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綜放工作面沖擊地壓綜合防治安全技術措施

綜放工作面沖擊地壓綜合防治安全技術措施

2024-07-15 閱讀 4396

一、根據煤炭科學院北京開采所以及中國礦業大學所做的煤層沖擊傾向性鑒定結果可知,3煤具有強沖擊性。二、2109工作面煤層厚度平均8.57m,為厚煤層。厚煤層具有儲存彈性能的條件,容易發生沖擊地壓。三、根據鉆孔資料,2109工作面頂板為堅硬的中粗砂巖,其厚度達21.1m。堅硬頂板容易積聚彈性能,易誘發沖擊地壓。采深達1120m,預計深部地壓較明顯,且工作面周圍斷層多,構造殘余應力也易誘發沖擊地壓。四、2109工作面南部隔條帶煤柱與已回采完畢的2108工作面相鄰,北部為落差132m的F14斷層,構造應力集中,易誘發沖擊地壓。采用微震法和鉆屑法進行監測,對于監測到的沖擊危險高的區域,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原規程要求的電磁輻射監測不再使用。一、微震監測微震預測沖擊地壓危險時,主要采用震動時釋放能量的大小來確定沖擊地壓發生的危險程度,通過分析,宏觀劃定危險區域。二、鉆屑法監測1、監測地點:①自一個周期來壓顯現過程結束開始,工作面每推進35m,對工作面兩順槽工作面側煤幫自工作面超前10~40m范圍內進行鉆屑取粉;②如工作面超前10~40m范圍內煤粉量超標或鉆進過程動力顯現異常應根據各點的監測結果將鉆屑監測范圍向上或向下擴展;③順槽煤幫沖擊地壓顯現異常區域和微震監測到沖擊危險性高的地點。2、監測孔布置:鉆孔直徑42mm,孔深13m,間距10m(±0.1m),孔距底板1.2m(±0.1m),單排布置,鉆孔方向為平行于煤層,垂直巷幫,見圖1、圖2所示。3、監測內容:主要監測每米鉆孔的鉆屑量,單位L,另外還需記錄鉆進過程中的卡鉆、吸鉆、孔內沖擊等情況,作為檢驗應力集中程度的主要依據之一。4、實施方法:用幫錨桿鉆機打監測鉆孔,采用卡接式聯接的麻花鉆桿,每節長1m,Φ42mm的鉆頭,鉆孔的深度為13m。用塑料袋收集鉆出的煤粉,用量杯稱量煤粉的體積,每鉆進1m測量1次鉆屑量。用專用表格記錄打眼地點、時間、鉆屑排出量,以及打眼過程中出現的鉆桿跳動、卡鉆、劈裂聲和微沖擊等動力現象。???圖1鉆孔布置縱剖面?圖2鉆孔布置橫剖面5、危險指標:標準鉆粉量是在支承壓力影響帶150m以外測得的煤粉量。測定煤層標準鉆粉量時,鉆孔數不應少于5孔,并取各孔每米煤粉量的平均值作為標準煤粉量。以標準煤粉量的1.5倍作為臨界煤粉量指標。如果監測到的煤粉量超過臨界指標,或出現卡鉆、吸鉆、異響等動力現象,應認為煤體處于臨界危險狀態,必須立即采取解危措施。三、監測指標超標的處理對定點觀測的區域,如果鉆屑法監測處于臨界危險狀態,必須采取解危措施。在危險區域原施工的卸壓鉆孔兩側各每隔2.5m(±0.1m)補打1個鉆孔,孔深20m,直徑110mm。在實施解危措施后,仍然要堅持用兩種監測方法進行監測,若出現危險狀態,必須再采取解危措施。一、鉆孔卸壓1、在2109工作面兩順槽兩幫進行超前覆蓋式鉆孔卸壓,超前卸壓鉆孔距工作面≮150m。