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綜合防治火災安全技術措施
為切實加強礦井防滅火管理工作,杜絕各類火災事故的發生,根據《煤礦安全規程》第二百一十五條之規定:“生產和在建礦井必須制定井上、下防火措施。礦井的所有地面建筑物、煤堆、矸石山、木料場等處的防火措施和制度,必須符合國家有關防火規定。”特制訂如下礦井防滅火措施:
一、預防自然發火措施:
1、改進采區巷道布置,縮短通風網路,積極推廣應用均壓通風技術和使用阻化劑,防止采空區漏風著火。
2、加強巷道維修管理工作。主要回風巷嚴禁失修,回風巷道一般和嚴重失修率降到頒部標準以下,以確保足夠的通風斷面,降低風阻;減少老空區的漏風。
3、通風部門設法降低風阻,減少老空漏風,確保風流穩定。要正確選擇風門和風窗的位置,避免增加采空區漏風壓差。
4、加強通風管理,要經常根據采場變化和采、掘工作面的變動及時調整通風系統,合理分配風量。
5、加強通風設施的施工質量和管理工作,減少跑漏風,提高有效風量率。回采工作面在采完之后45天之內必須全部撤出設備和支架等,并進行永久性封閉。如因故不能及時封閉時,則必須采取有效的預防措施。對老空、密閉,要定人、定期觀察分析氣體成分。做好自然發火預測預報工作,由通風區每旬一次對密閉、回采面上隅角、回風巷,其它可能發熱地點的氣體成分、氣溫、水溫進行觀測,并作好記錄。
6、定期由通風區對下列地點的空氣取樣送局救護隊進行化驗分析。
?a、南高余采區回風石門?b、-70m北翼回風巷
二、礦井防火的一般措施
1、井口防火措施
(1)進回風井口(包括南高余斜井進風口)附近20米內禁止吸煙、生火或利用火爐取暖(經礦長批準,北翼回風井和南高余風井機房可用防爆式電暖氣取暖),不得堆積干柴、木板等易燃物品。
(2)地面副井口(進風井)附近要有一間簡易消防材料庫,庫內應備有10個泡沫滅火器、鐵锨10把、鎬10把、膠質水管200m,此處離沙堆較近,調運物資方便。另外地面消防水池要與地面生活用水管路聯通,平時用閥門隔開,救災時打開閥門。
2、井底車場的防火措施
(1)在-70m并聯風道、南高余軌道斜井底車場設消防材料庫,配齊下列物品:
?木板:6m2
?砂:1m3
?磚:1000塊
?鐵锨:10把
?鎬:10把
泡沫滅火器:10個
水桶:6個
膠質水管不少于200m(并配備變頭10個)
(2)井下嚴禁使用燈泡或電爐取暖,井口和井口房附近20米不得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焊等工作。如果必須在井口周圍和井下主要硐室,主要進風巷和井口房內進行上述工作,要按《煤礦安全規程》223條的規定執行,并嚴格審批手續。
(3)井下不用的坑木(包括老料)和廢舊皮帶等易燃物品,及時清理升井。
3、井下各類硐室的防火措施
(1)在硐室內不準存放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和布頭等易燃物品,必須放在蓋嚴的鐵桶內,并及時運到地面處理,不準亂扔、亂放。
(2)井下各類硐室中須備有各種必需的滅火器材、沙箱、水管等。具體要求如下:
井下火藥庫和火藥發放硐室:在進風巷中,都要安裝防火專用水管,直通火藥發放點,并備用三通1-2個,備用水管100m,沙箱一個(容積0.2m3),設滅火器2個,防火锨兩張。要定期檢查、校驗,以免失效。
采區變電所、絞車房和皮帶機房:必須備有砂箱一個(容積0.2m3),滅火器2-4個,不大于10公斤的沙袋5-10個,沙箱及沙袋放在硐室內不影響設備運轉且取用方便的地方。
中央泵房和中央變電所、-210泵房和變電所以及南高余采區主變電所:要各備有沙箱1個(容積0.3m3),水管2條,滅火器4個,防火锨2張,絕緣手套1付,絕緣靴1雙,不大于10公斤的沙袋10-15個,存放在室內不影響設備運轉且取用方便的地方。
