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災防治專項安全技術措施范本
礦井火災是煤礦重大災害之一,礦井火災發生后,火勢發展迅猛,變化復雜,影響范圍廣,往往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資源損失,可能誘發瓦斯爆炸,釀成更大災害,根據國家安全生產方針“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要求,結合我礦井下的實際情況,特制定以下措施并遵照執行。
一.井下煤層自燃發火的預兆
1.煤炭溫度較正常區域增高;
2.有火災的煤油、汽油、松節油味;
3.有煙霧彌漫;
4.火區流出的水溫升高;
?5.出現燃燒不完全的焦刺味;
6.火區附近的煤壁、支架、密閉、管路等上面掛有水珠;
7.流經火源后的礦井空氣中氧氣減少,相對溫度增高,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濃度增加。
二.事故危害程度分析
礦井火災事故可分為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礦井火災的發生和季節關系不明顯,火災事故的發生取決于火災三要素同時存在。
三.內因火災危害程度分析
采煤工作面煤層煤炭自燃主要發生在工作面周圍的停采線、聯絡巷、老巷、上下順槽至采空區20m縱深范圍內,尤其以停采線處最為普遍,主要原因是這些地方丟煤多,丟失木材多,外部漏風嚴重和措施不力等造成的。隨著放頂煤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尤其是放頂煤工作面采空區煤炭丟失多,自燃可能性增強,其主要原因是相鄰下一個采面進風順槽側,由于擴散通風造成的煤炭自燃,是影響鄰面安全回采的主要因素。
切眼、停采線、溜煤眼、老硐室及老火區、巷道高冒處、斷層處等以上這些地點是內因火災防治的重點。
四.外因火災危害程度分析
外因火災可以發生在礦井的任何地點,但多發生在井口、井筒、井底車場、機電峒室、火藥庫以及安裝有機電設備的巷道或工作面內。外因火災的特點是:突然發生,來勢兇猛,如果不能及時發現,往往可能釀成惡性的事故,一定條件下還能夠引起爆然或者爆炸。據統計,國內外有記載的每次犧牲數十甚至上百人的煤礦重大惡性火災事故90%屬于外因火災,但外因火災的燃燒往往發生在可燃物表面,救災人員能接近火源,如果發現得及時,還是容易撲救的。
五.外因火災預防措施
A)井下從事電焊、氣焊和噴燈焊接等工作時,必須嚴格執行《煤礦安全規程》第二百二廠三條的有關規定,并制定嚴格的安全措施,報有關領導批準。嚴格按制定的安全措施組織施工。
B)井下必須使用取得產品許可證的煤礦許用炸藥和煤礦許用電雷管,嚴禁使用產生火焰的爆破器材和爆破工藝。
C)所有電氣設備防爆性能必須達到《煤礦安全規程》要求,過電流、漏電、過負荷和欠壓釋放等保護裝置齊全,靈敏可靠;井口和井下電氣設備必須有防雷擊和防短路的保護裝置。
D)嚴格井口檢身制度,嚴禁攜帶煙草和點火物品下井;工業廣場內的主坪硐、風井井口附近20m內嚴禁煙火;井下嚴禁使用燈泡取暖和使用電爐。
E)井下嚴禁存放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使用過的棉紗、布頭、紙和潤滑油等必須存放在蓋嚴的鐵桶內,并由專人定期送地面處理。嚴禁將剩油、廢油潑灑在井巷或硐室內。
