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安全規定

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安全規定

2024-07-13 閱讀 5688

根據國家標準GB-8958-8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電業安全工作規程》(電氣、熱機)及華北電力集團公司《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的安全規定》,結合我廠生產實際,特制定我廠《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的安全規定》。

一、作業場所的劃定:

1、劃定為:煙道內、汽包內、除氧器內、凝汽器內、擴容器內、化學澄清器及其它容器內、電除塵灰斗內等密閉或有限空間內的作業為一般缺氧作業(不包括作業過程中有可能產生危險氣體的作業,如:涂刷油漆、液體油脂類,使用氬、二氧化碳、氮氣進行焊接作業等),以上作業場所為一般缺氧場所,在此場所作業如不采取相應措施,作業人員有缺氧危險。

2、劃定為:油罐(箱)內、酸堿罐(箱)內、磨煤機大罐及制粉系統內、煤粉倉內、加氯間、加氨間、暗溝、地溝等同時存在缺氧和其它易燃、易爆、有毒危險的作業為特殊危險作業,以上場所為危險作業場所,在此場所作業,如不采取完備的安全技術措施,可能造成作業人員缺氧、中毒、爆炸、燃燒等惡劣后果。

二、作業負責人及作業人員條件:

凡參加一般缺氧作業和特殊危險作業的人員,均必須熟悉國家標準GB-8958-88《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程》;華北電力集團公司《缺氧、易燃、易爆、有毒氣體場所作業的安全規定》及本規定。工作負責人經廠部組織專業培訓考試合格,取得結業證書后,方有資格擔任危險工作負責人,未經過專業培訓不準擔任危險作業工作負責人。

1、對危險作業工作負責人的安全教育(培訓)內容包括:

(1)、與缺氧作業有關的法規;

(2)、產生缺氧危險的原因、缺氧癥狀、職業禁忌癥、防止措施以及缺氧癥的急救知識;

(3)、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檢查和維護常識;

(4)、作業場所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及有害物質的測定方法;

(5)、缺氧作業安全教育結業后應發給證書。未經過安全教育的人不得擔任作業負責人;

2、對一般缺氧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應包括如下的內容:

(1)、缺氧場所的窒息危險性和安全作業的要求;

(2)、防護用品、呼吸保護器具及搶救裝置的使用知識。

三、作業前的準備:

1、作業前工作負責人必須組織參加作業的全體人員,認真分析作業場所危險因素產生的原因(缺氧、中毒、爆炸、著火等)及在作業過程中產生危險因素的原因(在作業時發生物理、化學反應產生有毒氣體)。對采取措施的針對性,有效性進行討論,熟知人員缺氧、中毒的癥狀和急救知識。

2.認真填寫危險因素控制卡,嚴格執行危險因素執行規定。

四、作業前的檢測:

1、一般性缺氧作業和特殊危險作業,必須堅持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未經檢測或檢測不合格的危險場所,禁止人員進入場所作業。

2、工作負責人必須會同車間安全員共同對檢測儀器進行檢查,確保儀器性能良好檢測數據準確。

3、檢測時,工作負責人(檢測人員),必須使用正壓式空氣呼吸器,對可能缺氧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險場所認真檢測(氧氣濃度大于18%,其它有毒易燃、易爆、氣體在安全范圍內),檢測完畢后,在危險因素控制卡的背面做好檢測記錄,記錄內容包括:測定日期、測定時間、測定地點、測定結果、測定人簽字。

五、作業過程監測

1、測定作業場所符合安全要求后,工作人員方可開始工作,在工作過程中,嚴格實行現場監護制度(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預先規定聯系信號);

2、在空氣流通較差的場所、容器等存在易燃、易爆、有毒的泄漏源的場所工作,要在工作場所進行連續檢測;

3、如在作業過程中發現由于系統變化和作業本身引起的各項指標(氧量濃度、有毒氣體以及引起爆燃的有關指標)變化,工作負責人應令立即停止作業,退出現場,分析引起變化的原因,采取相應措施,并對所采取措施的有效性進行檢測,保證各指標達到安全要求后,方可繼續作業。

六、工作結束后,工作負責人必須在現場清點人數及工器具,集體撤離現場。

七、安全檢測儀器管理辦法

1、檢測儀器是測定特殊作業環境是否符合安全要求的重要檢測手段,是保證作業人員人身安全的重要措施。各使用單位和人員,必須愛護,保證其性能良好、檢測數據準確、可靠。

2、安全檢測儀器(共兩臺)分別由安監部專責人和檢修部安全員統一管理,對儀器的完善性、準確性負責。

3、檢修部所屬區域的缺氧及危險作業,由檢修部組織測定。

4、其它單位在組織缺氧以及其它危險作業時,均可向安監部借用儀器。工作結束后,交回安監部。

5、檢測儀器的定期校驗、維修由安監部專責人負責。

篇2:易燃易爆危險場所檢修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第一條(目的和依據)

