個巖溶的形態,類型及發育因素,即確定巖溶的“1死、活、干、濕、大、小”。采用DST-1型聲波透視系統確定巖溶的產狀,寬度,位置。并制定相應的處理措施.

②采用全站儀.水準儀進行測量放樣.

③溶洞處理:人工配合機械進行處理,方法如下:

a.疏導:對巖溶水以疏導為主,采用明溝、涵洞(管)及泄水洞等構造物進行疏導,并在高出地表水位25cm處設置20cm厚的碎石(礫石、粗砂、土工布)隔離層,將水排到側溝。

b.跨越:路基通過溶洞或巖溶水時,跨越和施工條件較好時,采用跨越方法。

a)流量較大的暗河,冒水洞或涓水洞,采用橋跨通過。

b)一般巖泉采用涵洞跨越。

c)跨越季節性和經常性積水而水不深的溶蝕洼地,采用片石透水路堤。

c.加固:防止路基底溶洞的坍塌及巖溶水的滲漏,采用如下加固方法:

a)洞徑大,但為干溶洞時,采用漿砌片石支墻,支柱及碼砌片石進行加固。

b)深而小的溶洞,采用石蓋板或鋼筋混凝土蓋板加固封堵。

c)洞徑深而小,頂板薄或巖石破碎的溶洞,采用爆破頂板后用片石(碎石)回填處理。

d)裸露于路基表面的干溶洞,采用片(碎)石進行換填處理。

d.堵塞:靠近邊側的溶洞,采用洞內片石堵塞,洞外干砌片石鋪砌,砂漿勾縫或漿砌片石封閉。

e.壓漿:基底為蜂窩麻面狀結構或頂板薄、巖石破碎的暗溶洞,采用壓漿處理。采用鑿巖機鉆孔,壓注水泥砂漿、純水泥漿或水泥水玻璃雙液漿。

④路基分層填筑:路基處理完成后進行路基分層填筑。填筑方法與一般路基填筑方法相同。

(2)路塹開挖

①路塹開挖:施工方法與一般路基相同。

②溶洞處理:路基成型后,路塹溶洞處理方法如下:

a.路塹邊坡上的溶洞,影響邊坡穩定時,采用洞內片石堵塞,洞外干砌片石鋪砌,砂漿勾縫或漿砌片石封閉。

b.靠近天溝的溶洞,可用上法封閉。砌筑不易的深溶沿采用鋼筋混凝土蓋板封閉,并防止天溝水的滲漏。

c.路塹基床部分溶洞,處理方法與路堤基底溶洞處理方法相同。

(3)質量保證措施

①影響路基穩定的溶洞,采用暗溝(或滲溝)將溶洞水引離路基。以免巖溶水浸潤或浸泡路基,使路基變軟,強度降低。

②采用洞底支撐加固時,查明洞底柱基的穩定性。

③確定洞穴頂板安全厚度,方法如下:

a.頂板巖厚完整大于10m,洞道直徑小于5m不進行處理。

b.板厚度大于10m,洞道小于2m,不作處理。

c.采用坍塌,破裂拱、剪力、彎矩概念進行計算確定。

④影響路基穩定的人工坑洞(如煤洞、古墓、枯井、掏砂坑、防空洞等)查明情況后,參照巖溶處治方法進行處理。

(4)安全措施

①采用洞底支撐加固時,發電照明,專人指揮,確保施工人員安全。

②溶洞處理前,洞口設置施工警告牌,確保人員和機械安全。

③爆破作業時,按規范和設計要求設置安全警戒線,保證人員、機械設備的安全。

篇3:隧道巖溶巖溶水地段施工方法措施

隧道巖溶及巖溶水地段施工方法及措施

1、施工方案、方法

在石灰巖地段進行隧道施工時,首先采用TSP202超前地質預報系統分段對溶洞的發育狀況進行探測預報,并進行超前探孔進行驗證,根據探測結果采取相應的施工措施,并時刻作好突水等緊急情況的處治準備。對于超前探孔中單孔流量大于2.5L/s且掌子面總流量小于10L/s的巖溶,應根據巖溶的具體位置,預留5-8m圍巖段,進行局部超前小導管注漿堵水;對于掌子面總流量大于10L/s的巖溶或60%以上的探孔均出水的圍巖段,應預留8-12m圍巖段進行超前管棚注漿堵水。溶洞出露后,根據其分布范圍、類型情況采取如下不同處理措施(見表3.1.8.1-1)。

溶洞處理一覽表表3.1.8.1-1

2、施工措施

(1)、碳酸鹽巖地區隧道施工,施工前應對地表進行詳細勘查,了解地表水、出水地點的情況,并對地表進行必要的處理,并注意研究巖溶狀態,估計可能遇到溶洞的地段;并且在施工中應加強鉆孔探測工作,以防遇到巖溶陷落及巖溶管道涌突水現象。

(2)、當開挖達到溶洞邊緣,各工序應緊密銜接,噴錨支護和襯砌緊跟。如采用上下臺階法施工,則應將上部工序趕前,迅速將拱圈支護到適當地段。同時設法探明溶洞的形狀、范圍、大小、充填物及地下水等情況,并據以制定針對性的施工處理方案及安全措施。

(3)、溶洞出露后,應注意檢查溶洞頂部情況,當溶洞較大較高且圍巖破碎時,應及時處理危石,并采取掛網噴錨等封閉措施。還應設置施工防護架或鋼筋防護網,以確保施工安全。并且在溶洞的真實情況未探明前,嚴禁將棄碴倒入溶洞中。

(4)、在溶蝕地段掘進,若地質條件較差時可用超前支護法施工,必要時可于開挖前采取預注漿加固。并且爆破作業,應盡量做到多打眼、打淺眼,并控制爆破藥量,減少對圍巖的擾動。

(5)、為防止巖溶水給隧道帶來威脅,溶洞處理中應加強隧道防排水設施的設置。采用平板車安設大流量、高揚程的抽水機2~3臺,并備足連接所需器材、配件作為抽排突發性涌水之用。并將高壓水管、風管作為臨時排水管用。在高壓水管、高壓風管前端預安設做為應急排水管路的接口及閥門,洞外預留三通及岔管,一旦發生突然涌水,做為臨時排水管道,利用移動式抽水站與之配合,和既有排水設施一起全負荷往洞外抽排,防止水淹洞內施工設施。

(6)、為確保施工及今后的運營安全,應根據溶蝕地段的地質狀況,加強隧道洞身支護體系;對隧道底部已預測的未暴露的溶洞,應將預測結果及時報告給現場設計組,如需繼續采取鉆探或挖探方法揭示溶洞規模,我們將密切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