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險作業安全控制程序制度
1范圍
本標準適用于企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企業”)危險作業管理工作。
2規范性引用文件
無
3術語和定義
3.1危險作業
危險作業是指對操作者本人及周圍其他人員的安全有較大危險的作業,本標準危險作業特指動火作業、高處作業和有限空間作業,包括相關方人員進行的相關作業。
3.2動火作業
特指使用明火進行的作業活動,包括電焊、氣焊及其他使用明火進行的作業活動;動火作業分為三級:凡在各類倉庫內動火、動火點周邊有保溫層及其他塑料等無法清理易燃物、在其他易燃易爆現場動火,為高度風險動火;室內動火為中度風險動火;室外動火作業為一般風險動火。
3.3高處作業
特指落高度基準面2m及2m以上有可能墜落的高處進行的作業;其中:作業高度(2~5)m的高處作業及5m以上有固定平臺或使用移動平臺的高處作業,為一般高處作業;5m及以上無固定平臺且未使用移動平臺的高處作業、使用吊籃或吊板作業等為重點高處作業。
3.4有限空間作業
特指人員進入許可性有限空間的作業,包括單純缺氧危險作業和在作業場所中同時存在或可能產生其他有害氣體的特殊缺氧危險作業;其中有限空間是指僅有1個~2個人孔,即進出口受到限制的密閉、狹窄、通風不良的分隔間,或深度大于1.2m封閉或敞口的通風不良空間。
4管理職責
4.1安保:負責在企業進行的危險作業的審批和現場監管;負責所有高度風險動火作業的審批;負責對各部門危險作業管理進行監督檢查。
4.2危險作業所在部門:負責對本部門主管的危險作業申報辦理審批手續,并對危險作業現場進行監護,包括現場交底、作業前檢查和作業過程監護。
5管理要求
5.1動火作業管理
5.1.1動火作業審批應符合以下要求:
——動火作業應經過審批,未經審批不得作業;作業前由動火作業部門或從事動火作業的相關方主管部門填寫《危險作業審批表》,其中應明確作業負責人,高度風險動火作業需編制動火作業安全措施技術方案,并填寫在《危險作業審批表》中,對動火人員及現場準備、動火作業現場消防設施和器材、動火過程的防范措施、動火作業后的現場清理、應急等制定具體措施;
——所有高度風險動火作業由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的專兼職安全員初審后,報安保部審批;審批時應對其動火作業安全措施技術方案進行審查,如有疑問時應組織對動火現場進行勘察;確認動火準備工作有效方可批準;
——在企業及各部門進行的中度風險動火作業和一般風險動火作業,由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報維修部審核,維修部經理批準;維修部進行的中度風險動火作業和一般風險動火作業報專職安全員審批;審批時應對其動火分級情況及填報內容進行審查;
——審批時應確定動火作業交底人和監護人;交底人應是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的安全管理人員或專兼職安全員,監護人應是作業區域所在部門專兼職安全員;
——在企業廠區范圍內進行的中度風險動火作業和一般風險動火作業,作業部門應將審批后的《危險作業審批表》報紅河卷煙廠、紅河煙葉復烤有限公司相關部門審查或備案,審查或備案完成后方可進行作業;
——動火作業審批的有效期限一般為24小時,特殊情況可加長到3天;動火作業超過審批期限的,應到原審批部門辦理延長批準手續,并在《危險作業審批表》內記錄。
5.1.2動火作業現場監管應符合以下要求:
——審批后的《危險作業審批表》應放置在作業現場,每天的動火作業結束后將《危險作業審批表》交給現場所在部門專兼職安全員或保安人員保管,第二天動火作業前再重新領取;
