鉆孔施工技術安全措施
一、一般要求
1,認真組織貫徹學習安全措施,《煤礦安全規程》、鉆機操作說明書、操作規程,人人都必須考試合格,方可上崗。
2,提高班前會質量,班班要執行手上交接班,上不清,下不接,當班隱患必須當班處理,遺留問題必須向下一班交代清楚,跟班人員把好三大關:生產、質量、安全。
3,施工隊注意掌握煤層及頂底板巖性的變化情況,及時反饋信息。
4,在巷道的下幫掏水溝,水溝流水要暢通,確保巷道無積水。
5,施工隊必須嚴格按設計要求的鉆孔方位、傾角、開口位置、孔徑施工鉆孔,技安部門負責鉆孔施工質量驗收,
6,在鄰近區域放炮需撤人時,施工人員必須按要求撤離現場,并將鉆機電源停掉。
二、施鉆的管理和規定
1,鉆孔施工前,必須做好施工前的一切準備工作,鉆機運輸必須嚴格按運輸的有關規定執行,鉆機移設工作中必須注意如下安全:
A,鉆機移設前必須切斷電源,嚴禁鉆機帶電搬運。
B,拆、卸、安裝鉆機大型部件時,身體站立的位置必須能避免失手的傷害。
2,進入現場施工前,必須嚴格檢查現場巷道內的瓦斯情況,只有在瓦斯濃度小于0.8%以下,方可進行作業,嚴禁瓦斯超限作業。
3,進入現場施工前,必須對工作地點的安全進行全面檢查,認真檢查作業地點的頂板、幫壁、支架等,確認無危險后,方可進行作業。
4,施工前,必須將鉆機固定牢固,嚴禁用鉆桿抵鉆機,嚴禁不按設計參數放線布孔。
5,作業人員必須攜帶便攜式瓦斯報警儀和化學氧自救器。
6,開鉆前,首先檢查鉆機固定情況,然后開閘門供水,當水從鉆孔外返出了后方可開鉆,進鉆前開空車試機3分鐘,嚴禁不試機就強行鉆進。
7,操作人員衣帽、毛巾、燈線必須拴好,站立在電機另一側,不能和給進手把呈一直線,鉆進過程中不得翻越鉆機。
8,鉆進時要掌握壓力,均勻跟進,根據鉆孔內煤巖軟硬程度加壓。
9上下鉆具必須用管鉗卡牢方可進行工作,且不得與孔口呈一直線,也不得擋住操作臺人員視線。
10,鉆孔內排出的鉆屑,當班必須采取有效處理,防止堵塞水溝、軌道。
11,鉆進中出現頂鉆、噴孔現象時,必須立即停止鉆進,關閉供水、切斷電源,人員撤離現場,匯報處理。
12,一個班工作完畢后,必須關閉電源,并把啟動吧手打到零位。
三、特殊措施
1,在施鉆地點附近安設一組(6個)壓風自救器和一臺電話。
2,調整通風系統,使回風不直接流經施工地點。
3,放炮期間,所有人員均不得進入回風系統。
4,若施鉆現場發生安全異常,立即按安全路線撤離現場,匯報處理。
篇2: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交底(3)
鉆孔灌注樁施工技術交底(三)
一、定位、鉆進
成孔時鉆機定位準確、水平、穩固,鉆機轉盤中心、機架中心與護筒中心應為三點成一垂直線上,其允許偏差不大于20mm,鉆孔時應嚴格控制鉆進速度,其鉆進速度應與送漿、排渣能力相適應,鉆孔進度應低于排漿速度,避免造成埋鉆。
成孔施工過程中不得無故停鉆,如遇夜間施工不允許,停鉆之前應作好泥漿護壁工作,同時將鉆桿上提至一定高度,防止塌孔,在鉆進過程中,鉆進到持力層時應及時通知監理及現場管理人員,經驗收確認后繼續鉆進至終孔深度,終孔后及時通知監理及現場管理人員進行余尺丈量,丈量后得出孔深,鉆孔灌注樁在鉆進過程中,如遇進尺較快孔段和軟硬換層孔段要控制鉆壓,防止發生孔斜。樁機就位時,如遇鄰樁成孔距離小于4d時,必須擱樁施工。
二、清孔
清孔分二次進行,一清在終孔后進行,利用鉆桿清孔,根據地質情況,一清主要采用大密度泥漿清除孔內沉渣,保持鉆頭離孔底0.2m左右空轉清孔,清孔時間能保證清除孔底沉渣達到試樁要求。
二清在鋼筋籠及導管放入孔內后進行,主要為了清除因放籠及導管時有雜質進入孔內,同時也為了稀釋泥漿比重,能保證澆灌質量,因此二清應控制好泥漿比重,二清后泥漿比重控制在1.2以內,沉渣控制在10mm以內。沉渣測量時應使導管離開孔底50CM左右。
三、水下砼灌注
