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水泄漏的應急處置
1、發生氨水泄漏、爆炸或人員傷害等情況,現場崗位人員應立即向上級領導匯報,報告的主要內容:人員中毒及氨水泄漏情況,發生的地點有無人員傷亡,設備有無損壞,救援物資人員需求等;并立即采取緊急措施,緊急停機排放管道壓力,關閉壓力容器所有進汽閥門、切斷電源,以防事態擴大;
2、現場崗位人員在報告事件的同時立即組織運行人員對泄漏點采取措施進行隔離。及時疏散泄漏污染區人員至安全區,禁止無關人員進入污染區;
3、根據現場事故情況,相關領導應立即組織運行和維修人員、專業技術人員或熟悉現場的人員關閉輸送氨水的管道閥門,切斷事故源,對泄漏點采取措施進行隔離和搶修。作業人員必須穿戴好防化服、橡膠手套、橡膠雨靴、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防護眼鏡等個人防護用品,并使用專用器材和工具;
4、在確保安全情況下堵漏,用水沖洗,經稀釋的洗水放入廢水系統;也可以用沙土、蛭石或其它惰性材料吸收,然后以少量加入大量水中,調節至中性,再放入廢水系統;如大量泄漏,利用圍堤收容,然后收集、轉移、回收或無害處理后廢棄;消防人員在上風口負責用噴霧水槍進行掩護、協助操作;
5、切斷氨泄漏點周邊電源和取消任何有可能產生火花的作業,防止發生氨氣火災或爆炸事故;
6、在泄漏無法控制時,撥打119、120向地方消防部門報警并請求支援,地方消防部門到場后,應急救援指揮部總指揮立即將漏泄點、泄漏原因、泄漏情況、采取措施情況及周邊建筑、人員情況向消防部門匯報,并配合消防部門開展搶險救災工作;
7、事故現場出現傷員時的急救
(1)現場救援人員要本著時間就是生命,先救命后治傷,先救重后救輕的原則,對受傷人員實施現場急救措施,進行固定及心肺復蘇等緊急處理;
(2)現場自救和互救時不熟悉現場情況的人員不得盲目進入危險區域,救人前先確認自己的能力和現場情況是否能夠滿足對他人施救的需要;
(3)如有人員灼傷時,快速將傷員撤離事故現場,面積較小的灼傷可用大量冷水沖洗至少30分鐘,保護好灼傷創面,避免污染,有利于以后的院內治療;
(4)面積較大或程度較深的灼傷應以生理鹽水進行沖洗并用干凈的紗布敷蓋患部簡單包扎,盡快轉送醫院或撥打120;
(5)如有因爆炸引起對人員造成的物體打擊等傷害,立即將傷員撤離到安全地帶,用干凈紗布或衣物對傷口進行壓迫止血和簡單包扎,并密切觀察傷員生命體征(呼吸、脈搏),然后緊急轉送醫院或撥打120;
(6)如有在救援過程中發生中毒、窒息的人員,立即將傷者撤離到通風良好的安全地帶,給予氧氣吸入;如呼吸心跳驟停者立即給予胸外心臟按壓或人工呼吸,直到病人清醒或醫院、醫療組接手為止;
(7)現場傷員如神志不清醒者,應就地仰面躺平,且確保氣道通暢,并呼叫傷員或輕拍其背部,以判定傷員是否意識清醒,禁止搖動傷員頭部,如果傷者神志不清,判斷意識無,呼吸和心跳微弱時,立即進行口對口人工呼吸急救,并根據傷情迅速聯系醫療部門救治,在醫護人員到達之前不得延誤或中斷;
(8)對昏迷較深的患者不應立足于就地搶救,而應盡快送往醫院,但在送往醫院的途中人工呼吸絕不可停止;
8、在消防水幕的掩護下,查找泄漏發生的部位及形態,尋找和搶救傷員;根據地形、風向、風速、事故設備內液氨量、泄漏程度、以及周邊道路、重要設施、建筑情況和人員密集程度等,對泄漏影響范圍進行評估,在專家的指導下設定危險區域、緩沖區域、疏散區域,實施必要的交通管制和交通疏導;
9、經有關部門、專家對事故現場的安全進行檢查合格后,方可允許人員進入事故現場清理、維修設備、恢復生產等。
篇2:酸堿氨水泄漏事故專項應急預案
1事故類型和危害程度分析
**熱電廠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鹽酸、氫氧化鈉、氨水等化學物品會對工作人員的身體健康造成一定的影響,一旦這些危害因素突然爆發,將對工作人員的身體造成嚴重損害或使工作人員患上職業病,甚至危及工作人員的生命安全。
2應急處置基本原則