2、鉆孔參數:間距5m(±0.1m),孔深20m,直徑110mm。角度:均沿與水平方向上抬5~10°。3、鉆孔布置示意圖:鉆孔布置圖?鉆孔布置剖面圖4、要求:⑴遇巖石見巖為止。⑵對鉆屑量是否異常進行記錄,記錄表于次日上報防沖辦。⑶鉆屑量異常及鉆孔過程中遇有卡鉆、吸鉆等異常動力現象時,及時進行加密處理。加密時鉆孔兩側各每隔2.5m(±0.1m)補打1個鉆孔,直至鉆進過程無異常為止。5、施工方法:施工工具:ZQSJ-90/2.4A架柱支撐式氣動鉆機、Φ76mm卡接式聯接的麻花鉆桿、Φ110mm鉆頭。⑴準備工作:安裝鉆機前,先將氣管閥門打開,將管路內的臟物吹干凈,管接頭要清理干凈,油霧器要裝滿油,氣管要連接好做到連接緊固牢靠。每次鉆孔作業前,先空運轉,檢查馬達旋轉、氣腿升降等全部正常,才能開始鉆孔。⑵鉆孔作業:①首先根據鉆孔距離要求,進行定眼。用大剪將妨礙鉆孔的金屬網剪掉。②接好鉆機,采用人工或配合自行改造的鉆腿進行鉆孔,并逐一加鉆桿直至要求深度。③鉆孔完畢后,逐一拔出并拆卸鉆桿,將鉆出浮煤清理干凈。二、煤體注水根據防沖要求,2109工作面煤樣分析煤體孔隙率為5.19%,需要煤層注水。回采面煤層注水前要由通防部門編制注水安全技術措施。措施中要明確注水方式、鉆孔角度、深度、注水時間、注水量等內容。三、其它安全防范措施1、人員防范措施所有進出2109工作面的人員要迅速通過沖擊危險區域,不得蹲坐休息或逗留。在危險區域工作的崗位工必須保持站立姿勢,不得倚靠在煤壁及單體支柱上。沖擊地壓危險區域設警示牌。2、材料設備管理備用材料、設備配件存放在工作面前方150m范圍以外,材料及設備配件等必須上架,小材料集中裝箱管理,材料架及材料箱使用40T鏈條配合吊環固定在幫錨桿上,巷幫固定采用錨桿螺帽和630溜子鏈環加工的吊環上滿絲后固定。移動串車固定采用40T溜子鏈條將串車四角固定在軌道上,并串好螺絲,上滿絲帽。然后每兩個串車之間用40T鏈條固定到非行人側巷道幫錨桿上,吊環上滿絲帽。移動變電站、乳化泵、水箱除四角固定外,還需用40T鏈條將設備的上部四角固定到非行人側巷道頂部錨桿上,并向非人行側傾斜,吊環上滿絲。3、錨索盤綁扎為防止沖擊地壓發生時錨索盤崩掉傷及人員,要求對錨索分股破開折彎,使用14#鐵絲綁扎到頂網上。4、液壓支柱管理所有單體液壓支柱必須使用大流量三用閥(卸液流量16L/min),支柱工作阻力要求控制在30MPa以內。工作面兩巷所有單體支柱在支護時,支柱穿木鞋(關門柱除外),防止來壓時支柱折斷傷人。一、沖擊地壓治理規定1、工區成立沖擊地壓防治工作領導小組,工區區長任組長,分管區長、技術員任副組長,工區抽專人成立專門治理隊伍,全面負責沖擊地壓防治管理工作。小組根據沖擊地壓治理措施,對有沖擊危險的區域進行取粉監測及落實解危措施。2、從事沖擊地壓防治的專職人員,必須參加沖擊地壓知識培訓,并考試合格,掌握沖擊發生的原因、條件、沖擊危險監測及治理等有關知識。3、工區區長、主管技術員分別為現場沖擊地壓防治的行政和技術負責人,在礦專職防沖人員指導下由工區治理隊伍實施沖擊危險監測(鉆屑取粉),組織實施解危措施,執行相關防護及應急避險規定等。4、地測部門負責沖擊危險區地質資料分析,主要包括煤層、頂底板巖性、厚度、強度以及區域地質構造的分析,并按時提供地質預測預報。