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防治途徑和阻燃方法安全技術措施
1.火災防治途徑
火災防治途徑一般分為設計與評估、阻燃、火災探測、滅火等。在建筑及工程的設計階段就可以考慮到火災安全,進行安全設計,對已有的建筑和工程可以進行危險性評估,從而確定人員和財產的火災安全性能;對于建筑材料和結構可以進行阻燃處理,降低火災發生的概率和發展的速率;一旦火災發生,要準確、及時地發現它.并克服誤報警因素;發現火災之后,要合理配置資源,迅速、安全地撲滅火災。目前,火災防治的趨勢是“清潔阻燃、智能探測、清潔高效滅火、性能化設計與評估”。火災防治途徑環環相扣,就構成了火災防治系統。
2.阻燃
高分子材料已廣泛應用到工業、民用和建筑等各個領域,由于這些材料大部分是由碳氫元素組成且易燃,具有潛在的火災危險性。采用高分子材料阻燃化技術可以克服或降低高分子材料的可燃性,減少火災的發生及蔓延。
高分子材料阻燃化技術主要通過阻燃劑使聚合物不容易著火或著火后其燃燒速度變慢。阻燃劑按其使用方法分為反應型和添加型兩種。
(1)添加型阻燃劑可分為有機阻燃劑和無機阻燃劑,它們和樹脂進行機械混合后賦予樹脂一定的阻燃性能,主要用于聚烯烴、聚氯乙烯、聚苯乙烯等樹脂中。它的優點是使用方便、適應面廣,但對聚合物的使用性能有較大的影響。
(2)反應型阻燃劑是作為一種反應單體參加反應,使聚合物本身含有阻燃成分。多用于縮聚反應,如聚氨酯、不飽和聚酯、環氧樹脂、聚碳酸醋等。反應型阻燃劑具有賦予組成物或聚合物永久阻燃性的優點。
阻燃劑大多數是元素周期表中的第VA,ⅦA和ⅢA族元素的化合物。如第VA族的氮、磷、砷、銻和鉍的化合物,第ⅦA族的氯和溴的化合物以及第ⅢA族的硼、鋁的化合物。此外硅、鎂和鉬的化合物也可作阻燃劑使用。其中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是磷、氯、溴、銻和鋁的化合物。
理想的阻燃劑應當是無色,易于加入聚合物或組成物中,與其他組分相容性好,對熱和光的反應穩定,且具有良好的阻燃性和非遷移性,對聚合物的物理性能沒有明顯的不利影響。另一方面,阻燃劑本身的毒性較小,當加入到聚合物后不增加材料燃燒過程中的毒性。
在人們對阻燃劑及阻燃材料需求量增大的同時,人們對阻燃劑及阻燃材料的性能要求也更加多面化。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阻燃劑不能同時滿足上述這些性能要求,往往是增加阻燃性能的同時影響材料的其他性能。因此,綜合性能優化的阻燃技術是將阻燃性能、物理性能和應用性相互和諧統一,滿足材料的使用要求及減少火災風險。
目前廣泛使用的含鹵材料具有優良的阻燃性。但是當火災發生時,由于這些材料的分解和燃燒時會產生大量煙霧,其主要起阻燃的鹵化氫是有毒、有腐蝕性的氣體,從而妨礙救火和人員的疏散,腐蝕儀器和設備,造成“二次災害”。因此,它將被逐漸淘汰,取而代之的是更為清潔、環保的綜合性能優化的阻燃技術及其產品。
(六)典型火災的發展規律
初起期、發展期、最盛期和熄滅期。初起期是火災從無到有開始發生的階段,這一階段可燃物的熱解過程至關重要;發展期是火勢由小到大發展的階段,這一階段通常滿足時間平方規律,即火災熱釋放速率隨時間的平方非線性發展,轟燃就發生在這一階段;最盛期的火災燃燒方式是通風控制火勢的大小由建筑物的通風情況決定;熄滅期是火災由最盛期開始消減直至熄滅的階段,熄滅的原因可以是燃料不足、滅火系統的作用等。由于建筑物可燃物、通風等條件的不同,建筑火災有可能達不到最盛期,而是緩慢發展后就熄滅了。
七)火災探測原理與方法
1.火災探測