F)井下機電硐室、材料庫、工具房、井底車場、使用膠帶輸送機或液力偶合器的巷道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都應備有滅火器材,其數量、規格和存放地點見附件4;所有機電硐室、火藥庫都必須至少存放0.2m3的滅火砂;必須定期檢查滅火器材,并及時更換。所有工作人員都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并熟悉本職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
G)膠帶運輸機的防滑、防跑偏等防護設施和煙霧報警、自動灑水等安全設施必須齊全、靈敏可靠。
六.內因火災的預防措施
A)井下巷道必須做到設計合理,通風系統穩定、簡單,從設計上滿足防滅火的要求。不尾隨采煤工作面掘進。
B)實施均壓通風措施。工作面停采封閉后及時采取均壓措施,使工作面上、下順槽兩密閉的風壓差減小,進而減小漏風達到防止向采空區供氧的目的,防止采空區的煤炭自燃。
C)順槽掘進過程中出現的頂煤破碎、冒落區域、地質構造區域,沿空掘進過程中因片幫、躲避硐、聯絡巷、裂隙等與采空區溝通的區域,必須及時采取噴漿等堵漏措施,并對浮煤進行阻化處理。
D)加強自然發火的預測預報工作,要充分利用JSG-8型井下火災束管監測系統分析可疑地點的氣體成份和溫度變化情況,發現火災隱患及時采取措施進行處理。
E)堅持對采煤工作面實施采后注漿措施,完善注漿系統,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堅持使用注漿防火措施,最大限度地增大注漿數量,消除火災隱患;尤其是工作面開切眼、停采線必須加大注漿量,盡量將其上、下兩頭三角充實。
F)對工作面推過后、今后不再使用的聯絡巷及時進行注爐渣充填或者使用固化粉煤灰充填,以確保有效封堵漏風。
G)采用走向水平分層方式布置工作面時,應避免把采區上、下山布置在落差較大的斷層附近,避免工作面停采線或開切眼留在上、下山附近。
H)依據現場條件及自燃發火威脅的區域范圍,有針對性地采取注氮、注液態CO2防火措施,依靠氮氣、液態CO2壓力,以氮氣、液態CO2因地置換采空區的氧氣,惰化自燃發火威脅區域。
I)堅持每月排查一次自然發火隱患,對排查出的自然發火隱患點,制定切實可行的防治措施進行處理。
明確本單位對危險源監測監控的方式、方法,以及采取的預防措施。
七.礦井火災處置措施
1.外因火災比較直觀,初期火勢較小,容易控制,現場人員應充分利用滅火器材或其它可能利用的滅火工具直接滅火。出現外因火災必須用井下電話匯報礦調度室。如果火災規模較大,現場人員不能直接撲滅火災時,應盡快將火災的地點、范圍、性質等情況向調度室匯報,并積極組織受火災威脅區域人員沿避災路線盡快撤離災區。內因火災現場如能直接滅火,防止火災范圍的進一步擴大,必須進行直接滅火。
當采煤工作面發生火災事故時,一般要在正常通風的情況下從進風側利用滅火器或者防塵管路滅火。火勢無法控制,在場人員應立即佩戴好自救器,在進風側的人員要逆風撤出,在回風側的人員要設法經最短路線,撤退到新鮮風流中。撤退倒安全地點時跟班人員要清點人數,并及時匯報礦調度室。
2.當井下掘進工作面發生火災事故直接滅火無效時,在場人員要立即打開并按規定佩戴好隨身攜帶的自救器,迅速撤至新鮮風流中。如因火勢嚴重,退路被阻時,應千方百計穿過火災地點。如穿過火災地點難以實現,應坐在支架良好的地方,打開壓風管路三通閥門,構筑避難硐室,等待救護隊搶救。
