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險源辨識與監控45題
1、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風險評價是重大危險源控制的重要內容B.重大危險源評價以危險單元作為評價對象
C.在一個共同廠房內的裝置不可以劃分為一個單元
D.散設地上的管道不作為獨立的單元處理,但配管橋區例外
2、如果一種危險物具有多種事故形態,且它們的事故后果相差懸殊,則按后果最嚴重的事故形態考慮,這是()。
A.最大危險原則B.概率求和原則C.重大危險源原則D.最小傷害原則
3、在易爆、易燃、有毒重大危險源評價方法,即《易爆、易燃、有毒重大危險源辨識評價技術研究》中將事故嚴重度用()表示。
A.經濟損失(萬元)B.死亡人數C.誤工人數D.誤工天數
4、為了考慮毒物擴散危險性,危險物質分類中定義毒性物質為第()種危險物質。
A.8B.7C.9D.6
5、國家標準《重大危險源辨識》的實施時間是()。
A.20**年12月31日B.20**年1月1日C.20**年4月1日D.20**年12月1日
6、重大危險源()是預防重大事故發生,而且做到一旦發生事故,能將事故危害限制到最低程度。
A.控制的目的B.劃分的意義C.評價的依據D.管理的作用
7、在我國,重大危險源是指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搬運、使用或儲存危險物品,且危險物品的數量等于或超過的()單元。
A.臨界量B.20tC.50tD.上限
8、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在危險性抵消因子的評價方法中,工藝、設備、容器和建筑結構抵消因子由23個指標組成評價指標集
B.安全管理狀況由11類72個指標組成評價指標集
C.危險崗位操作人員素質由4項指標組成評價指標集
D.單元綜合抵消因子的值愈小,說明單元現實危險性與單元固有危險l生比值愈大
9、根據泄漏物狀態、貯藏壓力、泄漏方式,建立了()種毒物擴散傷害模型。
A.八B.九C.十D.七
10、單元是指一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或同屬一個工廠的且邊緣距離小于()的幾個(套)生產裝置、設施或場所。
A.500mB.600mC.550mD.650m
11、具有燃燒爆炸性質的危險物質不包括()。
A.氣體燃燒性物質B.還原物物質C.自然物質D.遇水易燃物質
12、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建立重大危險源宏觀監控(),實施重大危險源的()
監控與管理。
A.信息系統/全面B.信息網絡/全面C.信息系統/宏觀D.信息網絡/宏觀
13、“工藝過程事故易發性”的影響因素中僅與含毒物質有相關關系的是()。
A.放熱反應B.吸熱反應C.毒物出料及輸送D.操作方式
14、物質危險性的最大分值定為()分。
A.97B.98C.99D.100
15、()是最早系統地研究重大危險源控制技術的國家。
A.英國B.美國C.荷蘭D.德國
16、國家科貿會安全科學技術研究中心和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起草提出了國家標準《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此標準自()實施。
A.2000年4月1日B.20**年1月9日C.20**年4月1日D.2000年1月9日
17、澳大利亞國家職業安全衛生委員會(NOHSC)頒布了重大危險源控制國家標準和實施控制規定,并在()批準公布了重大危險源的第一個年度公告。
A.2000年7月25日B.20**年7月25日C.2000年6月25日D.20**年6月25日
18、國際勞工組織在()通過了《預防重大工業事故》公約和建議書,該公約和建議書為建立國家重大危險源控制系統奠定了基礎。
A.1991年B.1992年C.1993年D.1994年
19、1984年印度博帕爾事故發生后,()國際勞工大會通過了關于危險物質應用和工業過程中事故預防措施的決定。
A.1985年2月B.1985年4月C.1986年6月D.1985年6月
20、從()起,《塞韋索法令Ⅱ》完全代替了原先的《塞韋索法令》,新法令是強制性條約。
A.1996年2月B.1999年2月C.1992年6月D.1999年6月
21、歐共體在()頒布了《工業活動中重大事故危險法令》(ECCDirective82/501,簡稱《塞韋索法令》)。
A.1974年6月B.1979年6月C.1982年6月D.1999年2月
22、為了對各種不同類別的危險物質可能出現的事故嚴重度進行評價,根據()原則建立了物質類別同事故形態之間的對應關系。
A.最大危險原則和概率求和原則B.最大危險原則和單元區面積簡化原則
C.概率求和原則和單元區面積簡化原則D.最大危險原則、概率求和原則和單元區面積簡化原則
23、安全監督管理部門應建立重大危險源()管理體系。
A.監督B.統一監督C.分級監督D.專項監督
24、生產經營單位應對重大危險源建立實時的監控(),對危險源對象的安全狀況進行實時監控。
A.信息網絡系統B.管理系統C.網絡系統D.預警系統
25、用下列()標準作為單元危險性控制程度的分級依據。
