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有毒有害作業安全措施

有毒有害作業安全措施

2024-07-23 閱讀 4815

一、有毒有害作業的一般規定

(一)作業人員在從事有毒有害作業時,必須嚴格按照已交底的安全施工措施進行作業。

(二)作業人員在作業前應正確使用個人安全防護用品和用具。

(三)下班后應以溫水、肥皂洗臉、漱口或洗澡。

(四)換下的工作服應放在固定位置,不應與非工作服混放。

二、有毒有害物品的裝卸搬運要求

(一)應使用裝卸、搬運的機械以及專用工具,如釣具、夾具等。

(二)作業前必須由施工負責人檢查防護用品、用具是否合格。作業后施工負責人必須安排專人及時清洗、消毒。

(三)搬運時禁止肩扛、背負、雙手抱攬,應做到輕拿輕放。

(四)嚴禁滾動、踏踩包裝。

(五)兩種性能互相抵觸的物品,不得同地裝卸,同車運輸。

(六)對忌熱、忌潮、忌倒置物品,必須采取隔熱、防潮措施和防倒置措施。

(七)作業現場要備有必要的急救藥品和相應的消毒藥劑以及沖洗、消防器材。

三、有毒有害物品儲存注意事項

(一)嚴禁露天存放,應用通風良好的庫房存儲,且必須分類、分堆儲存,并掛出標簽,標示名稱、危險性和預防措施。

(二)劇毒物品必須在專用庫房存放,專人保管。嚴禁與無機氧化劑同庫存放。

(三)不得與硫酸、硝酸等強酸同庫存放。

(四)對相互接觸能引起燃燒、爆炸或滅火方法不同的物品不能同庫儲存。

(五)苯類與酸類不能同庫存放。

(六)庫房內嚴禁試驗、串倒換桶、焊接動火、整修、分類等危險作業。

(七)發現包裝破損、滲漏,要及時報告負責人,同時做好安全處理工作。

(八)所有庫房管理人員必須做到持證上崗,做到隨手鎖門。

四、有毒有害物品的使用注意事項

(一)凡是使用或有可能接觸有毒有害物品的人員,在使用前必須明確告之這些物品的危害性和預防受到傷害的措施。

(二)凡是使用和接觸的人員必須使用能對皮膚、眼睛、呼吸道、消化道起到防護作用的個體防護用品,盡可能避免沒必要的接觸這些物品。

(三)有毒作業場所必須進行有毒氣體定期測定,其采樣點、采樣頻率、采樣時機、采樣方法必須按GB13733-92規定進行。

(四)現場使用的有毒有害物品,要儲存在安全可靠的容器內(一般應使用原儲存容器),每班工作結束時要送回負責人指定的儲存地點。

(五)溢出的化學物品要及時裝進容器內,溢出場所要立即清除干凈以防止進一步污染。

(六)凡是使用和接觸的危險及有毒有害物品,其在空氣中的釋放量超出國家規定的容許限量值,而采取的隔離操作措施或一般通風措施仍不能有效地保護施工人員時,必須戴防毒面具。

(七)佩戴防毒面具的人員,使用前要經過適應性試驗和適當的訓練。

(八)在容器內、室內和其他沒有適當通風的場所從事噴涂、噴砂或使用危險有毒的材料時,施工人員要使用空氣罩或其他等同的供呼吸用的空氣凈化裝置。

篇2:有毒有害場所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和范圍

為確保從業人員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有效控制生產作業中有毒有害因素對人體的侵害,防止事故和職業病的發生,特制定本規定。本規定適用于公司所有生產性有害因素(粉塵、毒物、高溫、低溫、噪聲、放射線等)的控制。

2引用標準/文件

3職責

3.1安管部

3.1.1檢查有毒有害場所作業人員安全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有權停止對人員健康構成一定危害危害的作業。

3.2其他部門

3.2.1負責作業現場安全防護措施的落實及作業人員的管控。

4定義

4.1生產性有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健康和勞動能力可能產生危害作用的,稱為生產性有害因素。