3.現場人員用水滅火必須注意以下的問題:
(1)要有足夠的水量;水量不足不僅難以滅火,而且有可能貽誤戰機,造成火勢發展。
(2)用水滅火時人要占據上風側工作。水流由火源的邊緣逐漸地推向中心,以免產生過量的水蒸汽傷人。
(3)必須保持一個暢通的排煙通道,以防高溫的水蒸汽和煙流返回傷人。
(4)不能用水撲滅帶電的電器設備火災。不宜撲滅油料火災。
4.自救器的佩戴注意事項:
(1)戴上自救器后,吸氣溫度逐漸升高,表明自救器工作正常。決不能因吸氣干熱而把自救器取下。
(2)化學氧自救器佩戴初期生氧劑放氧速度慢,如條件允許,應緩慢行走,等氧足夠呼吸時再加快速度。撤退時最好按每小時4~5km速度行走,呼吸要均勻,千萬不要跑。
(3)佩戴過程中口腔產生的唾液,可以咽下,也可任其自然流入口水盒降溫器,嚴禁拿下口具往外吐。
(4)在未到達安全地點前,嚴禁取下鼻夾和口具,以防有害氣體的毒害。
(5)礦井火災引起瓦斯煤塵爆炸或者風流紊亂,將會擴大事故災害范圍,如此受災區事故威脅人員,在接到礦調度室發布的撤離命令之后,有現場跟班人員組織按照避災路線進行安全撤離。由于佩帶自救器之后,災區人員相互之間無法用語言進行交流。區隊現場跟班人員或者班組長要利用肢體語言組織職工進行撤離。撤離時跟班領導(班組長)或者有經驗的職工在前,其他職工依次排在其后,按照有效的避災路線進行撤離。有時災區能見度很低,災區職工可以手牽手進行撤離。切忌職工不服從指揮。撤退時,不可驚慌失措,盲目行動。首先有組織地向火災燃燒的相反方向撤退。最好利用平行巷道,迎著新鮮風流繞過火區,進入安全地點。
5.在有煙霧的巷道里撤退時,應當注意:
(1)在有煙霧的巷道里停留避難或是建立避災場所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應當采取果斷措施迅速脫離現場,撤到有新鮮風流的巷道。
(2)必須及時佩戴好自救器,若自救器失效,應捂濕毛巾。
(3)位于火源進風側人員,應迎著新鮮風流撤退。如果位于火源回風側的人員距火源較近,附近有脫險的通道,而且又有脫險的把握時,可以逆煙撤退,迅速穿過火區撤到火源進風側。如果位于火源回風側的人員距火源較遠,在煙氣沒有到達之前,可順著風流盡快從回風出口撤到新鮮風流中去。如果在撤退途中遇到煙氣有中毒危險時,應迅速戴好自救器盡快通過捷徑繞到新鮮風流中去。
(4)撤退途中,如果有平行并列巷道或交叉巷道時,應靠有平行并列巷道或交叉巷口的一側撤退,并隨時注意這些出口的位置。在煙霧大、視線不清楚的情況下,要摸著巷道壁前進,以免錯過聯通出口。
在煙霧不嚴重的情況下,應盡量躬身彎腰,低頭快速前進,如煙霧大、視線不清或溫度高時,則應盡量貼著巷道底板和巷道壁,摸著鐵道或管道等快速爬行撤退。
(5)在高溫濃煙的巷道撤退時,還應注意用水浸濕毛巾、衣物,或向身上淋水等辦法進行降溫,或是利用隨身衣物遮擋頭部,以防高溫煙氣的刺激。
(6)如果在自救器有效作用時間內不能安全撤退時,應尋找有壓風管路的地點,用壓風呼吸。
(7)無論逆風或順風撤退,都無法躲避著火巷道或火災煙氣的危害時,應迅速進入避難硐室,或構筑臨時避難所,等待救援。
(8)無論在多么危險緊急的情況下,都不要驚慌,不要狂奔亂跑。那樣很容易疲勞,降低抵抗能力、分析能力、行動能力,過度的緊張和恐懼還會造成精神及行動失常。
6.妥善避災。