為加強易燃易爆危險場所檢修作業安全管理,有效防范檢修作業過程中各類事故的發生,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依據《安全生產法》、《消防法》、《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條例》以及《上海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辦法》和有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標準,結合本市實際,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適用范圍)

本市行政區域內在易燃易爆危險場所中,從事設備設施的檢修作業及其安全監督管理,適用本規定。

本規定所稱易燃易爆危險場所是指生產、儲存、使用、經營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的場所;

本規定所稱檢修作業是指施工、維護保養、清洗、檢測檢驗等作業。

第三條(管理部門的職責)

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依法對易燃易爆危險場所檢修作業實行綜合安全監督管理。

建設管理部門對易燃易爆危險場所建設工程施工實施行業安全監督管理。

公安消防部門對易燃易爆危險場所依法實施日常監督檢查。

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部門對特種設備重大修理過程的監督檢驗實施監督管理。

市政管理部門對燃氣供氣設備設施檢修作業實施安全監督管理。

第四條(生產經營單位責任)

存在易燃易爆危險場所的生產經營單位(以下簡稱“生產經營單位”),對檢修作業負有下列安全管理職責:

(一)按照有關法律、法規、標準,制定本單位易燃易爆危險場所檢修、動火作業安全管理、易燃易爆危險物品和場所防火防爆管理等規章制度;

(二)負責審查檢修作業單位的相關資質;審核檢修作業單位編制的作業方案(包括檢修作業安全措施);

(三)對進入易燃易爆場所從事檢修作業的人員進行安全培訓,告知易燃易爆危險場所存在的危險因素及相應的安全防范措施;

(四)負責審批《檢修安全作業證》、《動火安全作業證》等;

(五)負責檢修作業現場的日常檢查和督促;

(六)法律、法規及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五條(檢修作業單位責任)

按照“誰作業、誰負責”的原則,檢修作業單位負責檢修作業任務范圍內的下列安全管理職責:

(一)制定檢修作業方案及檢修安全防范措施;

(二)組織落實檢修作業安全防范措施;

(三)開工前應當向相關管理等部門告知檢修作業相關情況;

(四)組織檢修作業人員現場安全交底;

(五)辦理《檢修施工安全作業證》、《動火安全作業證》等。

(六)指定專人負責整個檢修作業過程的安全管理工作。

(七)法律、法規及規章規定的其他職責。

第六條(承發包管理)

在易燃易爆危險場所從事檢修作業的單位,應取得建設管理部門頒發的相應施工資質。從事特種設備重大更新、改造、維修的單位,還應取得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部門頒發的相應的《特種設備安裝改造維修許可證》。

生產經營單位與檢修作業單位簽訂工程合同時,應當簽訂安全管理協議,明確雙方的安全生產責任。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加強檢修作業全過程監控,防止檢修作業單位將作業任務轉包給不具備資質的單位或個人。

第七條(教育、培訓和考核)

檢修作業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對施工人員的日常安全教育、技術培訓和考核的制度,并嚴格組織實施,對從事易燃易爆危險場所檢修作業的人員,應進行專門的安全教育和培訓。

從事易燃易爆危險場所檢修作業的單位主要負責人、項目經理以及安全生產管理人員應取得相應的安全資格證書,并具備危險化學品安全、消防相關知識和管理能力。

電焊、氣割等特種作業人員應經專門培訓、考核合格,取得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操作證后,方可上崗。

檢修作業單位不得安排未接受過安全教育、技術培訓并經考核合格的施工人員上崗作業。

第八條(檢修作業證制度)

檢修作業前,作業單位應當向生產經營單位申請辦理《設備設施檢修安全作業證》,涉及動火作業的,應當辦理《動火安全作業證》。

未經生產經營單位批準,不得進行檢修作業。

第九條(編制專題施工方案)

從事動火、進入密閉空間以及設備設施壓力試驗和氣密性試驗等危險性較大的檢修作業,作業單位應當編制專題檢修作業方案及相應的安全措施,經生產經營單位審核,檢修作業單位技術負責人審定,檢修單位負責人批準后實施。

第十條(檢修前的安全教育)

檢修作業前,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會同檢修作業單位對參加檢修作業的人員進行安全教育。

安全教育內容包括:檢修作業項目、任務、檢修方案和檢修安全措施;檢修作業現場和檢修過程中可能存在或出現的不安全因素及對策;檢修作業必須遵守的有關檢修安全規章制度;檢修作業過程中個體防護器具和勞動防護用品的正確使用。

