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設備管理程序
?1?機械設備管理的目的
機械設備管理的目的就是要在機械壽命的全過程中,采取各種形式的技術措施、組織措施,消除一切使機械遭到損壞、使人身健康與安全受到威脅、使環境遭到污染的因素或現象,避免機械事故發生,實現安全作業生產。
2?機械設備管理的范圍
2.1?機械設備包括;中心擁有租賃的各種機動車輛,起重運輸設備及機械加工(車、鉗、刨、銑、悍接機械)辦公自動化公用設備、打印機等
2.2?機械設備管理貫徹于機械管理的全過程
2.3?從選購開始就要注意機械設備的安全設計是否先進,安全裝置是否齊全、可靠,防護標準的高低,并把在用機械的使用情況反饋給設計、制造單位。
2.4?機械設備管理體制與組織機構的管理,?建立健全機械管理體制與組織機構,是機械設備管理的必要條件。機械設備實行專業化管理,各分中心、須建立機械管理網絡,明確職責,責任到人。
2.5?機械設備使用及運行的管理,操作人員必須嚴格按本機安全操作規程進行作業,注意機械本身及機械化運轉的安全。特別要重視安全裝置的檢查與使用。
2.6?機械設備保養和修理的管理,機械設備保養和修理時既要消除機械故障、恢復機械性能,保證機械使用安全,又要注意保養和修理作業中的安全。
2.7?保管和運輸中要注意不使機械受到損傷、產生故障,引起不安全因素;不使機械備品配件、附屬裝置和油料損壞或變質。
3?機械設備管理的內容
3.1?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制
機械設備的完好率指標安全指標應列入中心和分中心設備管理人員考核目標,機械設備的總負責人,對機械設備的管理負全責。
機械設備安全責任制的雙落實:一是組織落實,建立一套完整的設備管理體系,既管生產的安全,又要管機械的安全。作業現場也要有人分管機械的安全;二要內容落實,機械管理的內容和責任要落實到各項制度中,落實到每個人頭上,落實到作業生產的實踐活動中。
3.2?編制安全作業技術措施
對于機械化作業中的重大吊裝方案,重要機械拆裝方案,大型機械的轉運、改造方案,特大、特重物件的運輸,危險地段的作業以及季節氣候變化對機械安全運行的影響等等,都要編制安全作業、安全運行的技術措施,以確保作業、生產和機械的安全。對機械應按要求使用安全保護裝置,以加強和提高機械的安全防護能力。在機械修理、保養中要制定安全作業技術措施,保障人身和機械安全。
3.3?貫徹執行安全操作規程
3.3.1?嚴格遵守安全操作規程,不得超載、超重、超壓、超速使用機械,不得擅離工作崗位;
3.3.2?聽從作業人員指揮,正確操作機械。對違反機械性能、安全操作規程和可能引起事故的指揮,操作人員有權拒絕執行。
3.3.3?起重機械應嚴格遵守使用說明書上有關規定和“十不吊”等有關規定,嚴禁違章作業。
3.3.4?搞好文明生產,保持機械、工具和工作場所的整齊清潔。從事危險作業的區域,應有明顯標志和安全措施。
3.3.5?隨時注意機械的儀表指示、起吊信號和標志等,認真做好機械的維護、保養工作。
3.3.6?按規定穿戴安全防護用具。
3.3.7?嚴格電氣設備的使用規程,非本機人員不得啟動開關,嚴禁使用不合要求的熔絲及用銅、鐵絲帶替熔絲,離開崗位時應切斷電源,發生問題時,應由專業維修人員處理。
3.3.8?作業場地的地面和周圍環境應能保證機械安全工作,進入作業地點的道路應能保證機械安全通過,必要時應加以修整或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3.3.9?每天關心天氣預報,尤其在大風季節及時作好防風措施,提高吊機抗風能力;
3.4?開展機械安全教育與宣傳
對各種機械的操作人員,必須進行專業技術訓練及安全操作規程的學習,并經考試合格取得操作證書后,方可獨立操作。在每次安全生產教育中都應有機械安全教育的內容。廣泛宣傳,增強參與人員的安全意識,提高自我防護能力;
3.5.?加強機械設備各類機務人員的培訓,提高機務人員的思想和技術業務素質,培養合格的管理、技術、操作、維修、保養人才;