按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堅持防御與救援相結合的原則,以事故的預測、預防為基礎,以對事故過程處理的快捷、準確為核心,以全力保證人身安全為目標,以建立事故的長效管理和應急處理機制為根本,以提高快速反應和應急處理能力,將事故造成的損失和影響降低到最低程度為基本原則。
3組織機構及職責
3.1應急組織體系
應急組織體系見圖20—1。
圖20—1酸、堿、氨水泄漏事故應急組織體系圖
3.2指揮機構及職責
3.2.1現場應急指揮部
組長:廠長
副組長:副廠長、副書記
職責:發生酸、堿、氨水泄漏事故后,現場應急指揮部全面組織開展事故應急工作。
現場應急指揮部下設辦公室:
主任:副廠長
成員:各處室領導
職責:負責溝通情況和匯總信息,并及時向電廠應急指揮部或電廠領導匯報。
3.2.2現場設備隔離組
組長:運行分場副主任
成員:當班運行值長、各專業班組長(單元長)
職責:熟悉酸、堿、氨水泄漏事故應急預案的內容以及所對應的相關設備、系統;應急預案啟動時迅速、準確隔離酸、堿、氨水泄漏事故所涉設備、系統和其動力源。
3.2.3引導疏散組
組長:生產設備處處長
成員:生產設備處各專業工程師
職責:熟悉酸、堿、氨水泄漏事故專項應急預案的內容以及所涉位置相關道路和周邊環境情況;應急預案啟動時迅速向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集結,接受指令;根據事故現場人員分布情況,開辟安全疏散通道,組織疏散人員至安全地點。
3.2.4安全保衛警戒組
組長:生產設備處負責安全管理的處長
成員:電廠安全監察、消防專干、運行分場安全員
職責:熟悉酸、堿、氨水泄漏事故應急預案的內容以及所涉位置相關道路和周邊環境情況;應急預案啟動時迅速向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集結,接受指令,疏通事故現場通道,設立警戒區域,禁止無關人員進入事故現場;統計進入事故現場施救人員人數,采集事故現場信息、辨識事故現場可能出現的次生事故源,及時向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報告。
3.2.5現場施救組
組長:運行分場主任
成員:值長、專工、義務消防隊員等
職責:熟悉酸、堿、氨水泄漏事故應急預案的內容以及施救方法、所涉位置水源、消防器材、通道等情況;應急預案啟動時迅速向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集結,聽從指揮,不盲目行動,有序展開施救行動。
3.2.6救護后勤保障組
組長:綜合辦公室主任
成員:總務員、保潔班班長、工資員、打字員等
職責:熟悉酸、堿、氨水泄漏事故應急預案的內容以及應急后備物資的存放地點;應急預案啟動時迅速向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集結,設立現場臨時救護站,置備應急車輛,聯絡專業救治資源,開辟人員救治綠色通道;記錄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下達的指令和過程。
3.2.7應急值班室
電廠設立酸、堿、氨水泄漏事故應急值班室,值班地點為主控室,實行24小時不間斷值班。
4預防與預警
4.1危險源監控
嚴格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病防治法》、《建設項目職業病危害分類管理辦法》、《職業健康監護管理辦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GBZ1-20**)等規定,并按照要求檢查、整改,不斷完善電廠有關管理制度。