5、安全監察處負責沖擊地壓安全隱患排查治理情況的監督和防沖措施的落實。6、通防部門負責沖擊地壓危險區域“一通三防”的技術管理。7、嚴格執行沖擊地壓事故匯報制度,建立沖擊地壓事故檔案。發生沖擊地壓事故后,必須及時匯報調度室,調度室要通知分管領導,由礦組織進行現場調查分析。8、打鉆地點出現煤壁突然外鼓、煤壁有連續爆響、煤炮聲不斷、圍巖活動明顯加劇、支護變形等情況時,必須先將人員撤到安全地點,待壓力穩定后,經工區跟班人員和跟班安監員檢查,確認無危險后,再進行施工。二、鉆孔注意事項1、打鉆工必須認真閱讀《ZQSJ-90/2.4A架柱支撐式氣動鉆機使用說明書》,熟悉鉆機性能并具備防沖基礎知識,方可上崗作業。2、鉆孔前,必須檢查頂板與煤幫的穩定情況,頂、幫網撕裂的必須聯好網后再進行鉆孔。3、打鉆前要做到“三緊”、“兩不要”,即:袖口、領口、衣角緊,不要戴布、線手套,不要把圍巾露在外面,佩戴防塵口罩。4、必須按照卸壓鉆孔設計施工,不得擅自改變。5、金屬網剪下后要及時丟入老空,以免扎傷人員。6、在鉆腿未獲得有效支撐前嚴禁開機。7、開眼定位時,鉆桿轉速不可過快,當鉆進孔深100mm時,方可逐步加快轉速,加大推力,進入正常鉆孔作業。8、螺旋鉆桿連接時應牢固,并使用U型卡,防止鉆桿脫節。9、有下列情況之一時,應立即停止打鉆,經查明原因處理好后,方可繼續打鉆:⑴出現卡住鉆桿時;⑵鉆機聲音突然不正常時;⑶鉆機鉆桿嚴重震動時。10、鉆機工作時嚴禁用手接觸鉆桿。11、鉆孔過程中,把持鉆機人員要握緊鉆機架桿,以免鉆機轉動傷人。12、在軌道順槽施工時,設專人觀察卡軌車運行情況。①巷道坡度一致,繩貼軌面運行段,施工人員在距梭車100m前進入躲避硐躲避。②巷道起伏較大,繩脫離軌面、易跳繩段,禁止運行期間鉆孔。13、在皮帶順槽煤柱側施工時,必須停止皮帶運行并停電閉鎖,將皮帶拉線急停拉緊。14、嚴禁將帶鉆桿的鉆機隨地亂放,以免誤開機傷人,停機長時間不用時,應將風管閘閥關閉。15、打卸壓鉆孔后要全面做好記錄。施工人員要詳細記錄鉆孔位置,鉆進深度和鉆進過程中的動力顯現情況,當出現鉆進時有吸鉆、卡鉆等異常情況時要詳細記錄,以掌握好煤體內的應力分布情況。16、嚴格控制鉆孔的傾角,嚴禁鉆孔底進入頂板或底板。17、施工完畢后,及時清理現場浮煤,做到工完料凈場地清。三、其它1、加強頂板活動規律的觀測,在周期來壓期間注意防護,并加強支護。2、在工作面前方150m的范圍內盡可能的少留人,人員在此范圍內切忌坐下,必須站立。備用材料必須移到距工作面150m以外存放,并用防沖鏈固定,以防沖擊時散落傷人。循環使用臨時存放的材料,皮帶順槽的放在皮帶里側,軌道順槽的放在非人行道側。3、用鉆屑法取完煤粉后,必須立即對施工地點進行灑水降塵。4、集控室頂、底必須設海綿墊防范沖擊危險,其厚度不小于80㎜,并保持彈性良好。四、發生沖擊地壓時的避災路線:1、軌道順槽發生沖擊地壓時,沖擊區域以上人員沿軌道順槽向上撤離避災,沖擊區域以下人員沿軌道順槽經工作面由皮帶順槽向上撤離避災。2、皮帶順槽發生沖擊地壓時,沖擊區域以上人員沿皮帶順槽向上撤離避災,沖擊區域以下人員沿皮帶順槽向下經工作面由軌道順槽向上撤離避災。