第十一條(設備設施清洗和交出)

對盛有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的生產裝置、儲存設施的檢修作業,生產經營單位應按以下規定進行處置:

(一)必須進行工藝處理。按照退料、置換、清洗,分析等工作程序,由生產經營單位處置合格后移交;

(二)發包給專業清洗公司的,生產經營單位應會同專業清洗公司制定清洗方案和相應的安全措施,并配合做好相關工作;

(三)檢修作業場所和設備設施應與其他場所、非檢修設備設施有效隔離(拆除連接短管或加盲板);

(四)檢修作業單位和生產經營單位現場負責人雙方確認合格后,辦理檢修設備移交手續。

第十二條(警示告知)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在易燃易爆危險場所設置檢修作業警示標志,內容包括:易燃易爆危險特性、防火防爆管理要求、檢修安全操作規定、事故防范及應急措施等事項。

檢修作業單位負責對檢修作業區域設警戒線。

第十三條(檢修作業報告制度)

檢修作業實行告知制度。檢修作業單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在作業前向有關部門報告:

(一)在易燃易爆危險場所進行新、改、擴建設工程的檢修施工作業的,應報告建設管理部門;

(二)在加油(氣)站等可能危及公共安全的場所從事檢修作業的,應報告區(縣)安全生產監管部門;

(三)涉及燃氣設施檢修作業的,應報告市或區燃氣管理部門;

(四)涉及壓力容器、壓力管道等特種設備重大檢修作業的,應當在施工前根據有關法規要求,將擬進行的安裝、改造、維修情況書面告知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告知后即可施工。

第十四條(檢修前的安全檢查)

生產經營單位和檢修作業單位現場負責人應組織有關專業管理人員對以下檢修作業安全措施的落實情況進行檢查:

(一)施工方案及安全措施現場交底;

(二)《檢修安全作業證》、《動火安全作業證》的辦理;

(三)檢修作業人員的教育培訓;

(四)生產經營單位對移交檢修的設備設施退料、置換、清洗及分析情況;

(五)設置盲板或斷開管道連接等有效隔斷措施的落實;

(六)檢修現場易燃易爆物品的清理;

(七)檢修作業使用的氣體防護器材、檢測儀器、消防器材、通信設備、照明設備等配備;

(八)檢修作業現場的消防通道、行車通道暢通;

(九)檢修現場安全警示標志及警戒線(施工安全隔離)的設置等。

第十五條(動火檢修作業限制)

?生產經營單位應當對動用明火檢修作業實行嚴格的消防安全管理。

禁止在易燃易爆危險場所進行焊接、切割作業以及使用噴燈、電鉆、砂輪等產生火焰、火花和熱源的臨時性作業。因特殊情況需要進行動火作業的,應當辦理《動火安全作業證》。

第十六條(動火檢修作業安全措施)

從事動火檢修作業必須落實以下安全措施:

(一)執行動火作業許可制度;

(二)對裝置、設備設施、容器(爐、塔、釜、罐等)進行安全處置,符合檢修作業條件;

(三)應將動火檢修部位與其他相連的設備設施、金屬容器等有效隔斷;

(四)對動火檢修部位的設備、設施、管道、容器以及作業環境等進行測爆分析(動火作業中止半小時以上應重新測爆分析);

(五)存放易燃易爆危險化學品的設備、容器等處置合格后,應采取注滿水或充氮保護的措施;

(六)進入設備內部檢修作業,必須對設備內部可燃氣體、有害氣體的濃度和氧含量分析檢測合格;

(七)施工人員應使用相應防爆等級的防爆電器和工具;

(八)作業現場要安排2名現場監護人,配備必要的救護器具和消防器材,對作業的安全措施給予確認并做好監護工作。

第十七條(檢修作業過程安全管理)

生產經營單位及檢修作業單位應當加強檢修作業現場日常的安全巡視和檢查,督促施工人員按照施工安全技術標準、安全操作規程以及本項目施工方案進行施工作業,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和個體防護器具。

檢查中發現事故隱患和違反施工安全技術標準或者安全操作規程的行為,應及時予以制止或者糾正。

第十八條(作業人員的權利和義務)

作業人員應正確使用勞動防護用品和個體防護器具,嚴格遵守易燃易爆危險場所檢修作業安全管理制度;發現安全防范措施不落實或不具備檢修作業安全條件,有權拒絕檢修作業,作業過程中發現異常情況或緊急情況時,有權停止作業并撤離作業場所。

第十九條(法律責任)