——高風險動火作業前,審批部門及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現場所在部門的負責人或安全管理人員、交底人和監護人應到動火現場監管,檢查現場各項準備工作;由作業部門交底人負責對作業人員資質進行驗證,并對作業人員進行動火作業安全交底,交底內容應包括作業的危險,作業前、作業中和作業后的安全措施,發生緊急情況時的應急措施等,現場部門監護人負責檢查作業準備情況;交底和監護情況在審批表中記錄;
——中度風險動火、一般風險動火作業前,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交底人、現場所在部門的監護人應到動火現場監管;交底和監護要求同高風險動火;
——動火作業過程中,動火區域所在部門的監護人應通過巡查等方式進行監督;作業現場部門、班組及員工應對作業情況進行現場監督;發現未經過審批或審批期限過期、作業方式危險等情況,應立即制止并報告安保部或專兼職安全員處置。
5.1.3動火作業現場風險控制應符合以下要求:
——動火作業現場無滅火器材或原有滅火器材不能滿足動火應急的,應確定滅火器材、水源等配置要求,作為動火審批的審核要求和現場準備的重點內容;
——動火作業前,動火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應通知動火所在部門或所在部位,清理現場易燃物,確保消防通道暢通,并做好各項準備工作;有煙感探頭的場所,應采取措施防止誤報警;
——作業前應檢查電焊機、氣瓶、電纜線等器具,確保狀態完好,電線無破損、漏電、卡壓、亂拽等不安全因素;電焊機的地線應直接搭接在焊件上,不可亂搭亂接;
——凡盛裝或輸送過易燃易爆物質的容器、設備、管道及除塵設備,應經過清理或采取防火措施后作業,嚴禁盲目動火;
——動火作業前,應辨識火種可能或潛在落下區域,明確周圍環境是否放置可燃易燃品,確認、清理現場,防止火種濺落引起火災;
——使用氣焊割動火作業時,氫氣瓶、乙炔氣瓶、氧氣瓶距離明火不得小于10m的安全距離,氧氣瓶與乙炔氣瓶間距不小于5m,氣瓶嚴禁橫躺臥放使用;嚴禁碰撞、敲擊、劇烈滾動,并設置氣瓶防傾倒裝置;
——動火作業結束后,作業人員必須對周圍現場進行清理,監視現場至少30分鐘后,確認無任何隱患后方可離開現場。
5.2高處作業管理
5.2.1高處作業審批應符合以下要求:
——各部門確認本部門經常從事高處作業的人員(含勞務派遣人員),即高處作業人員,報安保部匯總;安保部組織對高處作業人員進行高處作業培訓,對每人的作業資質進行確認,形成《高處作業人員清單》,由安保部經理審核,管理者代表批準后下發;高處作業人員每年復訓、確認一次。
——從事一般高處作業的作業人員不再進行審批;其他人員(包括相關方人員)進行一般和重點高處作業、高處作業人員進行重點高處作業,均應經過審批,未經審批不得作業;
——作業前由高處作業部門或從事高處作業的相關方主管部門填寫《危險作業審批表》,其中應明確作業負責人,重點高處作業需編制高處作業安全措施技術方案,并填寫在《危險作業審批表》中,對高處作業人員及現場準備、高處作業現場登高梯臺、作業過程的防范措施、應急等制定具體措施;
——《危險作業審批表》經部門兼職安全員初審后,報作業區域專職安全員審批,審批時應對其高處作業安全措施技術方案進行審查,如有疑問時應組織對高處作業現場進行勘察;確認作業準備工作有效方可批準;
——企業廠區現場由其他人員(包括相關方人員)進行一般和重點高處作業、高處作業人員進行重點高處作業的,作業部門應將審批后的《危險作業審批表》報企業相關部門審查或備案,審查或備案完成后方可進行作業;
——審批時應確定高處作業交底人和監護人;交底人應是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的安全管理人員或專兼職安全員,監護人應是作業區域所在部門專兼職安全員;
——高處作業審批的有效期限一般為24小時,特殊情況可加長到3天;高處作業超過審批期限的,應到原審批部門辦理延長批準手續,并在《危險作業審批表》內記錄。
5.2.2高處作業現場監管應符合以下要求:
——審批后的《危險作業審批表》應放置在作業現場;每天的高處作業結束后將《危險作業審批表》交給現場所在部門專兼職安全員或保安人員保管,第二天高處作業前再重新領取;
