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損傷處理報告制度
醫院醫務人員職業暴露損傷處理及報告制度
一、預防感染的緊急處理措施
1、醫護人員在手術、注射等治療過程中接觸到表面抗原陽性患者血清后應立即采取抗感染措施:
①局部消毒處理: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清洗,禁止進行傷口處止血擠壓;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的乙醇或者濃度為5%/L(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干凈。
②24小時內注射乙肝高效免疫蛋白1支(400U),3─4周后在加強注射1支(400U)。
③未接種過乙肝疫苗者由科室報醫院感染管理科,經批準后在6小時內接種乙肝疫苗。
2、醫院員工在工作中不慎外傷,應立即轉相關科室進行傷口處理,并注射破傷風抗毒素1支(1500U)。
3、醫院員工如在醫院公共食堂就餐后發生嘔吐、腹痛、腹瀉等消化道癥狀,應立即轉腸道門診診治;如群體發生消化道癥狀,應查明原因,切斷傳播途徑。
4、醫院員工如出現發熱(T38℃以上)、疼痛、咳嗽、咳痰、胸痛等呼吸道癥狀,應檢查血常規、胸片或透視,如不能確診,需轉呼吸科或感染性疾病科進一步明確診斷。
如群體發病應采取消毒、隔離措施、切斷傳播途徑,及時分離病原體以明確診斷,有利治療。
5、診斷為傳染病者按《中華人民共和國傳染病防治法》管理、上報。
二、醫務人員職業損傷的報告和登記
1、報告:
醫務人員一旦發生銳器損傷的情況,應于2小時內報告醫院感染管理科,同時填寫《醫療銳器傷報告記錄單》
2、登記內容:
醫務人員職業損傷發生的時間、地點及經過;損傷方式;損傷的具體部位及損傷程度;損傷源種類和患者的姓名、年齡、診斷、詳細通信地址,包括親屬的姓名及詳細通信地址;損傷處理方法及處理經過,是否實施預防性用藥,首次用藥時間、藥物毒副作用及用藥的依從性情況;定期監測及隨訪情況。
3、醫院感染管理科除對刺傷職工進行血樣監測外,并追蹤隨訪3個月。
篇2:醫務人員感染職業暴露防護措施
一、預防措施
1、醫務人員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損傷性操作時必須戴手套,操作完畢,脫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時進行手消毒。
2、在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飛濺到醫務人員的面部時,醫務人員應當戴口罩、防護眼鏡;有可能發生血液、體液大面積飛濺或者有可能污染醫務人員的身體時,還應當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隔離衣或者圍裙。
3、醫務人員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有可能接觸病人血液、體液的診療和護理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4、醫務人員在進行侵襲性診療、護理操作過程中,要保證充足的光線,并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縫合針、刀片等銳器刺傷或者劃傷。
5、使用后的銳器應當直接放入耐刺、防滲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針頭處理設備進行安全處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輸液器等醫用銳器,以防刺傷。禁止將使用后的一次性針頭重新套上針頭套。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二、處理流程
1、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應當立即實施以下局部處理措施:
(1)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2)如有傷口,應當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3)受傷部位的傷口沖洗后,應當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粘膜,應當反復用生理鹽水沖洗干凈。
2、醫務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應及時到醫院感染管理科填寫銳器傷登記表,并根據有關規定做好相關的化驗檢查及疫苗接種。
3、醫務人員發生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后,在上級醫院及專家的指導下,應當對其暴露的級別的暴露源的病毒載量水平進行評估和確定,并做出相應處置。
銳器傷防護措施
醫務人員意外職業暴露報告卡
姓名:性別:年齡:科室:
聯系電話:
職業:醫生護士護理員保潔員檢驗人員其他人員
其他既往傳染病史:
免疫情況:疫苗注射是()否(),種類()
暴露時間:年月日(時分——時分)
暴露地點:治療室病房其它()
暴露方式:銳器傷(損傷程度:輕、中、重)
破損皮膚或粘膜接觸刺傷器具:針頭縫合針刀片剪刀玻璃其他
暴露或刺傷具體部位:
暴露源(病人)情況:姓名性別年齡
科室住院號
門急診病人暴露源(病人)
疾病情況:無傳染病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
不清楚暴露源: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含有體液/血液的醫療器械/物品
暴露經過:
緊急處理情況:沖洗擠血局部消毒未處理暴露
級別評定(只限HIV暴露):一級二級三級
預防措施及處理意見:
篇3:檢驗科預防控制職業暴露工作制度
根據衛生部制定的《醫務人員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防護工作指導原則(試行)》的精神要求,特制訂本制度,旨在維護檢驗科工作人員的職業安全,有效預防和控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生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病毒、肝炎病毒等病原微生物。
2.適用范圍:
適用于檢驗科工作人員(檢驗人員、實習生、進修生、工友)在工作期間從事各項操作時職業暴露的預防和暴露后的處理。
3.職責:
(1)由生物安全管理小組負責落實具體措施,包括對職工、工友、實習生的宣傳、指導,急救藥箱的準備等,科主任負責督查。
(2)全科人員必須按本制度遵照執行。
4.工作程序:
(1)防止職業暴露的預防措施:
①工作人員對所有病人的血液、體液及被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均應視為具有傳染性的病源物質,一切操作均應參照《檢驗科生物防護制度》執行。
②工友在處理污染標本時,要防止血液、體液飛濺到面部、身體,穿戴具有防滲透性能的圍裙。
③工作人員如手部皮膚發生破損,在進行接觸病人血液、體液操作時必須戴雙層手套。
④工作人員在進行采血、離心、洗滌等操作過程中,要特別注意防止被針頭、試管、玻片等銳器刺傷或劃傷。
⑤使用后的注射器針頭放人銳器消毒盒消毒,禁止用手直接接觸使用后的針頭、刀片等銳器。
具體可參照《麗水市中心醫院醫院關于醫務人員職業暴露防護管理的暫行規定》。
(2)發生職業暴露后的處理流程:
①用肥皂液和流動水清洗污染的皮膚,用生理鹽水沖洗粘膜。
②發生針刺傷后,立即在傷口旁端輕輕擠壓,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動水進行沖洗。傷口沖洗后再用0.5%碘伏進行消毒,并包扎傷口。禁止進行傷口的局部擠壓。
③職業暴露發生后,當事人應盡快報告科主任,并到防保科填寫《麗水市中心醫院醫療銳器傷登記表》,防保科接到報告后,協同科主任進行職業暴露情況評估并指導處理。首先確定暴露源是否具有傳染性(乙肝、丙肝、HIV、梅毒等)及暴露者的免疫情況,如未進行檢測須立即抽取患者及職業暴露者的血液進行檢查。
④根據暴露情況,防保科按照相關傳染病預防要求提出處理建議。如暴露源病毒為艾滋病病毒,應進行預防性用藥,最好在4小時內實施,最遲不超過24小時。具體預防用藥方案按暴露級別而定。
⑤如暴露源病毒為乙肝病毒,應進行預防接種,在24小時內先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間隔半月以上再接種乙肝疫苗三針。如暴露者乙肝表面抗體陽性,只需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即可。
⑥工作人員發生職業暴露后的預防治療費用統一由院部承擔。
附件1醫護人員預防經血傳播性疾病的防護流程(詳見醫院感染管理篇的預防和控制職業暴露工作制度)
附件2血液性疾病職業暴露防護處置流程(詳見醫院感染管理篇的預防和控制職業暴露工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