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源的辨識防護措施
一、危險源和危險源辨識的定義
(一)危險源:可能導致傷害或疾病、財產損失、工作環境破壞或這些情況組合的根源或狀態。
危險源可分為根源危險源和狀態危險源,根源危險源有:高速行駛的汽車和泥石流、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其他都是狀態危險源,根源危險源是客觀存在的,主要是控制狀態危險源。
(二)危險源辨識:就是找出道路運輸活動中存在哪些根源危險源和狀態危險源,并確定其特性的過程。
二、危險源分類
根據危險源在事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作用,安全科學理論把危險源劃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危險源,根據能量意外釋放理論,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意外釋放是傷亡事故發生的物理本質。于是,把生產過程中存在的,可能發生意外釋放的能量(能源或能量載體,如車輛)或危險物質稱作第一類危險源。為了防止第一類危險源導致事故,必須采取措施約束、限制能量或危險物質,控制危險源。
第二類危險源,在正常情況下,生產過程中的能量或危險物質的措施受到破壞或失效(車輛安全機件故障),則將發生事故。導致能量或危險物質約束或限制措施破壞或失效的各種因素稱作第二類危險源。第二類危險源主要包括物的故障、人的失誤和環境因素。
三、危險源的識別。實際道路交通運輸過程中危險源很多,存在的形式也較復雜,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駕駛員、其他交通參與者的不安全行為。
⑴、駕駛員性格、心理缺陷;
⑵、駕駛員生理異常;
⑶、駕駛員違規駕駛;
⑷、駕駛員操作錯誤;
⑸、駕駛員注意力分散;
⑹、其他交通參與者的不安全行為。
2、車輛、行李物品的不安全因素。
⑴、車輛本身特點的不安全因素:
主要表現在結構存在風險:車體龐大,車輛存在視覺盲區;行駛特點存在風險:存在速度差,內外輪差大,加速性能差,慣性大,制動距離長。
⑵、車輛技術狀況的不安全因素:
主要表現在技術狀況不良:制動失效,轉向不良,照明裝置故障,減振系統不好,車速表故障,輪胎磨損嚴重,有裂紋或扎入雜物,發動機故障。主動安全裝置失靈:視鏡損壞,刮水器失效,喇叭失效,防抱死裝置失效。被動安全裝置失效:安全帶、座椅損壞,保險杠損壞,玻璃損壞,滅火器、安全錘、警告標志缺失。
⑶、行李物品的不安全因素:
主要表現在行李物品裝載存在危險,重心過高、偏載,使車輛穩定性降低,轉彎易側翻,超載易使車輛制動失效,易引發爆胎,傳動軸斷裂,車輛結構損壞,引發事故。行李物品中有“三危”物品,易導致車輛發生燃燒、爆炸。
3、道路的不安全因素。
⑴、典型道路的不安全因素:
山區道路:連續上下坡,頻繁制動易導致制動失效,上長坡使發動機溫度過高,或換檔不當,引起發動機熄火或溜車;路窄彎急,視線不清,易駛出路外,超車、會車危險性大;山體滑坡,云霧繚繞,易引發交通事故
高速公路:路況好,車速快,制動停車時間長,長時間駕駛易疲勞,車輛性能易發生變化,容易引發事故。客車重心高、速度快,突發情況易側滑、側翻。
⑵、特殊路段不安全因素:
臨時修建道路:建設等級較低,壓實度低,平整度差,車輛易傾翻,深陷;地形復雜,交通情況混亂,各種車輛頻繁出現,帶來風險,無道路標志,車輛、行人亂走,帶來風險。
交叉路口:交通流量大,駕駛員有時顧全不及,易發生刮擦、碰撞事故。
隧道:隧道內光線不足,可見度低,車輛拋錨易引發碰撞事故;隧道較窄、限高,駕駛員超車易引發撞車事故。隧道出入口明暗變化影響駕駛員視線,出口橫風易影響對車輛的控制。