3.6?認真搞好機械安全檢查活動
3.6.1?機械本身的故障和安全裝置的檢查,主要是消除機械故障和隱患,確保安全裝置靈敏可靠;
3.6.2?機械安全生產檢查,主要使用前、作業中和收車后的檢查,措施是否能確保機械安全生產;
3.6.3?機械安全監督檢查制度的貫徹執行:堅持推行定期檢查與非定期檢查相結合的監督檢查制度,各分中心每月組織一次機械設備安全大檢查;檢查、信息反饋、隱患消除、質量認可,各分中心要有書面記錄,落實責任。
3.7?從嚴抓安全,發生機械設備事故時,做到“四不放過”,屬于機械責任事故的,處罰要嚴,認真吸取經驗教訓;對在事故預防上做出突出成績的適當予以獎勵,做到賞罰分明,安全責任與經濟責任掛鉤。
3.8?鍋爐壓力容器、儀器儀表等其他特種設備的安全管理,按國家技術監督局頒發的有關規程、制度執行。
篇2:工廠生產設備管理維護保養控制程序
工廠生產設備管理和維護保養控制程序
1.目的
本程序規定了生產設備的管理辦法,使其處于完好狀態來確保設備能力,滿足產品加工質量的要求。
2.適用范圍
適用于工廠生產設備的購置、安裝、使用、維護、改造、更新直至報廢全過程的控制活動。
3.定義
3.1設備的綜合管理:對設備的壽命、全過程,全面的經濟效益的管理。
3.2機器能力:由公差與生產設備的加工離散之比得出。通常采用數理統計的方法進行測算和證明,此時只考慮短期的離散,盡可能地排除對過程有影響而與機器無關的因素。
4.職責
4.1生產準備部為本程序的歸口管理部門,生產準備部設備管理室負責全廠生產設備綜合管理,負責設備采購計劃的編制和采購。
4.2生產準備部機修工段負責設備安裝、調試、驗收工作和維護保養工作。
4.3技術開發部負責設備的選型工作和設備安裝工藝平面圖。
4.4生產部負責培訓操作工正確使用設備及日常維護保養工作。
4.5廠長負責設備采購計劃的批準。
5.工作程序
5.1.1設備使用單位根據產品質量特性要求的實際需要,提出設備購置申請,填寫《設備購置審批表》報廠長批準。
5.1.2經廠長批復同意的購置申請,由技術開發部綜合考慮設備的生產能力、技術性能、精密度,由設備技術員考慮可靠性、可維修性進行新設備的選型工作。并把確定的購置設備型號報廠長批準。
5.1.3根據廠長批準的購置設備型號,生產準備部負責編制設備采購計劃,經廠長批準后執行采購,并負責與供貨單位簽訂設備購置合同或協議。
5.1.4設備到廠后,由生產準備部會同檔案管理員、設備管理員進行開箱驗收。檢查設備有無缺損、附件、備件各技術資料是否同裝箱單相符。
5.1.5設備安裝前由技術開發部確定安裝工藝平面圖,生產準備部組織有關人員進行安裝。
5.1.6設備安裝后由生產準備部牽頭,會同技術開發部、生產部、質保部及相關人員對設備進行調試、驗收,達到驗收標準,符合使用要求后,填寫《設備安裝、移交驗收單》,各有關部門應在移交單上簽署意見。
5.1.7設備驗收合格后,由生產準備部按照規定逐臺統一編號,建立設備臺帳,將設備技術資料歸檔。
5.1.8生產準備部會同技術開發部、生產部根據設備在生產中的重要程度和對加工產品質量的影響,確定生產設備管理類別。
5.1.9當關鍵設備生產新零件、加工公差縮小、工藝更改、計劃修理、搬遷后以及長期停止使用后重新啟用時,由技術開發部負責組織有關部門重新測定機器能力。
5.1.10針對關鍵設備由技術開發部組織有關部門確定特性值的調查方式,對于新的/維修過的機器設備及在生產新產品和產品開發更改時須對能力進行調查,能力指數Cmk≥1.67。當發生偏差時,必須采取糾正措施,措施完成后須重新測定機器能力。
5.2設備的使用、維護、保養、修理
5.2.1設備操作人員必須經過上崗培訓,經過考試合格發設備操作證后,方可憑證獨立操作。
5.2.2生產準備部設備管理室負責制定設備年度保養計劃報主管領導批準后,組織設備使用部門、機修工段實施。
5.2.3認真貫徹三級保養制度,一、二、三級保養內容見《生產設備保養工作內容》。
a.一級保養:班前班后由操作者認真檢查設備,并按規定加油潤滑,對關鍵設備要認真填寫好點檢卡。所使用設備應保持清潔、整齊、潤滑、安全。設備運行中嚴格按操作規程。出現故障若操作者不能排除的應及時通知維修人員進行檢修,做好交接班記錄。周末和節假日前,操作者對設備進行徹底的清掃,擦拭和涂油,由生產準備部按設備維護要求進行檢查評定,予以考核。
