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要求
1、各車間進入有限空間作業應嚴格執行“先檢測、后作業”的原則檢測的指標應包括氧濃度值、易燃易爆物質(可燃性氣體、爆炸性粉塵)濃度值,有毒氣體濃度值。最低限度應檢測下列三項:氧濃度應在19.5%-23.5%范圍內;易燃可燃氣體濃度應小于最低爆炸極限的10%;一氧化碳濃度應小于24ppm。未經檢測合格,嚴禁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在作業環境條件發生變化時,應對作業場所中危害因素進行持續或定時的檢測。實施檢測時,檢測人員應處于安全狀態,檢測時應作好檢測記錄,包括檢測時間、地點、氣體種類和檢測濃度等。對有限空間進行化驗的要求:1.1進入受限空間之前和作業環境可能改變的場所均需進行取樣分析。作業前30min內,進行氣體采樣分析。1.2取樣要有代表性。1.3對作業的受限空間底部存有液體取樣分析時,要采取安全措施,充分攪動后再取樣分析。1.4不得憑感覺判斷受限空間內部是否安全。1.5受限空間存在殘渣、自聚物等,在作業過程中可能散發可燃、有毒有害氣體的作業,建議進行連續檢測,發現異常及時處理。后附:受限空間作業氣體分析檢測單作業分析檢測單編碼:編號:作業種類:1.清理或檢修2.進入受限空間作業采樣部位:采樣時間:年月日時分氧氣濃度(V/V%):有毒氣體濃度(ppm):可燃氣體濃度內部環境V/V%%LEL分析人:確認人:注:1.在采樣部位欄標明內部氣體或環境氣體;2.如存在多種有毒氣體,要逐項分析,填寫數據。2、有限空間作業必須進行審批凡進入有限空間進行檢修、清理、施工作業的,各車間必須實施審批,作業人員在開具相關票據后,經車間主任審批后方可進行作業前的準備工作,各項安全措施執行到位后,經工作票許可人審核完畢確認各項措施均執行到位后,方可進行有限空間的相關作業;未經審批,任何人不得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審批的手續既執行清理、檢修工作票的許可手續。3、現場危害告知各車間應在有限空間進入點附近設置醒目的警示標識,并告知職工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經許可,其他人員擅自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區域,避免發生不安全情況。4、安排專人進行作業安全監護有限空間作業現場應明確作業負責人、監護人員和作業人員,不得在沒有監護的情況下作業。進入受限空間作業必須安排專人現場監護,并為其配備便攜式有毒有害氣體和氧含量檢測報警儀器、通訊、救援設備,不得在無監護人的情況下作業。作業監護人應熟悉作業區域的環境和工藝情況,有判斷和處理異常情況的能力,掌握急救知識。進入一氧化碳、煤氣、硫化氫等無嗅或有毒、劇毒氣體作業場所都應該佩戴便攜式有毒有害氣體檢測儀器!作業負責人職責:了解整個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確認作業環境、作業程序、防護設施、作業人員符合要求后,授權批準作業;及時掌握作業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條件變化,當有限空間作業條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時,及時的終止作業。作業人員的職責:應接受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培訓;遵守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正確使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設施與個人防護用品;應與監護者進行有效的操作作業、報警、撤離等信息溝通。監護者職責:應接受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培訓;全過程掌握作業人員作業期間的情況,保證在有限空間外持續監護,能夠與作業者進行有效的溝通;在緊急情況發生時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告,必要時立即匯報車間開展應急救援工作,并在有限空間外實施緊急救援工作,防止未經授權或安全防護不到位的人員擅自進入有限空間內進行盲目救援。5、外委施工單位進入有限空間作業同樣執行以上程序車間或分廠應與外委承包單位簽訂安全管理協議,約定各自的安全管理職責。同一車間存在多個外委施工單位時,車間應對各個承包單位的安全工作進行統一協調、管理,車間、分廠對外委施工單位的作業情況進行監督管理,對三違現象進行治理。6、臨時作業車間在實施臨時有限空間作業時,應嚴格遵守以上要求,若缺乏必備的檢測、防護條件,不得自行組織施工作業,應向分廠、分公司協調相關物資,待各項安全措施執行完畢后,再進入有限空間進行作業。
篇2: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管理要求
【主要負責人職責】
生產經營單位主要負責人應加強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管理,履行以下職責:
①建立、健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責任制,明確有限空間作業負責人、作業者、監護者職責;
②組織制定專項作業方案、安全作業操作規程、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安全技術措施等有限空間作業管理制度;
③保證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投入,提供符合要求的通風、檢測、防護、照明等安全防護設施和個人防護用品;
④督促、檢查本單位有限空間作業的安全生產工作,落實有限空間作業的各項安全要求;
⑤提供應急救援保障,做好應急救援工作;
⑥及時、如實報告生產安全事故。
