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食物中毒防治制度范本

食物中毒防治制度范本

2024-07-17 閱讀 4611

為確保全體人員身體健康,保證為全體人員供應無毒無害的飯菜和其他食品,為施工生產順利進行,搞好服務工作,特制定食物防毒制度。

1、統一定點采購食物,預防有毒食物進入食堂,采購食物由事務長通過調查后定點供應,并就供貨商營業執照、身份證件進行核實,不準隨意在市場上采購食物。

2、嚴格食物驗收制度,防止有毒食物進入食堂,堅持驗收制度,炊事班長和一名炊事員對每天進入食堂的食物進行驗收,杜絕霉變、有毒食物進入食堂。

3、食堂裝備一臺冰柜,嚴格保存易變質食物,防止存貨變質。

4、食堂裝備消毒柜一臺,對餐具進行消毒,防止存貨變質。

5、對剩飯菜有變質、變毒的一律不得用于食用。

6、炊事人員健康檢查,每年進行一次,不得使用有病人員到炊事班工作,并掛牌上崗。

7、如發現就餐人員有中毒的要立即送醫院救治,情況嚴重者要通知120救護中心救治。

篇2:食物中毒及防治措施

一、食物中毒的特點

食物中毒具有下列四個特點:

①潛伏期短而發病集中;

②中毒病人臨床表現相似,多為吐、瀉等胃腸道癥狀;

③有共同的致病食物,發病范圍局限在食用同種有毒食物的人群中,停止食用這種食物后,發病很快停止。

④病人與健康人之間一般無直接傳染性。

二、食物中毒的急求原則

①首先采用催吐、洗胃、民瀉和灌腸等方法,忙清除胃腸道內尚未吸收的毒物。

②應用民局部拮抗藥物和保護胃腸道的藥物,減少毒物吸收,或用解毒藥物解毒。

③采取促進毒物排泄的措施,如輸液等方法,使毒物盡快排出體外。

④針對病情變化采用各種對癥治療,盡早使用物資解毒劑與生物制劑,減輕中毒癥狀,提高治愈率,減少活死亡。

⑤合理應用抗菌素生素,防止感染。

三、食物中毒報告及現場處理

(一)食物中毒報告:

一旦發生食物中毒或疑似食物中毒,發生中毒單位及治療病人單位應立即向當地食品衛生監督機構報告,報告內容包括:①發生中毒的地址、單位和時間;②中毒人數,危重人數及死亡人數,主要中毒表現;③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

(二)食物中毒現場的處理:

1、嚴禁繼續食用、出售剩余可疑中毒食品,對可疑中毒食品要立即封存,未經衛生防疫部門同意不得隨意處理。搜集可疑中毒食品及患者哎吐物、烘便、洗胃液等采樣送驗。

2、疑為細菌性食物中毒時,應對現場作消毒處理;剩余食物煮沸20分鐘后棄去;液體食品可與漂白粉混合消毒;餐具炊具容器等應用堿水或肥皂水煮沸或用漂白粉溶液徹底消毒。患者的排匯物可用石灰乳或漂白粉溶液消毒。疑為化學毒物中毒時,待原因查明后,作適當處理。

3、對患者或帶菌的食品生產經營人員,應暫時調離接觸食品的工作。經治療痊愈后方能恢復工作。

四、常見食物中毒的防治

(一)細菌性食物中毒

1、概述

細菌性食物中毒是最黨見的一類食物中毒。

2、細菌性食物中毒表現及治療:

1)沙門氏菌屬食物中毒:進依被沙門氏菌污染的食物機時引起。引起這類中毒的常見儀器有肉類(冷葷)、病死牲畜肉、禽蛋、水產品等。

臨床特征:這類食物中毒的臨床表現有胃腸炎型、類霍亂型、類傷寒型、類感冒型和敗血癥狀型等五種類型。以胃腸炎型較黨見。衩為頭暈、頭痛、惡心、腹痛,以后出現嘔吐、腹瀉、全身酸痛和發熱(體溫可達38—40攝氏度),大便為黃色或黃綠色水樣便。有惡臭,便中帶有粘液和膿血。腹瀉每日可達7—8次,重癥病人可出現驚厥、痙攣和昏迷。

治療:除一般搶救措施外,對重癥、患菌血癥和有并發癥病例,可用抗菌素生素治療。可口服氯霉素,成人每日1—3顆,分四次服。退熱后,持續服藥3—4天。

2)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副溶血性弧菌赤稱致病性嗜鹽菌。

常見中毒食品有魚、蝦、蟹等海產品及肉、禽、咸菜和涼拌菜等。

臨床特征:腹痛多為陣發性疼痛,較劇烈;腹瀉多為水樣便或糊狀,約1/4病人可出現血水樣大便或濃血粘液樣便。部分病人有發熱,或伴嘔吐。個別中毒癥狀嚴懲者,有劇烈腹瀉、失水以至休克。一般病程2—4天。

