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使用有毒有害物品作業場所操作規程

使用有毒有害物品作業場所操作規程

2024-07-14 閱讀 7022

為了保證作業場所安全使用有毒有害物品,預防控制和消除職業危害因素,保護職工身體健康,根據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和本公司實際,制定本規程

本規程規定了使用有毒有害物品作業場所的一般操作規程,供勞動者作業中遵照執行

一進貨與貯存

1倉管員接收有毒有害物品時,必須經計量后,由品管部門進行質檢/驗證合格后,始得卸貨入庫

2由倉管員督促裝卸作業者穿戴好個人防護用品,在灌裝甲苯DMF丁酮有毒溶劑時必須戴上防毒口罩和橡膠手套,并站在上風處,以免直接接觸而造成身體損害

3有毒有害物品的裝卸地點應靠近危險品倉庫,禁止在廠區主通道進行灌裝卸貨,并及時搬運入庫夏天裝卸溶劑類物品時應在早晚進行,并做好防火防曬防雨工作,灌裝溶劑不得超過桶體積的75%,并加密封圈后,將桶蓋擰緊,保證密閉;倉管員檢查是否破損泄露,發現異常時,立即處理

4灌裝的有毒有害物品無包裝標識的,由倉管員負責粘貼上相關標識,輕搬輕運,防止摩擦,集中貯存在危險品倉庫

5按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性,選擇適當的安全的碼垛方式,防止危害的發生;倉管員必須在班前班后和風雨雪的前中后進行例行檢查,并采取適宜的通風降溫防潮措施,保證倉庫的安全衛生整潔

6倉管員應當遵照先進先用的倉管養護原則,定期整頓清理,確保合理的庫存量,符合安全職業衛生生產的需要

7倉管員必須熟悉各種有毒有害物品的中毒急救方法和消防滅火措施;發現隱患,及時處置

二生產與操作

1接觸使用有毒有害物品的勞動者,上崗前必須穿戴好個人防護用品,對使用甲苯DMF丁酮溶劑的崗位,作業時需戴上防毒口罩和橡膠手套,防止直接接觸,造成身體傷害

2作業前需先開啟車間崗位的通風裝置及門窗及門簾,確保有效通風,使作業場所空氣中的有毒有害氣體的濃度低于安全濃度,作業者應在上風處作業,防止有毒有害氣體從呼吸器官吸入

3作業者在搬運投放有毒有害物品時,應小心輕放,防止摩擦;使用管道投放有毒有害溶劑的,應當檢查計量器具和管道閥門是否正常和關閉,防止因此發生有毒有害物品的溢出

4投放有毒有害物品時,必須按照規定的投放先后程序,準確計量加入,禁止投放時先后程序顛倒或投放過多或過少而發生職業危害和產品質量問題

5保持作業場所清潔衛生,做好班前班中班后的整頓整理清掃工作;保持個人衛生,作業過程中用餐前,需進行個人衛生清洗,防止有毒有害物品從手口而入平時應當對個人防護用品(工作服等)勤換勤洗,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6對敞口作業的有毒有害物品時,應當控制和減少其敞口的時間,隨時加蓋密閉,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吸入

7對廢物和溢出物按規定要求加以適當處置,預防和控制有毒有害物品的危害

8當存在有毒有害物品的管道貯槽反應釜等發生跑冒滴漏時,應當立即報告當班主管,由有關人員及時進行修復

篇2:有毒有害場所作業安全管理規定

1目的和范圍

為確保從業人員在生產作業過程中的安全與健康,有效控制生產作業中有毒有害因素對人體的侵害,防止事故和職業病的發生,特制定本規定。本規定適用于公司所有生產性有害因素(粉塵、毒物、高溫、低溫、噪聲、放射線等)的控制。

