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預防沖擊地壓九項措施

預防沖擊地壓九項措施

2024-07-15 閱讀 3861

(1)調整生產布局,減少煤柱高應力區。生產安排上將—730m水平原來按炮采劃分的50多個采區,按其賦存標高及產狀合并成東、中、西三個綜采區。在開采程度上,始終遵循自上而下、由南往北逐個條帶分層進行開采的原則。

(2)開展沖擊地壓預測預報。為了全面準確掌握全礦沖擊地壓危險性分布狀況、危險程度、在預測預報工作上進行了區域性和局部性預測預報。預測方法采用鉆粉法、電磁輻射法和礦壓觀測法。

(3)加大瓦斯抽放能力。為了提高瓦斯抽放量,降低瓦斯壓力,杜絕沖擊地壓引發瓦斯燃爆及煤與瓦斯突出事故,對瓦斯抽放系統進行了改造,礦井瓦斯抽放能力由350m3/min提高到500m3/min以上,瓦斯抽放純量由1994年的0.75億m3增加到20**年1.3億m3。

(4)煤體注水卸壓。從改變煤體的物理機械特性入手,對煤體進行靜壓、高壓注水,以軟化煤體和緩解應力集中,達到卸壓的目的。

(5)超前卸壓鉆孔。在沖擊地壓嚴重的煤掘工作面,實施超前卸壓鉆孔,采取“兩掘一鉆”方式作業,即在每天的一循環中利用一個小班時間打7~10個超前卸壓鉆孔,上下兩排布置,每天施工一排孔,孔深為10m,掩護掘進施工,使掘進工作在卸壓圈內進行,杜絕了煤掘工作面前方沖擊地壓的發生。

(6)深孔卸壓爆破。根據虎臺煤業分公司沖擊地壓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構造應力和集中應力引起的特點,為減少沖擊地壓對巷道的破壞,對地質構造、煤柱等應力集中區和電磁輻射值超標地點,采取深孔爆破卸壓措施,使構造應力和集中應力得以緩慢釋放,從而起到減震目的。

(7)提高綜放面裝備水平。提高工作面支架阻力,型號由原來的ZFS4000—18/28提高到ZFS6000—18/28,已采的68001#及78001#綜放面雖然發生多次較大沖擊地壓,但沒有發生壓死支架現象及造成傷亡事故。

(8)改革巷道支護方法。為了解決落后的T鐵棚剛性支護抗沖擊能力差的問題,先后幾次對巷道支護進行了改革,其形式有U型鋼可縮支護、圓型支架、錨網支護、錨網和U型支架聯合支護等;并在沖擊地壓較嚴重的巷道采用全長錨固支護形式,其抗沖擊效果更為明顯。

(9)強化現場安全防護。為減少沖擊地壓造成的損失,制定了5項31條預防沖擊地壓的安全防護措施,采取了合理安排勞動組織、分散作業人員、限制作業人數及作業時間、及時清理作業現場閑置設備、必備的設備設施進行捆綁固定、縮小U型棚支護棚距、每架U型棚打六個卡子、延長掘進工作面躲炮時間(不低于30min)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地躲過了數次較大的沖擊地壓。

篇2:K礦沖擊地壓預測預報制度

為做好本礦井沖擊地壓預測預報工作,特制定本制度。

1.沖擊地壓預測預報由防沖辦負責,防沖辦負責微震、應力在線系統及鉆屑法指標分析,采掘區隊及防沖隊按照分工要求及工作安排負責現場監測施工。檢測有沖擊地壓危險時,預測結果和處理意見由礦沖擊地壓防治領導小組審核,監測數據要存檔。

2.沖擊地壓危險采取區域預測、區域監測、局部檢測的綜合預測方法。

3.區域預測:防沖辦根據礦井年度生產計劃,結合生產實際情況,根據經驗類比等方法預先劃分出沖擊地壓危險區域,并確定危險程度,進行沖擊地壓的早期區域預測,分析采掘工作面是否具有沖擊危險,并制定相關監測方案、措施,對于重點沖擊隱患地點聘請科研院所防沖專家進行防沖專項評估,制定防治方案及措施。