【作業審批】
凡進入有限空間進行施工、檢修、清理作業的,生產經營單位應實施作業審批。未經作業負責人審批,任何人不得進入有限空間作業。
【危害告知】
生產經營單位應在有限空間進入點附近設置醒目的警示標志標識,并告知作業者存在的危險有害因素和防控措施,防止未經許可人員進入作業現場。
【現場監督管理】
有限空間作業現場應明確作業負責人、監護人員和作業人員,不得在沒有監護人的情況下作業。
①作業負責人職責:應了解整個作業過程中存在的危險危害因素;確認作業環境、作業程序、防護設施、作業人員符合要求后,授權批準作業;及時掌握作業過程中可能發生的條件變化,當有限空間作業條件不符合安全要求時,終止作業。
②作業者職責:應接受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培訓;遵守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操作規程,正確使用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設施與個人防護用品;應與監護者進行有效的操作作業、報警、撤離等信息溝通。
③監護者職責:應接受有限空間作業安全生產培訓;全過程掌握作業者作業期間情況,保證在有限空間外持續監護,能夠與作業者進行有效的操作作業、報警、撤離等信息溝通;在緊急情況時向作業者發出撤離警告,必要時立即呼叫應急救援服務,并在有限空間外實施緊急救援工作;防止未經授權的人員進入。
【承包管理】
生產經營單位委托承包單位進行有限空間作業時,應嚴格承包管理,規范承包行為,不得將工程發包給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單位和個人。
生產經營單位將有限空間作業發包時,應當與承包單位簽訂專門的安全生產管理協議,或者在承包合同中約定各自的安全生產管理職責。存在多個承包單位時,生產經營單位應對承包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進行統一協調、管理。
承包單位應嚴格遵守安全協議,遵守各項操作規程,嚴禁違章指揮、違章作業。
【臨時作業】
生產經營單位在有限空間實施臨時作業時,應嚴格遵照本規范要求。如缺乏必備的檢測、防護條件,不得自行組織施工作業,應與有關部門聯系求助配合或采用委托形式進行。
【培訓】
生產經營單位應對有限空間作業負責人員、作業者和監護者開展安全教育培訓,培訓內容包括:有限空間存在的危險特性和安全作業的要求;進入有限空間的程序;檢測儀器、個人防護用品等設備的正確使用;事故應急救援措施與應急救援預案等。培訓應有記錄。培訓結束后,應記載培訓的內容、日期等有關情況。生產經營單位沒有條件開展培訓的,應委托具有資質的培訓機構開展培訓工作。
【應急救援】
生產經營單位應制定有限空間作業應急救援預案,明確救援人員及職責,落實救援設備器材,掌握事故處置程序,提高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置能力。預案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演練,并不斷進行修改完善。
有限空間發生事故時,監護者應及時報警,救援人員應做好自身防護,配備必要的呼吸器具、救援器材,嚴禁盲目施救,導致事故擴大。
【事故報告】
有限空間發生事故后,生產經營單位應當按照國家和本市有關規定向所在區縣政府、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和相關行業監管部門報告。
篇3:有限空間作業安全要求
1、在有限空間危險作業進行過程中,應加強通風換氣,保持必要的測定次數或連續檢測。
2、作業時所用照明應使用12伏以下的安全燈,使用超過安全電壓的手持電動工具,必須按規定配備漏電保護器。
3、發現可能存在有害氣體、可燃氣體時,檢測人員應同時使用有害氣體檢測儀表、可燃氣體測試儀等設備進行檢測。
4、檢測人員佩戴隔離式呼吸器,嚴禁使用氧氣呼吸器;
5、有可燃氣體或可燃性粉塵存在的作業現場,所有的檢測儀器,電動工具,照明燈具等,必須使用符合《爆炸和火災危險環境電力裝置設計規范》要求的防爆型產品。
6、在危險作業場所,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嚴禁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7、對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風換氣措施或受作業環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風換氣的場所,作業人員必須配備并使用空氣呼吸器或軟管面具等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8、作業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作業前和離開時應準確清點人數。
9、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作業,作業人員與監護人員應事先規定明確的聯絡信號。
10、當發現缺氧或檢測儀器出現報警時,必須立即停止危險作業,作業點人員應迅速離開作業現場。
12、嚴禁無關人員進入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并應在醒目處設置警示標志。
13、在有限空間危險作業場所,必須配備搶救器具,如:呼吸器具、梯子、繩纜以及其它必要的器具和設備,以便在非常情況下搶救作業人員。
15、在通風條件差的作業場所,如地下室、容器內等,配置二氧化碳滅火器時,應將滅火器放置牢固,禁止隨便啟動,防止二氧化碳意外泄出,并在放置滅火器的位置設立明顯的標志。
17、當作業人員在與輸送管道連接的密閉設備(如油罐、反應塔、儲罐、鍋爐等)內部作業時必須嚴密關閉閥門,裝好盲板,并在醒目處設立禁止啟動的標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