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職責大全 > 缺氧危險作業安全管理措施

缺氧危險作業安全管理措施

2024-07-22 閱讀 7967

一、安全責任措施

凡有缺氧危險作業的單位,應當建立健全安全生產管理組織,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度,配備安全生產專職或兼職管理人員,指定缺氧危險作業責任人和監護人員。

1.單位主要負責人對本單位的安全生產工作負全面責任,應對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負主要領導責任。

2.分管安全負責人負直接領導責任,負責審批缺氧危險作業許可證。

3.生產技術管理人員作為指定的缺氧危險作業責任人,負有直接管理責任,負責缺氧危險作業申請許可和現場指揮。

4.安全管理人員作為缺氧危險作業安全審查、監督檢查責任人,負責缺氧危險作業方案安全審查和作業現場監督檢查。

5.作業人員和監護人員負有服從指揮、遵章守紀的責任,必須嚴格執行安全操作規程和經批準的作業方案及作業安全措施。

二、安全投入措施

1.依法完善缺氧危險作業現場條件,確保安全投入資金足額到位,安排用于配備勞動防護用品、進行安全培訓的費用。

2.缺氧危險作業安全投入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①配備缺氧危險作業的安全設施、檢驗檢測裝置、安全警示標志牌等。

②配置符合安全技術規范要求的缺氧危險作業的器材、工具。

③配備足夠數量的應急救援設施、消防器材。

④為作業人員或應急救援人員配備符合國標行標要求的個人勞動防護用品。

⑤對作業人員定期進行職業健康檢查和職業康復療養。

三、監督檢查措施

1.制定缺氧危險作業安全監督檢查制度,加強安全監督檢查力度。

2.對缺氧危險作業相關人員履職情況進行日常監督檢查,及時提出安全告知,并記錄反饋在案。對違章作業人員必須當場提出安全警告,并按制度嚴肅處理。對違章指揮和強令冒險作業現象,必須堅決予以制止。

3.對在生產過程中提出申請的缺氧危險作業,必須明確分析其危險、有害因素,提出安全審查意見,做出安全作業許可。對不具備作業條件的申請,不予許可,不得進行相關作業。

4.對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必須進行現場監督檢查,依法確保安全操作規程的遵守和各項安全措施的落實。

5.作業場所必須張貼或懸掛安全警示標志,明確安全作業注意事項、勞動防護用品使用方法和應急救援措施,確定缺氧危險作業的危險、有害區域等。

四、個人防護措施

1.缺氧危險作業前,必須仔細檢查個人勞動防護用品,發現異常應立即更換,嚴禁勉強使用。

2.缺氧危險作業人員,必須有針對性地按規定穿戴勞動防護服裝、鞋帽和其他特種勞動防護用品。在特殊缺氧危險作業情況下,要佩戴隔離式防毒面具,嚴禁使用過濾式面具。

3.現場監護人員應當密切監視作業場所作業情況變化,記錄作業人員數量和作業時間,實施交替作業,減少作業人員在作業場所的停留時間。在作業人員未全部離開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停止作業的情況下,不得從事其他工作,更不得擅自離崗。發現缺氧危險異常情況,應及時采取有效的措施。

4.應急救援人員必須根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視作業現場情況穿戴好個人勞動防護用品,確保自身安全,絕不允許未采取任何個人防護措施而冒險救援。據國家安監總局網站通報,2007年7月份發生的多起缺氧危險作業事故,均因施救不當而導致事故傷亡人員的增加和事故的人為擴大,教訓極為深刻。

五、應急救援措施

1.根據對缺氧危險作業場所安全評估分析,制定事故應急救援預案,并定期開展應急培訓和預案演練。

2.當發現缺氧危險時,必須立即停止作業,設法讓作業人員迅速撤離作業現場。

3.發生缺氧危險狀況時,作業人員和應急救援人員必須立即使用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4.在存在缺氧危險的作業場所,必須就近配置搶救器具,如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安全梯、安全繩纜、安全帶以及必要的救援工具或設備,以便在異常情況有利于迅速實施救援。

5.對已患缺氧癥的人員應立即給予現場急救和送醫院治療處理,切不可延誤最佳救治時機。

篇2:缺氧危險作業安全規定

1?范圍

本規定旨在保障在建產品工作人員、相關方人員的人身安全,防止缺氧事故的發生。

本規定適用于公司范圍內的所有缺氧危險作業。

2?規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條款通過本標準的引用而成為本標準的條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隨后所有的修改單(不包括勘誤的內容)或修訂版均不適用于本標準,然而鼓勵根據本標準達成協議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適用于本標準。

3?術語和定義

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標準

3.1?