未辦理動火安全作業證,在易燃易爆危險場所違法使用明火進行檢修作業,由公安消防部門依照《消防法》、《上海市消防條例》等有關規定依法實施處罰。

生產經營單位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按照《安全生產法》、《上海市危險化學品安全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一)將易燃易爆危險場所作業的項目發包給不具備安全條件的單位的;

(二)未在易燃易爆危險場所和相關設施、設備上設置明顯的安全警示標志的;

(三)未制定檢修作業方案和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并經生產經營單位技術負責人審核、檢修作業單位負責人批準的。

違反特種設備檢修安全管理規定的,由質量技術監督管理部門按照《特種設備安全監察條例》的相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二十條?本規定自二OO八年五月十五日起實施。

篇3:有毒有害場所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和范圍

為確保從業人員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有效控制生產作業中有毒有害因素對人體的侵害,防止事故和職業病的發生,特制定本規定。本規定適用于公司所有生產性有害因素(粉塵、毒物、高溫、低溫、噪聲、放射線等)的控制。

2引用標準/文件

3職責

3.1安管部

3.1.1檢查有毒有害場所作業人員安全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有權停止對人員健康構成一定危害危害的作業。

3.2其他部門

3.2.1負責作業現場安全防護措施的落實及作業人員的管控。

4定義

4.1生產性有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健康和勞動能力可能產生危害作用的,稱為生產性有害因素。

4.2生產性粉塵:在生產中產生的,能較長時間飄浮在空氣中的固體微粒。

4.3毒物:在一定條件下,可與生物體相互作用,引起生物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的化學物質。

4.4高溫作業:在高氣溫或高氣溫合并高氣濕或在強熱輻射的不良氣象條件下進行的生產勞動。

4.5噪聲:物體呈無規律地、無周期性振動所發出的聲音,稱為噪聲。

5管理程序

5.1生產性粉塵預防措施

5.1.1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降低粉塵擴散,改善勞動條件。

5.1.2當密閉艙室進行有粉塵產生的作業時應采取機械通風措施,以稀釋艙室內空氣中粉塵的濃度。

5.1.3為保證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安全、健康,防止外界有害物質侵入人體,應給施工人員配備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等各種保護器具。

5.2中毒預防措施

5.2.1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使用有毒物質,以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質。

5.2.2生產環境中存在有毒物質時,應從工藝和設備方面采取措施,對于在艙室內施工的應有通風排毒措施,降低空氣中含毒物的濃度,施工人員應有個體防護用具并正確使用,盡可能減少毒物進入人體。

5.2.3嚴格遵守工藝和安全操作規程,消除和減少誤操作。

5.4加強對生產作業現場的管理,根據生產性質、特點,其工藝不僅要滿足生產上的要求,還應有可靠的安全生產措施。

5.2.4定期監測生產環境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濃度,以便觀察毒物污染造成危害的程度,及時改善環境,使毒物濃度控制在對人無害的水平以內。

5.3高溫作業預防措施

5.3.1艙室內施工應采取機械通風降溫措施,有條件的企業可裝備空氣調節設備降溫。

5.3.2供給施工人員合理的飲料和補充營養,高溫作業工人應補充與出汗量相等的水分和鹽分。

5.3.3加強個體防護,高溫作業工人的工作服,應以耐熱、導熱系數小而透氣性能好的織物制成。防止輻射熱,可用白帆布工作服。

5.3.4應根據各地區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適當調整夏季高溫作業勞動和休息制度。

5.4噪聲預防措施

5.4.1從設計、工藝上著手研究控制聲源措施,降低噪聲。

5.4.2采取吸聲、隔聲、和消聲的方法對傳播途徑進行控制。

5.4.3在作業環境噪聲強度比較高或在特殊高噪聲條件下工作,給作業人員發放個人防護用品。

5.5放射線預防措施

5.5.1用減少內、外照射劑量的治本方法,在保證應用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輻射源的用量,選擇危害小的輻射源種類。

5.5.2外防護:主要運用時間、距離和屏蔽三個要素進行控制。

5.5.2.1時間防護:在不影響工作質量的原則下,設法減少人員受照時間。

5.5.2.2距離防護:增大與輻射源間的距離,降低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

5.5.2.3屏蔽防護:對輻射源采取屏蔽隔離的方法,減少對人體的輻射。

5.5.3內防護:主要運用圍封隔離、除污保潔、個人防護進行控制。

5.5.3.1圍封隔離:對開放源及其工作場所采取“包圍封鎖”與外環境隔離的原則,把開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間內。

5.5.3.2除污保潔:應用開放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環境,故應隨時監測并清除,使污染保持在國家規定限值以下。

5.5.3.3個人防護:開放源工作一定要根據不同工作性質,配用不同的個人防護用品。

6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