火災探測報警系統本身并不能影響火災的自然發展進程,其主要作用是及時將火災跡象通知有關人員,以便他們準備疏散或組織滅火,延長建筑物可供疏散的時間并通過聯動系統啟動其他消防設施。在火災的早期階段,準確的探測到火情并迅速報警,對于及時組織有序快速疏散、積極有效地控制火災的蔓延、快速滅火和減少火災損失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2.火災探測的基本原理
在火災的孕育與初期階段,建筑物內會出現不少特殊現象或征兆,如發熱、發光、發聲以及散發出煙塵、可燃氣體、特殊氣味等。這些特性是物質燃燒過程中發生物質轉換和能量轉換的結果,為早期發現火災、進行火災探測提供了依據。深人分析火災早期現象的特征,從中提取出可用于火災探測的信息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按照探測元件與探測對象的關系,火災探測原理可分為接觸式和非接觸式兩種基本類型。
1)接觸式探測
在火災的初期階段,煙氣是反映火災特征的主要方面。接觸式探測就是利用某種裝置直接接觸煙氣來實現火災探測的,只有當煙氣到達該裝置所安裝的位置時感受元件方可發生響應。煙氣的濃度、溫度、特殊產物的含量等都是探測火災的常用參數。在普通建筑物中使用最多的是點式探測器,它們有一個直徑約10Cm殼體,其內部安裝了某種感受煙氣濃度、溫度或代表燃燒產物(如CO)、的元件,當進入殼體的煙氣所具有的濃度或溫度達到所用元件的設定危險閾值時便發出報警。在某些特殊場合下,接觸式探測器也可做成線型,如適宜在電纜溝內使用的纜線式感溫探測器,它們是根據纜線所在空間環境的溫度變化來判斷火災的。
2)非接觸式探測
非接觸式火災探測器主要是根據火焰或煙氣的光學效果進行探測的。由于探測元件不必觸及煙氣,可以在離起火點較遠的位置進行探測,所以探測速度較快,適宜探測那些發展較快的火災。這類探測器主要有光束對射式探測器、感光(火焰)、式探測器和圖像式探測器。
(1)光束式探測器是將發光元件和受光元件分成兩個部件,分別安裝在建筑空間的兩個位置。當有煙氣從兩者之間通過時,煙氣濃度致使光路之間的減光量達到報警閾值時,便可發出火災報警信號。
(2)火焰式探測器利用光電效應探測火災,主要探測火焰發出的紫外光或紅外光,而不用可見光波段,因為它不易有效地把火焰的輻射與周圍環境的背景輻射區別開來。
(3)圖像式探測器是利用攝像原理發現火災的,目前主要采取紅外攝像與日光盲熱釋電預警器件進行復合。一旦發生火災,火源及相關區域必然發出一定的紅外輻射。在遠處的攝像機發現這種信號后,便輸入到計算機中進行綜合分析。若判定確實是火災信號,則立即發出報警。由于它所給出的是圖像信號,因此具有很強的可視和火源空間定位功能,有助于減少誤報警和縮短火災確認時間,增加人員疏散時間和實現早期滅火。
【例題】:對火災蔓延迅速,有強烈火焰輻射和少量煙、熱的,常用___()、
A感光火災探測器B感溫火災探測器
C.感煙火災探測器D光束式探測器
【答案】:A
(八)滅火的原理,滅火方法的分類及特點
3.滅火劑
1)氣體滅火劑
氣體滅火劑的使用最早始于19世紀末期。由于氣體滅火劑具有施放后對保護設備無污染、無損害等優點,其防護對象逐步向各種不同領域擴充。由于二氧化碳的來源較廣,利用隔絕空氣后的窒息作用可成功抑制火災,因此早期的氣體滅火劑主要采用二氧化碳。在研究二氧化碳滅火系統的同時,國際社會及一些西方發達國家不斷地開發新型氣體滅火劑,經過幾十年研究,終于發現鹵代烷1211、1301滅火劑具有優良的滅火性能,因此在一段時間內鹵代烷滅火劑基本統治了整個氣體滅火領域。后來,人們逐漸發現釋放后的鹵代烷滅火劑與大氣層的臭氧會發生反應,致使臭氧層出現空洞,使生存環境惡化。因此,國家環保局于1994年專門發出《關于非必要場所停止再配置鹵代烷滅火器的通知》。
