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醫務人員管理制度

醫務人員管理制度

2024-07-13 閱讀 2930

1、醫務人員準時上班,不能隨意換班,上班時穿整潔的工作服,上班期間不準玩電腦,聽音樂,少接打私人電話,服務態度熱情周到。

2、認真接待每一位就診人員,接診程序包括詢問病情(病因、用藥情況、有無藥物過敏史)――診斷疾病(區分常見病與傳染病)――開具處方(發熱、腹瀉病人做好詳細病歷記錄)――發放藥物(三查七對)――醫囑(服藥時間、飲食注意、疾病衛生宣傳)。

3、醫務人員值班期間應做好預防保健、常見病的防治工作,對診療范圍內的服務項目應處理到位,不能擅自推脫,對診療范圍以外的疾病或急重癥疾病應及時向正規醫院轉診。

4、醫務人員對需要去醫院治療的患病學生,應做好詳細的登記如姓名、班級、發病病因、疾病診斷,醫囑、聯系方式。同時告知其班主任或輔導員老師。

5、認真執行傳染病防治制度,加強傳染病知識的學習,對發熱、腹瀉病人應進行傳染病篩查,對疑似傳染病,應送縣衛生防疫站或市八醫院確診。任何個人不能瞞報或漏報。

6、靜脈給藥應嚴格執行注射制度,以防發生醫療事故。對不在規定的輸液時間和攜帶青霉素等皮試藥物要求輸液的患者應耐心地做好解釋工作。

7、嚴格執行一次性醫療廢物的處置制度,高壓消毒制度,無菌操作制度。

篇2:八一醫院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第一醫院醫務人員職業防護制度

(一)標準預防

認定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均具有傳染性,不論是否有明顯的血跡污染或是否接觸非完整的皮膚與粘膜,接觸上述物質者,必須采取防護措施,其基本特點為:

1、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的傳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的傳播。

2、強調雙向防護,即防止疾病從患者傳至醫務人員,又防止疾病由醫務人員傳至患者。

3、根據疾病的主要傳播途徑,采取相應的隔離措施,包括接觸隔離、空氣隔離和微粒隔離。

(二)標準預防的措施

1、洗手: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時,不論是否戴手套。都必須洗手;遇有下列情況必須立即洗手:摘除手套后;接觸患者前后;可能污染環境或傳播其他人時。

2、戴手套:接觸患者的上述物質及其污染物品時,接觸患者粘膜和非完整性皮膚前均應戴手套;對同一患者及接觸清潔部位,又接觸污染部位時應更換手套。

3、上述物質有可能發生噴濺時,應戴護目鏡、口罩,并穿防護衣,以防止醫護人員皮膚、粘膜和衣服的廢染。

4、被上述物質污染的醫療用品和儀器設備應及時處理,重復使用的醫療用品設備用于下一患者前應按規定進行清潔和消毒。

5、污染的床單及時處理,防止接觸患者的皮膚與粘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傳播。

6、銳利器具和針頭應小心處理,以防刺傷。

7、醫護人員進行各項醫療操作、清潔及環境表面消毒時,應嚴格遵守各項操作規程。

8、污染環境或不能保持環境衛生的患者應隔離。

(三)醫護人員的防護要求

1、基本防護

(1)、防護對象:在醫院中從事診療活動的所有醫、護、技人員和對垃圾進行回收的工作人員。

(2)、著裝要求:工作服、工作帽、醫用口罩、工作鞋。

2、加強防護

(1)防護對象:進行體液或可疑污染物操作的醫護人員;傳染病流行期的發熱門診的工作人員;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征(SARS)病區的工作人員;轉運疑似或臨床診斷傳染病的醫護人員和司機。

(2)著裝要求:在基本防護的基礎上,可按危險程度使用以下防護用品。

①隔離衣,進入傳染病區時。

②防護鏡:有體液或其他污染物噴濺的操作時。

③口罩:進入傳染病區時。

④手套:操作人員皮膚破損或接觸體液或破損皮膚粘膜的操作時。

⑤面罩:有可能被患者的體液噴濺時。

⑥鞋套:進入傳染病區時。

3、嚴密防護

(1)防護對象:進行有創操作,如給SARS患者進行氣管插管、切開吸痰等操作的醫務人員。

(2)要求:在加強防護的基礎上,應使用面罩。

幼兒園食品安全應急預案

篇3: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制度

南調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保護醫務人員職業安全制度

一、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過程中應嚴格遵循標準預防的原則,特別是門(急)診醫務人員在接診傳染病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應采取相應的防護措施。醫務人員應嚴格遵守醫院感染管理各項規章制度和臨床診療技術操作規范。

二、放置醫療廢物的容器應符合環保總局發布的《醫療廢物專用包裝物、容器的標準和警示標識的規定》。

三、醫務人員一旦發生銳器刺傷嚴格按銳器刺傷處理程序進行處理。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嚴格執行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

四、醫務人員一旦發生職業暴露及時報告院感科,院感科報告主管院長,艾滋病職業暴露情況醫院還應每半年進行匯總并上報縣疾控中心。

五、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醫院應承擔相應的救治責任,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

1、血液病毒抗體檢測

2、治療

3、隨訪

4、建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