b.二級保養:列入設備維護保養計劃,由操作者負責,機修工輔導,清潔主要工作部位,疏通油路,清洗更換潤滑油,調整設備各部分的配合間隙,二級保養每半年進行一次并記錄。
c.三級保養:列入設備維護保養計劃,由機修工為主,操作者配合,維修除二級保養內容外,對設備進行部分解體檢查,還要更換和修復磨損件,檢查并調整設備主要精度,全部潤滑系統要清洗換油,檢查修理電器系統等,三級保養每年進行一次并記錄。
d.設備區域維修:區域維修是由維修工人承擔一定生產區域內設備的維修工作,并做好計劃修理、保養工作。維修人員承擔區域內一級保養檢查工作。機修工段負責完成區域內設備完好率、故障停機等考核指標,對班組定期加以評定并與獎懲掛鉤。
5.3設備管理
5.3.1生產準備部對全廠每臺設備建立設備臺帳,關鍵設備建立點檢卡,各種報表、修理記錄。
5.3.2設備狀態標識為:a.完好;b.不完好
5.4關鍵或特殊過程設備控制
5.4.1關鍵或特殊過程是指對最終產品的主要質量特征有直接影響的生產過程,主要制定以下措施:
a.由生產準備部組織制定操作規程,操作者必須嚴格按操作規程操作,并做好一級維護保養工作。
b.必須對操作者進行專業知識和技能的培訓,經考試合格持證上崗。
c.生產準備部做好年度維護保養計劃,對一、二級保養周期應適當縮短,增加保養頻次。
5.4.2為確保對有關過程參數監控的準確和有效,應特別做好焊接過程參數(電流、電壓等)的監控儀表的檢定校準工作。其具體要求:
a.設備上電流、電壓、溫度、時間等儀表必須登記造冊列入測量設備的管理范圍;
b.按《檢驗、測量和試驗設備控制程序》的要求,對電流、電壓、溫度、時間等過程參數監控,儀表由理化計量室實施周期檢定。
c.經檢定合格的儀表應貼有"合格"標記,不合格的應立即停止使用,并進行修理或更換。
5.5設備維修控制
5.5.1由生產準備部每月根據設備完好狀況的檢查情況,由生產部提出維護保養、計劃修理的申請要求。
5.5.2生產準備部會同設備技術員確定修理類別。
5.5.3設備修理計劃納入生產計劃下達考核。
5.5.4生產準備部根據年度計劃由設備計劃調度員適時下達月設備維護保養計劃交生產部計調室,確定修理時間,并發至設備使用部門,修理完工后,由設備檢驗員負責驗收并填報《設備維修完工報告單》交生產準備部存檔。
5.5.5如因生產或資金等原因未能按期完成設備計劃修理的,由生產準備部提出申請并說明原因,并對相應的設備采取一定的補償措施或
限用措施,且須廠長批準。
5.5.6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設備故障,操作人員不能自行解決時,應及時通知機修工段,由機修工段安排維修人員執行修理,當維修人員無法排除故障時,生產準備部及時組織有關人員進行會診或聯系制造商來廠修理。修理后將所修項目填寫《設備修理完工單》,如所修內容影響重要產品或過程特性加工時對項目進行機器能力重新測定。
5.5.7工廠在維修技術或能力上不具備自己修理條件需修理設備時,由生產準備部委托外企業承修。
5.5.8當設備嚴重損壞,確定無法通過修理恢復其性能時,由使用部門填寫《設備報廢申請單》,經生產準備部、技術開發部、質保部核實后簽署意見再報廠長批準,經批準報廢的設備應在設備臺帳上標明。
5.6設備備件管理
5.6.1設備備件的儲備定額,應以滿足修理需要和不積壓過多為原則,由生產準備部制訂備件最小儲備量,并根據儲備定額和實際儲備情況,制定設備備件計劃并組織自制或采購最小儲備量,保證需要及時提供備件,尤其是關鍵設備和"瓶頸"設備的備件供應。
5.6.2備件領用時由維修人員開具領料單,部門主管核準簽章后,由倉庫保管員負責發放記帳。庫存的備件應合理保管保養,存放合理并有標識。
5.7生產準備部設備管理室對所有設備建立檔案,設備檔案包括設備資料、運行情況、維修保養記錄、修理記錄、設備磨損記錄、完好狀況以及設備狀態匯總情況,以便識別設備環節和及時預防設備故障。
