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社會救助工作制度(范本)

社會救助工作制度(范本)

2024-07-15 閱讀 4585

一、救助范圍:戶口在本社區的常住居民(連續居住1年以上)。

二、救助條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我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貧困戶:無勞動能力、五生活來源有無法定贍養、撫養人的孤寡老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因病或災害造成的突發性、特殊性困難家庭。

三、救助項目:按照上級救助政策,根據村民貧困類別,分別實施農村低保、“三無”對象供養,農村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社會救助。

四、審批程序:由本人向戶口所在村民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村民委員會調查核實并進行公布,公示無異議后出具證明;本人持個人申請和相關證明材料到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對其申請進行復核,復核條件的報鄉鎮政府;鄉鎮政府審核后報市民政局及相關部門;市民政局及相關部門負責申請的審批,符合條件的納入救助范圍,實施救助。

篇2:社會救助工作制度(范本)

一、救助范圍:戶口在本社區的常住居民(連續居住1年以上)。

二、救助條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低于我市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貧困戶:無勞動能力、五生活來源有無法定贍養、撫養人的孤寡老人、殘疾人、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因病或災害造成的突發性、特殊性困難家庭。

三、救助項目:按照上級救助政策,根據村民貧困類別,分別實施農村低保、“三無”對象供養,農村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等社會救助。

四、審批程序:由本人向戶口所在村民委員會提出書面申請;村民委員會調查核實并進行公布,公示無異議后出具證明;本人持個人申請和相關證明材料到社區服務中心,社區服務中心對其申請進行復核,復核條件的報鄉鎮政府;鄉鎮政府審核后報市民政局及相關部門;市民政局及相關部門負責申請的審批,符合條件的納入救助范圍,實施救助。

篇3:基層反映:打通社會救助最后一公里應注重破解救助制度碎片問題

今天,制度大全的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篇關于《基層反映:打通社會救助“最后一公里”應注重破解救助制度“碎片”問題》范文,供大家在撰寫基層反映、社情民意或問題轉報時參考使用!正文如下:

一、存在問題

一是社會救助法律法規滯后。社會救助項目的立法層次還停留在條例、辦法、決定和通知的水平上,尚未出臺統一的社會救助法,存在隨意性、不規范性、政策不連續性等弊端。

二是社會救助的管理體制有待完善。在具體實施救助時,社會救助涉及的民政、教育、衛生、工會、婦聯、計生等多個部門協調性不夠,缺乏對社會救助體系的整體把握和總體設計,救助的時機不一致,救助額度隨意性較大,不可避免造成漏救和重復救助現象。

三是社會慈善事業發展不足。社會救助資金目前主要來源于政府公共財政,社會捐助比例較小,政府對民間慈善組織的行政化干預抑制了慈善組織自身的建設與發展,對整個社會的慈善環境與社會救助體系的完善都是不利的。

四是社會救助隊伍建設有待加強。隨著救助對象的擴面增量,救助辦理中調查、審核、審批過程繁雜,基層工作人員力量薄弱不能滿足社會救助的人力需求。

五是城鄉低保制度有待進一步完善。低保的標準設定尚欠科學,沒有做到區分不同的低保對象分類施保;低保救助缺乏激勵就業的制度設計。

二、對策建議

一是推進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建設。制定《社會救助法》,明確社會救助的內容,界定低保、救災、五保、醫療、住房、教育、司法等各項救助制度的具體內容和范圍,及政府在社會救助中的責任”;建立困難家庭救助績效評估系統和低保家庭的收入測算聯動機制以及加強救助信息網絡化建設等機制。

二是健全社會救助工作管理運行機制。建立社會救助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定期研究分析地區救助工作的形勢任務,推進社會救助各項政策措施的落實;進一步強化各級民政部門的綜合統籌管理職能與公共資源配置功能,并推行問責制等。

三是加強社會救助專職工作者隊伍建設。可采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招聘適量的社會救助工作,將社會救助專職人員列入職業化社工隊伍,簽訂合同,購買五險,加大培訓、考核、獎懲工作力度,優化工作環境。

四是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鼓勵單位和個人等社會力量通過捐贈、設立幫扶項目、創辦服務機構、提供志愿服務等方式,參與社會救助;社會力量參與社會救助,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享受財政補貼、稅收優惠、費用減免等政策。

五是完善和規范城鄉低保制度。根據低保對象及其家庭的具體情況分類實施不同人員、不同檔次的低保標準;建立低保救助的應急調整機制、再就業激勵機制和有效的退出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