在淘汰鹵代烷滅火劑的同時,促使人們尋找新的環保氣體替代。其中被列為國際標準草案ISO14520的替代物有14種,綜合各種替代物的環保性能及經濟分析,七氟丙烷滅火劑最具推廣價值。該滅火劑屬于含氫氟烴類滅火劑,國外稱為FM一200,具有滅火濃度低、滅火效率高、對大氣無污染的優點。另外,混合氣體IG一541滅火劑同樣對大氣層具有無污染的特點,現已逐步并始使用。它是由氮氣、氬氣、二氧化碳自然組合的一種混合物,平時以氣態形式儲存,所以噴放時不會形成濃霧或造成視野不清,使人員在火災時能清楚地分辨逃生方向且對人體基本無害。
2)泡沫滅火劑
高倍數泡沫滅火系統替代低倍數泡沫滅火系統是當今發展的趨勢。高倍數泡沫滅火劑的發泡倍數高(201—1000倍)、,能在短時間內迅速充滿著火空間,特別適用于撲滅大空間火災,并具有滅火速度快的優點;低倍數泡沫滅火劑主要靠泡沫覆蓋著火對象表面,將空氣隔絕而滅火,且伴有水漬損失,所以它對液化烴的流淌火災、地下工程、船舶、貴重儀器設備和物品的滅火是無能為力的。高倍數泡沫滅火技術已被各工業發達國家應用到石油化工、冶金、地下工程、大型倉庫和貴重儀器庫房等場所。尤其在近10年來,高倍數泡沫滅火技術多次在油罐區、液化烴罐區、地下油庫、汽車庫、油輪、冷庫等場所撲救失控性大火時起到決定性作用。
2.煙氣控制
煙氣控制指所有可以單獨或組合起來使用以減輕或消除火災煙氣危害的方法。建筑物發生火災后,有效的煙氣控制是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的重要手段。主要有兩條途徑:一是擋煙,二是排煙。擋煙是指用某些耐火性能好的物體或材料把煙氣阻擋在某些限定區域,不讓它流到可對人和物產生危害的地方。這種方法適用于建筑物與起火區設有開口、縫隙或漏洞的區域。排煙就是使煙氣沿著對人和物沒有危害的渠道排到建筑外,從而消除煙氣的有害影響。排煙有自然排煙和機械排煙兩種形式。
排煙囪、排煙井是建筑物中常見的自然排煙形式,它們主要適用于煙氣具有足夠大的浮力、可能克服其他阻礙煙氣流動的驅動力的區域。機械排煙可克服自然排煙的局限,有效地排出煙氣。
1)、防煙分隔(Compartmentation)
在建筑物中,墻壁、隔板、樓板和其他阻擋物都可作為防煙分隔,它們能使離火源較遠的空間不受或少受煙氣的影響。這些物體可以單獨使用(有人稱之為被動式防煙分隔)、,也可與加壓方式配合使用。防煙分隔物本身也存在一定的煙氣泄漏,泄漏量由該物體縫隙的大小、形狀以及該物體兩側的壓差決定。
2)、非火源區的煙氣稀釋(Dilution)
煙氣稀釋又稱煙氣凈化、煙氣清除或煙氣置換。比如開門就是一種煙氣稀釋方法。當煙氣由一個空間泄漏到另一空間時。采取煙氣稀釋可使后一空間的煙氣或粒子濃度控制在人可承受的程度。若煙氣泄漏量與所保護空間的體積或進出該空間的凈化空氣流率相比較小時,這種方法很有效。煙氣稀釋對火災撲滅后清除煙氣也很有用處。
3)、加壓控制(Pressurization)
使用風機可在防煙分隔物的兩側造成壓差,從而控制煙氣流過。
4)、空氣流(Airflow)
在鐵路和公路隧道、地下鐵道的火災煙氣控制中,空氣流用得很廣泛。用這種方法阻止煙氣運動需要很大的空氣流率,而空氣流又會給火災提供氧氣,因此它需要較復雜的控制。通常在建筑物內的應用不很多。空氣流是控制煙氣的基本方法之一,除了大火已被抑制或燃料已被控制的少數情況外,一般不采用這種方法。
5)、浮力(Buoyancy)
在風機驅動和自然通風系統中,都經常利用熱煙氣的浮力機制排煙,大空間的風機通風已廣泛用在中庭和購物中心大廳中,與此相關的一個問題是水噴頭噴出的液體會冷卻煙氣,使其浮力減少,從而降低這種系統的排煙效率。
篇2:礦井其它火災防治措施裝備
1、預防火災的一般規定
(1)地面消防水池必須經常保持不少于200m?的水量。
(2)井口房和通風機房附近20m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3)井下和井口房不得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燈等焊接工作;
(4)井下嚴禁吸煙;
