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措施
一、職業暴露的醫學管理
定義:本職業暴露的醫學管理包括艾滋病等重大傳染病的職業安全知識及處理程序。
為了保護廣大醫務人員的工作安全,減少不規范的醫療操作造成的醫源性感染,在有可能接觸病人的血液或其他體液時,醫療衛生工作人員應該堅持采取必要的防護,避免直接接觸。
1、暴露部分的處理
醫務人員的完整或有破損的皮膚或被病人的血液或血性體液濺到時,應該立即用肥皂和水充分清洗被濺到的部位;如果暴露的部位是粘膜(如果結膜、口腔),那么應該立即用大量流水沖洗所暴露之處。當醫務人員被可能帶有血液的器械扎傷或割傷后,應該及時擠壓受傷的局部,鼓勵出血,同時在流水下,用肥皂清洗傷口,然后在受傷的局部涂上消毒藥水。
2、報告
醫護人員個人在作好暴露部位處理后,立即、主動向院感科報告,以便盡早征求專家對該次職業暴露的處理意見。報告的要點包括:暴露的日期及時間;暴露發生的過程;暴露的嚴重程度;暴露源病人的情況;暴露的工作人員身體狀況。
3、評估
處理職業暴露的專業人員通過上述信息,明確了暴露的種類、體液類型和暴露的體液量、暴露源的現狀、暴露者的易感性,評估該次暴露造成暴露者發生傳播危險性的大小,作出暴露者是否有必要采取預防性用藥的決定,以及使用基本或強化暴露后預防性治療方案(PEP),具體用哪些藥。
4、實施職業暴露后預防性治療(PEP)
一旦決定實施PEP,原則上越早開始預防效果越好,最好在暴露后1-2小時之內開始。
5、隨訪
不論暴露者個人有否進行暴露后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對暴露者進行定期血清學隨訪。
6、咨詢和健康教育
不管暴露者是否需要預防性治療(PEP),院感科都應該為他們提供心理咨詢服務,以緩解其心理壓力,采取必要防護措施,防止進一步播散。
二、醫務人員防護的原則
1、醫院內所有區域應當采取標準預防。
2、標準預防的具體措施包括:
①接觸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時應當戴手套;
②脫去手套手后立即洗手;
③一旦接觸了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質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后應當立即洗手;
④醫務人員的工作服、臉部及眼睛有可能被血液、體液、分泌物等物質噴濺到時,應當戴一次性外科口罩或者醫用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者面罩,穿隔離衣或圍裙;
⑤處理所有的銳器時應當特別注意,防止被刺傷;
⑥、對病人用后的醫療器械、器具應當采取正確的消毒措施。
3、醫務人員使用的防護用品應當符合國家醫用級標準,如防護服、防護口罩、防護眼鏡或面罩、隔離衣、手套、鞋套等。
4、醫護人員的分級防護
⑴一級防護:適用于發熱門(急)診的醫務人員。
①、工作時應穿工作服、隔離衣、戴工作帽和防護口罩,必要時戴乳膠手套。
②、嚴格執行洗手與手消毒制度。
③、下班時進行個人衛生處置,并注意呼吸道與粘膜的防護。
⑵二級防護:適用于進入傳染性非典型肺炎留觀室、傳染性非典型肺炎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接觸從病人身上采集的標本、處理其分泌物、排泄物、使用過的物品和死亡病人尸體的工作人員,轉運病人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進入隔離留觀室和專門病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戴防護口罩,穿工作服、防護服或隔離衣、鞋套,戴手套、工作帽。嚴格按照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的劃分,正確穿戴和脫摘防護用品,并注意呼吸道、口腔、鼻腔粘膜和眼睛的衛生與保護。
⑶三級防護:適用于為病人實施吸痰、氣管插管和氣管切開的醫務人員。
除二級防護外,還應當加戴面罩或全面型呼吸防護器。
三、實驗室安全操作及防護措施
1、實驗室安全性的認識:
⑴、對設備和實驗室進行安全性評估,并提出改進意見。
⑵、檢查安全標準操作規程,這些規程應適用于現有的條件,并與其它的規則和操作過程相一致。
⑶、不管是否有意外發生和新的危險出現,均要定期對安全標準操作規程及實施情況進行檢查。
2、減少利器的使用
利器包括注射器、針頭、刀片、玻璃制品、載玻片等,如果有可能最好不要在實驗室使用這些利器,或使用替代品如塑料移液管。
3、培訓
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包括上崗培訓和復訓),所有工作人員均有責任保證自己和他人的工作安全。
4、個人保健
⑴很小的傷口和擦傷都應以防水的敷料覆蓋。
⑵患有急性疾病和嚴重慢性疾病的工作人員不應進入醫院生物安全P2級實驗室。