治療:以支持和對癥狀治療為主,重癥患者口服氯霉素每日1克,分四次服,療程為3—5天。

3)致病性大腸桿菌食物中毒:因進食被致病菌性大腸桿菌素污染食物而引起。

常見中毒食品有肉類、水產品、豆制品、蔬菜等,特別是熟肉類及涼拌菜,

臨床特征:突然發病,腹部劇痛,惡心,很少嘔吐;腹瀉,每天5—15次,稀便、水樣便或粘液便,有時惡臭。體溫大多正常,少有發熱;病程1—3天。

治療:重癥狀可選用慶大霉素或卡那霉素

4)葡萄球菌食物中毒:因進食金黃色葡萄球菌腸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屬于毒素型中毒。

常見中毒食品有奶、肉、蛋、魚類及其制品等,各種動物性食品,尤其以奶油糕點最為多見。

臨床特征:起病急驟,惡心嘔吐,上腹疼痛,腹瀉。胃炎比腸炎多且重,哎吐頻繁,哎吐物可含膽汁或血液。劇烈哎吐和多次水樣便可導致失水。體溫大多正常,多數病人1—2天可痊愈。兒童對葡萄球菌腸毒素較敏感,中毒癥狀較成人重。

治療:一般輕者無須治療,癥狀重者,可口服苯甲異惡唑青霉素鈉或紅霉素,失水者給予補液。

5)肉毒梭狀芽胞桿菌食物中毒:由肉毒梭狀芽胞桿菌產生的外毒素引起。

中毒食品主要是發酵食品,以家庭自制的臭豆腐、豆豉為最多,其次為面醬、肉類罐頭、臘肉等。

臨床特征:特點是神經癥狀突出,沒有胃腸癥狀或很輕,一般不發燒。開始全身無力,頭痛、頭暈、惡心,模糊、眼臉下垂、復視瞳孔散大,逐漸發展到吞咽困難、發音困難和呼吸困難。

治療:盡早使用多價肉毒抗毒素血清,每次靜脈或肌肉注入5—10萬單位,必要時,6小時后,重復給予同樣劑量。

3、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

(1)防止污染:加強污染源的管理。

(2)控制細菌繁殖:低溫貯存食品是控制細菌繁殖的一項重要措施,因此,飲食業及集體食堂均應有冷藏設備。

(3)殺滅病原體:殺滅病原體的主要措施是徹底加熱,高溫殺菌。

(4)災區細菌性食物中毒的預防要點:

1)利用各種形式,廣泛宣傳關于食物中毒的衛生知識。

2)教育群眾不吃腐敗變質、霉變、已明顯污染的食品。

3)說服災民不辦紅白喜事、節假日不聚餐,防止食物中毒集中爆發。

4)一旦有食物中毒發生,要及時報告,針對中毒原因采取預防措施,防止事態繼續擴大。

篇3:職工食堂食物中毒防治措施應急預案

職工食堂食物中毒防治措施和應急預案

為切實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衛生法》和《食堂與集體用餐衛生管理規定》,嚴把食品衛生安全,及時處理和控制食物中毒事故,保障職工的身體健康,特制定以下措施和預案:

1、嚴格把好食品的采購關。堅決禁止采購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或其他感官性狀異常,含有毒、有害物質污染,可能對人體健康有害的食品和未經獸醫衛生檢驗或者檢驗不合格的肉類及其制品以及超過保質期或不符合食品標簽規定的定型包裝食品等。

2、嚴格按照食品儲存的要求。分類、分架、隔墻、離地存放食品,定期檢查、及時處理變質或超保期限的食品。食品貯存場所禁放有毒、有害物品及個人生活物品。保存食品的冷藏設備需貼有標志,并務必做到生食品、半成品和熟食品應分柜存放。

3、嚴格執行食品加工的要求。所用工具、容器必須標志明顯,分開使用,定位存放,用后洗凈,保持清潔。加工食品須熟透,不得加工或使用腐敗變質和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及其原料。熟制品應當與食品原料或半成品之間均要分開存放,防止交叉污染。

4、嚴把供餐衛生質量關。不得向職工出售腐敗變質或者感官性狀異常,可能影響職工健康的食物。食品在烹飪后至出售前一般不超過2小時,剩余食品必須冷藏,時間不得超過24小時,在確認沒有變質后必須經高溫徹底加熱后,方可出售。

5、食品從業人員須取得經培訓,并取得健康證后方可參加工作。出現咳嗽、腹瀉、發熱、嘔吐等有礙食品衛生的病癥時,應立即離開工作崗位,及時檢查治療。必須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6、各有關部門應定期到食堂進行衛生等檢查,查找問題,消除隱患,發現問題,嚴肅處理。堅決杜*品中毒事故的發生。

7、發生食物中毒或者疑似食物中毒事故,應立即上報礦衛生防疫科、集團公司衛生防疫站、九里區疾控中心和集團公司衛生處,任何單位和個人不得隱瞞、謊報、拖延、阻撓事故報告。

9、造成食物中毒的食堂應立即停止經營活動,協助衛生機構救治病人,保留造成食物中毒或者可能導致食物中毒的食品及其原料、工具、設備和現場。配合衛生部門調查,如實提供材料和樣品。

10、對造成食物中毒事故的食堂和個人,有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按照《食品衛生法》和《食品衛生行政處罰辦法》的有關規定,予以行政處罰。對造成嚴重食物中毒事故構成犯罪的或者有投毒等犯罪嫌疑的,移送司法機關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