篇2:X煤礦井下粉塵綜合防治技術新規范

(三十五)煤礦作業場所粉塵接觸濃度管理限值判定標準如下:

粉塵種類游離sio2含量(%)呼吸性粉塵濃度(mg/m3)煤塵≤55.0巖塵5~102.510~301.030~500.5≥500.2水泥塵<101.5(三十六)粉塵監測采樣點的選擇和布置要求如下:

類別生產工藝測塵點布置回采工作面采煤機落煤、工作面多工序同時作業回風側10~15m處司機操作采煤機、液壓支架工移架、回柱放頂移刮板輸送機、司機操作刨煤機、工作面爆破處在工人作業的地點風鎬、手工落煤及人工攉煤、工作面順槽鉆機鉆孔、煤電鉆打眼、薄煤層刨煤機落煤在回風側3~5m處掘進工作面掘進機作業、機械裝巖、人工裝巖、刷幫、挑頂、拉底距作業地點回風側4~5m處掘進機司機操作掘進機、砌碹、切割聯絡眼、工作面爆破作業在工人作業地點風鉆、電煤鉆打眼、打眼與裝巖機同時作業距作業地點3~5m處巷道中部錨噴打眼、打錨桿、噴漿、攪拌上料、裝卸料距作業地點回風側5~10m處轉載點刮板輸送機作業、帶式輸送機作業、裝煤(巖)點及翻罐籠回風側5~10m處翻罐籠司機和放煤工人作業、人工裝卸料作業人員作業地點井下其他場所地質刻槽、維修巷道作業人員回風側3~5m處材料庫、配電室、水泵房、機修硐室等處工人作業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露天煤礦鉆機穿孔、電鏟作業下風側3~5m處鉆機司機操作鉆機、電鏟司機操作電鏟司機室內地面作業場所地面煤倉等處進行生產作業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

(三十七)呼吸性粉塵濃度監測應在正常生產時段進行,呼吸性粉塵可采用定點或個體方法進行。監測周期如下:

監測種類監測地點監測周期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采、掘(剝)工作面3個月1次其他地點6個月1次定點呼吸性粉塵1個月1次粉塵分散度6個月1次游離二氧化硅含量6個月1次

(三十八)粉塵監測人員及設備配備要求如下:

測塵點數量測塵人員數量測塵儀器數量<20≥1人≥2臺20~40≥2人≥4臺40~60≥3人≥6臺>;60≥4人≥8臺露天煤礦和地面工廠≥2人≥4臺

(三十九)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灑水系統。永久性防塵水池容量不得小于200m3,且貯水量不得小于井下連續2小時的用水量,并設有備用水池,其貯水量不得小于永久性防塵水池的一半。防塵管路應鋪設到所有可能產生粉塵和沉積粉塵的地點,管道的規格應保證各用水點的水壓能滿足降塵需要,且必須安裝水質過濾裝置,保證水質清潔。

(四十)掘進井巷和硐室時,必須采用濕式鉆眼,沖洗井壁巷幫,使用水炮泥,爆破過程中采用高壓噴霧(噴霧壓力不低于8mpa)或壓氣噴霧降塵、裝巖(煤)灑水和凈化風流等綜合防塵措施。

(四十一)在煤、巖層中鉆孔,應采取濕式作業。煤(巖)與瓦斯突出煤層或軟煤層中瓦斯抽放鉆孔難以采取濕式鉆孔時,可采取干式鉆孔,但必須采取捕塵、降塵措施,其降塵效率不得低于95%,并確保捕塵、降塵裝置能在瓦斯濃度高于1%的條件下安全運行。

(四十二)炮采工作面應采取濕式鉆眼法,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應沖洗煤壁,爆破時應采用高壓噴霧(噴霧壓力不低于8mpa)或壓氣噴霧降塵,出煤時應當灑水降塵。

(四十三)采煤機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內噴霧壓力不得低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低于4mpa,如果內噴霧裝置不能正常使用,外噴霧壓力不得低于8mpa。無水或噴霧裝置不能正常使用時,必須停機;液壓支架必須安裝自動噴霧降塵裝置,實現降柱、移架同步噴霧;破碎機必須安裝防塵罩,并加裝噴霧裝置或用除塵器抽塵凈化。放頂煤采煤工作面的放煤口,必須安裝高壓噴霧裝置(噴霧壓力不低于8mpa)。掘進機掘進作業時,應使用內、外噴霧裝置和除塵器構成的綜合防塵系統,并對掘進頭含塵氣流進行有效控制。

(四十四)采掘工作面回風巷應安設至少2道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

(四十五)井下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以及地面帶式輸送機走廊,都必須安設噴霧裝置或除塵器,作業時進行噴霧降塵或用除塵器除塵。其中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采用噴霧降塵時,噴霧壓力不得低于8mpa。

(四十六)預先濕潤煤體。煤層注水過程中應當對注水流量、注水量及壓力等參數進行監測和控制,單孔注水總量應使該鉆孔預濕煤體的平均水分含量增量不得低于1.5%,封孔深度應保證注水過程中煤壁及鉆孔不漏水或跑水。在厚煤層分層開采時,應采取在上一分層的采空區內灌水,對下一分層的煤體進行濕潤。

(四十七)錨噴支護防塵。打錨桿眼應實施濕式鉆孔。錨噴支護作業時,沙石混合料顆粒的粒徑不得超過15mm,且應在下井前灑水預濕。距離錨噴作業點下風流方向100m內,應設置2道以上風流凈化水幕,且噴射混凝土時工作地點應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

