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煤礦井下職業健康衛生措施

煤礦井下職業健康衛生措施

2024-07-15 閱讀 4475

一、編制說明

二、職業危害因素(此內容僅供參考,根據實際情況進行刪減)

1.粉塵的危害。粉塵是指能夠較長時間漂浮在空氣中的微小固體微粒。煤礦作業場所中存在的粉塵主要包括煤塵、巖塵、水泥塵。勞動者在煤礦生產過程中,吸入游離SiO2含量較高的粉塵可引起矽肺病,多出現在長期從事采掘工作的人群中。如果大量吸入純煤粉,可導致煤肺病,多出現在長期從事采煤工作的人群中。如果大量吸入煤塵和矽塵的混合性粉塵,可導致煤矽肺病。

2.噪聲危害。生產性噪聲達到一定強度時成為有害因素,對人體危害突出表現在對聽覺器官和聽力損傷上。噪聲的聲級用分貝來表示,70分貝以上會干擾交流,影響工作效率。長期在90分貝以上的噪聲環境中工作,會嚴重影響聽力和引起神經衰弱、頭疼、血壓升高等疾病。如果突然暴露在高達150分貝的噪聲環境中,聽覺器官會發生急劇外傷,引起鼓膜破裂出血,雙耳完全失去聽力。

3.高溫危害。在高溫條件下作業可導致體溫調節功能失調、水鹽代謝紊亂、血壓下降、嚴重時可導致心肌損傷、腎臟功能下降。同時高溫作業可引起職業中暑。煤礦生產礦井采掘工作面的空氣溫度不得超過26℃,機電設備硐室的空氣溫度不得超過30℃;當空氣溫度超過上述要求時,必須縮短超溫地點工作人員的工作時間,并給予高溫保健待遇。采掘工作面的空氣溫度超過30℃、機電設備硐室的空氣溫度超過34℃時,必須停止作業。

4.常見的有毒有害氣體按其毒害性質不同,可分為刺激性氣體和窒息性氣體。刺激性氣體對人體的損害主要表現為眼及上呼吸道粘膜的刺激癥狀,化學性氣管炎、支氣管炎及肺炎,中毒性肺水腫,皮膚損傷,嚴重時可導致心腎損傷。煤礦作業場所中最常見的有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窒息性氣體被吸入人體后,會使血液的運氧能力或組織利用氧的能力發生障礙,造成組織缺氧而引起窒息、甚至死亡。煤礦作業場所中最常見的窒息性氣體有氮氣、甲烷、一氧化碳、硫化氫等。

三、職業危害因素防治的安全技術措施(根據現場情況及設施設置情況進行補充)

(一)粉塵的防治

1.綜合防塵方式。

2.保持正常通風和噴霧灑水,杜絕粉塵堆積。

3.加強個人防護,正確佩戴使用合格的防塵口罩。

4.防塵供水管路的管理和維護。

(二)噪聲的防治

1.加強設備的維修保養,杜絕設備的異常聲響。

2.采取降噪措施和設施。

3.個人防護。

(三)高溫的防治

1.采取隔離高溫熱源的措施。

2.通風降溫.

3.減少接觸高溫時間.

4.提供清涼飲料。

(四)有毒有害氣體的防護

1.加強通風和噴霧灑水排除和降低有毒有害氣體含量。

2.加強有毒有害氣體的檢測、監測和預報工作。

3.使用好各種通風設施。

4.加強個人防護。

篇2:煤礦井下爆破管理制度

1、井下所有爆破作業都必須編制煤礦安全技術措施和爆破說明書。器材、引爆雷管炸藥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的規定,爆破時必須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和“三人連鎖”爆破制度。井下爆破工作必須由專職爆破工擔任,爆破工必須持證上崗。

2、“一炮三檢”爆破制度指在每次裝藥前、爆破前、爆破后要認真檢查爆破地點及附近20米的瓦斯情況,只有風流中瓦斯濃度不超過1.0%,也無局部瓦斯積聚(體積超過0.5m3瓦斯濃度達到2.0%以上)時方準進行爆破作業。

3、每次爆破前,爆破工必須做電爆網路全電阻檢查。嚴禁用發爆器打火放電檢測電爆網路是否導通。檢查爆破地點及周圍的安全情況,當有支架損壞、空頂、瓦斯濃度超限、炮眼異常時,不準爆破作業。

4、井下爆破作業,必須使用煤礦許用炸藥和煤礦許用電雷管。同一工作面不得使用2種不同品種的炸藥。高瓦斯礦井、低瓦斯礦井的高瓦斯區域,必須使用安全等級不低于三級的煤礦許用炸藥。