4.2生產性粉塵:在生產中產生的,能較長時間飄浮在空氣中的固體微粒。

4.3毒物:在一定條件下,可與生物體相互作用,引起生物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的化學物質。

4.4高溫作業:在高氣溫或高氣溫合并高氣濕或在強熱輻射的不良氣象條件下進行的生產勞動。

4.5噪聲:物體呈無規律地、無周期性振動所發出的聲音,稱為噪聲。

5管理程序

5.1生產性粉塵預防措施

5.1.1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降低粉塵擴散,改善勞動條件。

5.1.2當密閉艙室進行有粉塵產生的作業時應采取機械通風措施,以稀釋艙室內空氣中粉塵的濃度。

5.1.3為保證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安全、健康,防止外界有害物質侵入人體,應給施工人員配備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等各種保護器具。

5.2中毒預防措施

5.2.1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使用有毒物質,以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質。

5.2.2生產環境中存在有毒物質時,應從工藝和設備方面采取措施,對于在艙室內施工的應有通風排毒措施,降低空氣中含毒物的濃度,施工人員應有個體防護用具并正確使用,盡可能減少毒物進入人體。

5.2.3嚴格遵守工藝和安全操作規程,消除和減少誤操作。

5.4加強對生產作業現場的管理,根據生產性質、特點,其工藝不僅要滿足生產上的要求,還應有可靠的安全生產措施。

5.2.4定期監測生產環境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濃度,以便觀察毒物污染造成危害的程度,及時改善環境,使毒物濃度控制在對人無害的水平以內。

5.3高溫作業預防措施

5.3.1艙室內施工應采取機械通風降溫措施,有條件的企業可裝備空氣調節設備降溫。

5.3.2供給施工人員合理的飲料和補充營養,高溫作業工人應補充與出汗量相等的水分和鹽分。

5.3.3加強個體防護,高溫作業工人的工作服,應以耐熱、導熱系數小而透氣性能好的織物制成。防止輻射熱,可用白帆布工作服。

5.3.4應根據各地區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適當調整夏季高溫作業勞動和休息制度。

5.4噪聲預防措施

5.4.1從設計、工藝上著手研究控制聲源措施,降低噪聲。

5.4.2采取吸聲、隔聲、和消聲的方法對傳播途徑進行控制。

5.4.3在作業環境噪聲強度比較高或在特殊高噪聲條件下工作,給作業人員發放個人防護用品。

5.5放射線預防措施

5.5.1用減少內、外照射劑量的治本方法,在保證應用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輻射源的用量,選擇危害小的輻射源種類。

5.5.2外防護:主要運用時間、距離和屏蔽三個要素進行控制。

5.5.2.1時間防護:在不影響工作質量的原則下,設法減少人員受照時間。

5.5.2.2距離防護:增大與輻射源間的距離,降低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

5.5.2.3屏蔽防護:對輻射源采取屏蔽隔離的方法,減少對人體的輻射。

5.5.3內防護:主要運用圍封隔離、除污保潔、個人防護進行控制。

5.5.3.1圍封隔離:對開放源及其工作場所采取“包圍封鎖”與外環境隔離的原則,把開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間內。

5.5.3.2除污保潔:應用開放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環境,故應隨時監測并清除,使污染保持在國家規定限值以下。

5.5.3.3個人防護:開放源工作一定要根據不同工作性質,配用不同的個人防護用品。

6附件

篇3: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安全規定

根據國家標準GB-8958-8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電業安全工作規程》(電氣、熱機)及華北電力集團公司《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的安全規定》,結合我廠生產實際,特制定我廠《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的安全規定》。

一、作業場所的劃定:

1、劃定為:煙道內、汽包內、除氧器內、凝汽器內、擴容器內、化學澄清器及其它容器內、電除塵灰斗內等密閉或有限空間內的作業為一般缺氧作業(不包括作業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危險氣體的作業,如:涂刷油漆、液體油脂類,使用氬、二氧化碳、氮氣進行焊接作業等),以上作業場所為一般缺氧場所,在此場所作業如不采取相應措施,作業人員有缺氧危險。