另外,各回采工作面溜頭要備有防火專用水管;皮帶機頭均設有自動斷電噴水裝置2個,滅火器4個和0.2m3滅火沙袋,機頭、機尾要安裝煙霧報警裝置。
4、其它防火措施
(1)要加強井下各供電系統和供電設備的維修和管理。機電工區要指定專人定期檢查維修和試驗,各類保護裝置要齊全靈敏可靠,確保礦井供電安全可靠。調度室要加強監督檢查。
(2)機電硐室的開關,要選擇動作靈敏可靠的保護裝置,當電路發生短路著火時,能立即切斷電源。
(3)井下的一切電氣設備不準超負荷運轉,要固定專人定期檢查和維修,確保零部件齊全,對雜散電流和感應電要采取相應的安全保護措施。
(4)各采區變電所,要完善檢漏、過流短路、接地等安全保護裝置,定期檢查和維修,使之處于完好狀態。
(5)電纜與水管、風管,不準懸掛在巷道同一側,懸掛電纜要按照《煤礦安全規程》要求,保持距底板足夠高度,避免礦車脫軌時撞擊、擠壓、砸壞等情況出現。電纜接頭不準有雞爪子,羊尾巴和明接頭,電纜的連接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第472條的規定。
(6)用好電煤鉆綜合保護。局扇必須安裝風電閉鎖裝置,同時要加強對小型電氣設備的管理,嚴防失爆。
(7)要加強對各類硐室的通風系統管理,確保獨立的通風系統,供風要符合《煤礦安全規程》要求。
(8)嚴格加強對采區上下山小絞車的管理及維修,巷道中心線與提升中心要一致,地滑子處于良好的潤滑狀態,防止鋼絲繩與軌道或金屬支架發生摩擦產生火花。
(9)要加強運輸安全設施安裝使用維護工作,使之保持靈敏可靠。
(10)必須確保運輸大巷三岔口、道口的聲光報警裝置的安裝齊全、靈敏可靠。
(11)為保證一旦發生災害時,人員能順利而安全地撤至地面,機電工區要負責定期對各立井的人行梯和人行出口進行檢修,發現損壞、變形、銹蝕嚴重等失效情況要及時維修或更換;信號要時時保持靈敏可靠,信號工堅守崗位、履行職責;主井箕斗操作臺時時保持完好有效,一旦發生災害,人員撤離上井時,要由井底信號工或在場的安監員維持秩序,排隊爬人行梯或乘箕斗平臺上井。
(12)進一步加強放炮管理,嚴禁放糊炮或明火放炮,炮眼必須充填炮泥和水炮泥,并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第328、329和330條的要求。
(13)嚴禁向井下運送生石灰。
(14)井底車場、主要進回風巷和傾斜巷道的灑水管路每隔100m,皮帶機巷道每隔50米設置三通閥門,位置適當,開關靈活。
(15)對已購進的ZY*-45型隔絕式壓縮氧自救器,要定期進行檢查,并作好記錄,不佩帶自救器者,不準下井。超過服務期限的自救器,不得下井使用。
(16)井下采掘硐室、臨時變電所、皮帶機頭、機尾前后各5米之內,要用不可燃性材料支護。
(17)井下皮帶機要按質量標準的要求,配齊完善各種安全防火保護裝置。
(18)要加強對三個風井風機的管理與設備維修,對反風設施每季至少檢查一次,每年進行一次反風演習,并成立反風演習指揮部,指揮部設在調度室,統一指揮。
篇2:X煤礦井下粉塵綜合防治技術新規范
(三十五)煤礦作業場所粉塵接觸濃度管理限值判定標準如下:
粉塵種類游離sio2含量(%)呼吸性粉塵濃度(mg/m3)煤塵≤55.0巖塵5~102.510~301.030~500.5≥500.2水泥塵<101.5(三十六)粉塵監測采樣點的選擇和布置要求如下:
類別生產工藝測塵點布置回采工作面采煤機落煤、工作面多工序同時作業回風側10~15m處司機操作采煤機、液壓支架工移架、回柱放頂移刮板輸送機、司機操作刨煤機、工作面爆破處在工人作業的地點風鎬、手工落煤及人工攉煤、工作面順槽鉆機鉆孔、煤電鉆打眼、薄煤層刨煤機落煤在回風側3~5m處掘進工作面掘進機作業、機械裝巖、人工裝巖、刷幫、挑頂、拉底距作業地點回風側4~5m處掘進機司機操作掘進機、砌碹、切割聯絡眼、工作面爆破作業在工人作業地點風鉆、電煤鉆打眼、打眼與裝巖機同時作業距作業地點3~5m處巷道中部錨噴打眼、打錨桿、噴漿