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沖擊地壓安全措施
為加強礦井沖擊地壓防治工作,保障煤礦職工生命安全,根據《安全生產法》、《礦井安全法》、《煤礦安全》、《沖擊地壓煤礦安全開采暫行規定》等法律及行業規范,為確保掘進施工安全,特編制防制沖擊地壓安全措施。
一、堅持沖擊地壓危險的預測預報
1、沖擊地壓礦井必須建立沖擊地壓危險分析預測預報制度,各采掘工作面的沖擊危險程度預測預報結果由礦總工程師審查,提出管理意見,逐一建檔以備分析。
2、建立沖擊地壓危險監測系統,推廣應用應力在線監測系統等革新技術,做好預測預報工作。
3、有沖擊地壓危險的開采區域,必須摸清以下地壓數據。
(1)煤層性質,包括煤的沖擊傾向、強度、彈性和脆性等力學性質,煤的厚度、埋藏深度及煤的含水率、孔隙度,煤層結構等物理性質。
(2)煤層頂底板性質賦存煤層的上露堅硬巖層的厚度、強度、沖擊傾向、距煤層的距離、底板巖層的厚度、性質等。
(3)地質構造:褶曲構造和斷裂構造情況,局部地應力異常,煤層厚度和傾角的突然變化。
4、開采沖擊地壓煤層的采、掘工作面,評定沖擊地壓危險級別時,應考慮以下因素:
(1)本煤層已發生沖擊地壓,或相似條件下的采區已發生沖擊地壓。
(2)煤層及其頂板巖層具有沖擊地壓傾向。
(3)煤層老頂為5m以上,抗壓強度大于70mpa的堅硬巖層。
(4)孤島型、半島型煤柱或本煤層支撐壓力影響區。
(5)上部煤層遺留煤柱或停采線附近遺留煤柱。
(6)煤層厚度和傾角突然有變化。
(7)褶曲和斷層等地層構造帶。
(8)煤炮劇烈、頻繁。
(9)巷道煤巖體位移量。
三、掘進和回采工作技術措施
1、沖擊危險區內的掘進與回采工作,必須始終在卸壓保護帶內進行,卸壓保護帶的寬度不少于3.5倍巷道高度(或回采高度)。
2、沖擊地壓危險區域應避免雙巷同時掘進,必要時兩條平行巷道之間的煤柱不得小于8m,聯絡巷道應與兩條平行巷道垂直,兩工作面的前后錯距不得小于50m。
3、采掘工作面通過附近應力集中區的老巷前應進行沖擊危險的監測和處理,有沖擊危險的采掘工作面,停產3天以上的,恢復生產的前一班內應鑒定沖擊地壓危險程度,并采取相應的安全措施。
4、在沖擊地壓煤層進行回采,同一煤層、同一采區,雙翼開采的兩翼工作面不得對采,其他情況下相鄰工作面必須進行評估。
5、在沖擊地壓煤層中進行爆破作業時間,躲炮時間不得小于30分鐘,撤人距離不得少于150m。
四、預防沖擊地壓方案
沖擊地壓危險區開采過程中必須堅持“先解壓后開采”的原則,按照“監測-落實防沖措施-效果檢驗-再治理”的基本程序,及時消除沖擊危險隱患。
1、根據沖擊地壓特點,沖擊地壓主要有兩種形式,分別是圍巖沖擊和煤體沖擊,因為工程巷道均為煤、巖巷,所以預防沖擊地壓主要是預防圍巖沖擊。
2、在施工過程中加強巖幫控制,每班安排專人不間斷的進行找幫,發現有沖擊地壓煤炮聲、巖幫小塊巖石拋射等現象時,立即停止一切工作,將人員撤離,并及時通知有關領導,逐級上報,待執行專項防治措施后再施工。
五、避災
避災路線:工作面→212主下山→212繞道→主斜井→地面
六、安全注意事項
1、此措施貫徹至每位施工人員,要求都必須熟知沖擊地壓知識,具有緊急避險意識。
2、沖擊地壓預兆:一些單個碎塊以處于高應力狀態下的煤或巖體上射落,并伴有強烈聲響,地壓活動劇烈,井幫來壓發生異常,煤層中產生震動,手扶煤壁感到震動和沖擊,煤炮聲連續不斷,由遠及近,先小后大,先單響后連響等異常響聲,瓦斯涌出量忽大忽小,煤塵飛物以及在施工過程中打眼出現眼口收縮等現象。
3、施工隊在打眼、出渣、支護等工序中都必須有專人觀察,觀察人員必須嚴密注意和觀察是否有沖擊地壓預兆,一旦發現有沖擊地壓預兆,立即停工停電撤人,并向地面值班室匯報。
4、進入該工作面的所有人員必須熟悉避災路線,有沖擊地壓預兆時,立即按避災路線撤人。
5、施工單位必須密切關注工作面情況,發現有沖擊地壓預兆時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并向防治沖擊地壓領導小組匯報。
篇2:K礦沖擊地壓預測預報制度
為做好本礦井沖擊地壓預測預報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沖擊地壓預測預報由防沖辦負責,防沖辦負責微震、應力在線系統及鉆屑法指標分析,采掘區隊及防沖隊按照分工要求及工作安排負責現場監測施工。檢測有沖擊地壓危險時,預測結果和處理意見由礦沖擊地壓防治領導小組審核,監測數據要存檔。