(四十八)轉載及運輸防塵。轉載點落差應小于0.5m,若超過0.5m,必須安裝溜槽或導向板。各轉載點應實施噴霧降塵(噴霧壓力應大于0.7mpa)或采用密閉塵源除塵器抽塵凈化措施。在裝煤點下風側20m內,必須設置一道風流凈化水幕。運輸巷道內應設置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粉塵)防治檢測點設置計劃

2012年1月份

類別生產工藝測塵點布置地點數量11采區東外水倉回采工作面風鉆打眼在回風側3~5m處1工作面多工序同時作業回風側10~15m處1工作面爆破處在工人作業的地點1手工落煤及人工攉煤、在回風側3~5m處1刮板輸送機作業(轉載點)在回風側3~5m處111回風大巷上付巷掘進工作面人工裝煤(巖)、刷幫、挑頂、拉底距作業地點回風側4~5m處1工作面爆破作業在工人作業地點1風鉆、打眼同時作業距作業地點3~5m處巷道中部1刮板輸送機作業(轉載點)在回風側3~5m處1轉載點裝煤(巖)點回風側5~10m處1井下其他場所維修巷道作業人員回風側3~5m處1炸藥庫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1中央泵房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1地面作業場所地面煤倉等處進行生產作業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1合計14

制表人:區長:

篇3:高瓦斯礦井瓦斯綜合防治技術

引言

鄭煤集團超化煤礦礦井生產能力240萬t/a。井下有5個生產采區,開采標高-300--100m,礦井瓦斯等級為高瓦斯礦井,煤層厚2.0-21m,屬“三軟”不穩定厚煤層,主付井進風,東西兩風井回風,現有兩臺主要通風機運轉,備用通風機兩臺,礦井總進風量8760m?;/min,總排風量9340m?;/min,瓦斯排放量37m?;/min。近幾年來,隨著開采標高的延伸,礦井相對瓦斯涌量越來越高,下山掘進工作面甚至出現瓦斯動力現象,為有效防治礦井瓦斯,該礦共投入資金1860萬元,對礦井瓦斯實施綜合治理,為礦井安全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

1建立合理可靠的通風系統

1.1改造通風系統,提高通風能力,堅持以風定產

20**年該礦東西兩回風井分別改造使用了bdk軸流式節能通風機,增加礦井總進風量2880m?;/min,減少礦井漏風311m?;/min,增加礦井通風生產能力66萬t/a,電機功率降低150kw,年平均節省電費50萬元。解決礦井通風能力不足問題,使礦井通風系統的能力和可靠程度有了明顯提高。

1.2優化礦井通風網絡,降低通風阻力

針對礦井主要巷道失修,斷面小,風阻增大,通風能力難以提高,該礦專門成立巷修隊將主要通風巷道全部擴修為10.5m?;斷面u型鋼支架巷道,共計3800m,同時,各下山采區實現專用回風巷,共計新掘專用回風巷3000m,通風網絡縮短860m,實現了礦井降阻增風、減耗目標。

1.3完善通風設施,優化通風系統,提前升級改造機電設施

22下山煤巷掘進工作面出現瓦斯動力現象后,該礦不等突出礦井鑒定結果,就嚴格按照突出礦井標準對通風、監測、機電等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用錨桿等加固加厚風門墻體,臨時通風設施一律取消,安裝防逆風裝置,主要巷道及掘進巷道每隔50m安設一組壓風自救裝置,所有機電設施全部按照高突礦井井下電器要求進行升級改造。

1.4進行礦井通風系統可靠性評價

每年進行一次反風演習和礦井通風系統優化設計及可靠性評價,測算反風率及礦井通風阻力,實現系統、設施可靠,風流穩定,具有較強的抗災能力,發生災變時風流易于控制,便于搶險救災,保證通風系統合理、穩定、可靠。

2加強瓦斯綜合防治

2.1建立瓦斯防治專業隊伍

成立專門機構和瓦斯抽放、預測專業隊,負責瓦斯抽放、防突、監測及安全裝備的管理。

2.2實施礦井瓦斯抽放

嚴格落實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針,井下、地面各建立一個瓦斯抽放泵站,井下炮采放頂煤工作面、高瓦斯掘進工作面和綜采放頂煤工作面分別實施頂板巖石鉆孔抽放、高位巷道抽放、超前淺孔與巷幫鉆孔抽放、采空區抽放、上隅角埋管抽放等,杜絕了采掘面瓦斯經常超限現象,產量與進尺提高了40%。