5.8操作人員負責設備日常維護、嚴格遵守操作規定,在設備搬運時須在設備表面做好保護工作,貯存時在設備上覆蓋油布或其他防水材料。
5.9設備控制要求
5.9.1關鍵和特殊過程設備的設備完好率須達到100%,其他生產設備完好率須達到90%以上。生產準備部設備管理室按規定對設備完好狀況進行檢查,如完好率低于規定時,應立即組織修理外,適當增加設備保養頻次。
5.9.2生產準備部設備管理室按規定進行設備完好狀況匯總統計,填寫《生產設備運轉情況記錄單》,計算出設備平均非計劃停機時間和設備總效率,按《持續改進控制程序》規定減少非計劃停機時間和提高設備效率。
5.10生產準備部設備管理室負責設備編號,并在設備上附設銘牌,所有設備須標識完好或不完好等狀態。
6.相關文件和記錄
QR/SH09.03-01《設備購置申請單》
QR/SH09.03-02《設備安裝、移交驗收單》
QR/SH09.03-03《設備清單》
QR/SH09.03-04《設備日檢維修卡》
QR/SH09.03-05《年、月設備修理計劃》
QR/SH09.03-06《設備維護保養檢查記錄表》
QR/SH09.03-07《設備修理完工報告單》
QR/SH09.03-08《設備報廢申請單》
QR/SH09.03-09《生產設備運轉情況記錄單》
檔案管理制度
篇3:某水泥廠設備管理程序
水泥廠設備管理程序
1.目的
使生產制造所需的設備得到適當的維護和保養,確保生產設備滿足生產的需求。
2.范圍
本程序適用于進行生產制造設備操作及管理維護的有關的部門和個人。
3.定義(無)
4.職責
4.1生產部經理負責對生產制造設備的建檔管理;組織有關部門對設備進行驗收及設備安全操作規程的制訂。
4.2生產部設備維修班負責:生產設備的維修與檢查。
4.3設備使用部門/班組負責:設備的檢查、維護和保養。并做好日常維護和保養記錄。
4.3生管采購組負責:設備及備品備件的采購。
5.工作程序
5.1設備的添置和驗收
5.1.1設備使用部門根據公司的發展規劃和設備的使用情況提出設備的更新計劃,經總經理或其授權代表批準后由生管采購組進行采購。
5.1.2設備采購進廠后由生產部設備使用部門,辦理驗收手續。驗收合格后將所有設備列入"設備一覽表"中。并建立設備檔案,填寫"檢測/生產設備履歷表",連同設備操作維修手冊、設備采購合同等資料一同歸檔。
5.2設備使用和保養
5.2.1生產部依據設備使用說明書或在生產廠商的協助下制訂"設備安全操作規程",并在管理部的協助下組織操作人員對"設備安全操作規程"進行培訓。
5.2.2操作人員上崗前需經使用單位培訓,并組織考核,經考核合格后方能上崗。
5.2.3操作人員應嚴格按照"設備安全操作規程"操作。并做好設備日常點檢,按照設備保養點檢內容對設備的關鍵部位進行檢查,填寫"設備點檢記錄表"。
5.2.4生產部負責制訂"設備保養規程",并制訂設備保養計劃并有效實施,保養實施完畢后填寫"設備保養驗收記錄表"。
5.3設備維修
5.3.1設備維修由生產部設備維修班負責實施??梢允峭庹堉圃焐袒蚱渌S修單位。
5.3.2操作人員發現設備出現故障后應停機并通知設備維修人員,由設備維修人員進行維修,維修完畢后,設備維修人員應將維修情況登記在"檢測/生產設備履歷表"中。
5.4設備事故的處理和設備的報廢
5.4.1發生設備事故,相關部門應根據事故發生的類別逐級上報,由設備維修班負責組織維修。
5.4.2事故所在單位必須認真分析設備事故發生的原因,提出糾正和預防措施,并對事故責任者作出處理意見,形成報告報管理部存檔。
5.4.3設備經維修后無法使用或因其他原因需要報廢的報總經理或其授權代表批準后報廢。
6.參考資料
6.1質量記錄控制程序(QP420200)
6.2設備安全操作規程(見權責單位檔案索引)
7.報告和記錄:
7.1設備一覽表(FM750201)
7.2檢測/生產設備履歷表(FM750202)
7.3設備點檢記錄表(FM750203)
7.4設備保養驗收記錄單(FM750204)
7.5設備事故處理報告(FM750205)
7.6設備報廢申請(FM75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