橋涵:路寬限制,路況不好,車輛易駛出橋面墜入河中;橫風影響車輛正常行駛軌跡;冬季易結冰,車輛易失控發生側滑。
城鄉結合部路段:情況復雜,易出事故。
⑶、路面通行條件不良:
施工道路:道路中斷或變窄,易追尾,路面有沙石,車輛制動差易側滑,施工標志不明顯或未設,應急處置不當易引發事故。
路障:路上有雜物,躲避不及,應急不當易引發事故。
冰雪凝凍路面:車輛易側滑。
涉水路面:路況不清,車輛易打滑、熄火,輪胎被扎破或被水淹沒、沖走。
凹凸路面:路面不平,易使行李架物品掉落,車輛性能下降,躲避不及易引發事故。
4、夜間、特殊天氣及自然災害的不安全因素。
⑴、夜間的不安全因素:環境黑暗,視線不好,行駛疲勞,會車時易受燈光影響,易引發事故。
⑵、特殊天氣的不安全因素:
雨天:能見度低,常伴雷電、大風,容易形成路障,路面濕滑、泥濘,易側滑、側翻,路面積水反光,容易誤道,引發交通事故。
雪天:視線不良,積雪覆蓋或有融雪,影響駕駛員視線,車輪打滑,啟動困難,行駛過程易側滑,車輛制動效果不良,易引發交通事故。
大霧天氣:能見度低,視線差易追尾。
高溫天氣:溫度過高,易疲勞,輪胎易爆,電器元件易自燃,發動機易損壞,制動失效。
⑶、自然災害的不安全因素:
雪凝:道路凝凍,車輛易偏離行駛軌跡,駛出公路,發生翻覆事故。
大風:風力大,使車輛偏離行駛軌跡,飛揚的沙土阻擋駕駛員的視線。
地震:破壞性大,地震路面出現裂縫,車輛易掉入其中,倒塌的建筑物易砸中車輛并發后撞車等事故。
泥石流、洪水、山體滑坡:爆發突然,來勢兇狠,破壞力大,車輛躲避不及易被洪水沖走,泥石流掩埋,并使交通癱瘓。
雹災:來勢兇猛,時間短,強度大,常伴有狂風驟雨,大風影響視線,地面濕滑,易發生撞車等事故。
四、危險源控制措施。
1、建立健全各項安全生產管理制度,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做到有崗有責,分工明確,從制度上完善公司的安全生產管理。
2、認真貫徹落實《安全生產法》和《道路交通安全法》,做好安全生產的宣傳落實工作,增強從業人員安全防范意識,為安全生產提供必要的保障。
3、加強駕駛員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提高駕駛員的駕駛技能及應急處置能力,并使其能自覺遵守交通法律法規,做到文明駕駛。
4、定期組織駕駛員進行體檢,確保駕駛員身體狀況能勝任駕駛工作。要求駕駛員合理規劃個人生活,保證充足睡眠,避免產生心理機能和生理機能失調,疲勞駕駛引起操作錯誤。
5、制定車輛維護保養計劃,督促車輛按時進行一二級維護、年審、等級評定等,確保車輛技術狀況良好。
6、駕駛員發車前對旅客行李放置進行指導,體積、重量大的行李放置在行李艙,不得放置于車內行李架上,避免重心過高及掉落砸傷乘客。
7、對中途上車旅客的行包進行檢查,避免“三危物品”上車。
8、教育駕駛員在行車過程中,嚴格遵守客運駕駛人安全操作規程,確保行車安全。
9、遇大霧、大風、暴雨及雪凝等災害天氣,嚴格按規定使用防霧燈及防凍防滑設備設施等,并保持安全車速。氣候極端惡劣時,應立即采取停運措施。
10、通過衛星定位監控平臺,及發送有針對性的安全行車提示信息及惡劣天氣預警。
11、制定車輛動態監控值班制度,及時制止、糾正各類違法違規行為。
篇2:道路運輸危險源辨識制度
一、危險源的辨識
防止重大事故的第一步,是辨識或確認高危性的物質。由政府主管部門和權威機構在物質毒性、燃燒、爆炸特性基礎上,制定出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通過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可以確定哪些是可能發生事故的潛在危險源。
二、危險源的評價
根據危險物質及其臨界量標準進行危險源辨識和確認后,就應對其進行風險分析評價。