2、劃定為:油罐(箱)內、酸堿罐(箱)內、磨煤機大罐及制粉系統內、煤粉倉內、加氯間、加氨間、暗溝、地溝等同時存在缺氧和其它易燃、易爆、有毒危險的作業為特殊危險作業,以上場所為危險作業場所,在此場所作業,如不采取完備的安全技術措施,可能造成作業人員缺氧、中毒、爆炸、燃燒等惡劣后果。

二、作業負責人及作業人員條件:

凡參加一般缺氧作業和特殊危險作業的人員,均必須熟悉國家標準GB-8958-8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華北電力集團公司《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的安全規定》及本規定。工作負責人經廠部組織專業培訓考試合格,取得結業證書后,方有資格擔任危險工作負責人,未經過專業培訓不準擔任危險作業工作負責人。

1、對危險作業工作負責人的安全教育(培訓)內容包括:

(1)、與缺氧作業有關的法規;

(2)、產生缺氧危險的原因、缺氧癥狀、職業禁忌癥、防止措施以及缺氧癥的急救知識;

(3)、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檢查和維護常識;

(4)、作業場所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及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

(5)、缺氧作業安全教育結業后應發給證書。未經過安全教育的人不得擔任作業負責人;

2、對一般缺氧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應包括如下的內容:

(1)、缺氧場所的窒息危險性和安全作業的要求;

(2)、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知識。

三、作業前的準備:

1、作業前工作負責人必須組織參加作業的全體人員,認真分析作業場所危險因素產生的原因(缺氧、中毒、爆炸、著火等)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危險因素的原因(在作業時發生物理、化學反應產生有毒氣體)。對采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進行討論,熟知人員缺氧、中毒的癥狀和急救知識。

2.認真填寫危險因素控制卡,嚴格執行危險因素執行規定。

四、作業前的檢測:

1、一般性缺氧作業和特殊危險作業,必須堅持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未經檢測或檢測不合格的危險場所,禁止人員進入場所作業。

2、工作負責人必須會同車間安全員共同對檢測儀器進行檢查,確保儀器性能良好檢測數據準確。

3、檢測時,工作負責人(檢測人員),必須使用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對可能缺氧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險場所認真檢測(氧氣濃度大于18%,其它有毒易燃、易爆、氣體在安全范圍內),檢測完畢后,在危險因素控制卡的背面做好檢測記錄,記錄內容包括:測定日期、測定時間、測定地點、測定結果、測定人簽字。

五、作業過程監測

1、測定作業場所符合安全要求后,工作人員方可開始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嚴格實行現場監護制度(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預先規定聯系信號);

2、在空氣流通較差的場所、容器等存在易燃、易爆、有毒的泄漏源的場所工作,要在工作場所進行連續檢測;

3、如在作業過程中發現由于系統變化和作業本身引起的各項指標(氧量濃度、有毒氣體以及引起爆燃的有關指標)變化,工作負責人應令立即停止作業,退出現場,分析引起變化的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并對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進行檢測,保證各指標達到安全要求后,方可繼續作業。

六、工作結束后,工作負責人必須在現場清點人數及工器具,集體撤離現場。

七、安全檢測儀器管理辦法

1、檢測儀器是測定特殊作業環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的重要檢測手段,是保證作業人員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各使用單位和人員,必須愛護,保證其性能良好、檢測數據準確、可靠。

2、安全檢測儀器(共兩臺)分別由安監部專責人和檢修部安全員統一管理,對儀器的完善性、準確性負責。

3、檢修部所屬區域的缺氧及危險作業,由檢修部組織測定。

4、其它單位在組織缺氧以及其它危險作業時,均可向安監部借用儀器。工作結束后,交回安監部。

5、檢測儀器的定期校驗、維修由安監部專責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