(5)井下和硐室內不得存放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井下使用的潤滑油、棉紗、布頭和紙等,必須存在蓋嚴的鐵桶內。用過的棉紗、布頭和紙等,必須存在蓋嚴的鐵桶內,由專人定期送地成處理;
(6)井下清洗風動工具,必須在專用硐室內進行,并必須用不燃性和無毒性洗滌劑;
(7)井上嚴禁使用燈炮取暖和作用電爐;
(8)所有井下工作人員都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職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
(9)礦燈房采用不燃性材料建筑:采用火爐取暖時,火爐間有單獨的間隔和出口:通風要良好,嚴禁煙火,配備干粉滅火器3個和砂箱2個:充電裝置要有可靠的充電穩壓裝置。
2、防止地面明火引發井下火災的措施
為防止地面明火引發井下火災,在矸石山、爐灰場、坑木場位置、井架,井口房、消防材料庫、井口防火門等處,都必須按《煤礦安全規程》要求嚴格實行明火管制,建立健全明火管理制度。
1)井口房內設有專職人員進行檢查,嚴禁將各種煙火帶入井下,避免火災發生。
2)工業場地及風井場地井口20m范圍內嚴禁明火,禁止電焊、氣焊等作業。
3)如果生產過程中必須在井下主要硐室、主要進風巷和井口房內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時,每次操作前必須制訂安全措施,并遵守下列規定:
(1)要指定專人在現場檢查和監督;
(2)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地點應在前后各10m范圍內為不燃性材料支護的井巷內,并有供水管路,有專人負責噴水,工作地點至少應配有2個滅火器:
(3)在井口房、井筒和傾斜巷道內進行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時,必須在工作地點下方用不燃性材料做成的設施接收火星:
(4)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地點的風流中,瓦斯濃度不得超過0.5%,只有在證明作業地點20m范圍內巷道頂部和支護背板后無瓦斯積存時,方可進行作業;
(5)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完成后,工作地點應再次用水噴灑,并有專人在工作地點檢查lh,發現異狀,立即通知處理;
(6)煤層中未砌碹或未噴漿封閉的主要硐室和主要進風巷中,不得進行電焊、氣焊爐灰場、坑木場、消防材料庫和井口房還應配備相應的
3、防止地面雷電波及井下,引發井下火災的措施
1)進入井下的電力電纜、通訊及信號電纜在進入井下處應設熔斷器和防雷裝置:
2)進入井下的各種架空管路必須在井口附近將金屬體進行不少于兩處的是好集中接地;
3)井下出來的架空排水管,在井口處采取可靠的接地:
4)進入井下的軌道必須在入井處采取可靠接地;
5)在礦井的高壓母線上,裝設閥型避雷器。
4、防止放炮引起井下火災的安全措施
(1)采、掘工作面部必須使用取得產品許可證的三級煤礦許用炸藥和煤礦許用雷管,使用煤礦許用毫秒電雷管時,最后一段的延期時間不得超過130毫秒。
(2)采、掘工作面采用毫秒爆破。在掘進工作面必須全斷面一次起爆,在采煤工作面每組裝的藥必須一次起爆止,并嚴禁使用2臺放炮器同時進行放炮。
(3)炮眼封泥應用水炮泥,水炮泥外,剩余的炮眼部分,應用粘土炮泥封實。
(4)炮眼封泥嚴禁用煤粉、塊狀材料或其它可燃性材料。無炮泥或不實的炮眼,嚴禁放炮。
(5)炮眼內發現異常情況,如溫度驟高驟低、有顯著瓦斯涌出、煤巖松散、透老空等情況時,不準裝藥放炮。