4.區域監測:防沖辦負責應用微震監測、應力實時在線監測等方法,對礦井監測地點的沖擊危險性進行區域監測,提出沖擊危險預警。區域監測對預測的沖擊危險程度應進行日分析匯報與中等及嚴重沖擊危險及時匯報,并按規定要求安排相關區隊進行沖擊危險局部檢測確定危險程度。

5.局部檢測:采掘區隊及防沖隊按照措施規定采用鉆屑法檢測沖擊地壓危險地點的危險程度。

6.綜合分析:防沖辦結合礦壓顯現等情況綜合采用以上方法預測沖擊地壓危險。

7.鉆屑法施工情況必須及時匯報防沖辦或工區,檢測數據應當真實有效。當出現煤粉指標超過警戒值或發生動力效應等沖擊地壓危險征兆時應立即停產撤人。

8.當檢測存在沖擊地壓危險時,施工單位負責人將沖擊危險區域內所有人員撤出,并設置警戒,嚴禁任何人員進入沖擊危險區,并匯報調度室、防沖辦、工區。

9.當分析存在沖擊地壓危險時,必須實施解危措施,解危前,必須編制專門措施,由總工程師審批。

10.采取解危措施施工的同時必須撤出危險區域所有與防沖施工無關的人員,停止一切與防沖施工無關的設備運轉。

11.某地點發生沖擊地壓時,現場人員應立即匯報礦調度室和防沖辦,礦調度室按重大事故處理程序通知有關領導及部門成立搶險指揮部,進行事故處理。現場管理人員必須清點人數,在確保安全的情況下積極參加事故的搶險工作。

篇3:K礦沖擊地壓危險區域管理制度

1.危險區域警示制度:即采掘工作面進入預測的防沖危險區域時,實行掛牌警示,明確相關工作人員的注意事項,落實相關防沖措施。

2.危險區域限員制度:即控制工作面及順槽生產人數,懸掛危險區限員牌板,正常生產期間,回采工作面作業人員不得超過26人,綜掘掘進工作面不得超過16人;危險區治理期間50m范圍內不能超過9人,嚴禁人員在危險區順槽內休息、停留,嚴禁從事與防治沖擊地壓無關的任何工作,工作面在沿空側端頭割煤期間,嚴禁除煤機司機外的其他人員停留。

3.封閉管理制度:即對經檢測分析具有沖擊危險的采掘工作面進行封閉管理,除解危檢測人員外,嚴禁任何人員進入,在150m以外設置拉線掛警戒牌。

4.危險區準入制度:即進入封閉區需要逐級請示,執行“準入證”制度,特殊情況下必須由礦總工程師批準。

沖擊危險工作面有擾動工序(割煤、放煤、移架)后3個小時根據沖擊危險監測情況限時準入。

5.雙危制度:即通過資料分析研究,確定工作面危險時段、危險區域;對危險時段、危險區域不得安排其他工作,進行重點防沖卸壓治理。

6.停采制度:工作面出現局部沖擊危險時,工作面停采進行卸壓治理,危險消除后方可恢復生產。

7.其他規定

(1)實施解危時,必須編制專門措施,由礦總工程師審批。解危后,以鉆屑法為主,結合其他方法進行效果檢測,確認危險解除后方可進行采掘作業。

(2)解危主要采用鉆孔卸壓、爆破卸壓,也可視情況采用強制放頂、斷頂(底)、煤層注水等方法。

(3)采用大直徑鉆孔卸壓時,必須有防止誘發孔內沖擊傷人的專項安全措施。

(4)沖擊地壓煤層采用煤層爆破處理措施時,應根據實際情況選取超前松動爆破、卸壓爆破方法,消除沖擊地壓危險。

(5)在沖擊危險區域作業的所有人員必須熟悉沖擊地壓發生的征兆及應急措施,發現異常立即撤出或躲到安全地點避災。

(6)檢測及解危人員應時刻注意圍巖動態變化情況,發現有沖擊征兆時,必須及時通知現場人員撤出危險區域,并設好警戒,同時將情況向礦調度室匯報。

(7)在有沖擊危險的采掘工作面,必須加強個體防護措施,并最大限度減少施工人員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