砼澆搗過程中應控制原材料的投料次序及攪拌時間并及時進行砼塌落度的測量,砼澆搗時應控制初灌量在0.6m3以上,初灌時采用足夠大的砼包止水,并把導管上提,用足夠的砼把止水包壓住不使泥漿上冒,灌注過程要延續進行,不得中斷,盡量縮短灌注時間,埋管深度宜控制在2.0m左右,并盡量利用導管搗實砼,灌注時砼面上升接近鋼筋籠時,應適當放慢灌注速度,待砼面進入鋼筋籠底端2―3米后可水平提升導管,謹防鋼筋籠上浮,起拔最后三―四節導管時要增加插搗次數,起拔速度要慢彌合,使砼面慢慢,否則易造成泥漿混入。
澆灌過程中要作好砼試塊并標注明確。
四、鋼筋籠制作及安放
鋼筋籠制作時應控制好鋼筋間距,焊接應牢固,不脫焊、不咬肉,鋼筋應順直,焊渣清理干凈,保護層墊塊安放正確。
鋼筋籠安放入孔之前應檢查吊環長度,吊放入孔時,應對準孔位輕放、慢放,并將鋼筋籠頂端固定牢固。
交底人:被交底人:
****項目部
20**年6月26日
篇3:施工技術交底-泥漿護壁回轉鉆孔灌注樁
工程名稱:泥漿護壁回轉鉆孔灌注樁
交底部位:
工程編號:
日期:
交底內容:
1.范圍
本工藝標準適用于工業與民用建筑中地下水位高的軟、硬土層泥漿護壁成孔灌注樁工程。
2.施工準備
2.1材料及主要機具:
2.1.1水泥:宜采用325號~425號普通硅酸鹽水泥或礦渣硅酸鹽水泥。
2.1.2砂:中砂或粗砂,含泥量不大于5%。
2.1.3石子:粒徑為0.5~3.2cm的卵石或碎石,含泥量不大于2%。
2.1.4水:應用自來水或不含有害物質的潔凈水。
2.1.5粘土:可就地選擇塑性指數IP≥17的粘土。
2.1.6外加早強劑應通過試驗確定。
2.1.7鋼筋:鋼筋的級別、直徑必須符合設計要求,有出廠證明書及復試報告。
2.1.8主要機具有:回旋鉆孔機、翻斗車或手推車、混凝土導管、套管、水泵、水箱、泥漿池、混凝土攪拌機、平尖頭鐵鍬、膠皮管等。
2.2作業條件:
2.2.1地上、地下障礙物都處理完畢,達到“三通一平”。施工用的臨時設施準備就緒。
2.2.2場地標高一般應為承臺梁的上皮標高,并經過夯實或碾壓。
2.2.3制作好鋼筋籠。
2.2.4根據圖紙放出軸線及樁位點,按上水平標高木橛,并經過預檢簽字。
2.2.5要選擇和確定鉆孔機的進出路線和鉆孔順序,制定施工方案,做好技術交底。
2.2.6正式施工前應做成孔試驗,數量不少于兩根。
3.操作工藝
3.1工藝流程:
鉆孔機就位→鉆孔→注泥漿→下套管→繼續鉆孔→排渣→清孔→吊放鋼筋籠→射水清底→插入混凝土導管→澆筑混凝土→拔出導管→插樁頂鋼筋
3.2鉆孔機就位:鉆孔機就位時,必須保持平穩,不發生傾斜、位移,為準確控制鉆孔深度,應在機架上或機管上作出控制的標尺,以便在施工中進行觀測、記錄。
3.3鉆孔及注泥漿:調直機架挺桿,對好樁位(用對位圈),開動機器鉆進,出土,達到一定深度(視土質和地下水情況)停鉆,孔內注入事先調制好的泥漿,然后繼續進鉆。
3.4廠套管(護筒):鉆孔深度到5m左右時,提鉆下套管。
3.4.1套管內徑應大于鉆頭100mm。
3.4.2套管位置應埋設正確和穩定,套管與孔壁之間應用粘土填實,套管中心與樁孔中心線偏差不大于50mm。
3.4.3套管埋設深度:在粘性土中不宜小于lm,在砂土中不宜小于1.5m,并應保持孔內泥漿面高出地下水位1m以上。
3.5繼續鉆孔:防止表層土受振動坍塌,鉆孔時不要讓泥漿水位下降,當鉆至持力層后,設計無特殊要求時,可繼續鉆深1m左右,作為插入深度。施工中應經常測定泥漿相對密度。
3.6孔底清理及排渣
3.6.1在粘土和粉質粘土中成孔時,可注入清水,以原土造漿護壁。排渣泥漿的相對密度應控制在1.1~1.2。
3.6.2在砂土和較厚的夾砂層中成孔時,泥漿相對密度應控制在1.1~1.3;在穿過砂夾卵石層或容易坍孔的土層中成孔時,泥漿的相對密度應控制在1.3~1.5。
3.6.3吊放鋼筋籠:鋼筋籠放前應綁好砂漿墊塊;吊放時要對準孔位,吊直扶穩,緩慢下沉,鋼筋籠放到設計位置時,應立即固定,防止上浮。
3.7謝水清底;在鋼筋籠內插入混凝土導管(管內有射水裝置),通過軟管與高壓泵連接,開動泵水即射出。射水后孔底的沉渣即懸浮于泥漿之中。
3.8澆筑混凝土:停止射水后,應立即澆筑混凝土,隨著混凝土不斷增高,孔內沉渣將浮在混凝土上面,并同泥漿一同排回貯漿槽內。
3.8.1水下澆筑混凝土應連接施工;導管底端應始終埋入混凝土中0.8~1.3m;導管的第一節底管長度應≥4m。