由于自救器有效時間較短,當佩戴自救器后,在其有效作用時間內不能到達安全地點;撤退路線無法通過;或者有自救器而有害氣體含量又較高時,可以發揮避難硐室的作用。利用工作地點的臨時巷道,硐室或兩道風門之間的巷道,在事故發生后臨時修建避難硐室,該硐室必須構筑嚴密,以免有害氣體侵入,使避難人員受害。正確地選擇修建臨時避難硐室的地點,往往能對受難人員發揮很好的救護作用。
在進入臨時避難硐室前,應在硐室外留有衣物、礦燈等明顯標志,以便救護隊發現。待避時,應保持安靜,避免不必要的體力消耗和空氣消耗,借以延長避災時間。硐室內除留有一盞燈照明外,其余礦燈應全部關閉。在硐室內可間斷地敲打鐵器、巖石等,發出呼救信號。全體避難人員要堅定信心,相信在各級領導和職工的努力下,一定會安全脫險。
7.救災具體措施
井下發生火災時,礦領導及有關人員的首要任務是保護井下人員的安全,即應迅速從危險區撤出與救災無關的人員,同時采取一定的通風措施防止風流逆轉而擴大災情。
(1)撲滅井下火災時,搶救指揮部應根據火源位置,火災波及范圍,工作人員分布及瓦斯涌出情況,迅速而慎重決定通風方式。
(2)進風井口、井筒、井底車場、主要進風道和硐室發生火災時,為了搶救井下人員,應反風或風流短路。
(3)救護隊員到達火災現場,首先應從進風側滅火,為控制火勢,可采取措施設置水幕,拆除木背板(巖石堅固時),及時建造臨時防火密閉等措施阻止火勢幕延。
(4)用水滅火時,為了防止水煤氣爆炸,水流不要對準火焰中心,而應從火焰的外圍噴灑,隨著燃燒物溫度的降低,逐步逼向火源中心。
(5)撲滅電器火災,必須首先切斷電源,電源無法切斷時,嚴禁使用非絕緣滅火器材滅火。
(6)進風的下山巷道著火時,必須采取防止火風壓造成風流紊亂和風流逆轉的措施。
(7)滅火時,應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積聚,如積聚的瓦斯可能涌入火區,應加強巷道通風。
(8)采煤工作面發生火災時,一般要在正常通風的情況下從進風側利用滅火器和防塵管路滅火。
(9)獨頭巷道發生火災時,要在維持局部通風機正常通風的情況下,積極滅火,救護隊員到現場后,要保持獨頭巷道的通風原狀,進行偵察后再采取措施。
(10)火災發生在獨頭巷道迎頭時,在通風的情況下,瓦斯濃度不超過2%,可直接滅火,若發生在巷道中段時不得直接滅火,要遠距離封閉。
(11)所有能通往危險地帶的風路都要設置警戒牌,在警戒區內除做滅火的有關工作外,不允許進行其它工作。
(12)為了掌握災變情況,必須由專人負責檢查現場的氣體情況,檢查人員應配備瓦斯、氧氣、一氧化碳便攜式檢定儀,并隨時采樣送井上進行分析。
八.災區人員安全撤離、自救、搶救傷員的措施和地面營救人員或救護隊的行動路線
1.撤離時必須按火災路線有序地撤離,嚴禁慌亂,不聽從指揮。
2.當無法撤離時,可進入獨頭巷道,盡可能采用一切可利用的材料將進入有毒有害氣體的巷道堵斷等待營救。
3.在撤離過程中不要慌、急,首先戴好自救器,有毛巾的將毛巾打濕捂住口鼻,當遇到明火,有可能通過時,應當將穿的衣服、棉衣在水溝里用水打濕,罩著頭向外快速沖過。撤離時必須辨明方向(迎風流撤離)。
4.地面調度室接到井下火災報告后,立即通知受威脅區域和可能受威脅的人員撤離,同時通知撤離路線。與此同時通知礦長、總工程師、安全副礦等救災指揮人員。
5.礦長、總工程師、安全、生產副礦長在接到通知后,立即成立應急指揮部并必迅速查明火災地段、災害發展情況,嚴禁盲目停風和通知主扇風司機反風。根據火災發展情況、地段,按事先制訂好的應急預案實施營救,同時要采取措施防止風流紊亂和火煙侵襲和蔓延。迅速做出決定:是否召請當地救護。