⑶進入P2實驗室者,要穿隔離衣,戴一次性手套,如接觸物傳染性危險大,可戴兩付手套以增加保護。
⑷進實驗室前要摘除首飾,修剪長的、帶刺的手指甲,以免刺破手套。
⑸在脫去隔離衣后、離開實驗室前必須洗手。
⑹應避免用可能已受到污染的手套觸膜面部。
⑺在有危險化學品濺出或爆炸可能時,應配戴安全眼鏡和面罩,如把樣品管移出液氮時。
⑻嚴禁在HIV和相關實驗室用嘴吸取液體。嚴禁在實驗室內吃、喝、吸煙。
5、建立應付突發事件的措施
⑴在處理緊急事件中要包括設備管理員、實驗室主任、調查員、實驗室工作人員、設備安全員。
⑵要依據實驗室應用的生物材料種類通知警察、消防員和其他緊急事件處理者,以幫助他們制定緊急事件發生時的處理方案。
⑶實驗室緊急處理要考慮到包括炸彈威脅、嚴重氣候狀況(颶風、洪水)、地震、停電及自然(或非自然)的災害因素。
6、掌握有效的消毒方法
消毒通常被用作表面清潔或作為使用前做的安全工作。主要采用的消毒方法如下:
⑴化學消毒
①次氯酸鈉:如含氯消毒劑包括84消毒劑、優氯凈等。
②醇類:如乙醇
③醛類:如甲醛和戊二醛。
④HIV實驗室中常用的消毒劑:
廢棄缸:用10%(v/v)次氯酸鈉(10000ppm的氯)或者5%(v/V)Tegodor(甲醛和戊二醛混合物)。
生物安全柜操作表面/工作臺/離心機/桶/盆:70%乙醇或者5%Tegodor。
溢出物:可采用含有效氯的水噴撒或使用10%次氯酸鈉或10%Tegodor。
⑵熏蒸消毒:熏蒸消毒可用于消毒單一生物安全柜或整個實驗室.
⑶高壓蒸汽消毒
7、感染性樣品的接收和發放
⑴潛在性感染材料的接收
①應該有合適的包裝并有醒目的標記。
②應該送到合適的實驗室,不能在收發地點和倉庫等地點打開。
③未標記的包裹應作為潛在感染源處理。
④包裹必須在下列情況下才能打開:在處理感染源方面受過訓練的工作人員;具有處理感染源設備的實驗室;穿戴防護衣的工作人員;應用后可置消毒的容器中。
⑤泄漏的包裹必須立即報告有關領導和專家。
⑵潛在性感染材料的發放
①必須送到預定的接受站的地點,并清楚地標記為感染性的。
②必須放在密閉的管子中,管子放在生物危險罐中,罐里含有足夠的吸水材料,以防泄露。
③每一包裝的體積不得超過50ml。
⑤所有發放的第三類微生物病原體必須有記錄。
8、實驗室安全事故處理方案
如針刺損傷、感染性標本濺及體表或口鼻眼內,或污染實驗臺面等均視為安全事故,應立即進行緊急處理。
⑴緊急處理:
①小型事故:任何一種小的損傷,包括皮膚的破損或刺傷等都可能與傳染性物質接觸,必須用肥皂和水沖洗,如果可能盡量擠出損傷處的血液,使用70%乙醇或其他皮膚消毒劑,立即進行醫療處理;
②皮膚污染部位用水和肥皂沖洗,并用適當的消毒劑浸泡,例如70%乙醇或皮膚消毒劑(外科用藥)。
③針刺和切割傷:懷疑皮膚有損傷或針刺時,建議盡可能擠壓傷口,然后用大量的水沖洗;
④眼睛濺入液體:眼睛濺入液體,立即用水沖洗。必須迅速。避免揉擦眼睛。連續沖洗至少十分鐘。
⑤衣物污染:盡快脫掉隔離衣以防止感染物觸及皮膚并防止進一步擴散。脫掉防護手套。洗手并更換隔離衣及手套;如果個人衣物被污染,應立即將污染處浸入消毒劑。
⑥重大事故是指嚴重損傷或暴露,應有主管領導和專家到場并提供指導。
⑦涉及污染物的重大損傷及潑濺
發生潑濺事故后應立即采取措施保護易污染物質;如果懷疑有嚴重事故,應按較嚴重情況處理并采取以下措施:
疏散人員,防止污染擴散;控制污染,并防止人員再進入;通知實驗室主管領導、安全負責人,查清情況,確定消毒的程序。
四、放射工作人員的防護
1、充分利用各種防護器材:例如鉛圍裙、手套和防護眼鏡等。
2、控制原發射線:例如選擇適當的曝光條件,縮小曝射病;透視前暗適應,間斷透視縮減曝光時間等。
3、減少散射線:例如加強*線管消散措施,按標準設計機房,擴大散射線的分散面并削弱其強度。
4、一年一次定期健康檢查,建立體檢檔案。
5、佩帶防護計量儀,定期檢測放射輻射劑量。
6、定期組織放射工作人員接受放射防護法規、專業技術的知識培訓。
篇2:醫務人員職業安全防護制度范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維護醫務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醫務人員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感染疾病,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本制度所稱職業暴露是指醫務人員從事診療、護理等工作過程中意外被病毒感染者或被病人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皮膚或者粘膜,或被含有細菌的血液、體液污染了的針頭及其它銳器刺破皮膚,有可能被感染的情況。
第三條、各科室應當按照本制度的規定,加強醫務人員預防與控制感染的防護工作。
第二章預防
第四條:醫務人員預防感染的防護措施應當遵照標準預防原則,對所有病源物質采取防護措施。
第五條、醫務人員接觸病源物質時,應采取以下防護措施:
1、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疾病感染時,醫務人員應戴手套、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口罩、防護眼鏡、面罩;有可能發生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2、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診療和護理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第六條: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并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第七條: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
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第三章發生職業暴露后的處理措施
第八條: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應當立即實施以下局部處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水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4、如被HBV陽性病人血液、體液污染的銳氣刺傷,應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高效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乙肝標志物檢查,陰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
5、發生HBV職業暴露,根據暴露級別、暴露源病毒載量水平等不同采取基本用藥或強化用藥程序。
第四章登記和報告
第九條、醫務人員應該對被感染情況進行登記。登記的內容包括:病源感染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被感染具體部位及損傷程度,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
篇3:醫務人員職業衛生安全防護制度范例
一、職業防護原則
1、基本防護
防護對象:在醫療機構中從事診療工作的所有醫、護、技人員。
著裝要求:工作服、工作帽、醫用口罩、工作鞋。凡接觸傳染病人時要加穿隔離衣。
2、加強防護:
防護對象:進行體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醫務人員;傳染病流行期的發熱門診,隔離病區等區域的工作人員;轉運確診或疑似為傳染病患者的醫務人員和司機。
著裝要求:在基本防護的基礎上,可按危險程度加用以下防護用品:隔離衣、外科口罩/N95口罩、鞋套、手套、防護眼罩、面罩等。
3、嚴密防護:
防護對象:進行有創操作,如給特殊病人進行氣管插管、切開吸痰等操作和作傳染病人尸解的醫務人員。
防護要求:在加強防護的基礎上全方位防護,應使用面罩、呼吸防護器。
二、基本預防控制措施
1、醫務人員要嚴格遵守操作規程,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掌握常見感染病的傳播途徑、隔離防護技術,減少職業危害。
2、遵照標準預防的原則,在接觸病原物質時,應當采取以下防護措施:
(1)在接觸病人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時戴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噴濺時,應戴防護眼鏡或防護面罩,穿隔離衣或防水圍裙等。
(3)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盡量減少創口出血,并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4)處理針頭時不要太匆忙,手持針頭和利器時,不要讓銳器面對著他人,在為不合作的病人注射時,應取得他人的協作,使用的針頭不可再套回原針帽內,如果一定要套回,則采用單手復帽技術,不要將銳利器具直接傳遞給他人,使用后的銳器直接放入利器盒,不要折毀銳利器具等。
(5)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須戴雙層手套。
3、在標準預防的基礎上,根據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和飛沫隔離。
4、嚴格執行手衛生規范。
5、對手術前及輸血前患者必須嚴格進行“感染篩查”。門診小手術等有創操作前,應遵循患者知情同意和自愿原則下做“感染篩查”,如病人不同意做,應在“告知單上”簽字,科室留存備查。