4.1.1職業危害因素實行定期檢測制度:
每年對電廠存在的職業危害因素進行檢測,要對測量值進行比較,發現問題及時進行處理。
4.1.2加強酸、堿、氨水設施設備的管理:
(1)酸、堿、氨水設施設備不準超參運行,操作中要嚴格執行運行操作規程,嚴禁任何違章行為。
(2)定期對酸、堿、氨水設施設備進行檢查。
(3)定期對酸、堿、氨水設施設備進行試驗或切換。
(4)酸、堿、氨水設施設備存在的隱患和缺陷要認真按照《設備缺陷管理制度》執行。
4.1.3加強職業衛生設施設備管理:
(1)儲存或使用酸、堿、氨水場所的職業衛生設施設備(如換氣扇、沖洗設施等)必須保證完好,發現缺陷應立即進行處理。
(2)職業衛生設施設備的檢查納入正常的設備巡檢管理。
4.1.4新安裝設備的注意事項:
(1)新、擴建工程中的設備要滿足《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儲存或使用酸、堿、氨水場所的職業衛生設施設備要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入生產和使用”。
(2)嚴格按照正確的圖紙施工,不準任意改變設備布置。
(3)應盡量采用降低職業危害因素的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或采用有效的措施降低職業危害因素。
4.2預警行動
4.2.1預警
電廠內任何酸、堿、氨水泄漏情況均作為本預案的預警條件,發觀人應及時向運行當班值長報告。
酸、堿、氨水泄漏事故報警要點:泄漏地點、泄漏或爆發情況、現場人員受困或受傷情況、報警人姓名及電話號碼等。
4.2.2接警
運行當班值長在接到酸、堿、氨水泄漏事故報警后,應立即向有關專業發出“現場危險”的警告,并向應急指揮部或應急辦公室報告。
倘若事故發生在夜間或休息日,運行當班值長還應立即向廠部值班室報告。
接警的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成員應趕赴事故現場,辨析事故情況決定啟動何級應急預案,并通知召集各應急小組進行應急準備。
接警的夜間或休息日廠部值班人員應立即召集廠內其他值班人員,趕赴事故現場,協同運行當班值長進行應急處置。
5信息報告程序
電廠發生酸、堿、氨水泄漏事故時,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必須向**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局或衛生監督局等部門報告的,電廠應當及時報告。
應急值班室值班人員接到酸、堿、氨水泄漏事故報告后,應當立即向應急指揮部或應急辦公室人員報告,并做好記錄。
接到發生酸、堿、氨水泄漏事故的報告后,根據應急指揮部指示,電廠應當立即組織有關人員對報告事項調查核實、確證,并及時向應急指揮部報告情況。
一旦出現事故報告且經查實,要立即上報集團公司,且對事故可能涉及的生產區域以及周邊的人員進行緊急通報,說明事故性質、采取的防護措施以及疏散撤離方案。
6應急處置
6.1響應分級
按照酸、堿、氨水泄漏事故的可控性、嚴重程度和影響范圍,應急響應級別原則上分為Ⅰ、Ⅱ、Ⅲ、Ⅳ級響應。
(1)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Ⅰ級響應
造成30人以上死亡(含失蹤),或危及30人以上生命安全,或者100人以上中毒(重傷),或者直接經濟損失1億元以上,造成電廠發電、供熱系統完全癱瘓,且超出企業自身應急處置能力的酸、堿、氨水泄漏事故。
(2)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Ⅱ響應
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中毒(重傷),或者造成電廠全停,直接經濟損失5000萬元以上、1億元以下,且超出企業自身應急處置能力的酸、堿、氨水泄漏事故。