6.地面營救人員或救護隊的行動路線:
地面→副立井→+772m水平井底車場→軌道上山→進入工作面搜巡遇險人員。
(六)災變時期應急的通風方法
火災可使的通風系統風流紊亂,可根據火災發生在井下不同地點采取維持正常通風、停風、風流短路及增減風量的措施,如:火災發生在主要進風巷時,可采取反風的方法,控制有毒有害氣體向里蔓延進入采區上山和工作面;火災發生在回風巷或總回風巷時,應采取維持正常通風。火災發生在運輸巷或采區上山時,根據人員的分布情況在行決定通風方法(一般情況下,在正常工作時運輸巷人員比較多應維持正常通風),在交接班時回風巷的人比較多應采取停風,總之要根據發生災害時的情形而定)。火災發生在串聯通風的前一個工作面中應采取風流短路的方法,不讓有毒有害氣體進入下一個作面等。
(七)設備、器材及使用方法
1.避難硐室分兩種,一是預先設置的采區避難所,一種是事故發生時因地制宜臨時構筑的避難所。
2.器具的使用:
①人工呼吸器,將呼吸罩罩住傷者的嘴、鼻,將罩系在傷者頭上即可。
②自救器:一手握住自救器的下部份,先去掉膠皮套,扯掉封口帶,開啟搬手,除去自救器的上蓋,拉出口號具、鼻夾、頭帶,把口具塞進嘴內、咬住牙墊、拉開鼻夾將鼻子夾住,取下礦帽,把頭帶套在頭頂上,再戴上礦帽,一手托住自救器即可。
八、避災路線:
工作避災路線:
+812m采煤工作面→+812m南巷→軌道上山→+772水平井底車場→副立井
+802m工作面→+802m南巷→+802m車場→軌道上山→+772水平井底車場→副立井
篇2:煤礦火災防治規程
1、煤礦火災的分類及危害
根據引燃源的不同煤礦火災可分為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
煤礦火災根據火災發生的性質也可分為原生火災和再生火災。
根據火災發生的地點及其所在巷道的風流流動方向的不同,煤礦火災為又可分為上行風流火災、下行風流火災和進風流火災。
煤礦火災的發生具有嚴重的危害性,主要表現以下幾個方面:人員傷亡、礦井生產接續緊張、巨大的經濟損失、嚴重的環境污染。
2、煤炭自燃的必要充分條件
有自燃傾向性的煤被開采后呈破碎狀態,堆積厚度一般要大于0.4m;
有較好的蓄熱條件;
有適量的通風供氧;
上述三個條件共存的時間大于煤的自燃發火期。
3、自然發火的過程
潛伏期、自熱期和燃燒期。
4、礦山內因火災防止技術
①灌漿滅火②阻化劑防滅火③均壓滅火④惰氣壓注滅火⑤新型凝膠滅火⑥泡沫、干粉等
5、礦山外因火災防止技術
⑴防止失控的高溫熱源產生和存在
⑵盡量不用或少用可燃材料
⑶防止產生機電火災
⑷防止摩擦引燃
⑸防止高溫熱源和火花與可燃物相互作用
6、火區封閉技術
火區內的空氣溫度下降到30℃以下,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日常空氣溫度相同。
火區內空氣中的氧氣濃度降到5.0%以下。
火區內空氣中不含有乙烯、乙炔,一氧化碳濃度在封閉期間內逐漸下降,并穩定在0.001%以下。
火區的出水溫度低于25℃,或與火災發生前該區的日常出水溫度相同。
上述4項指標持續穩定的時間在1個月以上。
7、火區啟封技術
鎖風啟封火區(分段啟封火區):用于火區范圍較大,不能確認火源已經熄滅。
通風啟封火區(一次性打開火區):用于火區范圍較小,確認火源已經熄滅。
篇3:礦井火災預防工作礦井火災防治措施
㈠切實礦井火災預防工作
1、井口檢身工必須堅守工作崗位,履行職責,嚴禁入井人員攜帶易燃、易爆物品和煙火下井,杜絕穿化纖維衣服人員入井。(本條由運輸隊負責,安監科負責監督。)