2.沖擊地壓危險采取區域預測、區域監測、局部檢測的綜合預測方法。
3.區域預測:防沖辦根據礦井年度生產計劃,結合生產實際情況,根據經驗類比等方法預先劃分出沖擊地壓危險區域,并確定危險程度,進行沖擊地壓的早期區域預測,分析采掘工作面是否具有沖擊危險,并制定相關監測方案、措施,對于重點沖擊隱患地點聘請科研院所防沖專家進行防沖專項評估,制定防治方案及措施。
4.區域監測:防沖辦負責應用微震監測、應力實時在線監測等方法,對礦井監測地點的沖擊危險性進行區域監測,提出沖擊危險預警。區域監測對預測的沖擊危險程度應進行日分析匯報與中等及嚴重沖擊危險及時匯報,并按規定要求安排相關區隊進行沖擊危險局部檢測確定危險程度。
5.局部檢測:采掘區隊及防沖隊按照措施規定采用鉆屑法檢測沖擊地壓危險地點的危險程度。
6.綜合分析:防沖辦結合礦壓顯現等情況綜合采用以上方法預測沖擊地壓危險。
7.鉆屑法施工情況必須及時匯報防沖辦或工區,檢測數據應當真實有效。當出現煤粉指標超過警戒值或發生動力效應等沖擊地壓危險征兆時應立即停產撤人。
8.當檢測存在沖擊地壓危險時,施工單位負責人將沖擊危險區域內所有人員撤出,并設置警戒,嚴禁任何人員進入沖擊危險區,并匯報調度室、防沖辦、工區。
9.當分析存在沖擊地壓危險時,必須實施解危措施,解危前,必須編制專門措施,由總工程師審批。
10.采取解危措施施工的同時必須撤出危險區域所有與防沖施工無關的人員,停止一切與防沖施工無關的設備運轉。
11.某地點發生沖擊地壓時,現場人員應立即匯報礦調度室和防沖辦,礦調度室按重大事故處理程序通知有關領導及部門成立搶險指揮部,進行事故處理。現場管理人員必須清點人數,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積極參加事故的搶險工作。
篇3:K礦沖擊地壓危險區域管理制度
1.危險區域警示制度:即采掘工作面進入預測的防沖危險區域時,實行掛牌警示,明確相關工作人員的注意事項,落實相關防沖措施。
2.危險區域限員制度:即控制工作面及順槽生產人數,懸掛危險區限員牌板,正常生產期間,回采工作面作業人員不得超過26人,綜掘掘進工作面不得超過16人;危險區治理期間50m范圍內不能超過9人,嚴禁人員在危險區順槽內休息、停留,嚴禁從事與防治沖擊地壓無關的任何工作,工作面在沿空側端頭割煤期間,嚴禁除煤機司機外的其他人員停留。
3.封閉管理制度:即對經檢測分析具有沖擊危險的采掘工作面進行封閉管理,除解危檢測人員外,嚴禁任何人員進入,在150m以外設置拉線掛警戒牌。
4.危險區準入制度:即進入封閉區需要逐級請示,執行“準入證”制度,特殊情況下必須由礦總工程師批準。
沖擊危險工作面有擾動工序(割煤、放煤、移架)后3個小時根據沖擊危險監測情況限時準入。
5.雙危制度:即通過資料分析研究,確定工作面危險時段、危險區域;對危險時段、危險區域不得安排其他工作,進行重點防沖卸壓治理。
6.停采制度:工作面出現局部沖擊危險時,工作面停采進行卸壓治理,危險消除后方可恢復生產。
7.其他規定
(1)實施解危時,必須編制專門措施,由礦總工程師審批。解危后,以鉆屑法為主,結合其他方法進行效果檢測,確認危險解除后方可進行采掘作業。
(2)解危主要采用鉆孔卸壓、爆破卸壓,也可視情況采用強制放頂、斷頂(底)、煤層注水等方法。
(3)采用大直徑鉆孔卸壓時,必須有防止誘發孔內沖擊傷人的專項安全措施。
(4)沖擊地壓煤層采用煤層爆破處理措施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超前松動爆破、卸壓爆破方法,消除沖擊地壓危險。
(5)在沖擊危險區域作業的所有人員必須熟悉沖擊地壓發生的征兆及應急措施,發現異常立即撤出或躲到安全地點避災。
(6)檢測及解危人員應時刻注意圍巖動態變化情況,發現有沖擊征兆時,必須及時通知現場人員撤出危險區域,并設好警戒,同時將情況向礦調度室匯報。
(7)在有沖擊危險的采掘工作面,必須加強個體防護措施,并最大限度減少施工人員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