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鍛工危險源辨識規范

鍛工危險源辨識規范

2024-07-13 閱讀 5490

一、工作流程

工件加熱→開車前設備完好檢查→送電→空氣錘空載試運行→點用夾具夾工件

→工件鍛造→檢驗工件尺寸→鍛造完畢→切斷電源→清點夾具、工具打掃衛生。

二、危險源

1、著裝符合要求戴好安全帽、防護眼鏡,否則會造成意外出現;

2、工作前檢查工具、夾具各機械機構牢固完好;

3、鍛造工件需兩人或多人操作時,以鍛工司機操作為主;

4、車間內溫度較低時應預熱錘頭、錘桿、胎膜和工具;

5、及時將爐火熄滅,并停機切斷電源,否則會造成意外事故。

三、預控措施

1、著裝符合要求戴好安全帽、防護眼鏡,否則會造成意外出現,必須著裝、防護用品符合要求;

2、工作前檢查工具、夾具各機械機構牢固完好,脫落可能會造成燙傷人事故,機械機構必須連接緊固;

3、試機時或操作時,禁止上下砧空打;

4、鍛造工件需兩人或多人操作時,以鍛工司機操作為主,如操作不協調一致可能會造成傷人事故,必須同一指揮協調一致;

5、車間內溫度較低時應預熱錘頭、錘桿、胎膜和工具,以防斷裂造成燙傷人事故,必須加溫度處理;

6、禁止使用鉗口與鍛仵不吻合偽鉗子工作,以防滑落造成傷人事故,鍛件必須平貼于砧面;

7、及時將爐火熄滅,并停機切斷電源,否則會造成意外事故。

四、作業標準:

1、根據工件材料及加工尺寸大小,選擇鍛壓設備及鍛造方式;

2、根據材料牌號,正確選擇工件加熱溫度,鍛造時,工件溫度要達到規定要求;

3、使用測量工具時,不可使其過分受熱,須在水中冷卻,避免產生變形或彎曲;

4、首件工件完成后,進行檢驗合格后方可繼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