2、每一入井人員必須攜帶合格的防爆礦燈、一臺自救器。嚴禁在井下拆卸、敲打、撞擊礦燈。(本條由充燈工和井下職工負責,安監科負責監督。)
3、井下禁止使用汽油機和柴油機,嚴禁吸煙和烤火,嚴禁使用日光燈和用火爐取暖。井口和風機房20m以內不得有煙火和用火爐取暖;井下和硐室內不得存放汽油、煤油和變壓器油;使用過和棉沙、布頭、潤滑油、廢紙等不準亂扔亂放、要及時清理送到地面處理;嚴禁將剩油、廢油灑在井巷和硐室內。井口20m范圍內及井下需要從事電焊、氣焊等工作,必須由機電科制訂安全措施,并經總工程師、礦長批準,且指定專人在場檢查和監督,方準進行。(本條由安監科負責)
4、井下放炮必須使用取得產品許可證的煤礦安全炸藥和雷管,不同廠家生產的或不同品種的電雷管不得混摻使用。嚴禁使用黑火藥或其它非礦用炸藥,嚴禁使用過期、變質炸藥。(本條由安監科負責)
5、井下放炮必須使用放炮器放炮,嚴禁用明火、明電放炮。放炮員必須經過培訓,持證上崗。井下放炮工作只準由放炮員擔任,裝配引藥、裝藥、連線、檢查線路和通電放炮工作,只準放炮員一人進行操作。放炮母線要絕緣良好、無明接頭,并堅持“一炮三檢”和“三人連鎖”放炮制度,嚴禁用放炮母線和放炮器作碰火試電。(本條由放炮員負責,安監科負責監督。)
6、炮眼封泥應用水炮泥,炮眼內先裝1~2袋水炮泥,再用不燃性粘土炮泥填滿封實。無封泥、封泥不足或封泥不嚴,嚴禁放炮。嚴禁用煤粉、塊狀材料或其它可燃性材料充當封泥。炮眼深度小于0.6m時不得裝藥放炮,炮眼深度為0.6m時,封泥長度不得小于炮眼深度的二分之一,嚴禁放明炮、糊炮。(本條由安監科負責)
7、機電設備必須取得“三證一標志”方可入井。井下機電設備運行和維修人員,都必須經過培訓考試,合格后方可持證上崗。井下不得帶電檢修、搬遷電器設備和電纜電線,不準打火試電,不準碰線頭打信號。刮板輸送機的液力偶合器,必須按所傳遞的功率大小,注入規定量的難燃液,并經常檢查有無漏失。易熔合金塞必須符合標準要求。(本條由機電車間負責,機電科負責監督。)
8、井下供電應做到“三無”、“四有”、“兩齊”、“三全”、“三堅持”。
“三無”指的是:無“雞爪子”、無“羊尾巴”、無“明接頭”;“四有”指有過流和漏電保護裝備,有螺釘和彈簧墊,有密封圈和檔板,有接地裝備;
“兩齊”指電纜懸掛整齊,設備硐室清潔整齊;
“三全”指防護裝置全,絕緣用具全,圖紙資料全;
“三堅持”指堅持使用檢漏繼電器,堅持使用煤電鉆、照明和信號綜合保護裝置,堅持使用風電閉鎖和瓦斯電閉鎖。(本條由機電車間負責,機電科負責監督。)
9、井下爆破材料庫、機電設備硐室、檢修硐室、材料庫、井底車場、使用帶式輸送機或液力偶合器的巷道以及采掘工作面附近的巷道中,應備有滅火器材,其數量、規格和存放地點必須符合《煤礦安全規程》的有關規定。井下工作人員都必須熟悉滅火器材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并熟悉本工作區域內滅火器材的存放地點。(本條由安監科負責。)
10、加強火工品管理,安全礦長每月組織對井下爆炸材料管理進行一次全面檢查;爆炸材料管理單位每旬將藥庫炸藥、雷管庫存量、使用量上報礦長、總工程師及有關單位。(本條由安監科、負責)