、攪拌上料、裝卸料距作業地點回風側5~10m處轉載點刮板輸送機作業、帶式輸送機作業、裝煤(巖)點及翻罐籠回風側5~10m處翻罐籠司機和放煤工人作業、人工裝卸料作業人員作業地點井下其他場所地質刻槽、維修巷道作業人員回風側3~5m處材料庫、配電室、水泵房、機修硐室等處工人作業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露天煤礦鉆機穿孔、電鏟作業下風側3~5m處鉆機司機操作鉆機、電鏟司機操作電鏟司機室內地面作業場所地面煤倉等處進行生產作業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
(三十七)呼吸性粉塵濃度監測應在正常生產時段進行,呼吸性粉塵可采用定點或個體方法進行。監測周期如下:
監測種類監測地點監測周期工班個體呼吸性粉塵采、掘(剝)工作面3個月1次其他地點6個月1次定點呼吸性粉塵1個月1次粉塵分散度6個月1次游離二氧化硅含量6個月1次
(三十八)粉塵監測人員及設備配備要求如下:
測塵點數量測塵人員數量測塵儀器數量<20≥1人≥2臺20~40≥2人≥4臺40~60≥3人≥6臺>;60≥4人≥8臺露天煤礦和地面工廠≥2人≥4臺
(三十九)礦井必須建立完善的防塵灑水系統。永久性防塵水池容量不得小于200m3,且貯水量不得小于井下連續2小時的用水量,并設有備用水池,其貯水量不得小于永久性防塵水池的一半。防塵管路應鋪設到所有可能產生粉塵和沉積粉塵的地點,管道的規格應保證各用水點的水壓能滿足降塵需要,且必須安裝水質過濾裝置,保證水質清潔。
(四十)掘進井巷和硐室時,必須采用濕式鉆眼,沖洗井壁巷幫,使用水炮泥,爆破過程中采用高壓噴霧(噴霧壓力不低于8mpa)或壓氣噴霧降塵、裝巖(煤)灑水和凈化風流等綜合防塵措施。
(四十一)在煤、巖層中鉆孔,應采取濕式作業。煤(巖)與瓦斯突出煤層或軟煤層中瓦斯抽放鉆孔難以采取濕式鉆孔時,可采取干式鉆孔,但必須采取捕塵、降塵措施,其降塵效率不得低于95%,并確保捕塵、降塵裝置能在瓦斯濃度高于1%的條件下安全運行。
(四十二)炮采工作面應采取濕式鉆眼法,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應沖洗煤壁,爆破時應采用高壓噴霧(噴霧壓力不低于8mpa)或壓氣噴霧降塵,出煤時應當灑水降塵。
(四十三)采煤機必須安裝內、外噴霧裝置,內噴霧壓力不得低于2mpa,外噴霧壓力不得低于4mpa,如果內噴霧裝置不能正常使用,外噴霧壓力不得低于8mpa。無水或噴霧裝置不能正常使用時,必須停機;液壓支架必須安裝自動噴霧降塵裝置,實現降柱、移架同步噴霧;破碎機必須安裝防塵罩,并加裝噴霧裝置或用除塵器抽塵凈化。放頂煤采煤工作面的放煤口,必須安裝高壓噴霧裝置(噴霧壓力不低于8mpa)。掘進機掘進作業時,應使用內、外噴霧裝置和除塵器構成的綜合防塵系統,并對掘進頭含塵氣流進行有效控制。
(四十四)采掘工作面回風巷應安設至少2道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
(四十五)井下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以及地面帶式輸送機走廊,都必須安設噴霧裝置或除塵器,作業時進行噴霧降塵或用除塵器除塵。其中煤倉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采用噴霧降塵時,噴霧壓力不得低于8mpa。
(四十六)預先濕潤煤體。煤層注水過程中應當對注水流量、注水量及壓力等參數進行監測和控制,單孔注水總量應使該鉆孔預濕煤體的平均水分含量增量不得低于1.5%,封孔深度應保證注水過程中煤壁及鉆孔不漏水或跑水。在厚煤層分層開采時,應采取在上一分層的采空區內灌水,對下一分層的煤體進行濕潤。