2.3防治煤與瓦斯突出

自從22下山22121下付巷掘進工作面出現瓦斯動力現象后,所有下山煤巷掘進頭全部按照“四位一體”防突措施嚴格瓦斯治理,包括突出危險性預測,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檢驗,安全防護等綜合防治措施,采用鉆屑一瓦斯流量法進行效果檢驗,綜合指標r值取6,積累了大量經驗數據。礦井投入新型液壓鉆機6臺,2004年掘進工作面打超前鉆孔4820m,到目前為止,井下采掘面未發生過瓦斯突出。

2.4開展掘進工作面瓦斯防治評價

該礦成立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對掘進工作的瓦斯涌出量、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通風系統、局部通風、抽放系統、監測系統、隔爆設施、壓風自救、頂板巖石鉆孔抽放、巷幫超前抽放、鉆孔疏放、避災銅室、物探、鉆探分析、地質構造、設備防爆、機電設備保護、通風設施等項目進行預測預報及評價驗證,并由總工程師組織各業務部門,分別對各專項評價進行會審,提出掘進工作面瓦斯防治綜合評價意見,決定是否可以掘進及整改防治措施,確定允許掘進距離。2004年6月份以來,礦井采掘工作面消滅了因瓦斯壓力、地質構造應力等因素造成煤與瓦斯涌出、壓出及瓦斯超限現象。

2.5采掘面實施煤壁淺孔高壓注水

當高壓水進入煤層后,沿著裂隙流動、滲透和擴散,擠占了裂隙空間,將瓦斯從裂隙中擠出,通過檢修班對煤壁淺孔高壓注水,增加了瓦斯釋放量,從而降低了生產過程的瓦斯涌出量。同時,煤壁淺孔高壓注水,增加和擴展了煤層裂隙,煤體因充分吸收了水分而濕潤,從而改變了煤層的物理力學特性,有效防止了采掘面煤墻片幫、冒頂,從而消滅了因煤墻片幫、冒頂所造成的瓦斯積聚及瓦斯超限現象。

3建設監測監控系統

3.1健全安全監控系統

全礦井各采掘面、回風巷、機電銅室等分別安裝了瓦斯、溫度、風速、一氧化碳傳感器,井下所有低濃度瓦斯傳感器更換為高低濃度瓦斯傳感器,對監控設備及監測功能按照防突要求進行補充完善。安全監控系統與集團公司安全監察局無線聯網,井下各作業場所實現了安全狀況的及時監控和多層次管理。井下所有瓦斯傳感器斷電點均調定為0.8%,當瓦斯濃度達到0.8%,所有波及范圍內的機電設備均自動斷電,2004年井下杜絕了瓦斯超限。另外,井下所有瓦斯傳感器每周定期用標準氣樣調校一次,使得監控系統的報警、斷電、閉鎖、檢測功能靈敏可靠。

3.2強化個體防護

自從22下山出現瓦斯動力現象后,井下所有人員全部攜帶隔離式自救器,井下所有班組長以上安全管理人員、特殊工種及獨崗工作人員均攜帶便攜式甲烷檢測儀,隨時檢測各工作地點瓦斯變化情況。

3.3嚴格落實掘進裝備系列化

井下所有掘進工作面全部實現掘進裝備系列化,尤其局部通風機全部采用“三專兩閉鎖”,雙風機,雙電源,雙風機實現自動倒臺,所有風機全部使用大功率對旋風機,并安裝機電開停傳感器,實現實時監測運行狀態,風筒使用大直徑和防炮崩抗靜電、阻燃風筒。

4加強安全宣傳教育,提高職工安全素質

以“一通三防”和瓦斯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安全知識問答等專業書籍達到人手一冊。全礦入井人員必須通過瓦斯綜合防治等安全知識培訓考試,并持證入井。井下所有特殊工種必須持有三級安全培訓機構頒發的安全資格證上崗。所有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經過河南理工大學礦井瓦斯防突培訓班的安全培訓,并考試合格方能上崗,這為提高全礦各專業人員的安全素質打下了基礎。

5結語

綜合近年來礦井高瓦斯壓力治理,礦井“一通三防”基礎工作不斷加強,杜絕了瓦斯超限等事故發生,礦井瓦斯治理工作也正是認真貫徹落實了“先抽后采,監測監控,以風定產”十二字方針,從而使礦井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