A.A級:B2≤0.01B.B級:0.001 E.E級:0 26、重大危險源控制系統由()等幾個部分組成。 A.重大危險源的辨識B.重大危險源的評價C.重大危險源的管理D.事故應急救援預案 E.重大危險源的分級 27、下列屬于地理信息管理系統的是()。 A.數據編輯B.查詢C.應急預案D.顯示E.結果統計 28、重大危險源宏觀監控系統包括()。 A.宏觀監控的主要思路B.宏觀監控系統的設計思想C.宏觀監控系統網絡設計方案 D.城市重大危險源信息管理系統E.農村重大危險源信息管理系統 29、各級重大危險源應達到的受控標準是()。 A.一級危險源在A級以上B.一級危險源在B級以上C.二級危險源在B級以上 D.二級和三級危險源在C級以上E.三級和四級危險源在C級以上 30、事故嚴重度建立了6種傷害模型,下列()屬于其中。 A.凝聚相含能材料爆炸B.沸騰液體擴展為蒸氣云爆炸C.室外火災D.池火災 E.固體和粉塵火災 31、對于毒性物質,其危險物事故易發性主要取決于下列()參數。 A.毒性等級B.物質狀態C.濃度D.氣味E.重度 32、對于毒性物質敘述正確的是()。 A.毒性大的物質,即使微量擴散也能釀成事故,而毒性小的物質不具有這種特點 B.液相毒物比氣相毒物更容易釀成事故 C.重度大的毒物泄漏后不易向上擴散,因而容易造成中毒事故 D.一種危險物質可以同時屬于易燃易爆七大類中的一類,又屬于第八類 E.毒性大小不僅影響事故后果,而且影響事故易發性 33、對于毒性物質,其危險物質事故易發性主要取決于()參數。 A.毒性等級B.物質的狀態C.氣味D.密度E.重度 34、重大危險源實時監控預警技術包括()。 A.計算機控制系統的組成原理B.危險源數據采集與計算機巡回檢測系統數據采集系統 C.計算機監控預警系統D.有毒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系統E.易燃、易爆重大危險源監控預警系統 35、重大危險源宏觀監控系統包括()。 A.宏觀監控的組成原理B.宏觀監控的主要思路C.宏觀監控系統的設計思想 D.宏觀監控系統網絡設計方案E.城市重大危險源信息管理系統 36、用A*=1g(Bi*)作為危險源分級標準,式中Bi*是以10萬元為縮尺單位的單元固有危險性的評分值。定義正確的是()。 A.一級重大危險源:A*≤3.5B.二級重大危險源:2.5≤A*<3.5C.三級重大危險源:1.5≤A*<2.5 D.四級重大危險源:A*<1.5E.五級重大危險源:A*≥3.5 37、重大危險源的評價方法包括()。 A.評價單元的劃分B.評價模型的層次結構C.數學模型D.危險物質事故易發性B111的評價 E.物理模型 38、具有燃燒爆炸性質的危險物質可分為()。 A.爆炸性物質B.氣體燃燒性物質C.還原性物質D.自燃物質E.遇水易燃物質 39、《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第十條規定“除運輸工具、加油站、加氣站外,危險化學品的生產裝置和儲存數量構成重大危險源的儲存設施,與下列場所、區域的距離必須符合國家標準或者國家有關規定()”。 A.居民區、商業中心、公園等人口密集區域B.學校、醫院、影劇院、體育場(館)公共設施 C.供水水源、水廠及水源保護區D.車站、碼頭(按照國家規定,經批準,專門從事危險化學品裝卸作業的除外),機場以及公路、鐵路、水路交通干線、地鐵風亭及出入口E.軍事禁區(不包括軍事管理區) 40、一般來說,重大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 A.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B.依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C.評價危險事件的發生概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D.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E.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重大危險源向政府主管部門提交安全報告 41、重大危險源控制系統主要由()部分組成。 A.重大危險源的辨識B.重大危險源的評價C.重大危險源的管理D.重大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E.重大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 42、下列關于國內外重大危險源控制技術研究與發展概況的敘述正確的是()。 A.1996年歐共體頒布了《塞韋索法令Ⅱ》,并要求其成員國從1999年起開始執行 B.1986年10月國際勞工組織(ILO)組織召開了重大工業危險源控制技術的三方討論會 C.1988年ILO出版了重大危險源控制手冊 D.1993年通過了《預防重大工業事故》公約和建議書,該公約和建議書為建立國家重大危險源控制系統奠定了基礎 E.1996年澳大利亞國家職業安全衛生委員會(NOHSC)頒布了重大危險源控制國家標準和實施控制規定,并在2000年7月25日批準公布了重大危險源的第一個年度公告 43、我國國家標準《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中將重大危險源定義為長期或臨時地()或貯存危險物質,且危險物質的數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 A.生產B.加工C.使用D.銷售E.搬運 44、大量事故統計表明,()是引發事故發生的三大原因。 A.工藝設備故障B.人的誤操作C.生產安全管理上的缺陷D.未提供足夠的個體防護 E.防護不足 45、城市重大危險源信息系統的目標主要包括()。 A.重大危險源信息(包括多媒體及地理信息)的管理 B.重大危險源危險程度評估的計算機輔助分析 C.重大危險源事故應急救援預案的形象表述 D.為政府部門宏觀管理和政府決策提供準確、全面、形象的信息、依據和手段,提高政府部門安全生產管理水平,促進重大事故隱患及重大危險源管理的規范化和科學化 E.重大危險源實時監控預警技術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