缺氧?Hypo*ia

指空氣中的氧氣濃度低于18%的狀態。

3.2

缺氧危險作業?Hypo*iajob

指具有明顯的或潛在的缺氧危險的各種作業

4?工作職責

4.1?生產運行部負責對該項工作的組織、計劃的審核及安全工作的交底工作。

4.2?施工部門負責在測氧之前的警戒、測氧的申請和施工申請。

4.3?設計所負責提供所需測氧位置的圖紙。

4.4?安環保衛部負責申請部門的測氧及對測氧結果的保證。

5?工作程序

5.1?測氧人員的要求

5.1.1?年滿18周歲且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

5.1.2?經體檢符合健康要求,無禁忌癥者(肺功能減退、肺水腫、肺纖維化、貧血、循環系統障礙、嚴重支氣管炎、心血管疾病、癲癇、精神病、美尼爾氏綜合癥、肢體殘缺等);

5.1.3?必須經測氧技術與安全專業培訓考核合格,持證上崗。

5.2?測氧范圍

5.2.1?密閉過久的艙室;

5.2.2?通風不良、作業環境差的艙室;

5.2.3?涂裝作業后為排除易燃易爆氣體而用惰性氣體置換或用防爆風機換過氣的艙室;

5.2.4?存放過可燃物、易燃物、易揮發物及易氧化金屬等耗氧物的艙室;

5.2.5?以上區域均須測氧合格后,方可進入。

5.3?測氧前的準備工作

5.3.1?由專業測氧人員檢查并校正測氧儀器,保證測氧儀器準確可靠;

5.3.2?認真了解作業場所的情況,如現場通風情況、密閉時間、測氧前的作業情況等,必要時要求設計部門或申請測氧部門提供艙容圖;

5.3.3?現場有多種化學物或有機氣體等易燃易爆氣體存在時,應先測爆,然后進行測氧;

5.3.4?必須落實專人監護。

5.4?測氧程序

5.4.1?需要有人員進入5.2中所列區域的部門,須向生產運行部、安環保衛部提交書面測氧申請單(附錄A);

5.4.2?安環保衛部收到測氧申請單后,指定專業測氧人員測氧,測氧人員做好準備工作;

5.4.3?測得氧濃度在18%(含)以上時,氧含量合格,可以進入作業;

5.4.4?測得氧濃度低于18%時,該環境為缺氧場所,必須采取有效措施后方可進入作業。

5.4.5?測氧時應按上、中、下順序至少選擇三個測點,測點應選在通風不良的死角或盲區;5.4.6?取各測點中的最小值為記錄值,當測得氧濃度低于18%時,需采取保護措施后方可繼續測試;

5.4.7?安環保衛部將測量結果書面通知申請部門,對缺氧環境提出整改措施建議,由申請部門或有關人員負責協調,落實解決措施,并經再次測氧,直至測氧合格后方能進入作業。

5.5?主要防護措施

5.5.1?對于缺氧環境,必須采取充分的通風換氣措施,使該環境空氣中氧氣的濃度在作業過程中始終保持在18%以上;

5.5.2?對由于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風換氣措施,作業人員必須佩戴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如送風面罩等);

5.5.3?防爆場所受作業環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風換氣的場所,必須長時間通風確保測爆合格方能作業;

5.5.4?嚴禁使用純氧進行通風換氣;

5.5.5?在存在缺氧危險的環境作業時,必須安排監護人員,密切監視作業狀況,發現異常情況,應及時啟動急救程序,在醒目處設立標志,嚴禁無關人員進入;