(6)放炮母線、連接線和電雷管腳線必須相互扭緊并懸掛,不得同軌道、金屬管、鋼絲繩、刮板輸送機等導電體相接觸。放炮母線、連接線和電雷管腳線連接時必須用膠布包扎,嚴禁出現明接頭。
(7)在放炮地點20m內,有礦車、未清除的煤、矸或其它物體阻塞巷道1/3以上時,不準裝藥放炮。
(8)處理瞎炮(包括殘炮)必須在班組長直接指導下進行,并按規程要求處理,瞎炮應在當班處理完畢。如果當班未能處理完畢,放炮員必須同下一班放炮員在現場交接清楚。
(9)放炮時,采用正向裝藥正向起爆。
(10)放炮必須嚴格執行“一炮三檢查”(裝藥前、放炮前、放炮后)和“三人連鎖放炮”(放炮員、班組長、瓦檢員)制度,嚴禁采用糊炮、明火放炮和一次裝藥多次放炮。
(11)爆破工由專職爆破工擔任,并持證上崗。
(12)爆破地點附近20m以內風流中瓦斯濃度達到1%時,嚴禁裝藥、放炮。
(13)抽放孔、防突考察孔嚴禁裝藥放炮,放炮時必須用粘土炮泥充填。
5、發現礦井火災的行動原則
(1)任何地點發現火災時,應視火災性質、災區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勢,并迅速報告調度室。在現場的區、隊、班組及安全員應依照災害預防和處理計劃的規定,將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地區的人員撤離危險區域,并組織人員利用現場的一切工具和器材進行滅火。
(2)電氣設備著火時,應首先切斷電源。在切斷電源前,只準使用不導電的滅火器材進行滅火。
(3)不能直接滅火時,必須封閉火區,礦主要技術負責人負責封閉火區的方案措施編制工作。
(4)掘進工作面發生火災時,應保持原有的通風狀態(若局部通風機處于運行狀態,不得隨意關閉局部通風機;反之,若局部通風機為關閉狀態,也不得隨意打開局部通風機)。
6、用水滅火應注意的問題
(1)水是導電物質,不能用來撲滅帶電的電氣設備的火災;
(2)水比油重,不能用水撲滅油類火災;
(3)撲滅猛烈火災時,不得將水直接射入火源中心,防止水蒸氣逆風而燙傷救火人員和發生水煤氣爆炸;
(4)滅火水量必須充足。若水量不足,在高溫下可分解為氫氣和一氧化碳氣體,有混合氣體爆炸的危險。
7、防止地面雷電波及井下
輔助平硐的軌道(加裝2組絕緣道夾板)、風井瓦斯管路、主井架空電纜金屬外皮均應在井口附近設防雷接地,接地電阻<10歐姆。通信電纜在入井處裝帶熔斷器的分線合。
篇3:電氣事故引發火災防治措施裝備
1、井下機電硐室防火措施
(1)井下機電硐室有采區運輸下山絞車房,采用砌碹支護,保持過道暢通,嚴禁存放無關的設備和物件。
(2)硐室入口處懸掛“非工作人員禁止入內”的警示牌,并懸掛與實際相符的供電系統圖。
(3)井下各車場設防爆燈,燈距為5m。
(4)照明電源均引自地面配電所,照明燈每盞設SJ8l一45/122接線盒一只,串掛安裝。
(5)硐室內設置足夠數量的砂子和2個50cm?化學泡沫滅火器,砂箱用1.5~3.0毫米鐵板制作,容積不少于2m?。
(6)井下機電硐室在通道處設防火門或防火柵欄兩用門。
(7)井下硐室不準存放汽油、柴油、煤油和變電器油,擦拭機械用的棉紗、布頭等,要放在鐵桶內封閉,并定期送到地面處理。
2、井下電氣設備的防火措施
(1)井下所有電氣設備采用礦用隔爆型或本質安全型電氣設備,并具有“產品合格證”、“防爆合格證”、“煤礦礦用產品安全標志”。
(2)向井下供電的變壓器嚴禁中性點接地。
(3)井下低壓動力為660V,照明為127V。
(4)低壓負荷開關選用KBZ-400Z型并配合JJB-600B型檢漏繼電器,以保證安全用電。
(5)向井下配電的低壓配電屏設有過載、短路、漏電保護。
(6)井下局部通風機與掘進設備實現風、電、瓦斯閉鎖。
(7)所有防爆開關,均設有短路、過負荷、單相斷線保護和漏電閉鎖保護。
(8)井下所有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都進行接地。