——重點高處作業前,審批部門及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現場所在部門的負責人或安全管理人員、交底人和監護人應到登高作業現場監管,檢查現場各項準備工作;由作業部門交底人負責對作業人員資質進行驗證,并對作業人員進行高處作業安全交底,交底內容應包括作業的危險,作業前、作業中和作業后的安全措施,發生緊急情況時的應急措施等,現場部門監護人負責檢查作業準備情況和登高梯臺、器具和安全防護用品等安全狀況;交底和監護情況在審批表中記錄;
——一般高處作業前,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交底人、現場所在部門的監護人應到登高作業現場監管;交底和監護要求同重點高處作業;
——高處作業過程中,作業區域所在部門的監護人應通過巡查等方式進行監督;作業現場部門、班組及員工應對作業情況進行現場監督;發現未經過審批或審批期限過期、作業方式危險等情況,應立即報告安保部或專兼職安全員處置。
5.2.3高處作業現場風險控制應符合以下要求:
——作業前應確認登高梯臺的安全性能,不得使用不合格的梯臺,有條件的宜使用移動平臺;
——高處作業的人員應將使用的小型工具裝入工具袋內,不得在鋼管或腳手架、建筑物上亂放工具;不得從高空向地面拋擲物件,也不準從地面向高空拋擲物件;
——無固定站立部位且站立部位無防護的高處作業應使用安全帶,安全帶要拴掛在垂直的上方構件上,構件應無尖銳、鋒利棱角,安全帶不能低掛高用,不準用其他繩子代替,禁止懸掛在移動物體上;
——不得使用叉車、電瓶車等廠內機動車的屬具載人登高;
——作業周邊有物體墜落的可能時,應戴安全帽;
——在室外進行外墻清洗及其他5m以上高處作業時,應確認作業期間天氣狀況,當風力在3級以上、下雨、下雪、有霧能見度差時應停止作業;搶險需要時,應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作業部門領導和安全管理人員至現場監督指導,確保安全。
——在高處進行外墻清洗作業時,應確保坐板、安全帶、自鎖器、卸扣和套鉤無破損,完好有效;吊板作業人員應戴安全帽和安全帶,采用一人兩繩、二人三繩作業方式;安全帶應固定在安全繩上;
——作業結束前,應檢查是否有物體遺留在高處,避免物體墜落傷人。
5.2.4梯臺管理
——有移動式梯臺(木梯、人字梯、剪叉式升降臺等)的部門應單獨建立《移動式梯臺臺帳》,并每月至少檢查一次,保存記錄;
——操作時登高梯臺應放置穩固,使用前應先固定住輪腳,并插好保險銷;不應在梯子底下墊物來抬高梯子;
——梯子使用處下方可能墜落范圍半徑(R)范圍內,不準堆放雜物;
——使用梯子時不應穿光滑硬底鞋,只允許一個人在上面,并有監護人;梯上有人時不應移位;
——在梯子上作業,不準往下拋擲材料、工具和其他物品;
——使用梯子登高,超過5m無固定平臺的作業人員在操作時應佩戴好安全帽、安全帶等個體防護用具,安全帶、安全繩應掛扣在作業面上方固定、牢固的構件上。
5.3有限空間作業管理
5.3.1有限空間作業審批應符合以下要求:
——有限空間作業應經過審批,未經審批不得作業;作業前由有限空間作業部門或從事有限空間作業的相關方主管部門填寫《危險作業審批表》,其中應明確作業負責人,并編制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措施技術方案,并填寫在《危險作業審批表》中,對作業人員及作業程序、通風和檢測、現場設施和專用防護用品、現場警戒、作業過程的防范措施、作業后的人員清點、應急等制定具體措施;
——《危險作業審批表》經部門的兼職安全員初審后,報作業區域專職安全員審批;審批時應對其有限空間作業安全措施技術方案進行審查,如有疑問時應組織對作業現場進行勘察;確認作業準備工作有效方可批準;