5.5.6?缺氧環境里因停電或機械故障而停止送風時,作業人員應立即撤離現場;

5.5.7?狹小、密閉或有耗氧物存在的地方應連續不斷地進行通風換氣;

5.5.8?在艙室、貯罐、反應塔等密閉設備內進行焊割、噴涂、打磨等作業時,必須在作業過程中通風換氣,使氧氣濃度保持在18%以上,或者讓作業人員使用隔離式呼吸保護器具;

5.5.9?在船艙等通風條件差的作業場所配備二氧化碳滅火器時,應將滅火器放置牢固,禁止隨便啟動,防止二氧化碳意外泄出,并在放置滅火器的位置設立明顯的標志;

5.5.10?當作業人員在密閉容器等特殊場所內部作業時,若供作業人員出入的門或蓋不能很容易地從內部打開而又無通訊、報警裝置時,嚴禁關閉門或蓋;

5.5.11?當作業人員在與輸送管道連接的密閉設備(如貯氣罐等)內部作業時,必須嚴密關閉閥門,或者裝好盲板;

5.5.12?輸送有害物質的管道的閥門應有專人看守,或在醒目處設立禁止啟動的標志;

5.5.13?當作業人員在密閉設備內作業時,一般應打開出入口的門或蓋,如果設備與正在抽氣或已經處于負壓狀態的管路相通時,嚴禁關閉出入口的門或蓋。

5.6?缺氧事故的現場急救程序

5.6.1?立即停止作業,(使)患者迅速脫離現場,帶至新鮮空氣處,如周圍有氧氣設備也可采取吸氧措施(禁止使用工業用氧氣),并對患者的呼吸、心跳脈搏進行仔細檢查;

5.6.2?進入現場搶救人員要佩戴好攜氧式防護面具,系好安全帶,同時要有人監視救護過程;

5.6.3?防止其他毒物的吸入,如患者的衣物鞋襪污染其他化學物品時,應脫去并清潔皮膚,避免毒物吸入,同時松解衣服(注意保暖),保持呼吸道通暢;

5.6.4?心肺腦復蘇

a)?呼吸停止者可采用口對口人工呼吸;

b)?心跳停止者使用胸部按壓術使其心跳恢復;

5.6.5?對意識喪失者,注意瞳孔、呼吸、脈搏及血壓變化,及時除去其口中異物;

5.6.6?在進行現場急救時應立即撥打救護電話,迅速送醫院處理,請求支援;

5.6.7?缺氧有效的搶救和治療方法是應用高壓氧艙進行救治。

6?記錄

6.1?測氧申請單

篇3:缺氧危險場所作業應知

缺氧危險場所作業的特性

由以上的描述中可以發現缺氧危險場所存在之危害因子眾多,且缺氧危險作業大部分又都是臨時性作業居多,作業人員不易于進入前立即判斷確認該場所之危害因子,甚至常常只認為可能缺氧,而忽略其它問題。

部份人員雖有某些環境可能缺氧之認知,但因處理方式錯誤而發生災害,例如誤以為該環境放置一段樹枝樹葉即可產生氧氣、灑水即可促進空氣流通、以電扇加以通風等,因處理錯誤也發生多起死亡災害。

再者,缺氧危險場所環境常在短時間內發生改變,例如地下人孔坑道常四通八達,氣流不定,原本可能并非缺氧狀態,但可能氣流改變瞬間帶來缺氧空氣或有害氣體;故其環境改變迅速也常令人措手不及。

此外人員在缺氧危險場所作業時,萬一發生危險常因環境隱蔽而不易被發現,往往錯過急救之機會。

即使被發現,又可能因救援人員對該環境之危害不了解而一同成為罹災者;有時救援人員又因并無緊急救難設備而無法救援。

哪些人可能從事缺氧作業

在理論上凡是可能在缺氧危險場所作業之人員皆有可能從事缺氧作業,較常見者為電力、電訊工程之作業者,污泥槽、溫泉槽之清理人員,營造業地下室、地下道之作業人員,工廠管槽維修人員等皆為高危險群。