6、檢驗科接收到患者的血液標本后,應于24小時內報告“感染篩查”結果。對于HIV抗體初篩實驗陽性的標本,檢驗科應立即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和病人所在科室負責人,醫院感染管理科指導科室做好防護工作,同時相關人員要保護患者隱私。
三、發生血液傳播疾病職業暴露后的應急處理
1、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黏膜。
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由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黏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4、發生艾滋病病毒的職業暴露后,醫務科及時組織院內相關學科專家依據衛生部《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對其暴露的級別和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進行評估和確定,確定是否預防性用藥,如需用藥,制定具體的預防性用藥方案。
5、發生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梅毒等血源性傳播疾病的職業暴露后處理和隨訪。
四、報告、體檢和隨訪
1、職業暴露發生后,當事人在應急處理后,應盡快報告科室負責人(科主任或護士長);
2、職業暴露當事人填寫《盤錦市第二人民醫院職業暴露事件登記表》,由科室負責人簽字后送交醫院感染管理科。
3、依據衛生部《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和《血源性疾病職業暴露防護處置流程》,醫務處對發生職業暴露的當事人立即進行職業暴露評估并確定體檢項目和相關治療,體驗科協助實施體檢,預防保健科負責對發生職業暴露后的預防用藥品和高效價乙肝免疫球蛋白的藥品保障及隨訪。
五、使用化學消毒劑的防護:保證良好的通風環境,使用化學消毒劑時戴手套、口罩,必要時穿防護衣,口罩和手套要定時更換,盡量選擇對空氣污染小的化學消毒劑,使用中的化學消毒劑容器加蓋,對化學消毒劑原液要正確貯存。
六、化學治療的防護:配藥室經常自然通風,必要時安裝排氣扇。在配制化療藥及為病人進行化療藥物的穿刺注射時,應戴口罩、帽子及雙層手套,配制化療藥后的垃圾按藥物性醫療廢物處理,盛垃圾的容器要加蓋。操作中不慎將藥液濺到皮膚或眼睛,應立即使用生理鹽水徹底沖洗,如果藥液溢出到桌面,醫用紗布吸附藥液,再用清水沖洗被污染桌面。
醫務人員職業衛生防護制度
1、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操作規程,減少各種危險行為。
2、強化職業安全意識,建議醫務人員接種乙肝疫苗。
3、嚴格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熟練掌握和正確使用防護技術和用品。,
4、避免有可能造成醫務人員傷害的操作,正確處理意外刺傷事件:
5、正確處理病人使用后的設備、污染物品以及醫療廢物。
6、當出現職業暴露傷害時,應遵循暴露后的處理原則,按規定進行報告、登記、評估、預防性治療和定期隨訪。
7、發生銳器傷后積極采取補救措施:
銳器傷后傷口緊急處理:
(1)捏住傷口近心端,以阻斷靜脈回流
(2)立即用流動水沖洗,向傷口部位方向持續推擠,擠出傷口部位的污血,注意不要一擠一松,避免將污血倒吸入血循環
(3)碘伏或酒精或碘酒消毒傷口
其他處理
病人HIV(+)
(1)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盡早服用雙汰芝,最好在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得超過24小時;即使超過24小時,也應當實施預防性用藥
(2)醫務人員抽血檢查Anti-HIV,并于暴露后4周、12周、6月定期追蹤檢查Anti-HIV
病人HbsAg(+)
(1)醫務人員HbsAg(+)或Anti-HBs(+):不需要注射疫苗或HBIG
(2)醫務人員HbsAg(-)Anti-HBs(-)未注射疫苗:24小時內注射HBIG并一周后接受HBV疫苗注射
(3)醫務人員HbsAg(-)Anti-HBs(-)已完成疫苗注射未產生抗體:24小時內注射HBIG并補一劑疫苗
(4)醫務人員HbsAg(-)Anti-HBs(-)正接受疫苗注射未產生抗體:24小時內注射HBIG并繼續完成疫苗注射
(5)暴露后六個月、一年,追蹤HbsAg、Anti-HBs
病人Anti-HCV(+)
(1)醫務人員Anti-HCV(+):繼續追蹤肝功能
(2)醫務人員Anti-HCV(-):注射干擾素3天,暴露后3個月、6個月、7個月、1年定期追蹤肝功、Anti-HCV
病人TP(+):醫務人員預防注射長效青霉素,暴露后三個月追蹤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