(四十七)錨噴支護防塵。打錨桿眼應實施濕式鉆孔。錨噴支護作業時,沙石混合料顆粒的粒徑不得超過15mm,且應在下井前灑水預濕。距離錨噴作業點下風流方向100m內,應設置2道以上風流凈化水幕,且噴射混凝土時工作地點應采用除塵器抽塵凈化。
(四十八)轉載及運輸防塵。轉載點落差應小于0.5m,若超過0.5m,必須安裝溜槽或導向板。各轉載點應實施噴霧降塵(噴霧壓力應大于0.7mpa)或采用密閉塵源除塵器抽塵凈化措施。在裝煤點下風側20m內,必須設置一道風流凈化水幕。運輸巷道內應設置自動控制風流凈化水幕。
作業場所職業危害(粉塵)防治檢測點設置計劃
2012年1月份
類別生產工藝測塵點布置地點數量11采區東外水倉回采工作面風鉆打眼在回風側3~5m處1工作面多工序同時作業回風側10~15m處1工作面爆破處在工人作業的地點1手工落煤及人工攉煤、在回風側3~5m處1刮板輸送機作業(轉載點)在回風側3~5m處111回風大巷上付巷掘進工作面人工裝煤(巖)、刷幫、挑頂、拉底距作業地點回風側4~5m處1工作面爆破作業在工人作業地點1風鉆、打眼同時作業距作業地點3~5m處巷道中部1刮板輸送機作業(轉載點)在回風側3~5m處1轉載點裝煤(巖)點回風側5~10m處1井下其他場所維修巷道作業人員回風側3~5m處1炸藥庫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1中央泵房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1地面作業場所地面煤倉等處進行生產作業作業人員活動范圍內1合計14
制表人:區長:
篇3:高瓦斯礦井瓦斯綜合防治技術
引言
鄭煤集團超化煤礦礦井生產能力240萬t/a。井下有5個生產采區,開采標高-300--100m,礦井瓦斯等級為高瓦斯礦井,煤層厚2.0-21m,屬“三軟”不穩定厚煤層,主付井進風,東西兩風井回風,現有兩臺主要通風機運轉,備用通風機兩臺,礦井總進風量8760m?;/min,總排風量9340m?;/min,瓦斯排放量37m?;/min。近幾年來,隨著開采標高的延伸,礦井相對瓦斯涌量越來越高,下山掘進工作面甚至出現瓦斯動力現象,為有效防治礦井瓦斯,該礦共投入資金1860萬元,對礦井瓦斯實施綜合治理,為礦井安全生產創造了良好條件。
1建立合理可靠的通風系統
1.1改造通風系統,提高通風能力,堅持以風定產
20**年該礦東西兩回風井分別改造使用了bdk軸流式節能通風機,增加礦井總進風量2880m?;/min,減少礦井漏風311m?;/min,增加礦井通風生產能力66萬t/a,電機功率降低150kw,年平均節省電費50萬元。解決礦井通風能力不足問題,使礦井通風系統的能力和可靠程度有了明顯提高。
1.2優化礦井通風網絡,降低通風阻力
針對礦井主要巷道失修,斷面小,風阻增大,通風能力難以提高,該礦專門成立巷修隊將主要通風巷道全部擴修為10.5m?;斷面u型鋼支架巷道,共計3800m,同時,各下山采區實現專用回風巷,共計新掘專用回風巷3000m,通風網絡縮短860m,實現了礦井降阻增風、減耗目標。
1.3完善通風設施,優化通風系統,提前升級改造機電設施
22下山煤巷掘進工作面出現瓦斯動力現象后,該礦不等突出礦井鑒定結果,就嚴格按照突出礦井標準對通風、監測、機電等系統進行升級改造,用錨桿等加固加厚風門墻體,臨時通風設施一律取消,安裝防逆風裝置,主要巷道及掘進巷道每隔50m安設一組壓風自救裝置,所有機電設施全部按照高突礦井井下電器要求進行升級改造。
1.4進行礦井通風系統可靠性評價
每年進行一次反風演習和礦井通風系統優化設計及可靠性評價,測算反風率及礦井通風阻力,實現系統、設施可靠,風流穩定,具有較強的抗災能力,發生災變時風流易于控制,便于搶險救災,保證通風系統合理、穩定、可靠。
2加強瓦斯綜合防治
2.1建立瓦斯防治專業隊伍
成立專門機構和瓦斯抽放、預測專業隊,負責瓦斯抽放、防突、監測及安全裝備的管理。
2.2實施礦井瓦斯抽放