一般來說,危險源的風險分析評價包括下述幾個方面:
1、辨識各類危險因素及其原因與機制。
2、一次評價已辨識的危險事件發生的概率。
3、評價危險事件的后果。
4、進行風險評價,即評價危險事件發生率和發生后果的聯合作用。
5、風險控制即將上述評價結果與安全目標值進行比較,檢查風險值是否達到可接受水平,否則需進一步采取措施,降低危險水平。
三、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企業應對場所的安全生產負主要責任。在對危險源進行辨識和評價后,應對每一個危險源制定出一套嚴格的安全管理制度,通過技術措施和組織措施,對重大危險源進行嚴格控制和管理。
四、危險源的安全報告
要求企業應在規定的期限內,對已辨識和評價的危害性的設施,則應在其投入運轉之前提交安全報告。安全報告應詳細說明危險源的情況,可能引發事故的危險因素以及前提條件,安全操作和預防失誤的控制措施,可能發生的事故類型,事故發生的可能性及后果,限制事故后果的措施,現場應急預案等。
安全報告應根據危險源的變化以及新知識和技術進展情況進行修改和增補,并由政府部門經常檢查和評審
五、應急預案
應急預案是危險源控制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應負責制定現場應急預案,并且定期檢驗和評估現場應急預案和程序有效程度,以及在必要時進行修訂。場外應急預案的目的是抑制突發事件,減少事故對工人、居民和環境的危害。因此應急預案應提出詳盡、使用、明確和有效地技術與組織措施。政府主管部門應保證將發生事故時要采取的安全措施和正確做法的有關資料散發給可能受事故影響的公眾,并保證公眾充分了解發生重大事故時的安全措施,一旦發生重大事故,應盡快報警。每隔適當的時間應修訂和重新散發應急預案宣傳材料。收銀制度
篇3:危險源辨識風險評價制度
1、目的
通過對危險源的正確辨識,系統地診斷車間、工藝過程或機械設備以及各種操作、管理和組織措施中的不安全因素,進而采取有效措施約束、控制不安全因素的發生發展,將隱患消滅在萌芽狀態,過到安全生產。
2、危險源辨識的方法
(1)詢問、交談。對于本組織的某項工作要主動與有經驗的人交流、了解工作中存在的危害。
(2)現場觀察。通過對作業環境的現場觀察,可發現其存在的危險源。
(3)查閱有關記錄。查閱組織以往的安全事故的記錄,從中吸取經驗,發現存在的危險源。
(4)獲取外部信息。從有關似組織、文獻資料等方面獲取有關危險源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辨識本組織存在的危險源。
(5)工作任務分析。通過分析組織成員工作任務中所涉及的危害,可識別出有關的危險源。
3、風險評價的內容
(1)設備、設施風險評價。如作業現場照明、樓梯護欄、手欄等防護設施是否完好,與裝配、操作、維護、修理和拆卸有關的設備、裝置、機械是否存在危險因素。
(2)危險物料。如工具、物料等從高處墜落、可傷害眼睛的物質試濟、可通過皮膚接觸和吸收而造成傷害的物質等。
(3)交通運輸。各種交通運輸機具安全性能是否符合相關標準。
(4)火災和爆炸。油庫、庫房(尤其是炸藥庫)各種安全措施是否完好。
(5)行為性。如在平地上滑倒或跌倒,人員從高處墜落、員工的暴力行為等。
(6)工程地質。對各項工程從圖紙設計到工程質量情況進行全面審查,了解其安全性,是否存在危險源。
4、風險評價的程序(風險評價計劃)
(1)全面細致地了解系統的功能、結構、工藝條件等有關信息,包括系統或同類系統發生過的事故、事故原因和后果。
(2)收集與工藝系統有關的標準。
(3)按系統的功能、結構、系統安全性的因素及公認的安全要求,分析可能造成影響的部件、零件等。
(4)針對危險因素、提出相關安全要求及應達到的安全指標和應采取的安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