11、井下發生火災時,任何人發現災情,應視火災性質,災區通風和瓦斯情況,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方法直接滅火,控制火勢,并迅速向調度室報告。現場人員要依照火災處理計劃的規定,通知所有可能受火災威脅地區人員撤離危險區。電器設備著火,必須先切斷電源,然后再滅火,切斷電源前嚴禁用水或導電物質滅火。井下消防材料庫內應至少備用高壓水管100m,鐵锨10張,镢頭10把,水桶10個。
12、井下使用的橡套電纜必須是阻燃電纜,使用膠帶必須是阻燃膠帶。(本條由機電車間負責)
13、井下所有機電設備硐室及其相鄰兩側20m以內的巷道,膠帶輸送機機頭前后各20m范圍內的巷道都必須用不燃性材料支護,并配齊滅火器材。
14、在皮帶輸送機巷道中每隔50米設置支管和閥門,確保消防管路使用可靠(通風隊負責)。皮帶運輸機必須安裝防滑、煙霧、溫度保護,并保證使用靈活可靠。滾筒和托磙必須轉動靈活,否則立即更換維修。機頭前后兩端各20米范圍內,都必須使用不燃性材料支護。
㈡礦井火災防治措施
1、礦井火災
凡發生在煤礦井下的火災,以及發生在井口附近危害井下安全的火災,都叫做礦井火災。預防礦井外因火災的主要措施是防止井下出現明火,電火、炮火。防止電火的措施是:井下必須采用防爆型或本質安全型電器設備,并做到設備性能完好;嚴禁使用燈泡取暖和使用電爐。
2、礦井火災的危害
礦井一旦發生火災,不僅會燒毀大量的設備器材和煤炭資源,給生產帶來損失,而且會產生大量有毒氣體,彌漫井下,使大批礦工中毒死亡。在有瓦斯、煤塵爆炸危險的礦井中,還可能引起瓦斯、煤塵爆炸事故,其危害更加嚴重。
3、礦井火災的分類
礦井火災分為內因火災和外因火災兩種。由外來火源引起的火災,如燈火、火柴、吸煙、火爐、放炮、機械摩擦、電焊,電流短路等發生的明火引起的火災叫外因火災。由煤炭自燃引起的火災叫內因火災,內因火災占礦井火災總數的75%左右。
4、礦井火災的預防措施
預防礦井外因火災的主要措施是防止井下出現明火,電火、炮火。
防止明火的措施是:井下嚴禁使用明火和吸煙;井下一般嚴禁從事電焊、火焊工作,如必須焊接時,要制定專門措施報批;井口房和通風機附近20m內,不得有煙火或用火爐取暖。
防止電火的措施是:井下必須采用防爆型或本質安全型電器設備,并做到設備性能完好;嚴禁使用燈泡取暖和使用電爐。
防止炮火的措施是:使用安全炸藥,不準將藥卷內的消焰粉倒掉,不準放明炮、糊炮,不準用明火、動力線放炮;炮眼封泥要裝滿,并使用水炮泥;嚴格按規程規定裝藥、連線和放炮。
預防礦井內因火災的措施:
一是減少發火隱患,預防煤炭自燃。
在開采技術方面,要正確選擇礦井的開拓方式、采煤方法和開采程序,合理布置采區,不得任意采掘規定的段間、區間煤柱,以提高開采有自然發火危險煤層的礦井先天防火能力。
在通風技術方面,要選擇合理的通風方式,正確設置控制風流的設施,采取均壓防火措施,加強通風防火管理等,以減少漏風,這對防止煤炭自然發火有重要作用。預防性灌漿,注阻化劑、惰性氣體等。
二是掌握自然發火預兆,及時進行發火預測預報,把自然發火消滅在“萌芽”階段。
三是對采掘生產過程中遺留下的各種發火隱患要及時處理,如加強“三道”的維修,加強對廢舊巷處理,及時充填煤巷碹,及時處理高溫火點等。
當井下一旦發生火災,最先發現的人員應盡可能直接滅火,盡量控制火災的發展。并要立即報告礦調度室,說明事故的地點和性質、范圍等情況。如果現場人員無力撲救,人身安全又受到威盼時,在弄清火情的情況下,災區人員要迅速撤離或就近盡快撤入避難硐室。如通路受阻,則應構筑臨時避難硐室,進行自救或等候救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