3.8.2混凝土的配制:
3.8.2.1配合比應根據試驗確定,在選擇施工配合比時,混凝土的試配強度應比設計強度提高10%~15%。
3.8.2.2水灰比不宜大于0.6。
3.8.2.3有良好的和易性,在規定的澆筑期間內,坍落度應為16~22cm;在澆筑初期,為使導管下端形成混凝土堆,坍落度宜為14~16cm。
3.8.2.4水泥用量一般為350~400kg/m3。
3.8.2.5砂率一般為45%~50%。
3.9拔出導管:混凝土澆筑到樁頂時,應及時拔出導管。但混凝土的上頂標高一定要符合設計要求。
3.10插樁頂鋼筋:樁頂上的插筋一定要保持垂直插入,有足夠錨固長度和保護層,防止插偏和插斜。
3.11同一配合比的試塊,每班不得少于1組。每根灌注樁不得少于1組。
3.12冬雨期施工:
3.12.1泥漿護壁回轉鉆孔灌注樁不宜在冬期進行。
3.12.2雨天施工現場必須有排水措施,嚴防地面雨水流入樁孔內。要防止樁機移動,以免造成樁孔歪斜等情況。
4.質量標準
4.1保證項目:
4.1.1灌注樁的原材料和混凝土強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的規定。
4.1.2實際澆灌混凝土量,嚴禁小于計算的體積。
4.1.3澆灌混凝土后的樁頂標高及浮漿的處理,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施工規范的規定。
4.1.4成孔濃度必須符合設計要求。以摩擦力為主的樁,沉渣厚度嚴禁大于300mm,以端承力為主的樁,沉渣厚度嚴禁大于100mm。
4.2允許偏差項目,見表2-6。
泥漿護壁回轉鉆孔灌注樁允許偏差表2-6
項次
項目
允許偏差(mm)
檢驗方法
1
鋼筋籠主筋間距
±10
尺量檢查
2
鋼筋籠箍筋間距
±20
尺量檢查
3
鋼筋籠直徑
±10
尺量檢查
4
鋼筋籠長度
±100
尺量檢查
1~2根樁
垂直于樁基中心線
單排樁
d/6且不大于200
拉線和尺量檢查
5
樁的位置偏差
群樁基礎的邊樁
條形基礎的樁
群樁基礎的中間樁
6
垂直度
H/100
吊線和尺量檢查
注:d為樁的直徑,H為樁長。
5.成品保護
5.1鋼筋籠在制作、運輸和安裝過程中,應采取措施防止變形。吊入樁孔內,應牢固確定其位置,防止上浮。
5.2灌注樁施工完畢進行基礎開挖時,應制定合理的施工順序和技術措施,防止樁的位移和傾斜。并應檢查每根樁的縱橫水平偏差。
5.3在鉆孔機安裝,鋼筋籠運輸及混凝土澆筑時,均應注意保護好現場的軸線樁,高程樁,并應經常予以校核。
5.4樁頭外留的主筋插鐵要妥善保護,不得任意彎折或壓斷。
5.5樁頭的混凝土強度沒有達到5MPa時,不得碾壓,以防樁頭損壞。
6.應注意的質量問題
6.1泥漿護壁成孔時,發生斜孔、彎孔、縮孔和塌孔或沿套管周圍冒漿以及地面沉陷等情況,應停止鉆進。經采取措施后,方可繼續施工。
6.2鉆進速度,應根據土層情況、孔徑、孔深、供水或供漿量的大小、鉆機負荷以及成孔質量等具體情況確定。
6.3水下混凝土面平均上升速度不應小于0.25m/h。澆筑前,導管中應設置球、塞等隔水;澆筑時,導管插入混凝土的深度不宜小于1m。
6.4施工中應經常測定泥漿密度,并定期測定粘度、含砂率和膠體率。泥漿粘度18~22s,含砂率不大于4%~8%。膠體率不小于90%。
6.5清孔過程中,必須及時補給足夠的泥漿,并保持漿面穩定。
6.6鋼筋籠變形:鋼筋籠在堆放、運輸、起吊、入孔等過程中,必須加強對操作工人的技術交底,嚴格執行加固的技術措施。
6.7混凝土澆到接近樁頂時,應隨時測量頂部標高,以免過多截樁或補樁。
7.質量記錄
本工藝標準應具備以下質量記錄:
7.1水泥的出廠證明及復驗證明。
7.2鋼筋的出廠證明或合格證,以及鋼筋試驗單抄件。
7.3試樁的試壓記錄。
7.4補樁的平面示意圖。
7.5灌注樁的施工記錄。
7.6混凝土試配申請單和試驗室簽發的配合比通知單。
7.7混凝土試塊28d標養抗壓強度試驗報告。
技術負責人:交底人:接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