嚴格落實瓦斯治理“十二字”方針,井下、地面各建立一個瓦斯抽放泵站,井下炮采放頂煤工作面、高瓦斯掘進工作面和綜采放頂煤工作面分別實施頂板巖石鉆孔抽放、高位巷道抽放、超前淺孔與巷幫鉆孔抽放、采空區抽放、上隅角埋管抽放等,杜絕了采掘面瓦斯經常超限現象,產量與進尺提高了40%。
2.3防治煤與瓦斯突出
自從22下山22121下付巷掘進工作面出現瓦斯動力現象后,所有下山煤巷掘進頭全部按照“四位一體”防突措施嚴格瓦斯治理,包括突出危險性預測,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檢驗,安全防護等綜合防治措施,采用鉆屑一瓦斯流量法進行效果檢驗,綜合指標r值取6,積累了大量經驗數據。礦井投入新型液壓鉆機6臺,2004年掘進工作面打超前鉆孔4820m,到目前為止,井下采掘面未發生過瓦斯突出。
2.4開展掘進工作面瓦斯防治評價
該礦成立評價工作領導小組,定期對掘進工作的瓦斯涌出量、煤與瓦斯突出危險性、通風系統、局部通風、抽放系統、監測系統、隔爆設施、壓風自救、頂板巖石鉆孔抽放、巷幫超前抽放、鉆孔疏放、避災銅室、物探、鉆探分析、地質構造、設備防爆、機電設備保護、通風設施等項目進行預測預報及評價驗證,并由總工程師組織各業務部門,分別對各專項評價進行會審,提出掘進工作面瓦斯防治綜合評價意見,決定是否可以掘進及整改防治措施,確定允許掘進距離。2004年6月份以來,礦井采掘工作面消滅了因瓦斯壓力、地質構造應力等因素造成煤與瓦斯涌出、壓出及瓦斯超限現象。
2.5采掘面實施煤壁淺孔高壓注水
當高壓水進入煤層后,沿著裂隙流動、滲透和擴散,擠占了裂隙空間,將瓦斯從裂隙中擠出,通過檢修班對煤壁淺孔高壓注水,增加了瓦斯釋放量,從而降低了生產過程的瓦斯涌出量。同時,煤壁淺孔高壓注水,增加和擴展了煤層裂隙,煤體因充分吸收了水分而濕潤,從而改變了煤層的物理力學特性,有效防止了采掘面煤墻片幫、冒頂,從而消滅了因煤墻片幫、冒頂所造成的瓦斯積聚及瓦斯超限現象。
3建設監測監控系統
3.1健全安全監控系統
全礦井各采掘面、回風巷、機電銅室等分別安裝了瓦斯、溫度、風速、一氧化碳傳感器,井下所有低濃度瓦斯傳感器更換為高低濃度瓦斯傳感器,對監控設備及監測功能按照防突要求進行補充完善。安全監控系統與集團公司安全監察局無線聯網,井下各作業場所實現了安全狀況的及時監控和多層次管理。井下所有瓦斯傳感器斷電點均調定為0.8%,當瓦斯濃度達到0.8%,所有波及范圍內的機電設備均自動斷電,2004年井下杜絕了瓦斯超限。另外,井下所有瓦斯傳感器每周定期用標準氣樣調校一次,使得監控系統的報警、斷電、閉鎖、檢測功能靈敏可靠。
3.2強化個體防護
自從22下山出現瓦斯動力現象后,井下所有人員全部攜帶隔離式自救器,井下所有班組長以上安全管理人員、特殊工種及獨崗工作人員均攜帶便攜式甲烷檢測儀,隨時檢測各工作地點瓦斯變化情況。
3.3嚴格落實掘進裝備系列化
井下所有掘進工作面全部實現掘進裝備系列化,尤其局部通風機全部采用“三專兩閉鎖”,雙風機,雙電源,雙風機實現自動倒臺,所有風機全部使用大功率對旋風機,并安裝機電開停傳感器,實現實時監測運行狀態,風筒使用大直徑和防炮崩抗靜電、阻燃風筒。
4加強安全宣傳教育,提高職工安全素質
以“一通三防”和瓦斯防治為主要內容的安全知識問答等專業書籍達到人手一冊。全礦入井人員必須通過瓦斯綜合防治等安全知識培訓考試,并持證入井。井下所有特殊工種必須持有三級安全培訓機構頒發的安全資格證上崗。所有安全生產管理人員必須經過河南理工大學礦井瓦斯防突培訓班的安全培訓,并考試合格方能上崗,這為提高全礦各專業人員的安全素質打下了基礎。
5結語
綜合近年來礦井高瓦斯壓力治理,礦井“一通三防”基礎工作不斷加強,杜絕了瓦斯超限等事故發生,礦井瓦斯治理工作也正是認真貫徹落實了“先抽后采,監測監控,以風定產”十二字方針,從而使礦井安全生產和經營管理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