3、井下爆破火災防治措施
(1)爆破器材符合要求,嚴禁使用質量不合格、過期及非煤礦許用炸藥。
(2)不準放明炮、糊炮、空心炮。
(3)不準用明火或動力線進行爆破。
(4)炮眼深度、炮眼封泥符合要求,并使用水炮泥。
(5)嚴格按規定裝藥、連線、啟爆。
(6)爆破材料的運送、保管,要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規定。
4、井下電纜
(1)下井電纜引自地面變電所,經由主斜井向井下負荷供電。
(2)井下電纜按安全載流量選擇,并經電壓損失和短路保護校驗,采用礦用移動橡膠套軟電纜。
(3)井下向配電站配電的低壓電纜均采用礦用橡膠套銅芯電纜。
5、電纜懸掛
(1)在傾角在30°以上的井巷中,電纜用卡箍定;
(2)懸掛的電纜有適當的松弛度:懸掛高度不低于1.8米,且高于礦車;
(3)懸掛點間距為3米;電纜在壓風管、供水管等管子的上方,并保持0.3米以上的距離。
(4)電壓等級相同的電纜懸掛在同一側。
6、電纜連接
(1)電纜與電氣設備的連接,用與電氣設備性能相符的接線盒。
(2)電纜線芯作用齒形壓線板(卡爪)或線鼻子與電氣設備進行連接。
(3)不同型號電纜之間嚴禁直接連接,采用符合要求的接線盒、連接器或母線盒進行連接。
(4)同型電纜之間直接連接時,橡膠套電纜的修補連接(包括絕緣、護套已損壞的橡膠套電纜的修補)采用阻燃材料進行硫化熱補或與熱補有同等效能的冷補,并經浸水耐壓試驗,合格后方可下井使用。
7、井下電氣保護
井下電氣設備有接地、短路、過流、過負荷、斷相、漏電等保護,其設置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的相關要求。
(1)電壓在6V以上和由于絕緣損壞可能帶有危險電壓的電氣設備的金屬外殼、構架,鎧裝電纜的鋼帶(或鋼絲)、鉛皮或屏蔽護套等均設有保護接地;接地網上任何地點保護接地點的接地電阻值不得超過2,并且每一移動和手持式電氣設備至局部接地極之間的保護接地用的電纜芯線和接地連接導線導電阻值,不得超過l。
(2)所有電氣設備的保護接地裝置(包括電纜的鎧裝、鉛皮、接地芯線)和局部接地裝置,與主接地極連接成1個總接地網;主接地極應埋設在水倉中,用耐腐蝕的鋼板制成、其面積不得小于0.75m?、厚度不得小于5mm。
(3)在下列地點裝設局部接地極:采區變電所(包括移動變電站和多動變壓器);裝有電氣設備的硐室和單獨裝設的高壓電氣設備;低壓配電點或裝有3臺以上電氣設備的地點。
(4)局部接地極設置于巷道水溝內或其他就近的潮濕處。設置在水溝中的局部接地極應用面積不小于0.6m?、厚度不小于3mm的鋼板或具有同等有效面積的鋼管制成,并放于水溝深處。設置在其他地點的局部接地極,用直徑不小于35mm、長度不小于1.5m的鋼管制成,管上應至少鉆20個直徑不小于5mm的透孔,并垂直全部埋入底板。
(5)連接主接地極的接地母線,采用截面不小于50mm?的銅線,電氣設備的外殼與接地母線或局部接地極的連接,電纜連接裝置兩頭的鎧裝、鉛皮的連接,采用截面不小于25mm?的銅線。
(6)40kw以上的電動機采用真空電磁起動器控制;井下的饋電線上,裝設短路、過負荷和漏電保護裝置;低壓電動機的控制設備要具備短路、過負荷、單相斷線、漏電保護裝置和遠程控制裝置;要正確選擇熔斷器的熔體;每天對低壓檢漏裝置進行一次跳閘試驗。
(7)供電線路在入井處裝設防雷電裝置;通信線路在入井處裝設熔斷器和防雷電裝置。
(8)地面電氣設備按相關規程應設置完善的防雷、防靜電的保護裝置,采用獨立避雷針和避雷線防直擊雷,采用磁吹避雷器防止雷電侵入波(感應雷擊),全礦井地面應設置完善的主接地網,所有電氣設備外殼及金屬構件應接地,并與主接地網連接,以有效防止因漏電產生火花引起火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