2引用標準/文件

3職責

3.1安管部

3.1.1檢查有毒有害場所作業人員安全防護措施的落實情況,有權停止對人員健康構成一定危害危害的作業。

3.2其他部門

3.2.1負責作業現場安全防護措施的落實及作業人員的管控。

4定義

4.1生產性有害因素:對勞動者的健康和勞動能力可能產生危害作用的,稱為生產性有害因素。

4.2生產性粉塵:在生產中產生的,能較長時間飄浮在空氣中的固體微粒。

4.3毒物:在一定條件下,可與生物體相互作用,引起生物體功能性或器質性損害的化學物質。

4.4高溫作業:在高氣溫或高氣溫合并高氣濕或在強熱輻射的不良氣象條件下進行的生產勞動。

4.5噪聲:物體呈無規律地、無周期性振動所發出的聲音,稱為噪聲。

5管理程序

5.1生產性粉塵預防措施

5.1.1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降低粉塵擴散,改善勞動條件。

5.1.2當密閉艙室進行有粉塵產生的作業時應采取機械通風措施,以稀釋艙室內空氣中粉塵的濃度。

5.1.3為保證勞動者在生產中的安全、健康,防止外界有害物質侵入人體,應給施工人員配備自吸過濾式防塵口罩等各種保護器具。

5.2中毒預防措施

5.2.1在生產過程中避免使用有毒物質,以無毒或低毒物質代替有毒或高毒物質。

5.2.2生產環境中存在有毒物質時,應從工藝和設備方面采取措施,對于在艙室內施工的應有通風排毒措施,降低空氣中含毒物的濃度,施工人員應有個體防護用具并正確使用,盡可能減少毒物進入人體。

5.2.3嚴格遵守工藝和安全操作規程,消除和減少誤操作。

5.4加強對生產作業現場的管理,根據生產性質、特點,其工藝不僅要滿足生產上的要求,還應有可靠的安全生產措施。

5.2.4定期監測生產環境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濃度,以便觀察毒物污染造成危害的程度,及時改善環境,使毒物濃度控制在對人無害的水平以內。