——審批時應對作業人員是否經過有限空間作業培訓進行審查;企業員工(含勞務派遣人員)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前,由作業區域專職安全員組織對其進行專門的有限空間作業培訓;從事有限空間作業相關方單位應具有相應的資質,作業人員應經過相應的培訓并提供培訓記錄,如未經過培訓應由作業區域專職安全員組織對其進行專門的有限空間作業培訓;當地政府有規定的,作業人員應取得政府指定機構的有限空間作業培訓并取得資質證書;
——審批時應確定有限空間作業交底人和監護人;交底人應是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的安全管理人員或專兼職安全員,監護人應是作業區域所在部門專兼職安全員;
——有限空間作業審批的有效期限一般為24小時,特殊情況可加長到3天;有限空間作業超過審批期限的,應到原審批部門辦理延長批準手續,并在《危險作業審批表》內記錄。
5.3.2有限空間作業現場監管應符合以下要求:
——審批后的《危險作業審批表》應放置在作業現場,每天的有限空間作業結束后將《危險作業審批表》交給現場所在部門專兼職安全員或保安人員保管,第二天有限空間作業前再重新領取;
——有限空間作業前,審批部門及作業部門(或作業相關方主管部門)、現場所在部門的負責人或安全管理人員、交底人和監護人應到作業現場監管,檢查現場各項準備工作;由作業部門交底人負責對作業人員資質進行驗證,并對作業人員進行有限空間作業安全交底,交底內容應包括作業的危險,作業前、作業中和作業后的安全措施,發生緊急情況時的應急措施等,現場部門監護人負責檢查作業準備情況、有害氣體及氧氣檢測情況、人員進入有限空間的防護用品佩戴情況、應急設施的準備情況等;交底和監護情況在審批表中記錄;
——有限空間作業過程中,作業區域所在部門的監護人應對氣體檢測情況、緊急情況的處置等進行監督;作業現場部門、班組及員工應對作業情況進行現場監督;發現未經過審批或審批期限過期、作業方式危險等情況,應立即報告安保部或專兼職安全員處置。
5.3.3有限空間作業現場風險控制應符合以下要求:
——作業前應由現場作業負責人清點所有現場人員及所帶物品,并保存記錄;
——作業負責人應與作業人員確定明確的聯絡信號,保持與作業人員的聯系,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有效措施;
——應將安全帶、繩索等放置在作業現場,需從直梯下到池內時和在池內易發生墜落作業場所工作時,應佩戴安全帶并系上繩索,并在適當位置可靠地固定;
——在地下消防水池、風管內等特殊缺氧作業的場所作業前,應打開池蓋采取強制通風措施,并對地下空間的硫化氫氣體濃度和含氧量進行測試,確保氧含量在19%~22%(體積比),并保持記錄;如檢測結果超標,需用風機進行鼓風置換;人員在作業時應每隔半小時用儀器對作業環境進行檢測,檢查氧氣和有害氣體是否超標,符合要求方可繼續作業;
——特殊缺氧作業人員應佩戴便攜式硫化氫濃度報警儀,每次使用前應該調試并確認;進入
——硫化氫聚集區作業應該佩戴空氣呼吸器;空氣呼吸器、氣體檢測分析儀器等每年定期檢驗、維護,并保持記錄;
——作業后應清點人數,查明無遺留物、無其他危險后,方可撤離現場。
篇2:液化氣危險作業安全生產規定
1.主題內容與適用范圍
本標準規定了在生產過程中進行動火作業或其它危險性試驗時的作業范圍、方案擬定、審批手續及動火安全措施。
本標準適用于公司所屬各單位。
2.危險作業范圍
2.1.一類危險作業范圍
2.1.1.液化石油氣壓力容器和管道設備檢修動火;
2.1.2.儲罐區內動火;
2.1.3.灌瓶車間及瓶臺、重存瓶區動火;
2.1.4.壓縮車間、液化氣泵房、倒空車間動火;
2.1.5.供應站空、重瓶臺(庫)動火;
2.1.6.液化石油氣管網接改線動火;
2.1.7.液化石油氣儲罐檢查和槽車開罐檢修動火;
2.1.8.加油站、加氣站、氣化間、調壓間動火;
2.1.9.液化石油氣閘井動火;
2.1.10.其它具有一定危險性試驗和作業。
2.2.二類危險作業范圍
2.2.1.灌瓶廠、儲備廠除上述一類范圍以外的其它部位動火;
2.2.2.供應站院內動火。
2.3.動火方式
涉及內容包括電氣焊、打水泥、噴燈、錘鉆、手砂輪、電鋸、風箱、射釘槍、放液、明火等危險作業方式。