(3)出現下列情況之一啟動Ⅲ級響應
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含失蹤),或危及10人以上、30人以下生命安全,或者30人以上、50人以下中毒(重傷),或者直接經濟損失較大的且超出企業自身應急處置能力的酸、堿、氨水泄漏事故。
(4)發生或者可能發生一般酸、堿、氨水泄漏事故時啟動Ⅳ級響應。
6.2響應程序
電廠發生酸、堿、氨水泄漏事故由現場指揮部指揮救援,并通過固定電話、移動電話、傳真等上報集團公司應急指揮部。根據事故的嚴重程度,決定啟動相應級的響應。制定施救方案,并安排、聯系相關施救人員配備安全防護用品(防毒面具;防護服等)進行救援。
應急管理機構必須備有電廠各專業設備系統圖和酸、堿、氨水泄漏應急處理流程圖。
根據現場位置和情況,以保人身、保電網、保設備為原則,決定停電的范圍,采取措施切斷職業危害因素爆發部位設備的電源。在切斷電源時,因小部位的電源可能未切除,施救人員在進入職業危害因素爆發部位區域時應與電氣設備保持一定距離,預防觸電。
6.3處置措施
6.3.1事故報警和初期處置
酸、堿、氨水設備發生泄漏時,發現人員應迅速將災害信息向值長匯報,值長是救災現場的指揮員,到達現場后要迅速掌握造成事故情況,根據電廠的設備運行工況,果斷指揮應急救援人員,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擴大,確保人員、設備安全運行。值長負責聯系電廠人員和相關單位人員迅速趕赴生產現場,組織救災工作。
如酸、堿、氨水泄漏情況不能控制,在電廠應急指揮部的統一指揮下,立即匯報集團公司相關部門和人員,匯報時講明災害發生地點、情況、人員安全、設備損壞等詳細情況,聽從集團公司的統一指揮和調度。必要時指揮部要對受到威脅的工作人員進行疏散,疏散的通道以廠內的消防通道為主。
6.3.2酸、堿、氨水泄漏事故的應急展開
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在接到報警后,應立即趕赴事故現場;臨近設立指揮場所,設立明顯標志,宣布啟動酸、堿、氨水泄漏事故專項應急預案,組織、指揮、協調各應急小組的應急行動。
各應急小組接到啟動應急預案命令后,應立即向事故現場應急指揮部集結、報到,并統計人數;有條件的應讓人員佩戴明顯的識別標志。
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到達事故現場后,應根據人員受傷受困、損壞設備、物資情況,下達疏散人員、施救、轉移物資等指令,有組織地指揮各應急小組展開行動。
事故中如伴有或次生人身傷亡等事故,事故應急現場指揮部應及時啟動相應的應急預案。
事故應急中,根據事故程度、人身傷亡等情況及時請求就近警察或武警人員增援,為幫助實施警戒、疏散、解救受困人員等提供人力資源。
事故應急中,根據事故程度、人身傷亡等情況及時請求消防、醫療等專業機構增援,為幫助實施行動提供專業支持。
事故消除后,應立即組織進行事故現場的隔離和保護并進行通風等措施,確保人員恢復生產中的安全。
制定恢復試驗方案,先逐步恢復未受損壞的部分設備,盡快恢復生產。
以全部主設備恢復正常運行為結束點,酸、堿、氨水泄漏應急工作任務完成后,由應急指揮部下達解除應急狀態的命令。
7應急保障
根據集團公司物資管理規定,可以采取物資聯儲等方式對事故備件進行儲備,保證在事故情況下能夠在最短時間內提供事故備件。
7.1通信與信息保障
應急中使用的對講機頻道、有關人員的電話號碼見后附表格。
7.2應急隊伍及裝備保障
應急隊伍包括專業技術人員、值班人員、義務消防隊員及外部救援部門人員。應急裝備包括正壓式空氣呼吸器、防毒面具、防塵面具、對講機、水帶、防噪耳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