5.3高溫作業預防措施

5.3.1艙室內施工應采取機械通風降溫措施,有條件的企業可裝備空氣調節設備降溫。

5.3.2供給施工人員合理的飲料和補充營養,高溫作業工人應補充與出汗量相等的水分和鹽分。

5.3.3加強個體防護,高溫作業工人的工作服,應以耐熱、導熱系數小而透氣性能好的織物制成。防止輻射熱,可用白帆布工作服。

5.3.4應根據各地區生產特點和具體條件,適當調整夏季高溫作業勞動和休息制度。

5.4噪聲預防措施

5.4.1從設計、工藝上著手研究控制聲源措施,降低噪聲。

5.4.2采取吸聲、隔聲、和消聲的方法對傳播途徑進行控制。

5.4.3在作業環境噪聲強度比較高或在特殊高噪聲條件下工作,給作業人員發放個人防護用品。

5.5放射線預防措施

5.5.1用減少內、外照射劑量的治本方法,在保證應用效果的前提下,盡量減少輻射源的用量,選擇危害小的輻射源種類。

5.5.2外防護:主要運用時間、距離和屏蔽三個要素進行控制。

5.5.2.1時間防護:在不影響工作質量的原則下,設法減少人員受照時間。

5.5.2.2距離防護:增大與輻射源間的距離,降低工作人員的受照劑量。

5.5.2.3屏蔽防護:對輻射源采取屏蔽隔離的方法,減少對人體的輻射。

5.5.3內防護:主要運用圍封隔離、除污保潔、個人防護進行控制。

5.5.3.1圍封隔離:對開放源及其工作場所采取“包圍封鎖”與外環境隔離的原則,把開放源控制在有限空間內。

5.5.3.2除污保潔:應用開放源不可能完全不污染環境,故應隨時監測并清除,使污染保持在國家規定限值以下。

5.5.3.3個人防護:開放源工作一定要根據不同工作性質,配用不同的個人防護用品。

6附件

篇3:有毒有害危險場所作業技術規定范本

1為有效防止硫化氫等有害有毒氣體中毒事故的發生,應強化有毒有害危險場所作業的安全管理,有效保障從業人員的安全健康。2有毒有害危險場所,是指市政等系統新建、改建、擴建和維修養護、清理等工程項目中需的盾構、頂管、污水池、排水管道、集水井、電纜井、地窖、沼氣池、化糞池、發酵池等有限空間在施工中作業中可能接觸存在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中毒、爆炸的危險場所。3各施工、養護單位和管理單位應制定本單位有毒有害危險場所安全管理規定及安全操作規程,告知從業人員作業場所和工作崗位存在的危險因素,防范措施以及事故應急措施,為從業人員配備必要的作業防護器材。4施工作業單位具體實施有毒有害危險場所在施工作業前,應制定完整具體的作業專項安全方案,并做好對作業人員進行具體的安全交底和履行一定的交底手續。5管理單位應對所管轄的范圍,建立全面的有毒有害場所管理檔案,并向有關安全監督部門進行備案。6施工總承包和管理單位應嚴格審查專業承包單位的資質和安全生許可證情況,不得將有毒有害危險場所,發包給無相關資質、安全生產許可證的單位施工作業,嚴禁非法轉包。7施工作業單位的負責人,安全生產管理人員,項目負責人應經過相關部門的專項安全培訓,經考核獲得資格證書后方可上崗。8涉及下水管道、污水池、集水井、拆封“頭子”和疏通作業等潛水作業人員,必須經專業培訓方可下井窖作業。9施工作業單位及管理單位應對全體員工作業人員企業應定期實施安全教育,告知有毒有害氣體的危險危害,場所的管理要求及中毒癥狀,職業禁忌癥,防范措施、防范器具的正確使用、中毒急救知識等,該項教育企業可自行實施或委托專門培訓機構進行,合格后上崗。10從事有毒有害危險場所作業單位必須配置以下安全裝備及設施:1硫化氫等有毒有害氣體、氧氣、一氧化碳、可燃氣體檢測分析儀;2機械送風(排風)設備;3三套以上、潛水設備和空氣呼吸器;4有效的通訊工具;5搶救器具(車輛、呼吸器、梯子、繩纜及其他器具和裝備)。11施工及管理單位所持的各類有毒有害測試及檢測儀器,應每年對所有計量儀器、設備送有關部門或制造商標定一次方可使用。12所有裝備、設備、及設施應建立定期檢查、維修和專人保管制度,在施工作業前要實施預檢在確認完好的前提下方可投入使用。13嚴格執行有毒有害場所“工作票”制度,經作業負責人批準后方可作業。14有毒有害場所應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和攪拌釋放安全保護措施,并經檢測分析合格后方可作業。15下井下窖拆封“頭子”等潛水作業,應由符合安全生產條件的作業單位承擔,現場應對各類人員證書、裝備作完整可靠性檢查后方可下井作業。16低于地下2m作業時,作業人員必須使用安全帶和安全保險繩。17井下作業嚴禁明火。18發現硫化氫有毒有害氣體危害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督促作業人員迅速撤離現場,并采取有效措施方可作業。19施工作業現場應安排2名經過培訓、熟悉情況的監護人員,并配備兩套空氣呼吸器,密切監視作業狀況。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應事先約明確的聯絡信號,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施救。20作業場所應醒目的警示標志,未經批準嚴禁無關人員入內。21施工作業單位或管理單位應在各自相應責任和管理范圍建立行之有效和針對性強的應急救援方案和計劃,并對相關人員進行可行性培訓,和每年不少于二次救援實地演練。22施工作業單位應每年組織至少一次性對現場施工作業人員進行全面體檢,嚴禁患有高血壓、心腦疾病、高度眼疾等人員從事有毒有害場所施工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