3.危險作業方案擬定及審批
3.1.凡屬一類危險作業,由作業單位擬定作業方案(風涉及液化氣管線、容器動火須擬定方案)或填報動火報告表(除液化氣管線、容器動火以外的其它動火填報此表),其內容包括:
3.1.1.作業目的:
3.1.2.作業組織機構:
3.1.3.作業的起止時間:
3.1.4.作業步驟及工藝流程;作業的具體部位,并畫草圖說明;
3.1.5.作業的安全技術措施,包括:加盲板的位置、吹掃置換的方法、液化氣放散措施、現場監護人、消防人員和器材的配備。
3.2.擬定方案后,由本單位主管安全工作領導審查簽字,然后報公司安全保衛部,如果主管領導不在,應由單位行政一把手簽字,安全保衛部審查批準后方可進行作業。儲罐檢修總體方案經安保部批準后,每日動火證由所在單位安保科代開。
3.3.凡屬二類危險作業的方案內容由作業單位擬定方案,由單位主管安全領導批準,并由單位安全部門簽發動火證,作業班組持動火證執行作業。
3.4.一類危險作業方案,應在作業前兩天報公司安全保衛部。
3.5.特殊緊急狀態下臨時搶修或動火,可根據作業的部位和性質,用非書面形式向安全保衛部請示,經批準后方可執行。
3.6.危險作業應在動火證或作業方案所限定的時間內完成,如因故改期或改變動火部位和方案,要另行辦理審批手續,各基層單位安全部門簽發的動火證有效期最長不應超過一天。
4.重大危險作業方案的審批
4.1.重大危險作業的范圍
4.1.1.液化氣工藝系統改造、報廢動火;
4.1.2.液化石油氣管網接改線動火;
4.1.3.液化石油氣儲罐檢修動火;
4.1.4.其它危險性極大的動火。
4.2.重大危險作業方案(一式4份)必須提前5天上報公司安保部,由有關部門會審后,作業單位持批準方案進行作業。特別重大危險作業方案報相關經理審批。
4.3.重大危險作業實施過程中,公司安全、技術、生產等相關部室要經常深入施工現場進行檢查指導。
5.動火安全措施
5.1.嚴格執行作業操作規程及有關安全管理規定。
5.2.加肓板切斷與動火設備相連的管線,檢查壓力表的有效性。
5.3.將動火設備內的可燃物質清理,吹掃干凈,并用可燃氣體檢測儀測定液化氣濃度在爆炸下限的20%以下方可動火。
5.4.動火過程中,如遇可燃氣體泄漏等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動火;涉及液化氣危險作業須使用防爆工具或工具涂抹黃油,以防產生火花。
5.5.動火附近的下水井、地漏、地溝等地下構筑物,應清理易燃物并進行封閉。
5.6.電焊回路應按在焊件上,不得與其它設備搭火,高空作業應防止火花四處飛濺。
5.7.生產車間動火須在停產后進行,動火前打開通風機,查看液化氣閥門是否關閉,測液化氣濃度在爆炸下限的20%以下方可動火。
5.8.液化氣閘井內檢修動火、應事先進行液化氣濃度測定和向井下通風后,方可下井作業。
5.9.野外作業現場,應設立警戒線和警示標志并設專人巡視現場。
5.10.動火作業完成后應對現場進行檢查清理并消除一切火種。
篇3:危險作業場所安全管理制度
為了保證危險作業場所人員的生命安全,防止危險作業場所人員在工作中失誤而造成人員和財產損失,特制定該制度。
(一)本單位的危險作業人員為電工、叉車駕駛員、產品的裝卸工,生產車間的生產人員。
(二)危險場所的作業人員必須經培訓考核合格后持證上崗,危險性較大的作業崗位電工、叉車駕駛員等崗位員工的文化程度要求高中以上文化和具備一定技術等級。
(三)實行安全生產責任制,主要負責人應對單位危險場所的安全管理工作負全面責任。
(四)在危險作業場所作業要辦理相關的作業證件。如:壓力容器操作上崗證、電工作業上崗證、臨時用電證等,作業時并有專人負責現場看護。
(五)危險作業必須有安全操作規程,操作人員應按操作規程操作。
(六)作業時現場必須設置標有危險等級和注意事項的標志牌,對于存在的隱患必須采取安全措施予以消除。
(七)危險作業場所內的各種安全設施必須經常檢查、定期檢驗,保持完好的狀態,做好記錄。各種安全設施不能擅自接觸或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