5、井下爆破必須使用發爆器。發爆器必須采用礦用防爆型。發爆器必須統一管理、發放。必須定期校驗發爆器的各項性能參數,并進行防爆性能檢查,不符合規定的嚴禁使用。發爆器的把手、鑰匙或電力起爆接線盒的鑰匙,必須由爆破工隨身攜帶,嚴禁轉交他人。

6、爆破前,所有人員必須撤到安全距離以外。班組長必須親自布置專人在警戒線和可能進入爆破地點的所有通路上擔任警戒工作。警戒人員必須在安全地點警戒。警戒線處應設置警戒牌、欄桿或拉繩。爆破工必須最后離開放炮地點,并必須在安全地點起爆。起爆地點到爆破地點的距離必須在作業規程中具體規定。爆破前班組長必須清點人數,確認無誤后,方準下達起爆命令。爆破工接到起爆命令后,必須先發出爆破警號,至少再等5秒,方可起爆。

7、在有瓦斯或有煤塵爆炸危險的采掘工作面,應采用毫秒爆破。在掘進工作面應全斷面一次起爆,不能全斷面一次起爆的,必須采取分次打眼、分次裝藥、分次運煤的安全措施,每次爆破時都必須執行“一炮三檢”;在采煤工作面可分組裝藥,但一組裝藥必須一次起爆。嚴禁在1個采煤工作面使用2臺發爆器同時進行爆破。

8、在高瓦斯礦井、低瓦斯礦井的高瓦斯區域的采掘工作面采用毫秒爆破時,若采用反向起爆,必須制定安全技術措施。

9、無封泥,封泥不足或不實的炮眼嚴禁爆破。嚴禁裸露爆破。炮眼深度和炮眼的封泥長度應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第三百二十九條的要求。

10、爆破后,待工作面的炮煙被吹散,爆破工、瓦斯檢查工和班組長必須首先巡視爆破地點,檢查通風、瓦斯、煤塵、頂板、支架、拒爆、殘爆等情況。如有危險情況,必須立即處理。

11、處理拒爆、殘爆時,必須在班組長指導下進行,并應當班處理完畢。如果當班未能處理完畢,當班爆破工必須在現場向下一班爆破工交接清楚。放炮員和班組長必須檢查爆破地點及附近的安全情況,有隱患問題時要立即處理。

12、爆破工必須把炸藥、電雷管分開存放在專用的爆炸材料箱內,并加鎖;嚴禁亂扔、亂放。爆炸材料箱必須放在頂板完好、支架完整,避開機械、電氣設備的地點。爆破時必須把爆炸材料箱放到警戒線以外的安全地點。

13、爆炸材料庫和爆炸材料發放硐室附近30米范圍內,嚴禁爆破。

14、在開鑿或延深立井井筒時,必須在地面或在生產水平巷道內進行爆破。在爆破母線與電力起爆接線盒引線接通之前,井筒內所有電氣設備必須斷電。只有在爆破人員完成裝藥和連線工作,將所有井蓋打開,井筒、井口房內的人員全部撤出,設備、工具提升到安全高度以后,方可爆破。爆破通風后,必須仔細檢查井筒,清除崩落在井圈上、吊盤上或其他設備上的矸石。

15、爆破作業完畢后,當班剩余的炸藥、雷管必須由爆破工點清交回爆炸材料庫。

篇3:煤礦井下爆破工作注意事項安全規定

煤礦井下放炮工作人員必須以安全為主,為了使我們放炮工作事故率降到最低,我們作出如下規定來限制放炮時的各種隱患情況。

1.井下爆破工作心須由放炮員擔任,放炮員心須嚴格按照作業規程要求進行爆破作業。

2.每一放炮員必須經過安全技術培訓,經考試合格后,持證崗。

3.當班需用的炮藥、電管由當班放炮員持證限量領取,放炮員要嚴格執行爆破物品清退領用制度。

4.放炮員領取炸藥、電管后,直接將炸藥、電管安全運送到工作地點,并放置在安全地點,裝箱上鎖,不得亂丟亂放。

5.井下放炮必須嚴格按照放炮技術操作規程進行操作。

6.必須嚴格執行“一炮三檢”制度,當爆破地點附近20米以內風流中瓦斯濃度達到1.0%的,嚴禁裝藥放炮。

7.如工作面來壓,棚架損壞,存在傘檐,巷道不暢,出現透水征兆或者工作面風量不是的,嚴禁裝藥放炮。

8.爆破前,班組中必須親自布置專人在警戒線和可能進入爆破地點的所有通路上擔任警戒工作.警戒人員必須在安全地點警戒。

9.對于放炮距離,拐彎長度不得小于50米,直線距離不得小于100米。放炮線必須符合有關規定,放炮拉接線中,不得與任何電纜或導體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